罗荣寿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2

罗荣寿(1918年2月—1995年),男,出生于中国北京,满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北京相声代表人物之一。

罗荣寿幼年拜舅父赵霭如学说相声,学艺七载,十五岁出师,开始他的艺术生涯。曾长期与郭全宝合作,在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1950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任副组长,致力于相声的改革工作,积极编演新段子。后加入北京市曲艺团,1980年退休。代表曲目有《黄鹤楼》《卖布头》《官衣贺喜》《太平歌词》,化妆相声《拔牙》《资本家与洋车夫》等。著有《相声表演漫谈》一书。

2018年4月7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承办的“纪念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场演出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罗荣寿,1918年2月10号(农历丁巳年大年二十九),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满族家庭。从八岁开始,罗荣寿就跟着他的舅父、北京相声的掌门人赵霭如先生学说相声,十五岁出师后,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罗荣寿先后在北京宣武门平民市场、天桥等地撂地演出,曾与王凤山高凤山、赵玉贵、孙宝才王长友郭全宝白全福、刘永青等人一起演出相声、双簧、太平歌词。这时他在北京相声界已崭露头角,成了一名受观众欢迎的青年相声演员。后来,应李寿增先生邀请,和白全福一起到济南晨光茶社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      

相声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相声艺术一度受到社会的冷眼,为挽救这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1950年,罗荣寿与侯宝林孙玉奎侯一尘于世德等有识之士共同筹备组建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罗荣寿还担任了第一和第四届的副组长。他们积极大胆地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革,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之古为今用。相声改进小组在完成使命之后,罗荣寿参加了北京曲艺三团,并于一九五七年合并到北京曲艺团,罗荣寿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晚年生活

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曲艺团为顺应市场需求,改编推出了一批化妆相声。罗荣寿先后参演了《资本家与洋车夫》《拔牙》《三打白骨精》等作品。

罗荣寿为了传承推广相声艺术,应邀到大连市沈阳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地进行相声培训。为使相声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先后收徒丁金声、兰文甫、刘树江、张树茂、李树仁等人;退出舞台后,他担当起辅导员培养学员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青年相声演员,如刘庭凯、张继平、刘颖于谦等。

1979年,他结合长期的舞台实践,梳理、总结对相声艺术的认识和体会,出版了《相声表演漫谈》一书,用通俗语言来多角度阐释相声表演艺术。

艺术特点

罗荣寿的台风端正、嗓音清脆嘹亮、气力充沛,不论是以学唱见长的《卖布头》、还是双簧“后身儿”,都能轻松胜任。罗荣寿尤以“腿子活”最为擅长,《窦公训女》《汾河湾》《捉放曹》《洪洋洞》等以及已经成为教科书的《黄鹤楼》,无一不精且独具特色。

个人轶事

1950年,罗荣寿与侯宝林孙玉奎等人筹备组建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他们积极大胆地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革。罗荣寿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擅演的传统相声《卖布头》里的“亚赛头号的'洋'白面”。这个"洋"字是解放前民间的常用语,什么:洋火,洋车,洋布,面粉叫洋面,罗荣寿认为现在解放了,这些东西咱们都能生产了,怎么还说洋字呢,咱们生产的头箩面叫高白面,不是也很白嘛。于是他就把原词“亚赛头号的洋白面”,改成“亚赛头箩的高白面”,仅此二字,便使这个节目得以升华。

主要作品

卖棺材(罗荣寿、李桂山);

黄鹤楼(罗荣寿、高凤山);

文章会(王长友、罗荣寿);

白事会(罗荣寿、李桂山);

卖布头(罗荣寿、高凤山);

资本家与洋车夫(罗荣寿、李桂山);

卖挂票(罗荣寿、李桂山);

黄鹤楼(罗荣寿、李桂山);

学戏(罗荣寿、高凤山);

三近视(罗荣寿);

捉放曹(罗荣寿、李桂山);

洪羊洞(罗荣寿、李桂山);

坐享其成(罗荣寿、李桂山);

忘词(罗荣寿、李桂山);

卖布头(罗荣寿、李桂山)。

人物评价

罗荣寿是京派相声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比陈子贞谭伯儒要晚一辈,又早于二赵,可以说是京派相声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能较为规范的保持着北京相声的风格,这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罗荣寿是相声中的“端正派”,尤其是他早期和李桂山留下的录音,无不显示出这一特色。比如他的《卖棺材》的表演就有这一特色。再者他的段子中有很多评讲的内容,比如《渭水河》中的京剧常识的介绍、《卖棺材》中“转腿肚子”的史事,于趣味性中含有一定知识性。再有罗荣寿的嗓音清脆嘹亮、气力充沛,虽然他不以柳活著称,但有些节目还是很得实惠的,比如《卖布头》《黄鹤楼》这种“学”的节目,他就很拿手。再比如他的《双簧》中后脸学唱《照花台》的小曲,也能非常轻松愉快胜任。

罗荣寿平易近人,毫无名演员的架子。对于青年同行和业余爱好者总是倾囊相授,从不保守。在内外行中有不少学生。曾给侯宝林捧哏的李国盛先生就出自他的门墙。(北京曲协评)

罗荣寿对待相声改革的严谨态度,和他自幼学艺时的刻苦认真、忠于艺术的作风是分不开的。他总结出五个字,就是:听、看、学、练、用。在继承前辈的艺术时,不墨守成规;在撷取他人之长时,不生吞活剥,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兼收并蓄,不断发展自己的艺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以他的拿手段子《黄鹤楼》为例,这个段子最早是跟赵霭如老师学的。为了充实自己的表演,他又特意向李会民学习京剧的程式和锣鼓经。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条件加工整理,并在舞台实践中不断修改、润色,使观众有常听常新的感觉。对于这个段子,他曾作过精练的总结:是戏,不演成戏,离不开戏。也就是说,要学得像,唱得正。但它毕竟是相声,所以要掌握好“包袱”的分寸。台风要沉着、稳健;语言要准确有力,讲究节奏。(北方网评)

后世纪念

2018年4月7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承办的"纪念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场演出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相声表演艺术家陈涌泉于连仲侯耀华等参加了"纪念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场演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