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山 :著名快板艺术家、相声演员,王派快板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10-31 13:19

王凤山(1916年-1992年2月22日),本名王二有,别名王宝山,北京人,满族,中国内地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相声演员,“王派快板”艺术的创始人。

王凤山出生于北京朝阳门外一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8岁开始从艺数来宝的演唱。1932年,王凤山正式拜海凤为师,开始学唱数来宝并学了许多的曲目,期间学会了《大上寿》等十多个相声段子,与赵玉贵、汤金城等人搭伙演出。1937年,王凤山拜相声名家朱阔泉为师学习相声,受师父提倡文明相声的影响,开始对数来宝进行改革,被誉为“文明数来宝状元”。新中国成立前,他先后在北京、济南市、南京等地演出。1956年,王凤山参加了天津曲艺团,此后十年间,王凤山以独特的快板艺术享誉曲坛,创立了以“俏”字著称的王派快板艺术。1977年,王凤山主动为马三立量活捧哏,两人成为黄金搭档,合作十四年之久,代表作有《黄鹤楼》《吃元宵》《白事会》《买猴》《讲卫生》等。

王凤山的快板轻巧明快、节奏强烈;板起板落半说半唱,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缓而不散;表演潇洒自然,从容大方;台风严谨踏实。他创造性地把“竹板书”老艺人关顺贵关顺鹏的“黑红板”运用于数来宝演唱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讲求“气口”的运用,使表演流畅生动。代表曲目有《张羽煮海》《双锁山》《百山图》等。

1992年2月22日,王凤山因病去世。2021年12月15日,“王派快板”入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6年,王凤山出生于北京朝阳门外一贫苦农民家庭。8岁开始与一个叫霍三的玩伴学唱竹板,两人半乞半艺、半师半友,主要是给商铺买卖家唱朝街词。

正式拜师

1932年,王凤山正式拜海凤为师,开始学唱数来宝并学了许多的曲目。王凤山继承了师父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创新,他的快板不同一般,以“黑红板”和半说半唱为艺术特色,用“据点”“联点”“逛点”“搓点”“掐点”作为节奏骨架,用“闪板”“赶板”“踩板”“切板”“扔板”耍出花样,形成了“轻、脆、俏”的风格和流派,比如他唱的《百山图》《双锁山》等快板曲目,板如流水,气势磅碼,听得过瘾。

两门抱艺

在拜师后的六年卖艺生涯中,王凤山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曲艺艺人,其中包括相声名家朱阔泉汤金城等,还有后成为他师弟的侯宝林。王凤山只要平时一有空暇,便去听他们演唱、说相声,悄悄地“捋叶子”(即偷艺)。这些名家发现他年轻好学,口齿伶俐,是个说相声的好材料,所以也都乐于教他。王凤山很快就学会了《大上寿》《报菜名》《交地租》《地理图》等十多个相声段子,与赵玉贵、罗荣寿、汤金澄等人搭伙演出。

学习相声

1937年,王凤山拜有“大面包”之称的相声名家朱阔泉为师学习相声,并取艺名王宝山。在师父的精心指点下,王凤山相声技艺大为长进,在捧哏方面更是别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能适应逗哏的表演风格与特点,做到尺寸准、搭口严,既不节外生枝,又能铺平垫稳,与搭档配合默契,锦上添花。后来,朱阔泉又收了李宝麒和侯宝林为徒,有观众把师兄弟三人的名字各取一字,称之为“麒麟山”,成为曲艺界的一段佳话。这也为他后来为马三立捧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行改革

王凤山受师父朱阔泉提倡文明相声的影响,开始对数来宝进行改革。王凤山把竹板书演唱时用的“黑红”板,颠着小板演唱的技巧进行恰当的借鉴吸收,为演唱数来宝所用,突破了双手打板、板起板落及“三三七”的节奏。1938年春节前夕,王凤山与“刘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刘宝全、“乔派”河南坠子的创始人乔清秀、“金派”梅花大鼓的创始人金万昌以及著名声艺人高德明绪德贵曲艺名家一起,在北京前门外西河沿的新罗天剧场同台进行了表演。王凤山演唱了《黑妞妞》《诸葛亮押宝》《单刀会》《刘伶醉酒》《武松打店》等几个拿手曲目。他的演唱不仅全无“脏口”,而且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感情真挚,得到了观众与同行的一致认可,被当时北京的一家报纸誉为“文明数来宝状元”。

由此,历来被人们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要饭的“野玩艺儿”数来宝,经过王凤山的改造、创新,终于登上了正式的曲艺舞台。而他那独具个人特色的数来宝演出风格,也被后人称之为“王派快板”。他演唱的《百山图》板如流水、气势磅碼;他演唱的《海河赞歌》轻中见平、平中见脆、脆中含俏、外柔内刚、举重若轻。他的代表曲目《张羽煮海》《百鸟朝凤》《双锁山》《三只鸡》《革命的青春》等,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1940年,王凤山赴济南市献艺。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凤山赴南京参加南京解放后的宣传并演唱新作品,荣获“渡江胜利勋章”。此后,王凤山再赴济南宣传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

王派创建

1955年9月,王凤山由山东省来到天津市,于1956年参加了天津市曲艺团。1956年至1976年,是王凤山艺术成熟、发展、鼎盛时期,他借鉴了“李派”快板的一些优长,并以“黑红板”和半说半唱为艺术核心;以颠点、联点、逛点、搓点、掐点为伴奏骨架;表演潇洒自如,从容大方;演唱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缓而不散;打板轻巧明快,节奏鲜明,行成了独特的“轻、脆、俏”的艺术风格。他的打板、演唱、表演均极具特色,因此创造了“王派快板”。期间,文革爆发,因王凤山的快板是用黑线栓的,当时又在批判“文艺黑线”,王凤山因“黑线快板”入狱三年半。1973年,王凤山重返舞台。1974年,由王凤山口述、弟子郑文昆整理的关于演唱快板的理论正式提出,也标志着王派快板的正式成型 。

量活捧哏

早年因表演《买猴儿》被打成右派的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1977年从农村回到了天津市曲艺团。为帮助马三立尽快重登舞台,王凤山毛遂自荐给马三立“量活”捧哏,其捧哏冷静内蕴、憨厚幽默、沉稳又致、文雅洒脱,铺平垫稳恰到好处。同年,王凤山和马三立首次搭档,在天津市人民体育馆表演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相声新作《精打细算》。在1979年拍摄的电影《笑》中,王凤山和马三立合作,表演了相声《讲卫生》。同年深秋,王凤山和马三立共同在北京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文代会的代表们表演了相声《十点钟开始》。1980年前后,在天津市举办的老艺术家曲艺专场上,王凤山与马三立表演了相声似曾相识的人》。1984年11月17日,王凤山带病和马三立共同参加了天津市曲艺团在滨江剧场举行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募捐义演活动。他们二人整整合作了十四年,共演出了大小节目三十余段,代表作品有《开粥厂》《黄鹤楼》《西江月》《吃元宵》《似曾相识的人》《卖吊票》《白事会》《买猴》《情绪与健康》《写对子》等。王凤山和马三立两人配合默契、精逗严捧、人艺合一,几乎每一段相声都可谓传世经典,两人一个高瘦一个白胖的“马王”组合,在20世纪80年代为观众带来了无穷欢乐,堪称绝响。

1989年,王凤山参加了“郑文昆曲艺作品研讨会”。

因病去世

1992年,王凤山因病去世。

主要作品

快板作品

(不完全列举)

资料来源

相声作品

(不完全列举)

资料来源

电影作品

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2021年12月15日,“王派快板”入选,属于“曲艺”类项目。

艺术特点

王派快板

王凤山以快板艺术享誉曲坛,创立了王派快板艺术。“王派快板”具有齿利落、字清晰、音圆润、情真挚、快不乱、慢不断、缓不散、顺流畅、委婉动听的特征。唱快板书时去大板,横握节子板,不用大板,手里横握着节子板闪着板唱,紧凑连贯,自然流畅。一改旧式“三三七”上下句老套,形成“半说半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鲁达除霸》《绕口令》《三打白骨精》等。

形成过程

王凤山8岁学唱竹板,先拜在海凤先生门下学唱数来宝,后拜“朱阔泉”朱阔泉为师学习相声。王凤山受师父朱阔泉提倡文明相声的影响,开始对数来宝进行改革。王凤山对数来宝最大的改革在于他对关顺贵关顺鹏竹板书的选择性学习和创造性发展。当时关姓兄弟的竹板书火爆,观众人数最多,表演时间也最长。好学的天性驱使王凤山多次向关氏兄弟讨教其中缘由。了解到由于大小板的板起板落,限制了自己的吸气方式,使得自身唱法不够灵活。王凤山学习了关氏兄弟横握节子垫着板的“黑红板”的唱法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数来宝表演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凤山四五十年代辗转于济南市、南京、武汉市、北京、天津市各地,学习吸收当地艺术的特色融入自己的数来宝中,逐渐将数来宝改革成现在的形式。此时王凤山的快板已经开始具备鲜明的个人特点。后来随着演唱曲目越来越多,自身艺术特点越来突出,王凤山开始探索建立自己的快板表演理论体系。1974年由王凤山口述、弟子郑文昆整理的关于演唱快板的理论正式提出,也标志着王派快板的正式成型。

艺术基础

王派快板是以半说半唱为基础的,要在说中唱、唱中说,灵活把握,是一种“黑红板”。唱黑板时都在板前开口,那么这个字就用说的方式。如“数九寒天冷风嗖,年年春打六九头。”“数”“年”必须用力,弱拍强唱就需要去说。王派快板的自由变化是以心板为根基,主要是跟随心里的感觉和节奏去说唱,这是对数来宝还有其他形式快板的一个突破,也是王派快板独有的建树。同时还需要气口的灵活多样,要有足够的气力将字送出去,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王派快板讲究的是垫着板唱,不同于其他的立板打法,讲究的是横板打法。需要横握节子,食指插入节子第四、五扇间,左手持小板,手心向上,手背向下,拇指放在节子头部。这种横握拿法产生的一打四板的基本点叫做“垫点”。产生的是一字一拍的节奏,这样的唱法灵活,能够适应不同的句子结构,使字句能够永远打在板上。

垫着板唱决定了王派快板的打法和唱法,它共有五种点子打法和五种板式演唱。这五种点子打法是垫点、联点、逛点、撮点、掐点。垫点是王派快板最基本的伴奏点,一字一响,强调重拍、重音字,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联点是眼起板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逛点要节奏圆满,起到“快打慢唱”的烘托作用。撮点是用于由快转慢,分清段落,演员换气的时候使用。掐点是节子不响,演员用心板控制节奏起伏,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观众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还有五种板式唱法是闪板、赶板、跺板、切板、扔板。闪板句子紧凑,起伏跳跃,说唱起来俏皮优美。赶板节奏迅速,一气呵成,首尾相接,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劲头。跺板一字一板顶着板唱,气势如虹,形成不断增强的效果。切板是戛然而止的状态,把词句和节奏切断,但是慢而不断,切而不乱,精神仍然是贯通的。扔板是指在演唱中故意将几个字唱到板外,看似掉板其实仍落在板上,新颖别致。正是这种特殊的理论和技巧使得王凤山可以自成一派,与众不同。

艺术特色

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用四个字来评价王派快板:“散淡自由”,与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表演艺术注重心板的养成,表演既在节奏当中又对节奏有所突破,善于演唱长短句等句式多变的节目,将数、唱、说、摆有机结合,节奏强烈、轻巧明快,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缓而不散,绵密处举重若轻,疏朗处扣人心弦,风格潇洒自然,从容大方。完美的诠释了艺术审美的八个字“轻、重、缓、急、迟、积、顿、挫”,在一气呵成中带出的“俏”劲往往让观众大感过瘾。

王派快板的表演追求“四入”。第一是入耳。要字字入耳,送的出去,快板艺术、曲艺必须送的出去,能“揪住”观众的耳朵让他听得真。如果吐字不真,那就如同钝刀杀鸡,让观众听起来非常难受。第二是入画。要能营造出一种画面,通过你的描述演唱观众眼前可以呈现出一副画面。第三是入境。营造出一副画面只是一个初级阶段,要能把观众带进画面里去,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快板大家必然喜欢。第四是入心。讲究所唱的内容能感染人,不是一阵热闹之后什么也没有。比如王凤山表演《一块银元》,台下观众跟着一起落泪,就是实现了入心的效果。

捧哏特点

王凤山的捧哏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冷静内蕴、憨厚幽默、沉稳又致、文雅洒脱,铺平垫稳恰到好处。王凤山演出时台风朴实大方、憨厚稳健,稳而不温、稳中求严、稳中求稳、稳中求响。

亲传弟子

王凤山的徒弟有:金文声、唐文光、李宗义郑文昆、李连伟、何德利、周志光、方志清、马六甲、张金玉、张金铭等。

社会活动

王凤山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天津后演唱的一段《单刀会》曾红极一时,连演了十几场,有“活鲁肃”之称。在天津市曲艺团期间,王凤山在天乐、群英、新中央等剧场演出,深受曲艺爱好者喜爱和欢迎。王凤山在业余时间常到文化宫、文化馆、俱乐部等场所辅导业余演员学习,60年代他居住在天津河北区小盐店胡同,在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内,每日的求学者不断。王凤山为人谦虚,从不保守,只要有邀请,他都会无条件去义务演出。有时去工矿企业演出,他会走进观众之中与观众交流。团里也经常派他外出慰问,为配合演出环境需要说新唱新,他曾演唱过《一分钱一两米》《革命的青春》《大寨英雄贾进财》等。

纪念活动

2005年12月3日,德云社举办了北京相声大会纪念王凤山专场。何云伟《姜太公卖面》、曹云金刘云天《三节拜花巷》、李菁双锁山》依次出场后,郭德纲和搭档于谦压轴表演了传统对口相声。

2015年12月18日,为纪念快板、相声表演艺术家,王派快板的创始人王凤山一百周年诞辰,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纪念王派快板创始人王凤山一百周年诞辰活动”暨“鱼跃龙腾荟精华·南市韵味”系列公益演出在南市会馆举行。演出中,王凤山的再传弟子,张金铭先生的徒弟刘洋首先带来了王派快板的经典之作《玲珑塔》,王凤山的再传弟子李敬祥演唱了王派快板经典之作《双锁山》。相声名家赵津生幼年曾和王凤山学过王派快板,在现场他模仿了王凤山的表演。此外,王凤山的二公子王文喜也专程从山东济南赶来参加活动,向天津市观众表达了深深的谢意,现场介绍了很多王凤山对快板艺术的贡献及艺术特色。

人物评价

在与马三立的合作中,王凤山刻苦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深得马三立欣赏。马三立感慨,“凤山给我捧哏有三个特点:一是认真,二是准,三不碍事。”“我看准了,只你不跟我分开,我这辈子再不找别人为我量活了!”可见王凤山的相声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境界。(《中国国粹艺术通鉴 曲艺杂坛卷》作者邹博 评)

王凤山与李宝麒和侯宝林为师兄弟,他们三人彼此尊重,相互切磋,常常联手演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受到观众和相声界一致的推崇。有观众把师兄弟三人的名字各取一字,称之为“麒麟山”,成为曲艺界的一段佳话。(《中国国粹艺术通鉴 曲艺杂坛卷》作者邹博 评)

王凤山在快板艺术上的每一个创造都是前所未有的,后人的实践证明王凤山创造的技巧与理论丰富而具指导性。虽然他已故去多年,但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是曲艺苗圃中一朵长盛不败的奇葩,也是后辈曲艺人学习的榜样。(《曲艺》杂志 高文超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