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中人 :清代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篇目

更新时间:2023-09-25 17:06

《耳中人》为《聊斋志异》第二篇。《聊斋志异》,简称《聊斋》,又称《鬼狐传》,是清康熙年间蒲松龄所著的奇闻轶事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反映了18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蒲松龄在书中深刻描写了狐仙、鬼和妖,字里行间透露出鬼比人还要有情义,以此讽刺当时的时代。

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为了搜集素材,他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后,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作品特色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方面善于塑造,通过写景烘托人物。语言方面善于提炼,风格寓浪漫主义色彩。兼具魏晋志怪及唐代传奇之特色。

注释译文

注释

(1)诸生:本指在学儒生,见《汉书·何武传》。唐朝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称生员。明清时代,凡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通称诸生。

(2)导引之术:我国古代强身除病的一种养生方法。导引,“导气使和,引体使柔”的意思,指屈伸俯仰,呼吸吐纳,使血脉流通。《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后为道教用以作修炼的迷信法术之一。道教有《太清导引养生经》。

(3)坐:即“结趺坐”,略称“跏趺”。佛教徒坐禅的一种姿势,即将双足背交叉于左右股上;右手安左手掌中,二大拇指面相合,然后端身正坐,俗称盘腿打坐。见善导《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智度论》:“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

(4)可以见(xiàn现)矣:可以现形了。见,通“现”。

(5)丹:炼丹是道教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原指在鼎炉中烧炼矿石药物,以制“长生不死”的丹药,即“金丹”。后道士将这一方术加以扩展,称“金丹”为“外丹”,称精神修炼的成果为“内丹”。人体比拟鼎炉,“精”、“气”比拟药物,以“神”去烧之,使精、气、神凝成“圣胎”,即为“内丹”。这里指内丹,后《王兰》一文中的“金丹”,指外丹。

(6)夜叉梵语音译。意译“能鬼”“捷疾鬼”等。佛教经典中一种形象凶恶的鬼,列为天龙八部神众之一,我国诗文小说中,则常指丑恶之鬼,或喻凶暴丑恶之人。

(7)颠疾:疯癫病。颠,通“癫”。

译文

谭晋玄,是本县的一名秀才。他很相信一种气功之术,每日练习,冬夏不停。练了好几个月,自己觉得好像有些收获。有一天,他正盘腿而坐,听到耳中有很小的说话声,就像苍蝇叫一般,说:“可以见吗?”他一睁眼,就再也听不见了。他又重新闭上眼、息住气听,又听到方才的声音。他想:这可能是功已练成,心里暗暗高兴。

从此,他每日坐下就听,心里想,等耳中再说话时,应当答应一声并睁眼看看是什么东西。有一天,果然又听到那“可以见吗?”的小小说话声,他就小声答应:“可以见了。”很快觉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有东西爬出来。他慢慢地睁开眼偷看,果然看到一个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狰狞,丑恶得像夜叉一样,在地上转着走。他心里暗自惊异,心想不管怎么样,先看他有什么变化再说。正看着,忽听邻居有人来借东西叫门呼唤。小人听到后,样子很恐慌,围着屋内乱转,好像老鼠找不到窝一样。谭秀才也觉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随后他便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才渐渐好了。

作品版本

《聊斋志异》的手稿在蒲松龄去世后五十余年中,由于家贫未能刊行流传。咸丰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携家远走东北,手稿珍藏至今。2012年,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合作,将馆藏蒲松龄《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影印出版。《聊斋志异》在蒲松龄生前及去世五十年内多以抄本流传,其中康熙年间抄本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被认为是最接近原作手稿本的抄本。青柯亭刻本为《聊斋志异》最早的刻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问世。

《聊斋志异》享誉全世界,有数种翻译本,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

作品评价

蒲松龄同乡好友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士祯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给予极高评价,并为其作评点。纪昀冯镇峦等人也对《聊斋志异》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文笔佳、议论醇正、准情酌理。鲁迅评论《聊斋志异》:“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郭沫若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品影响

《聊斋志异》在清代风行一时,类似的小说大量出现,如沈起凤的《谐铎》、袁枚的《子不语》等。近代以来,书中多部作品如《聂小倩》《劳山道士》等经改编成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他的坎坷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