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 :对宇航员的俗称

更新时间:2024-09-20 23:06

太空人是宇航员或航天员的俗称,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航天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它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

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在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1970年7月14日,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当时,国外一般将航天员称作“太空人”或者“宇航员”,而在钱学森的建议下最后决定用“航天员”一词。

自1961年人类首次飞天以来,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宇航员先后飞天。全世界知名的太空人有:艾伦·谢泼德尤里·加加林尼尔·阿姆斯特朗、杨利伟、刘伯明等人。

名称由来

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把航天器在大气层以外的航行、探测等活动,称之为 “宇宙航行”,简称“宇航”。曾有人想将“宇宙航行”合在“航空”里,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在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据钱学森解释,自己最初是从毛泽东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称为‘航天’。将来飞出太阳系到其他恒星的航行,可以称为‘航宇’。”即,“航空”的范围是大气层内,“航天”的范围是大气层外到太阳系,“航宇”的范围是太阳系外。1970年7月14日,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当时,国外一般将航天员称作“太空人”或者“宇航员”。钱学森说:“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好。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因此,中国一直延续“航天员”这个称呼。

作为仅有的三个独立载人航天国家,中国、俄罗斯美国的航天员称呼各不相同。俄罗斯宇航员被称为Cosmonauts,这个词源于俄语中的“宇宙”一词。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名称一般是Astronauts,意思与Cosmonaut并无本质区别,后来演变为宇航员群体在国际上较为广泛使用的称呼。

2003年,杨利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后,Taikonaut一词进入大众视野,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外媒也逐渐开始使用Taikonaut来称呼中国航天员。该词也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航天员)。

史上著名航天员

尤里·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尤里·加加林的名字,连同他那迷人的微笑,从此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美国也不甘示弱,就在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3周后,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乘坐水星3号飞船在地球亚轨道飞行了15分钟。

约翰·格伦

美国宇航员透过水星6号飞船的舷窗,拍下了第一批从太空看地球的照片。那是1962年2月,人类于是看到了一个大部分是蓝色的小圆球的照片。

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

1963年6月,原驾驶东方6号飞船升空,苏联宇航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

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1965年3月,原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乘坐上升号飞船进行了12分钟的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由于航天服的膨胀,他险些没能爬回舱内。

科马洛夫

1967年4月24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地降落在地球卫星——月球上。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并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麦坎德利斯

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宇航员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完成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

王赣骏

1985年4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美籍华裔科学家王赣骏和6名美国宇航员一起参加了这次为期7天的航天。王赣骏是一名物理学家,1982年他作为科学家被美国国家航天局选为宇航员,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之后,乘航天飞机进入太空从事一项航天科学实验工作。这项实验称作“零重力液体状态实验”,即用他自制的一种液滴动力测定仪,在太空无地心引力和无容器的条件下,对液体的各种状态进行研究。

波利亚科夫

1994-1995年,俄罗斯的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女宇航员。

柯林斯

1995年2月,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美国宇航员柯林斯成为第一位航天飞机的女机长。

蒂托

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快乐地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始了他为期一周的太空观光生活。太空旅游的开辟使得普通人也能够像宇航员一样畅游星际之间。

杨利伟

2002年秋,中国决定于次年发射神舟五号。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与翟志刚、聂海胜一起入选“首飞梯队”。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了航天之旅。16日6时23分,杨利伟在太空遨游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

刘伯明

刘伯明于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入选神舟五号备选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船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年9月25日至9月28日与翟志刚景海鹏一起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任务。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2021年6月17日至9月17日,与聂海胜汤洪波一起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轨驻留3个月,期间顺利完成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

蔡旭哲

蔡旭哲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2022年6月5日至12月4日,与陈冬、刘洋一起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他们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汤洪波

汤洪波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2021年6月17日,与聂海胜、刘伯明一起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成为第一批进入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叶光富

叶光富2012年入选神舟九号载人航天工程,2014年取得载人航天飞行资格。2016年6月,代表中国航天员参加欧洲航天局组织的洞穴训练。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2021年6月16日被选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备份航天员。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与翟志刚、王亚平一起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他们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以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

太空人的选拔

航天员选拔体系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也标志着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的不断复杂化,以及训练的科学方法基础原则性的改变和深入。

第一阶段:1961-1971年,这一阶段主要开展“ 东方”(东方号)、“ 上升”(Voskhod) 及最初的“联盟”(Soyuz)飞船的自主飞行,飞行时间达4昼夜;第二阶段:1971-1977 年,这一阶段开展了礼炮号(Salyut),礼炮-5空间站长期飞行,飞行时间达60昼夜;第三阶段:1977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开展空间站长期飞行,礼炮-6、礼炮-7、和平号空间站(Mir)及“国际空间站”(ISS),飞行时间平均达200 昼夜左右。

第一阶段上建立起航天员训练的科学方法基础。第二阶段与空间站飞行紧密相关,从最早的礼炮号一直到礼炮-5空间站。在这一阶段上,载人航天器乘组活动复杂程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对航天员工程技术方面培训的要求也显著提高。航天飞行时间延长到60昼夜,促进了航天员生物医学培训的发展,飞行后康复的方法得到完善,并产生了新的培训类型(课目)。航天员选拔培训体系建立的第三阶段与执行礼炮-6、礼炮-7、和平号、“国际空间站”长期飞行过程中航天员活动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并且与搭乘新型载人飞船联盟-T(1980年)、操作舱载数字计算机系统密切相关,这些复杂的活动使航天员培训的技术发生了原则性的改变。这一时期,航天飞行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平均为200昼夜。乘组成员承受的负荷大大增加∶体力负荷、情感负荷及信息方面的负荷。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进一步发展航天员培训的科学方法基础理论,发展飞行后康复的方法。

太空人的训练

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可以保障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中的所有元素进行充分的训练。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目前拥有完善的航天员训练基础设施,包括:联盟号飞船模拟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模拟器、飞行实验室(伊尔-76运输机)、出舱-2模拟器、天文馆、离心机、中性浮力水槽、生物医学培训设备等。“联盟”飞船和“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专项模拟器和综合模拟器,是真实航天飞行产品的全尺寸模型,装备有外部太空环境的现代化模拟系统,以及全套的舱载设备和配套的管理软件。

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的训练设施里还包括直径23m、深12m 的中性浮力水槽,用于在模拟的失重环境中开展航天员外层空间出舱活动的训练。该中心还拥有臂长为18m 的离心机,用于模拟航天员发射入轨及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的过载。

航天员训练中还使用飞行实验室。其中一个是利用伊尔-76运输机飞机改装的,用于开展短时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的训练、生物医学研究和飞行产品的测试。第二个飞行实验室是图-134飞机,用于开展航天员从太空对地球进行观测的训练。北京天文馆属于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独一无二的训练设备之一,用于航天员研究星空、天文航海天体定向训练,使航天员从飞船舷窗进行模拟观测星空(约9000颗星星),能够模拟任意时刻、轨道高度和轨道飞行器运动时各天体的真实位置。

太空生活

饮食

在宇航员就餐的区域设有餐桌和特别的椅子。进餐时宇航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托盘,将不同的食品隔开,并可防止食品在失重状态下漂浮起来。航天飞机的另一大优点是“做饭”方便,一名宇航员可在5分钟之内为4个人准备好食品。需要加热的食品在放入托盘之前,可先在炉子上加热。冷、热水充分供应。机上没有冰箱,因为大部分食品是脱水保存的,这样还可以节省贮存空间和减轻重量。当然也有一部分经加热消毒的食品,密封包装在罐头或塑料袋中。

早期的太空食品多半象浆糊一样,吃的时候从象牙膏的管子往嘴里挤,或者压缩得象小肉丁一样,干巴巴的,需要靠嘴里的唾液去慢慢融化方能下咽,且一律淡而无味,而今食谱极为丰富,包括70种食品和20种饲料。这样多的花色品种,可以保证6天之内不重样,宇航员一日三餐的典型食谱是:早餐有橘子汁、桃子、香肠、可可炒鸡蛋和小甜面包;午餐有奶油蘑菇汤、火腿干酪三明治、焖蕃茄、香蕉和饼干;晚餐有虾仁煎牛排、嫩茎花椰菜、草莓、布丁和可可。

即使宇航员没有将这些东西全部吃完,也能保证宇航员每天有3千卡的热量。因为根据以往载人航天的经验,宇航员在天上所需要的热量至少不应低于地上的水平。有趣的是,尽管在失重条件下,只要没有突然的启动、停止或旋转等运动,宇航员仍可用普通的匙子和叉子进餐。这是因为食物自身的表面张力和胶粘性使其不会飞散开来。

宇航服

如果没有航天服,航天员将无法离开他们的宇宙飞船。太空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危险的地方。首先,太空没有可以呼吸的空气。其次,太空有高水平的辐射,这种能量可以穿身体,会引起疾病。再次,太空的某些地方非常冷,有的地方又非常热。如果航天员不穿宇航服走出飞船,他们可能会在几秒钟内死亡。穿着宇航服的航天员可以在太空中行走好几个小时。宇航服将航天员安全地密封在衣服里。背包将氧气送人,让航天员能正常呼吸。同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吸走。该装备还可以保护航天员免受有害辐射和快速移动的太空尘埃的伤害。航天服里面是另一套衣服,看起来像一套紧身睡衣,衣服里有很多小管子。水通过这些小管子为航天员降温。

美国2019年10月新设计的宇航服被称为“舱外探索机动装置”(Exploration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简称 xEMU。这是宇航员在舱外活动的装备,美国航空航天局形容它为“个性化的迷你太空舱”。新一代宇航服的功能升级主要都集中在xEMU身上。在NASA发布会现场,一位NASA女性工程师身穿xEMU进行演示,能轻松完成行走、上肢大幅度旋转、深蹲、捡拾物品等活动。

住宿

载人飞船的载员舱是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关键部分,它提供了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以保护宇航员免受太空环境的影响。载员舱配备了环境控制系统,以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气压。该系统除了常规的供氧系统外还能过滤空气,去除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此外,载员舱配备了通信和控制系统,以实现宇航员与地面控制中心的实时通信和数据传输,这些系统确保了宇航员与地面之间的有效联系和指令传递。

太空载具

太空人出行主要依靠的是载人飞船,它是保障航天员在地球外层空间生活、工作以及执行航天任务并可安全返回地面的一种大型航天器。载人飞船需要用火箭发射,在轨运行后经过制动,沿弹道式或半弹道式弹道穿过大气层用降落伞和着陆缓冲系统实现软着陆,载人飞船的运行时间一般是几天到半个月,一般乘2到3名航天员。

载人飞船的主要设计是舱式飞船,一般由返回舱、服务舱(推进舱)、轨道舱、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载人飞船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登月载人飞船和行星载人飞船等。全球主要的载人飞船项目包括美国的"猎户座"飞船、俄罗斯的"联盟"飞船以及中国的"神舟"飞船等。

太空人心理

载人航天飞行具有较大风险,宇航员要面对与地面不同的恶劣的太空环境,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超负荷的心理和工作压力等,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航天运动病,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感觉运动功能迟缓,睡眠周期紊乱,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

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至少有三个要求,第一,“熟练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第二"有献身精神"以适应航天探险活动,第三"坦然面对外界各种压力"不骄不馁宇航员的心理素质问题"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航天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所谓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能够对所处的环境做出适当的反映,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而对于宇航员来说"就需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超级的坚强神经。

相关事故

阿波罗飞船起火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4号发射阵地上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

乘坐有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4A飞船对接在土星1B运载火箭上。3名航天员是:曾参加过水星4号亚轨道飞行、双子星座3号飞行且经验非常丰富的弗吉尔·卜格里索姆上校,曾参加过双子星座4号飞行并是美国第一个到太空行走的爱德华·H·怀特中校,还有一名是准备第一次上天飞行的罗杰·B·查非少校。如果这次地面模拟试验成功,这3名航天员即乘此飞船进入环地轨道飞行,以考验登月飞行的程度。后来查明,这次起火原因是飞船导线短路,电火花引燃了舱内塑料制品。阿波罗飞船采用的是1/3大气压力的纯氧方案,一些在正常空气中本来是耐火的塑料制品,在纯氧中却成了易燃物品。此外,舱门打开时间设计为90秒,着火时船内形成负压,无论在外面还是在里面,舱门在极短的时间内都无法打开。

联盟1号飞船返回坠毁

1967年4月,苏联拟用新研制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计划中的登月飞行交会对接模拟试验,安排联盟1号、联盟2号分别于4月23日、4月24日发射,然后于4月25-26日在地球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空间转移。

4月23日凌晨3时35分,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准时发射升空。飞行到第2圈时,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左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没有打开,电源供电不足,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姿态稳定系统也受影响,飞船处于不规则运行之中。”到了第5圈时,飞船故障进一步加剧。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尽力排除故障,试图启动飞船发动机以稳定飞行,但没有成功。弄得精疲力尽的科马罗夫在第10圈时,请求睡一觉。经允许后,中断了与地面的通信联络。飞到13圈时,恢复了同地面飞控中心的通信联络。但飞船故障未消失,姿态仍不稳定。飞控中心决定,联盟2号中止发射,联盟1号立即应急返回。第17圈时,飞船调姿失败,未能返回。第19圈时,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手动控制返回,使飞船进入了返回轨道。当飞船按返回轨道降落至离地面10公里高度,该打开主降落伞时,地面指挥人员听到了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说:“降落伞没有打开!“4月24日6时24分,飞船带着一团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降落于乌拉尔地区奥尔斯克以东65公里处,并发出几声猛烈的爆炸声。科马罗夫当场牺牲。

联盟11号返回时空气泄漏

1971年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载着肩负首批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重任的3名航天员,朝空间站飞去。这3名航天员是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飞船经变轨飞行后,在距空间站100米的地方开始交会对接,并获得成功,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植物在失重条件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学实验,获得不少宝贵资料,干得相当出色。对接期间,还两次将空间站的轨道抬高。

1971年6月29日下午9时,3名航天员离开礼炮1号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飞船离开空间站后飞行了4个多小时,并保持着同地面上的联系。1971年6月30日1时35分,飞船按程序启动制动火箭。在再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但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病,致使航天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飞船设计不合理,座舱拥挤,只有脱掉臃肿的航天服才能坐下。当时联盟号飞船返回程序就明确规定,航天员在返回前必须脱掉航天服。对此设计和程序,不少科学家当时就反对,但航天部门的领导人不接受正确意见。为此,苏联航天负责人卡马宁将军被撤职。

其他轶事

2019年8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调查一项“不寻常”的案件:一名美国宇航员安妮·麦克莱恩(Anne McClain)被控在国际空间站居住期间,侵入其已分居伴侣萨默勒·沃登(Summer Worden)的银行账户。美媒表示,这似乎是首例来自近地轨道的犯罪指控。起诉书指控麦克莱恩盗用他人身份,并非法获取沃登的私人财务记录。麦克莱恩随后承认她在国际空间站工作时访问过该账号,但她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她通过律师表示,这一举动是为管理两人复杂的财务状况。

2022年7月1日消息,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太空健康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太空中飞行超过3个月的宇航员,即使回到地球一年后,还可能出现骨恢复不完全的迹象,但在宇宙飞行期间增加更多基于抗阻的锻炼,或有助于减少骨量损失。

参考资料

宇航员(宇航员).新华词典.2023-11-13

中国“太空人”被收入主流英文词典.搜狐网.2023-11-13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简介.新浪网.2023-10-22

人类空间探索大事记.中国知网.2023-11-13

为何中国航天员不叫宇航员?原来是这位老人的建议.腾讯网.2023-11-15

今天,祝刘伯明生日快乐.今日头条.2023-05-26

“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雕塑在伦敦揭幕——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1-13

纪念老爸升空60年:美国首位“太空飞人”之女将翱翔宇宙.今日头条.2023-11-13

尼尔·阿姆斯特朗Armstrong,Neil(Alden).中国新闻网.2023-11-13

世界航天日 | 60年前的今天,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澎湃新闻.2023-11-13

太空人“第一”知多少?人类载人航天史册星光闪耀.中新网 .2023-11-13

航天英雄杨利伟.新华网.2023-10-22

杨利伟.中国日报网.2023-10-22

杨利伟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任副主任.澎湃新闻.2023-10-22

刘伯明同志简历.今日头条.2023-04-26

刘伯明:在太空和亿万国人一起体验“我心飞翔”.今日头条.2023-05-25

中央授予神七航天员荣誉称号奖章的决定(全文).新浪网.2023-04-26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给聂海胜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 给刘伯明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授予汤洪波“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的决定.新华网.2023-04-26

蔡旭哲同志简历.新华网.2023-04-26

“太空新人”蔡旭哲:为了这一刻等待12年.今日头条.2023-04-27

(军事)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关于给陈冬、刘洋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授予蔡旭哲“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的决定.今日头条.2023-04-26

汤洪波同志简历.今日头条.2023-04-26

人民日报:乘神舟上九霄 驻天和探星河(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2023-04-29

“飞得更高,建得更大”——聚焦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舱外作业活动.新华网.2023-03-02

神舟十三号!中国航天员再赴空间站.光明网.2023-04-16

揭秘!四川籍航天员叶光富有多“秀”?.今日头条.2023-04-24

“新人”航天员叶光富 11年不负梦想!.新浪财经.2023-04-25

翟志刚、王亚平获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叶光富获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今日头条.2023-04-16

..2023-11-13

揭秘太空宇航员的饮食 -宇航员-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11-13

..2023-11-13

NASA公布新一代登月宇航服,百年来宇航服有多大突破.今日头条.2023-11-13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4

宇宙飞船.中国新闻网.2023-09-04

美国猎户座飞船抵达月球 发回"蓝色小圆点"照片.中国新闻网.2023-09-04

..2023-09-04

..2023-09-04

..2023-11-13

..2023-09-04

..2023-09-04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布失事“联盟-11”号飞船乘组人员谈话内容.今日头条.2023-09-04

..2023-09-04

首例“太空犯罪”?美宇航员被控从空间站入侵银行账户,NASA介入调查.凤凰科技.2023-11-13

国际最新研究:宇航员在太空增加抗阻锻炼或助减少骨量损.中国新闻网.2022-07-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