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木兰 :天主教修女

更新时间:2024-09-21 17:52

英木兰,天主教修女。1933年出生,天主教北京的西什库教堂受洗。从小在教会办的慈幼院中长大,少年时代进了教会的辅仁女中,16岁进了教会学校震旦大学学医。英敛之之侄孙女。

人物经历

2002年07月28日,在北京西什库教堂发愿成为北京天主教若瑟修会的终身愿修女。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天主教会培养出的第一批6名终身愿修女中的一名。

个人引子

我出生在祖传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出生后第八天受洗,德兰是领洗时取的洗名。我从小一直在教会学校修女的身边念书,修女对我的影响很大。信仰让我认知人一生的路是天主安排好的,但需要自己认知的配合,天助自助者。所谓幸福只有通过痛苦的磨炼才是真幸福。我的青春年华乃至中年都是在极为艰苦的岁月中度过,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培育了我的性格和品德,也加深了我的信仰。

我能够回到教会进入修女院,做一名修女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感谢天主!我的一生过得很有意义。正如圣经里说:看一棵树的好坏,要看它结什么样的果实。好树结好果,一个人也是如此。只有通过一生对心灵的精心培育,才能够收获真正的幸福。

个人生活

英氏家族

我1933年9月出生于北京市。我们这个英氏大家族一共有五个爷爷。

我的直系先祖赫舍里,属于满族正红旗,1644年顺治帝福临率清军入关,他是其中的一员骁将。

我爷爷在兄弟中居长,有三子一女。据说他的武功很好,但不长寿。我父亲十二岁就父母双亡,是由二祖父英敛之抚养成人的。

二祖父赫舍里·英华,字敛之,育有一个儿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中,他颇有些名气。他曾因参与维新变法被清廷逮捕;以后被特赦,在特赦的圣旨中用的是“英华”这个名字。以后“英”就变成了我家的姓。而在中国传统的百家姓中,是没有这个姓的。英华出狱后,在天津市创办了《大公报》,自任总经理和第一任主编,以后又在北平市创办了台湾辅仁大学,主张由中国人办中国天主教会等。为此,他曾经写《劝学罪言》上书梵蒂冈罗马教廷。

我父亲行五,叫英纯良,号君一;母亲叫居志存,号承宣,生育了我和弟弟。

我的姑母辈有四个住家姑娘。二姑、三姑、九姑和十姑,二姑死在美国,三姑死在北京狱中,九姑和十姑健在,十姑是修女(美国社会服务会),目前在台湾。

可以肯定地说,如今不仅在中国各地,包括散布在全球的英姓人氏,都是我们这个英氏家族的成员。

朝阳区英家坟和我家没有关系。我们英家的祖坟地在西直门外八里庄,大约有二十亩的光景。过去雇有看坟人,允许他们在坟场种地,以解决生计问题。我记得每年除夕,这些雇工都要给我家送一些自产的土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当地征地盖水利学校,在我叔叔和母亲的操持下,在大栅栏马尾沟教会购置一小块土地,迁祖坟到那里。但在“文革”初全部迁坟被平掉了。

英氏家谱

参考资料

英木蘭的生命傳奇.豆瓣小组.2021-07-2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