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镇 :衡阳市衡南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00:15

茶市镇位于衡南县东南部。西临耒水与向阳镇相望,北与泉溪镇、双林乡毗邻,东南与相市乡为界。距衡阳市市区27公里,历来为耒水沿岸重要集镇。茶市水陆交通便捷,被誉为“东乡区交通中枢”。特产油茶、花生、西瓜、红薯、大豆、洋葱等;特别是茶市年产“湘黄土鸡”1000万羽远销两广两湖。

历史沿革

明末时期,属慕道乡。

乾隆时期,属三十八郡。

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属仁和镇

1949年,属衡阳县

1952年,划入衡南县。

1958年,设立茶市镇人民公社。

1995年4月,撤区并乡,石桥乡并入茶市镇。

地名由来

茶市古称茶溪,其地“有二山,左曰龙,右曰虎”,龙山外有小溪入境内,有港达于耒水,称之茶溪。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茶市镇地处衡南县东部,东临相市乡,南接云集街道,西邻泉溪镇,北交洪山镇,行政区域面积29.1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茶市镇境内主要地形为丘陵,地势东南略高,西部以低岗低为主,兼有平原,土壤肥沃。

水文

茶市镇境北、境东有人造中型水库林目水库、龙塘水库,其他村均有小型水库,东南部有欧阳海灌区支渠到达,水利条件尚好。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1年,茶市镇有耕地面积2745公顷,林地面积2.786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6000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茶市镇下辖3个社区:华光、昌阁、谢塘镇,29个行政村:茶市、石子、关头、界洲、功胜、厂塘、金鼓、贺新、吉庆、高屋、杨枝、江家、海会、怡谷、黄泥、紫霄、粮塘、大兴、何祠、杉避、林目、石桥、冠山、僚塘、杜桥、沙壁、白田、董家、莲花,下设9个居民小组,30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茶市镇下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茶市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茶市镇辖区总人口3506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584人,城镇化率18.7%。总人口中,男性18574人,占53%;女性16495人,占47%。人口以汉族为主,达35010人,占99%;2011年,人口出生率13.2‰,人口死亡率8‰,人口自然增长率5.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93人。

2017年末,茶市镇常住人口有28238人。

截至2018年末,茶市镇户籍人口有3698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茶市镇财政收入650万元,比上年增加11.9%。

2018年,茶市镇有工业企业3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个。

农业

2011年,茶市镇的农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6万吨,其中水稻2.4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油菜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5340亩,产量1014.6吨,油菜种植面积18500亩,产量2960吨。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万头,年末存栏4万头;牛饲养量3000头,存栏1500头;羊饲养量100头家禽饲养量55万羽。2011年,生产肉3054.5吨,其中猪肉2600吨,牛肉450吨,羊肉4.5吨;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8%。

2011年,茶市镇全年造林0.12万亩,其中,封山育林0.1万亩,低产林改造0.2万亩,中幼林抚育0.21万亩。渔业以淡水鱼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面1100公顷。2011年,人工水产养殖100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60万吨。渔业总产值32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2011年末,境内拥有农业机械200台(辆);名优农产品有烟叶、大豆、西瓜、油菜。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

工业

2011年,茶市镇的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5%,实现工业增加值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企业实交税金200万元,增长17%。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500人。

商业

2011年,茶市镇的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9060万元。有商业网点755个,职工850人;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25万元。

金融

2011年,茶市镇有中国农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各项存款余额19572.80万元,货款余额5388.30万元。

交通

茶市镇境内有公路S316穿过。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茶市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757人;小学9所,在校生21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85K,小学升初中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普遍高中1所,在校生1700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茶市镇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剧场1座,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馆(室)1个,藏书13000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皮影、雕刻。1992年10月,开通衡南县广播电视局茶市分台,2011年末,开通155个频道,有线电视用户2603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606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8%。

文化教育

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速度迟缓;又有观念的,传统的惯性造成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局面长期难以改变;还有制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法的缺失。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发展达到高水平均衡,一是加强立法,确立农村教育投入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完善、规范并落实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规范管理,重新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最低控制标准和农村教育政绩考评标准,建立同级监督和上级督查的有效机制;三是抓质量,以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培养能力。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和地方政府财力的差距,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已严重失衡。从湖南省情况看,“十五”前期,全省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及城镇的1/3;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和生均设备值农村小学不到城镇的20%,农村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初中的一半。全省农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义务教育阶段“三差两低”的薄弱学校还较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时毕业率长期难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会因为教育不公平造成社会不公平,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最终会影响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和目前农村税费改革中,以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重点研究省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调研旨在调查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找出有效的破解办法。调研的具体指标,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投入水平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建设状况;二是农村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量;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调查范围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主;衡田地处湘中南腹地,辖5县2市5区,乡镇209个(包括城区街道),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70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75%)。全市GDP在300亿左右徘徊,年人均收入也在3000元以下,昔日辉煌不再,已渐沦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市。选择衡阳作为其中的一个调研区域。对于研究湖南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茶市镇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9个,医疗床位50张,执业医师22人,注册护士1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26万人,参保率94%。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

医疗机构

医院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全民所有制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隶属于衡南县卫生局。座落在耒水河畔,衡江公路穿镇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的茶市镇,医院倚山旁水,环境优雅舒适。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30多万元,日开设病床40张,现有职工123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7人。医疗设备有2035型B超机、日产汽车公司心电图机、200毫安X光机、纤维胃镜、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内设中、西内科、皮肤性病专科、内小儿科、普外科、骨伤科、妇产科、五官科,是一所适合农村,以“预防为主,中西并重”,功能科室齐全的综合一甲医院。年门诊人次在5万以上,住院病人人次在800以上。中、西医内科,能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普外科能正常开展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胆囊、胃次全切除手术,并与415医院、县人民医院联营,就近开展部分急诊、高难度手术和骨外科手术;妇产科能正常开展新法接生,引流产、母婴保健、剖宫产、子宫次全切除等,在当地均享有很高的声誉。医院曾获湖南省“文明单位”、衡南县“园林式”单位、“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并为衡南县医疗保险定点机构。

社会保障

2011年,茶市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9户,人数223人,支出45万元,月人均168元;城乡医疗救助4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人1202人次,共支出6.01万元;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6人次,支出1.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5户,人数837人.支出21万元,月人均75元,农村五保供养155人,支出41万元。农村医疗救助48人次,农村临时救济53人次,支出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3人。2011年,新增就业人员207人,有10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全年共帮助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00元,比上年增加30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00元,比上年增加50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2709人,参保率10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茶市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线单程总长度70千米,投递点115个,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280户,普及率45%。

城镇文明

茶市系衡南工业走廊,属衡阳市辐射的星级城镇。宽敞硬化规范的街道,绿树成荫,华灯辉煌,门面旺铺,琳琅满目,市容整洁,街道舒畅,穿着入时,言语庄康;城镇配套设施齐全,运行良好,新农村建设的通路、井、厕正在改建之中。

基础设施

生产保障恢复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疾病预防控制、农业生产自救等各项工作。抽调49个县直机关单位300余名干部到重点受灾乡镇进行对口扶贫,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确保灾民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确保灾区通电、通水、通路;确保灾区不发生役情,群众有病能及时就医;确保生产自救有成效,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确保灾民情绪稳定,灾区社会稳定、治安良好。衡南县委县政府各级各部门的纷纷深入灾区一线,全力以赴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县建设局对每户灾民的房屋都及时勘察,认定被水浸泡过的房屋安全后才动员灾民居住;卫生防役部门的40多支`医疗队伍忙着免费义诊送医送药,帮助灾民屋前屋后,里里外外严格消毒;民政部门送水送粮送食品,开设专门帐户接受社会各界捐助;水电、通讯、交通、水利等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实施灾后抢修;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移民局、烟草局、林业局等分别到外县和未受灾乡镇寻找求援补种秧苗;农业局组织群众改种生育期较短的晚稻品种或其它经济作物;农机部门组织农耕机具帮助灾民抢种抢收;教育部门组织人员修复校园,不让一个孩子因受灾而失学。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及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批批救灾物资不断运往灾区,仅本县党员干部捐款就达30万。

防洪工程

大源渡库区茶山防洪堤应急处理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珠晖区副区长蒋炳炎、茶山坳镇党委书记廖永忠到场为工程指挥部揭牌。茶山防洪堤应急处理工程是衡阳市城市防洪保护圈重点工程,大渡源库区茶山防洪堤保护圈内有7万人口,3.8万亩耕地,京广铁路、衡大高速公路等多条国家、省、市交通干线、几十家企业以及千万蔬果基地都在保护圈范围内。因年久失修以及结构松散,其就加固维修一直是广大村民的迫切愿望和各级党委、政府防洪的重中之重。2008年10月,该防洪堤应急处理工程正式立项实施,工程涉及6个村24个村民小组,将对茶山堤11.51公里范围内的管涌、滑坡和涵闸等险情进行除险加固处理。高标准、高质量建好大源渡库区茶山防洪堤应急处理工程,是广大衡阳市市民的热切期盼,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视察防洪堤,并明确指示“要尽最快速度修好防洪堤”,应急处理工程于如期开工,衡阳市副市长蒋勋功出席了开工典礼并宣布工程开工。

文人概貌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及农村劳务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得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但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三是庙宇祭祀。农村文化队伍人数增多,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衡阳市的茶市镇文化站现有从业人员460人,比1995年增加123人。人数虽然增多了,但真正“撑”台的文化人才却青黄不接。全镇文化站人员中,有本科学历的1人,专科学历的22人,中专学历的124人,而高中以下学历的达313人,占68%;有文艺专长的143人,仅占31%。年龄40—60岁的乡镇文化专职人员331人,占71%,30岁以下的129人,仅占29%。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门槛不高”,“先天不足”。一些地方和单位将文化岗位作为干部职工子女就业的“安置站”,不问有无文化专长,只要有“关系”都可以进,致使文化队伍“先天不足”。二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现有文化站的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难以协同。以块块管理为主的文化专职人员,身兼数职,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不到20%;以条条(文化局)管理为主的文化专职人员,往往被“边缘化”。茶市镇9名文化专职人员,仅有站长1人在岗,其他8人或外出打工,或闲居在家。三是待遇不高,动力不足。全镇文化专职人员现人均月工资为430元,为人均应发工资的50%。73个文化专职人员,其中20人每年工资2150元,43人每年600元包干,还有4人为自费编制,财政未拨一分钱工资。四是培训不够,后天不足。因经费困难,县市文化部门已连续三年未组织一次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

2004年,全镇农民自发开展的文化活动达816场次,是乡镇党委、政府组织文化活动的8倍。衡南县茶市镇农民自发集资3万多元,组建了“欢乐”、“健身”、“红娘子”三支腰鼓队,一支篮球队。腰鼓队有110人,平时健身,遇有喜庆活动就参与演出。衡南县有文化庭院147户,农闲时,每个庭院都聚集起附近的大部分村民。茶市镇岳北村每户村民自愿集资300元,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筹资4万多元,成立了“腾飞”、“岳北”两支龙狮队,共有300多人,并制定了管理章程,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违纪处理规定等,每逢春节,既在当地玩,又到县城舞。与此同时,许多农民群众自愿凑钱“买”文化,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各类剧团被自发邀请下乡演出达3600多场次。相比之下,政府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活动则显得有些“清冷”。95%以上的农户都购置电视机,许多农户还购有音响设备。2003年至20004年间,绝大多数农户都自愿出资600—800元,积极配合政府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衡南县茶市镇农民自发集资40万元,协助政府办起了电视差转台,又有400多农户争先恐后开通了有线电视。与此同时,农民还自发筹资兴建、改建文化阵地。衡山县白果镇农民集资80万元对三处古文化建筑进行了维修。农民自愿捐款筹资近20万元,分别改扩建了3个古戏台,兴建了一个篮球场。此外,农民还积极兴办文化产业。2004年,全镇有民间剧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体图书室及舞厅、网吧共2898家,全年收入3560万元,成为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主力军。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但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种文化”。首先,要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戏台、堂屋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其次,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如衡阳市地方剧种祁剧、花鼓戏;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再次,要培养文化工作者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户

旅游

茶市耒水有著名的“界子洲头”“美女梳头”“滴水岩洞”“樟园窑址”“吐雾峰巅”“麒麟水库”“杜甫陵桥”“湘子渔浦”“小水亭庵”“茶市浴塘”等,美不胜收,娱乐其中。

参考资料

茶市镇2020年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6-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