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硕杰 :曾任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10:52

蒋硕杰(1918年8月25日-1993年10月21日),应城市人,生于上海市,是辛亥革命元老蒋作宾之子,经济学专家。他在台湾经济学界引入新古典经济学派与重货币学派的思潮,并因与王作荣经济政策进行辩论而闻名,这场辩论被称为蒋王论战。蒋硕杰曾任台湾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等职,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供职。他是首位获诺贝尔奖正式提名的华人经济学家(1982年)。

个人经历

蒋硕杰,应城市人,1918年8月3日生于上海市。蒋硕杰4岁时,在家中受教于家庭教师朱子秋。1926年入上海神州中学附属小学四年级读书;1927年转学到北京师大附小读书;1928年回到上海神州中学附属小学读书;1929—1933年就读于南洋中学。1933年11月,蒋硕杰赴日本,1934年考入庆应义塾大学预科就读。1937年4月毕业于庆应大学预科后,升入庆应大学本科攻读经济学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从日本回国。先到上海,又到汉口与父亲商量后,决定到英国继续求学。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坐海轮到达伦敦。1938年春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学院学习。这样,在他青年时期就受到中、日、英三国的正式教育。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伦敦遭到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军队隔着北部加来海峡频频发射的飞弹的猛烈袭击。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搬到伦敦北面车程约一小时的剑桥大学继续上课。后来,牛津大学经济学系也搬到剑桥大学上课。蒋硕杰得以受教于在剑桥这座幽美的大学城中会聚的三所著名大学的许多经济学派的名师,如马歇尔学派、奥地利学派、约翰·凯恩斯学派等。1941年,他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本科毕业,成绩名列前十。1945年,蒋硕杰写出了《实际工资和利润边际的波动与贸易循环的关系》博士论文,通过了由哈耶克和约翰·希克斯经济学大师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取得了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的学位。1948年春,他的博士论文被评为该校1945年度最佳博士论文,获得刻有古典派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头像的“赫契逊银质奖章”。这篇用英文写作的博士论文1947年在伦敦匹特曼出版社出版。

1946年秋,蒋硕杰来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任教授。1949年,蒋硕杰乘坐中兴轮到台湾省台北市,任教于台湾大学经济学系。1949年7月,他离台赴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部门任研究员,继续从事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1960年,蒋硕杰脱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去罗砌斯特大学任教。1967年蒋硕杰获得美国古根汉姆奖学金,利用罗砌斯特大学休假期间,到英国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做访问学者。1969年,蒋硕杰应聘到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经济系任教授。1972年,蒋硕杰荣获约翰·洛克菲勒讲座教授荣誉席位,到菲律宾大学讲学。

1981年7月1日,台湾省中华经济研究院成立,蒋硕杰担任首任院长。1985年5月,蒋硕杰被他的母校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推选为荣誉院士。同一年里,他在美国康乃尔大学退休,被推选为荣誉教授。鉴于蒋硕杰对货币理论的贡献,英国伦敦大学于1990年授予他科学博士学位。这是伦敦大学最高级的学术性学位。1990年8月,因身体和年龄原因,蒋硕杰提请辞去台湾省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职务。获准后,改聘他为台湾省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1993年10月21日,蒋硕杰病逝于芝加哥医院,享年75岁。

个人家庭

其女蒋人瑞,芝加哥大学教授,其女婿拉尔斯·彼得·汉森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论文著作

蒋硕杰的学术贡献包括在多个领域发表的重要论文,如:

- "The Role of Money in Trade-Balance Stability: Synthesis of the Elasticity and Absorption Approach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1961, pp 912-936。

- "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n Rostovian Stages", Econometrica, vol. 32, 1964, pp. 619-648。

- "Walras' Law, Say's Law and Liquidity Preference in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 7, 1966, pp 329-345。

- Feldstein, 摩托船 and Tsiang, S.C. "The Interest Rate, Taxation, and the Personal Savings Incentiv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2, 1968, pp. 419-434。

- "A Critical Note on the Optimum Supply of Mone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1, 1969, pp 266-280。

- "The Rationale of the Mean-Standard Deviation Analysis, Skewness Preference, and the Demand for Mone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 1972, pp. 354-371。

- "Risk, Return, and Portfolio Analysis: Com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1, 1973, pp 748-752。

- "The 动力学 of International 柱头 Flows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9, 1975, pp. 195-214。

- "The Monetary Theoretic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 29, 1977, pp 319-338。

- "Fashions and Misconceptions in Monetary Theory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Financial and Banking Policies", Zeitschrift fur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 飞鱼座 135, 1979, pp. 594-604。

- "Keynes's '金融' Demand for Liquidity, Robertson's Loanable Funds Theory, and Friedman's Monetar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94, 1980, pp 467-491。

社会评价

台湾经济之有今日,当时(二十年前)都说“六院士”,即刘大中、蒋硕杰、邢慕寰邹至庄、顾应昌、费景汉六人建言有功。蒋硕杰教授一贯反对通货膨胀、反对各种经济管制以及人为干预市场。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影响,韩国实际上也采取了他的理论和政策,才取得了与台湾一样的经济发展的奇迹。许多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往往以台湾的经验作为发展的模式。(余英时评)

参考资料

新中国经济学人史——蒋硕杰.网易.2024-04-09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中国故事.新浪网.2024-04-09

蒋硕杰:曾与诺奖擦肩而过的鄂籍经济学家.新浪财经.2024-04-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