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袍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

更新时间:2023-08-15 16:13

蒙古袍,蒙古语称“特尔力克”。蒙古族民间传统服装。流行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配有粗拙的石环、骨饰等饰品。说明在很久以前,游牧民族就已经有自己的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据《蒙古秘史》记载,羊皮短衣是古代蒙古族主要的服装。蒙古袍宽大袖长,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其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lace点缀。蒙古袍最适合牧区的生活环境,长袍肥大,乘马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防蚊,这是蒙古袍共同的特点。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到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特尔利格分别为:单袍、夹袍、绵袍三种,平时穿着较朴素,节日装较华丽。十七世纪前都穿斜襟样式,后来喇嘛用斜襟式,俗人用弯襟式来区分。察哈尔蒙古袍分有马蹄袖和无马蹄袖两种。传统的苏尼特蒙古袍分为对襟式和方襟式两种。乌拉特蒙古袍分为开衩式和不开衩式两种。

蒙古族服饰是内蒙古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2004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2008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历史沿革

起源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配有粗拙的石环、骨饰等饰品。说明在很久以前,游牧民族就已经有自己的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发展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但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最早原始的蒙古人服装,是用植物叶子编排而成,仅是遮体。从事狩猎业以后,以兽皮加工制作衣服。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衣着渐以家畜皮制作,但很简朴。据《蒙古秘史》记载,羊皮短衣是古代蒙古人主要的服装。

产生

随着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尤其是唐宋以后,大批的布匹、绸缎、天鹅绒织锦进入蒙古族各地。在样式上,蒙古族吸收了突厥、辽朝的圆领旗袍,束腰罩头、穿踝靴等适于牧猎的服装,并根据自己民族喜好加以改进,这就是蒙古袍。据13世纪蒙古帝国时代有关文献的记载:其服为右(当时的突厥为左衽),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分夹、棉、皮3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等色。袖长窄,不摆不开尺,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按,以红、紫等色长约3—4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持腰间。男子习惯腰带右边挂蒙古刀,左边挂烟具、绣花荷色等饰物。

蒙古族服饰是中原地区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蒙古族不同部落服饰都有其独有特点,使之延续至今。从服装款式上看,蒙古族服饰褒衣博带,雍容华贵、典雅端庄,既能体现蒙古族女性的曲线美,又能体现牧人的勇武骠悍、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其中,宗教服饰和蒙古族摔跤服也有各自的特色和用途。长期的南征北战、游牧迁徙,使得蒙古族很早就与北方各民族以及中原的汉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加上纺织品的传入也比较早,因此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袍子,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制作工艺

制作皮袍不像是做普通衣服一样简单,因为羊皮的熟制和皮袍的缝制还有纹饰刺绣等都是一门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皮袍的制作工艺在锡林郭勒盟被完整的传承了下来。一:熟制羊皮、二:缝制皮袍 、三:蒙古刺绣。

分类与特点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lace、“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市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穿长短不一的坎肩。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绣花。

文化内涵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帝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华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蒙古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的民族。哪怕在衣服上也不例外。重大节日和场合,他们着装庄重,那是对这件事或这个人的尊重;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撸起袖子,更不能解开扣子露出胸膛甚至脖子,那是对客人的尊重;袍子的下摆不能从厨具和餐具上掠过,那是对食物的尊重。当放置袍子时,要记得前襟向上放置。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去世了,家人在收放他的衣物时,才会把他的袍子前襟向下收起来。

忌讳

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整洁端正的穿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穿袍子时,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时候,必须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这样才显得整体协调,严肃庄重。在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颈,袍子的下摆不能从锅碗瓢盆上扫过。收拾存放袍子时,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领子冲西北放置,不能冲门。在缝制袍子时,忌讳留下线头。

意义与影响

蒙古高原壮丽的自然风景以及各种动植物的形象和色彩给予蒙古族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白、蓝、红、黄和黑色是蒙古族生活中最基本的五种颜色,蒙古族以这五种颜色来表达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种对色彩的崇尚反映在服饰上,无疑是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尚和热爱。

蒙古民族服饰,作为蒙古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独特的款式风格和代代相传的生命力。蒙古民族服饰千百年来始终与蒙古民族人民相依为命,从不间断地延续着、发展着。 

传承与保护

斯庆巴拉木2013年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市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从1978年起她把自己所有精力、心血和积蓄全部投入到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首饰、刺绣的研究和制作之中,成立了家庭作坊,除了潜心研究传统鄂尔多斯服饰文化外,还对外承揽业务,先后手工缝制和制作了上千套鄂尔多斯服装和40多幅鄂尔多斯妇女头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

2004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国家民族民家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4月,内蒙古当地政府牵头,开展蒙古族服饰的抢救保护工程。调查工作遍布内蒙古地区的50多个旗县,600余名乡土专家和牧民群众接受采访。

经过4年多时间的调查,最终确定了蒙古族28个部落的传统服饰的基本样式,共抢救性制作了内蒙古现存28个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饰和34组头饰,并已全部移交内蒙古博物院,作为永久性藏品,供展示研究之用。

服饰种类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人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服饰组成部分

长袍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腰带

腰带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三四米,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在草原这样一个多风的地方,束腰带主要是为了抵抗风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烟荷包。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靴子

蒙古靴作为蒙古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它不仅融合了诸多民族手工技艺和智慧,也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它是游牧民族在其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顺应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它的演变见证了蒙古族服饰发展的史,对维系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蒙古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的细腻和要求之高,是其它鞋类生产无法比拟的,这些生产技艺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见证蒙古族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需要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

首饰

头饰选料珍贵,工艺精湛,制作精美,嵌有红珊瑚、玛瑙、松石、银饰等,显得雍容华贵。

坎肩

鄂尔多斯市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一般,已婚妇女在袍服外面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镶边

在蒙古袍的边沿、领口、袖口,镶上美丽的lace,以"盘肠”“云卷"蒙古传统图案为主,花边的边沿则一般以动物的皮毛做装饰,如: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有条件的还会适当的镶嵌金银珠宝,这样的一件盛装,价格因为成本水涨船高。

地区与类别

巴尔虎蒙古袍分陈巴尔虎和新巴尔虎两种。其中,陈巴尔虎蒙古袍更多地保留了蒙古人古代的穿着风格;巴尔虎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穿宽下摆长袍。陈巴尔虎的长袍都有宽花边和开衩装饰;新巴尔虎的长袍则是窄边,无开衩。巴尔虎人夏季穿吊里长袍;春、秋穿一种叫做“哈林达格”的夹袍;冬天则穿用锦缎镶边的皮长袍。每逢庆典和过节时,巴尔虎人都穿传统的团花缎、锦缎为面的羊皮、羔羊皮长袍。巴尔虎妇女一般穿着凸肩齐膝的长袖蒙古袍,男士则穿着大马蹄袖的宽松蒙古袍。

科尔沁蒙古袍裁剪合身,有下摆窄且开权,注重刺绣装饰,穿偏开襟长坎肩,蹬尖头靴及已婚妇女配戴珊瑚头饰等特征。科尔沁男子服饰按照年龄和季节的区分,袍服分为有马蹄袖和无马蹄袖两种。青年男子服饰色彩鲜艳、种类繁多。礼服多为团花锦缎吊面皮袍、外套对襟坎肩或马褂,腰系结穗腰带,头戴貂皮或水獭皮红缨圆顶立檐帽,配24个盘花图案的大绒靴。中老年男子穿蓝色或棕色长袍、腰系紫色或深灰色腰带,戴棕褐色圆顶立檐帽、陶尔其克帽,穿绣有盘花图案的布靴或香牛皮靴,并佩带皮制烟荷包和大烟袋。有些中老年男子也挎火镰餐刀。

布里亚特男袍一般用青、蓝、紫色绸缎做面,前襟用红色加明、暗两种,共三色锦条镶边。袍身肥大、带马蹄袖,系淡红、淡绿或紫色腰带。妇女的蒙古袍分姑娘和媳妇的两种。姑娘的袍边除用红、黑两种条布装饰之外,还可用丝、缎在条布上镶一道边。姑娘不穿坎肩,长袍也没有马蹄袖。成年妇女蒙古袍的特征为:缝接式袖子、镶边肘饰、缩腰带纵纹、皱褶下摆等。这种蒙古袍,一般由裁剪好的七块布缝制而成。妇女在长袍外边穿用同样布料缝制的无领对襟坎肩,重要场合穿奥吉。

鄂尔多斯蒙古族女袍修长、优美、长至脚面,两侧开衩,在领口、袖口、长短坎肩、大襟、底边有很多精美的云纹、花卉和造型各异的动物图案,色彩明快,富有立体感,多以淡蓝色、白色、粉红色、绿色为主绸制袍。夏天穿的单。鄂尔多斯蒙古族男袍肥而短,多以蓝色、棕色等布帛为面料。长袍袖手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蝇哲。男子非常注重腰间的装饰,在腰部挂上精美的蒙古刀、火 、鼻烟壶袋、银碗绣花袋。

察哈尔部服饰传承了元代“吉顺服”的特点,简洁、精致、大方。察哈尔男女均穿开衩长袍。长袍分为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两种。马蹄袖又名图如,也有大小之别。妇女和老年人的马蹄袖小一些,年轻人和放牧人的马蹄袖则大些;夏季长袍的马蹄袖小,冬季长袍的马蹄袖则大。春夏秋季长袍的马蹄袖,要用与袍子同色面料或大绒等较松软的面料制作,冬季长袍的马蹄袖则要钉有水獭亚科、貂鼠、河狸皮或羔皮。马蹄袖平时一定要卷起,在寒冷季节或劳动时才能下垂;尤其是给贵宾或长辈端茶递饭或敬酒时必须衣冠端正,并上卷马蹄袖。男子通常穿蓝色、蓝色和紫色长袍,喜欢橙色、红褐色、橘黄色和淡蓝色腰带,男子系腰带要靠下腰,上提袍子。妇女多穿绿色、暗绿色、蓝色、天蓝色和粉色长袍,喜欢淡绿色、天蓝色和粉红色腰带,但一般不系腰带。察哈尔妇女穿长袍时,外面要套缝制精美的坎肩。

乌珠穆沁蒙古袍款式肥大、色彩绚丽,以镶边工艺著称,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服饰,冬季穿的熏皮袍则更有特色。这种蒙古袍是先用酸奶熟化皮子,再用专制的刀刮后用马粪熏制,最后使之形成倭缎般柔软的烟黄色皮袍。它具有防水、防蛀、防污和不变型等优点。乌珠穆沁人还有在蒙古袍外面套穿坎肩的习俗。一般青年男女穿有四个开衩的大襟短坎肩,已婚妇女穿对襟坎肩。这种坎肩还有礼仪性和普通性两种,礼仪性坎肩的面料要求华丽多彩,对于镶边工艺的考究更为细腻。

乌拉特蒙古袍分为开衩式和不开衩式两种,开衩式长袍多为贴身,而不开衩的长袍则宽松肥大,多用于野外工作时穿。乌拉特长袍一般做一或三道窄条沿边,缝制三三成排的扣绊。乌拉特未成年男子不穿带马蹄袖的蒙古袍,成年男士在蒙古袍外可以加穿坎肩和褂子。

阿拉善人直到17世纪都穿高领、下摆宽大、不开衩,衣服边都用库锦或绸缎做沿边的蒙古袍。近代以后,阿拉善盟男士普遍穿开衩式蒙古袍,但其下摆仍然宽大。阿拉善妇女一般穿不开衩的长袍,上面加穿坎肩、姑娘不穿坎肩。长袍袖子窄小,妇女长袍也以贴身为标准。阿拉善男女平时不戴马蹄袖,另外单做一对马蹄袖,节假日或参加重要活动时戴上马蹄袖,以示隆重。阿拉善的男女穿对襟短坎肩,对襟两边下侧有斜插衣兜,钉5道扣绊。坎肩属于礼仪服饰,在礼仪场合必须穿坎肩。

土默特蒙古穿着的蒙古袍主要以无开衩的为主,男子冬季多穿无开衩蓝色吊面皮袍,腰系红、黄、蓝色绸带,上悬褡裢和火镰,餐刀,外套马褂,头戴毡帽,顶缀红缨,脚蹬香牛皮靴子或矮勒蓝布靴子,有时也穿棉袄或羊皮大襟短衣,脚穿单脸或双脸布鞋。已婚妇女头盘两半头,戴两半头帽,身着无开衩棉长袍,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或绣花绸缎鞋,有时也穿高底单脸鞋。袜子不论男女均用白布自制,无赤脚穿鞋之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