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 :明初将领

更新时间:2023-06-01 15:33

蓝玉(1340—1393),苗族,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省)人,祖籍城步扶城峒(今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太平村),明初著名武将。

蓝玉作战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为征虏左副将军,随大将军冯胜出征纳哈出,后又拜大将军,移防蓟州(今天津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贝尔湖(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交界贝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封凉国公。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被朱元璋下令逮捕入狱,后以谋反罪处以“剥皮实草”之刑,抄家,灭三族,受到牵连被杀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一位公爵、十三位侯爵和两位伯爵,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学者刘长江说:蓝玉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清代史学家谷应泰称:其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明史中评价蓝玉死于“蓝玉案”,也是咎由自取。

人物生平

屡立战功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早年在其部下任偏将。因英勇善战而屡立战功,姐夫常遇春也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毫不忌讳地夸奖他,因而他很快就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后因屡战积功,由管军镇抚升任千户和指挥使,后升任大都督府事。

洪武四年(1371年),蓝玉跟从傅友德讨伐蜀地,攻克绵阳市。五年(1372年),跟从大将军徐达征讨北元,大败元军。七年(1374年),统率军队攻克兴和,俘获元国公帖里密赤等五十九人。十一年(1378年),同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擒获他们的首领三副使,斩杀俘获数以万计。十二年(1379年),班师回朝,蓝玉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给予世袭凭证。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以征南左副将军的身份跟从川侯傅友德出征云南省,在曲靖擒获元廷平章达里麻,梁王逃亡而死,滇地全部平定。这一战,蓝玉功劳最大,于是朱元璋给他的俸禄再增500石以作奖赏,并册封蓝玉之女为朱椿朱椿之妃。从此,蓝玉的皇亲国戚身份更为名副其实。

从征纳哈出

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冯胜征讨纳哈出,抵达通州。当时听说有元兵驻屯庆州,蓝玉冒着大雪,率领轻装骑兵袭击打败他们,杀元廷平章果来,擒获他的儿子不兰溪返回。正好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派使者到大将军营投降,蓝玉去接受投降。纳哈出率数百骑兵到,蓝玉非常高兴,以酒招待。纳哈出斟酒给蓝玉,蓝玉解开穿的衣服,让纳哈出穿上这件衣服再喝。纳哈出不肯穿,蓝玉也不喝酒。长久的争夺,纳哈出把酒倒在地上,想要摆脱。郑国公常茂当时在座,直接向前将他砍伤。纳哈出的军队惊慌溃逃,返回至亦迷河,全部投降。当时正好碰上冯胜犯罪,明朝廷命蓝玉“行总兵官事”,拜大将军,屯兵在蓟州(今天津蓟县)。

大破北元

当时,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即位,经常骚扰塞上。洪武二十一年三月(1388年),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来到贝尔湖(今贝尔湖附近),距离脱古思帖木儿帐不过百余里路程,脱古思帖木儿以为明军与纳哈出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再战没有迎敌的准备,而明军前锋奔袭他的大营时,恰好风沙弥天,几十步外不见人。明朝兵马突然出现,脱古思帖木儿已经逃脱,想要依靠丞相去往和林与明军周旋,到土剌河时,脱古思帖木儿被部下也速迭儿所袭击,大家又都逃散,脱古思帖木儿只与捏怯来等十六人在一起。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官员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的印章、图书、兵器、车辆等都被明军俘获。脱古思帖木儿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也速迭尔。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儿杀死。提怯来、失烈门逃去,南下投降了明朝。至此,北元一蹶不振。捷报传至京城应天府,举国欢呼,朱元璋在大喜之下,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后因为听到蓝玉有逼奸元妃的劣迹,改梁为“凉”。然而朱元璋仍然在其谕中,赞誉蓝玉可比汉之大汉烈侯:卫青、唐之李靖。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命蓝玉督修四川城池。二十三年,施南、忠建二宣抚司南蛮反叛,命蓝玉讨伐平定了他。又平定都匀,安抚司散毛诸洞,增加俸禄五百石,诏令还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命令蓝玉统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以追击逃寇祁者孙,于是攻取西番罕东之地。土酋哈等人逃走,时逢建昌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反叛,朝廷下诏调兵讨伐。蓝玉赶到时,都指挥瞿能等已大破敌军,月鲁逃往柏兴州。玉派百户毛海诱捕月鲁父子,送往京师杀了他,而尽降其众。因此请求增设屯卫,太祖下诏许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蓝玉固守西番边地时,蓝玉复请征当地百姓为兵,讨伐朵甘、百夷,朱元璋下诏不许,蓝玉才班师回朝。

恃功自傲

爵封国公的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聊城市)民田。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蓝玉带兵北征回还时,夜半来到喜峰关城下,要求开门,关吏限于制度没有及时开门,他就毁关而入,皇帝闻知,很不高兴。大破北元后,朱元璋在大喜之下,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后因为听到蓝玉有逼奸元妃的劣迹,改梁为“凉”蓝玉非但没有吸取教训约束自我,反而继续放任自己的行为,把手伸到了军权上面,广收义子跟随左右。在侍奉皇帝的酒宴上口出狂言,军中大权操于他一人之手,朱元璋多次责备他,甚至降职。

当太子朱标还健在时,蓝玉因为与朱标有戚谊,经常友好往来。有一次,蓝玉自蒙古班师回朝,告知太子说,依他看燕王在国,举止行为,与皇帝没有区别。又听说,燕国有天子气,希望太子事先预防,谨慎一二。朱标认为燕王对他很恭敬,没有这样的事情。蓝玉向朱标解释,承蒙殿下优待,他只是陈述利害关系,但愿他说的话不符合实际。朱标没再说什么。不过此事后来为燕王朱棣所知悉,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标逝后,燕王入朝上奏朱元璋,暗批蓝玉等虎将立于朝廷,要趁早抑制,否则将来难治。但是蓝玉等将领依旧桀骜不驯,完全不察觉朱标的逝世已使政情丕变,因为多疑的朱元璋这时已有再大狱功臣的准备了。但是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册立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仍命蓝玉兼太孙太傅以示隆宠。蓝玉觉得自己屈居宋国公冯胜傅友德傅友德之下,十分不满,蓝玉抱怨道:“难道我不配做太师么?”等到他入朝上奏。朱元璋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被告谋反

朱元璋越加猜疑。蓝玉曾私下对同事和朋友,指斥皇上说“他已经怀疑我了”,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立刻以“谋反罪”处死蓝玉,抄其家产,夷三族,此案连累一万五千人被杀,包括一公爵、十三侯爵、二伯爵,史称“蓝玉案”。蓝玉被族诛五千上万人,蓝党一律处死。明朝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仅存汤和耿炳文等人。朱元璋最后说从现在胡党、蓝党一概赦免不问。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但朱元璋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的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入蜀王府,曾在蜀王王府城端礼门楼上看到被剥皮草的蓝玉尸体。

后续影响

直到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党案基本结束后,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已被清除干净,明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已经得到巩固。朱元璋通过清除部分骄横跋扈的勋臣,产生了促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期间所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导致大批无辜的将臣被冤杀,造成政治的恐怖,出现人人自危的消极影响。随着蓝玉案的告一段落,朱元璋逐步减轻刑罚,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宣布废除严刑。

家族情况

人物评价

清代政治家张廷玉在《明史》中评价蓝玉:“治理天下不可以没有法,而初创之时,法令还疏远,太平的日子法律越来越周密,原本这是形势使然。后世评论的人都感慨这是鸟尽弓藏,认为是出自英明君主的猜疑,不是因为治国的需要。当天下安定的时候,那些指挥千军万马,东征西讨的将军,哪一个不是被猜忌,被不遗余力的清除的?也是因为这些武士桀骜难驯;富贵之时,志满气盛,皇帝亲近他们就骄纵妄为,疏远他们就埋怨责备。皇帝不能废弃法制对他们委曲求全,这也是不得已为之,而不是为了私利而剪除他们。朱亮祖等人既不明哲保身的方法,又违背谨慎节制有度的方法,一个接一个被杀戮,这也是自找的。”

明史纪事本末》中评价蓝玉:“蓝玉性情凶狠固执,自恃征战之功,专横跋扈;在皇帝面前也不守人臣之礼;带兵在外肆意妄为、作威作福。”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评价蓝玉:“蓝玉和沐英,同赴疆场,建立功勋,不止一次。捕鱼儿海一战,谋略虽然出于王弼,蓝玉从善如流,不能说是没有功劳的。……他受帝王宠爱,志满气盛,既然不能急流勇退,又不能恭敬谦让保全自己,结果事成后被帝王抛弃杀掉。朱元璋虽然背德,蓝玉也辜负了皇恩。如果不是这样,蓝玉的子孙后代,又怎么能不像沐氏呢?前后对照,一是恩报身后,一则是灭族生前,后世之人,应该可以知道原因了。”

轶事典故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太子朱标正妃常氏的舅舅,因此他和朱标的关系非同一般。太子朱标健在时,有一次,蓝玉自蒙古班师回朝,告知太子说,依他看朱棣在国,举止行为,与皇帝没有区别。又听说,燕国有天子气,希望太子事先预防,谨慎一二。朱标认为燕王对他很恭敬,没有这样的事情。蓝玉向朱标解释,承蒙殿下优待,他只是陈述利害关系,但愿他说的话不符合实际。朱标没再说什么。

研究书目

《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逆臣录

明通鉴

《中国通史·第9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