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要塞 :二战时日本关东军的军事要塞

更新时间:2023-08-16 18:44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边标高100到150米的完达山余脉丘陵中,它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与俄罗斯的伊曼市隔江相望。伊曼又是苏联远东最大的军事要冲、工业重地伯力和海参威的中心以及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因此虎头镇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日军在此修建要塞,既可以长期霸占中国,也可以进攻苏联。

1934年,关东军驱使中国劳工开始修筑虎头要塞。主阵地是猛虎山,它由中、东、西猛虎山的三个丘陵组成,其余四个阵地分别是虎东山、虎北山、虎西山和虎啸山阵地。日军以中猛虎山为中心修建地下工事,由山底向东西猛虎山延伸,长达8千米,之后又延伸到虎北山和虎啸山,形成了巨大的地下隧道网络。地下工事包括指挥所、浴室、粮库、弹药库和发电所等,生活设施和电气设施一应俱全。1939年,虎头要塞工事基本完工。总耗时六年,投入了数亿资金,期间日军强征中国劳工10余万。1939年到1940年,日军组建了虎头要塞守备队,下辖炮兵队、工兵队、步兵队、榴弹炮中队等,共计8000余人。1941年,关东军为了配合法西斯德国发动的对苏战争,增加守备队员至1.2万人,当时的虎头要塞有永备火力点、列车炮、高射炮,以及10厘米、30厘米、41厘米等口径不一的榴弹炮等。因其牢固程度、完备程度、现代化程度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最,日本关东军也称其为“东方马其诺防线”。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之后双方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斗争,最终苏军于8月26日彻底攻破虎头要塞。因虎头要塞之战比日本投降的时间晚了11天,虎头要塞也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终结地”。

1991年,虎头要塞遗址被公布为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研究人员与当地文物工作者两次对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在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山要塞的遗址上修建了虎头要塞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8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1993年4月26日至5月3日,黑龙江省文物工作者又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及专家学者再次对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2003年,虎头要塞遗址被黑龙江省政府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虎头要塞遗址又被列入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虎头要塞遗址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不仅对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史具有实证作用,也是对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两史一情”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日本国内和平反战运动,敦促日本政府反省战争罪恶,遏制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此外,调查和揭露日军屠杀中国劳工和战俘的暴虐罪行,调查死难者名录和日军战争遗存中大量遗留的危险因素和隐患,也非常有利于促进民间对日索赔运动,对于保留向日本方面提出清理旧日军要塞地区不安全因素承担道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的权利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修建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地区,企图以此为跳板,进一步把侵略矛头向南指向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向北指向苏联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为实现其“北进”计划,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全力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在中国东北修建了许多军事要塞,虎头要塞就是这些军事要塞中非常重要的一座。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边完达山余脉虎头山上,虎头山主要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等五座主山脉组成,要塞就建立在五座山峰的地下,呈网状相连。虎头镇与俄罗斯的界河是乌苏里江,两者之间的山势较为平缓,丘陵起伏不大,不仅是东北地区边境最易登陆的地带,也是与俄罗斯的达利涅列琴斯克市隔江相望的地方,伊曼又是苏联远东最大的军事要冲、工业重地哈巴罗夫斯克和海参威的中心以及乌苏里铁路的咽喉。所以日本在虎头修建要塞,就可以达到长期占领中国东北、实现在远东扩张侵略范围的野心。

1934年,关东军驱使中原地区劳工开始修筑虎头要塞。主阵地是猛虎山,它由中、东、西猛虎山的三个丘陵组成,日军以中猛虎山为中心修建地下工事,由山底向东西猛虎山延伸,长达8千米,之后又延伸到虎北山和虎啸山,形成了巨大的地下隧道网络。隧道宽、高约3~4米,用3米厚的钢筋水泥浇铸。1939年,虎头要塞工事基本完工,但连接各要塞的沙石警备公路网及兵营、军官宿舍等辅助性工程一直修建到日本战败投降之前才结束。总耗时六年,投入了数亿资金,期间日军强征中原地区劳工10余万。

1937 年以前,虎头要塞的劳工主要来自于伪满各地和山东省等省。在此之后,由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他们把在战场上抓捕的中国军队的战俘,经过“训练”后,作为“特殊劳工”,秘密运到各要塞从事工程施工。如果劳工施工的地方不是机密的,日军一般会春季招来,冬季放回去,但却要求他们不许说出自己挖山洞的事情。如果劳工是在要塞的绝密部位施工,就没有活命的机会。原虎头要塞国境守备队士兵冈崎哲夫在他的著作《秘录·北满永久要塞》一书中记录了此事,当时日军以施工完毕为由用饭菜犒劳劳工们,结果就在劳工们放松警惕之时,突然用机关枪将他们全部射杀。

日军为了保守秘密,只允许要塞附近的老百姓干些辅助性的工作。那些真正修建要塞的劳工,几乎都是日军从外地抓来的,并且是用“闷子车”将他们运来的,劳工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干活。劳工们平时都住在几十上百人一间的劳工棚里,这些劳工棚子都是连成片的,每一间劳工棚占地好几亩。劳工们的饮食也非常差,只有粗制的高粱米玉米面粥等,基本没有蔬菜,有时能吃到一点腌咸菜,因此他们都是饿着肚子干活,身体都非常消瘦

1945年,肇东市农民冷凤仪被抓到要塞干活,有一次要塞正在火化一位死难劳工的尸体,承受不了饥饿的他,直接扑上去抓住尸体的大腿就大口啃食。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有数百万中国劳工被关东军以各种方式运送到东北地区的中苏、中蒙边境一带修筑军事要塞工程。1934年到1945年,在各边境要塞等军事工程中,被残害致死的中国劳工至少有100多万人。

要塞布局

虎头要塞中心区域正面宽12千米,纵深6千米,主要由猛虎山、虎北山、虎西山、虎东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主阵地是猛虎山,它由中、东、西猛虎山的三个丘陵组成,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地下工事包括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等,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和出入口、通风口、枪眼、炮眼、反击口等几十条横竖通道,像蜘蛛网一样在山底下向各处延伸。工事上面自然植被茂密,不见一点儿人工痕迹。要塞外围,筑有野战工事和机场。虎东山、虎北山是猛虎山的两翼前沿阵地,呈钳形以南北两翼拱卫猛虎山主阵地,而虎西山、虎啸山两个阵地则是猛虎山的依托,从背后支持猛虎山中心枢纽部,形成第二道防线。与此同时,乌苏里江岸还驻扎有日军江上舰队,构成江岸第一道屏障。

要塞配置

日本关东军

1939年3月1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组建了虎头要塞第 4 国境守备队,进驻猛虎山阵地。虎头第4国境守备队司令部通称满洲第 31部队,守备队通称满洲第 948部队第5077部队。守备队建立初期 ,司令官为仓茂周藏少将 。守备队下辖3个步兵队、1个炮兵队、1个工兵队。每个步兵队辖 4个步兵中队,炮兵队辖 5个炮兵中队,工兵队辖 1个工兵中队。后来,3个步兵大队又改编为3个地区队,分别驻守虎啸山、虎北山、虎东山。炮兵队驻守猛虎山下,工兵队驻守司令部附近。1940年2月,守备队增兵,将炮兵5个中队扩大到3个炮兵大队,辖12个中队。另外还在虎头要塞西的水克站设立第13列车炮阵地,在猛虎原设立第 14 榴弹炮中队;守备队员共计8000人。

1941年7月,日本军部为配合法西斯主义德国发动的对苏战争,以“关特演”的名义向伪满大量增兵,做对苏进攻的准备,虎头要塞的日军守备队的兵员和装备都得到了空前的扩充和增加。在虎头要塞的炮兵阵地中,有41厘米口径榴弹炮1门,30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24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15厘米口径加农炮6门,10厘米口径榴弹炮8门。还有野炮、步兵炮山炮迫击炮43门。要塞还构筑有防空火力,配备高射炮18门,高射机枪10挺。同年10月,日本军部将40厘米大口径榴弹炮和24厘米列车炮秘密运抵虎头,装备虎头国境守备队。在此期间,守备队增加到1.2万人。要塞内储备的粮食、燃料、被服等可供一万多日军3个月左右的需求。

苏联文献记载,在虎头筑堡地域中最强的是虎头抵抗枢纽部分,每公里正面有7个炮兵永备火力点,12个机关枪永备火力点,8个机枪土木质火力点,6个观察所,2个钢帽堡,6个炮兵阵地。当时,关东军认为,虎头要塞的坚固性、兵员配备及火力配备远远胜过“法、德两国相互在莱茵河国境修筑的马奇诺和杰克福利德两要塞”。日军因此称虎头要塞为永久要塞,是“东方马其诺防线”。他们甚至狂妄地宣称:当日苏爆发战争时,只要在虎头坚持三天,即可打赢日苏战争。

1944年6月至8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中国华北、华中地区的抗日武装也进行了局部反攻。为了挽回败局,日本军部大规模地抽调关东军增援其他战场,使得关东军实力大为削弱,驻扎在虎头要塞的日本关东军部队人数和装备也不断被削减。1945年3月,驻扎虎头的日军第4国境守备队主力被编入日军第122师团,移防宁安市。所余一部被改编为虎头临时国境守备队,继续留驻虎头要塞。7月10日,日军以原第4国境守备队第3地区队主力为基干,组建第15国境守备队,总兵员为1400名,仅为原第4国境守备队全盛时期兵员数的1/7。

苏联红军

1945年,在法西斯主义德国溃败之时,约瑟夫·斯大林在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就做出了欧洲结束军事行动三个月后就对日本开战的保证。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但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法西斯仍在负隅顽抗。随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进行对日作战的准备,秘密地将兵力由西部向东部调动,重新进行部署。苏军还大量地增加了远东作战部队的数量,建立了物资和战斗技术装备的必要储备。

部署在虎头要塞对面的苏联军队是远东第1方面军,其司令员是苏联元帅麦列茨科夫。该方面军在滨海边疆区沿东北东部边界展开,其编成有红旗第1集团军,第5、25、35集团军,楚古耶夫卡战役集群,机械化第10军和第9航空集团军,共计2万余人。面对规模庞大的伪满洲国边境筑垒防线,苏军的计划是在海军、空军的配合下全线正面炮火突击,并以坦克兵、步兵混编的先遣部队,对位于伪满洲国边境14个筑垒阵地和地下要塞群实施“闪电战”,以猛烈的火力打开突破口,为后续部队大举向纵深挺进扫清障碍。

重要战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之后双方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战斗。第一阶段是8月9日到8月12日的炮火攻击。8月9日凌晨,苏军先一步袭击并占领了日军哨所,之后派出炮兵部队对虎头要塞的日军发起了轰击,在两个小时内强渡乌苏里江,登陆了日军的前沿阵地,并破坏了虎头筑垒地域的交通运输、地面工事、通讯设施、铁路、车站、军营等设施。日军一开始被打得只能仓皇进入阵地和地下工事,但很快就开始反击,用大口径榴弹炮与苏军对轰,却没有击中目标,还被苏军切断了电源,使大炮成为一堆废铁。8月10日,苏军击退日军的四次反攻,占领了江边码头和虎头镇,同时利用空中优势对日军进行打击,炸毁日军数门大炮,击毙日军数人。8月12日,苏军在炮火掩护下,用坦克开路,再次对日军发起攻击,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但顽抗的日军组织夜袭队、敢死队袭击苏军,给苏军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第二阶段是8月13日到8月14日的阵地战。8月13日上午,苏军攻克了西猛虎山阵地,将大量汽油、炸药、手榴弹通过隧道通风口投入虎头要塞的地下工事,日军则组织敢死队进行反扑,被苏军击溃。8月14日,苏军开始攻击猛虎山主阵地,摧毁了阵地的永备火力点,日军的巨炮阵地、炮兵队总部被彻底歼灭,虎东山阵地日军残部也被迫撤出。但制高点仍被日军控制,随后苏联红军又将大量汽油和烟雾用大型鼓风机吹入猛虎山的地下工事,龟缩在洞中的日军有不少人窒息而亡,少数戴了防毒面具的士兵苟延残喘,死守在洞口。

第三阶段是8月15日到8月19日,日军收到投降的消息后依然负隅顽抗的战斗。8月15日,日本指挥官大木正等人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但他们却不相信,于8月17日组织士兵继续反抗,被苏军用炮弹炸死140多人。8月18日,苏军敦促日军投降,并派出被俘的虎头港务局长一行人前去劝说,日军则杀掉了他们,并坚持抵抗。8月19日,苏联红军用卡秋莎炮和所有可投入作战的大炮对猛虎谷的炮塔进行无休止的炮击,使得日军守备队本部、中猛虎山、东猛虎山的守敌全部被歼灭。

第四阶段是8月24日到8月26日苏军最后的攻击。8月24日,虎头要塞后方的虎啸山山洞里还有70余名日军幸存,他们将修复好的速射炮运抵平顶山缘,对苏军炮兵阵地连发三炮,苏军的炮弹也随之发出,日军不敌,急忙躲入要塞。8月26日,苏军集中30门大炮和1000余名士兵大举进攻虎啸山的日军阵地,最终以53名日军官兵被活捉而结束战斗。在攻破虎头要塞的这场战役中,日本守备队死亡1300多人,有493名苏联红军战士也长眠于虎头山下。

考古调查

1991年,虎头要塞遗址被公布为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研究人员曾两次会同当地文物工作者考察了要塞遗址,对要塞的地下军事设施进行了大面积考察,采集了大量现场资料,并走访了有关历史见证人,查阅了县志历史档案及所能得到的中外文献资料。为保存虎头要塞遗址的完整性,已清理出地下通道3800米、房间 8 处、文物 2000余件,修复加固1200延米,并在遗址上建成了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1993年4月26日至5月3日,黑龙江省文物工作者同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及专家学者联合组成“中日联合虎头要塞遗址调查团”,对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术考察活动,并交换了研究资料和科研成果。此次调查,主要分为地上调查和地下调查。

地上调查

交通壕遗迹

它是在整个调查区域的所到之处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的地面军事设施。要塞各地区的交通壕,结构大致差不多,均呈“V”形,深度在80-100厘米之间。壕的两侧用上堆成堤坝状,其走向不尽相同,有按山形挖掘的、还有逆向型、直线型、z字形、S字形等。曲折纵横、形状各异、犬牙交错的交通壕蜿蜒连绵不断,沟通地上地下各类军事设施。根据实地勘察和结合文献记载推断,日军设计构筑如此复杂的交通壕设施,其意图是依靠交通壕本身的复杂化而使之具有防御和攻击的双重效能。但在像坦克、越野装甲车、自行火炮等机动性很强的攻击型重火器强攻下,交通壕设施的功能就会大大降低。

15厘米口径加侬炮炮塔阵地遗迹

位于虎头镇西北约2.5公里的中猛虎山偏东,距中猛虎山地下要塞现开口部约180米,标高约为80-90米。据文献记载和日军生还者回忆,该阵地有4座钢筋混凝土炮塔,配备15厘米口径加侬炮4门,并有隧道通往中猛虎山要塞。经勘察确认一处遗迹距中猛虎山地下要塞现开口部北约80米,由北向西北处有并列的3处炮塔遗迹。炮塔为水泥结构,正面壁厚约3米,后部约1.5米,上部己毁,无法辨认其状。炮塔间及猛虎山要塞相连的隧道已全部塌陷。

41厘米大口径榴弹炮炮塔阵地遗迹

位于西猛虎山西山麓,距西猛虎山制高点200米,距虎头镇2.2公里,标高约82.5米。据文献记载,该阵地原由日本关东军虎头第4国境守备队第14炮兵中队驻守,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7月,缩编为虎头第15国境守备队炮兵第1中队第4小队。该炮专以破坏原苏联境内西伯利亚铁路上的伊曼铁桥为目标,在战时切断苏联红军交通线,扰乱其军需保障。该炮炮身长约20余米,炮筒直径达1米,最大射程20公里。炮弹长4米,弹头直径40厘米,长1.2米,在装药量为1000公斤。在当时日本陆军装备中,这门炮是最大口径的陆上重型火炮。据当地人士称,虎头解放后该炮作为战利品被运回苏联

炮塔遗址

为圆形结构,其状如残缺的馒头。环状基础外径为35米,内径为17.6米,垂直高度近10米,基础内部外径水泥壁厚达20米,正面钢筋水泥壁厚达4米,炮门内口宽2米,外口宽3米,炮门方位为东南。沟通交通壕和炮塔的隧道长19.8米、宽2.4米,拱形顶高2.2米。隧道北侧有宽2.5米,长度因塌方无法确认的一间发电所。环状基础部北侧有宽2米、已塌陷的弹药库,南侧有两间11×2.5米的弧形屋,一间为退避窖,一间为资材库。

地下调查

虎东山地下要塞遗址

位于虎头镇北1.2公里处,为标高100.7米的独立山丘,距乌苏里江0.85公里。现遗址东侧入口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石,距入口约50米西侧有原苏联红军在1945年8月修建的虎头解放纪念塔。该处是虎头要塞遗址地区唯一对公众开放的遗址,其遗存状况也相对完好。从东侧入口拾级而下,折120°角向西北约经过坡度为20° 左右的坡道,是一处边长约5米的四方屋。

向北有阶梯通往北出口,向南有一道被塌方堵塞,向西沿主通道前行约15米有一个宽3米、进深24米的大屋,现为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陈列室,展示历史图片及实物向观众介绍虎头要塞的历史。该处规模不算很大,经实测主隧道总长约140米,有10间屋,但各种设施却很完备,兵舍、将校舍、弹药资材库、伙房粮库、浴池、厕所等一应俱全。在虎头要塞遗址地区内,这里是唯一经当地政府拨款修整的一处要塞遗址,除塌方严重堵塞的通道和屋子无法勘测外,大致把握了其基本脉络,并绘制了平面示意图。

1994年12月至1995年5月1日,虎林县文物管理所对虎东山要塞地下工事另一部分通道进行了清理,在清理的同时进行了测量、考察、考证和研究工作。此次勘察中,发现虎东山要塞地下通道共有大小房间近20间,大的为24×3米,最小的为1.8×1.8米。其中圆拱顶房间有8间,余下的为钢筋水泥平顶房间。

这些房间分别为枪座、兵舍、将校所、发电所、弹药库、资材库、伙房、粮库、淋浴室及不明用途房间。其中有的房间成套间状,如发电所与两个资材库相套,兵舍、将校所与伙房、粮库相套等。此次清理也获得大量遗物,共计有30种300余件,其中有武器、医疗器械、药品、通讯设备、生活用品等。武器主要有步兵手榴弹毒气弹、枪油壶、步枪子弹等,生活用品有水壶、饭盒等,医疗器械有听诊器、药品等。

1995年3月,在清理虎东山要塞地下通道时,研究者于炊事房内、灶台旁的砂石中发现油印册残片十几页,均已霉烂,可能是1945年8月14日夜日军撤离主阵地时,慌乱中没来得及消毁而遗留下来的。残片上有“第三九五部队,昭和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字样。而第三九五部队,正是关东军第四国境守备队第一地区队的番号,通称为满洲第三九五部队城第五O八三部队。该部队1938年3月1日改编,下辖4个步兵中队,1个炮兵中队,1938年3月至1945年3月驻守在虎头要塞虎东山阵地,而昭和十六年则是1941年。此时是虎头守备队全盛时期,其兵员总数超过万人。

由于残片年久腐烂,现已残缺不全。也没有封面和书名,推测应该是虎东山守备队的《守备手册》。同时,在要塞通道内还发现了《发电机年度运转表》和《发电机运转日记》等表格。两表仅能看到的内容包括发电机运转时间、使用目的、各种油料消耗量、有无故障、当事者签名等栏目。

中猛虎山地下要塞遗址

在猛虎山地区中部。猛虎山在虎头镇北,有东、中、西3个制高点,中猛虎山其中部制高点,标高111.8米,距虎头镇2.2公里,距东、西两制高点直线距离分别为350米和300米,距乌苏里江约2000米。遗址现开口部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石,大量土石几乎堵塞入口伏地爬行而入,数米外有宽1米、高1.8米的拱形隧道向东西两侧伸展。隧道内漆黑一片,地面积水尺余,靠近开口部的地方各有薄冰,平均气温8℃,湿度为50%。

主通道向西沿途有许多屋子,其中有几间壁上写有“弹”“汲取积水”“注油孔”“通风装置”等文字,另外还有“厕所”“炊事场”等设施,在“绷带所”的“T”字形大屋内塌落土石中发现人骨。此屋是双层结构,有梯子连接底层或通往别处。据史料、日军生还者回忆来推断,应该有隧道和东、西猛虎山地下要塞相连。但因渗水、塌方、堵塞等因素不能深入勘查而无法确认。可通行地段的实测数据为:总延米约342米,房间8处,最大的是156平方米的“绷带所”和150平方米的“弹药库”。

虎啸山地区要塞遗址

虎啸山地区分为虎啸山、平顶山、大虎啸山3处,均有地下要塞设施。其中,平顶山东南山麓还有10厘米榴弹炮要塞,位于虎头镇西北5.3公里处,距乌苏里江6.4公里,与虎啸山制高点直线距离约600米,标高89.1米。该要塞隧道可测量总延长米165米,有房屋4间。从现入口处进深10余米为一大屋,面积11.4×3米。正前方米14.9×3米的士兵栖息所,里间为两个3×2米的将校舍,沿东西走向主隧道西行有7×3米的双层结构的炊事场,底层为储藏室。对面为8×2米的屋子,用途不详。东行向南拐连续通往地面的竖井,继续东行数十米因塌方堵塞。

虎啸山位于虎头镇西北5.4公里处,距乌苏里江6.5公里,标高为108.1米,地下隧道可测量总延米约69.25米,有房屋4间。正北入口前行20米进深为主隧道,正面是2米见方的小屋。向西不远处有一竖井通往地面。东向缓坡行数米折西南,左侧第一间为5.6x3米的地下指挥所。再向前数米为10×3米的干面包仓库,正对向西的通道被堵塞。再往前10余米为7x3的炮兵小队栖息所。参加中日联合调查的原日军生还者冈崎哲夫说,此处即为当年他在虎头战役时因眼部受伤接受治疗时居住的屋子。

栖息所内墙上写有“烟囱孔”“通风装置”“传声管”等字样,标志这里设施的用途。两侧壁高1.5米处的地方横嵌细长建筑木方柱,据说是用来搭双层床铺的。平顶山东南麓的10厘米口径榴弹炮要塞,主隧道呈南北走向,东向开有3个并列的隧道,间距为30米左右。遗址规模仅次于中猛虎山,可测量总延米约243.4米。据文献记载,日苏虎头战役之时,约有200余名日本人在此避难。从中间的开口部入内10余米,主隧道向南北两侧延伸。北行10余米有面积20×5米的大弹药库,前方10余米处有2米见方的小仓库,正对北侧开口部。再北行10余米,有一竖井直通山顶。南向通道西侧有屋4间,第一间为面积20x3米的大屋,据说战时避难者均集中于此屋。

勘察中发现不同国籍的人骨,其中有幼儿的遗骨。还发现诸如钥匙、罐头盒残片等遗物。距此屋数米远有两间5×2米的小屋,再向前10余米有一大屋,面积为60平方米,屋内有水池两个,用途不明。该要塞可测量总延米243.4米,因南行通道堵塞无法勘测,其全貌不详。大虎啸山地下要塞的勘察,仅能根据原日军生还者的记忆了解其大概。遗迹结构极其简单,总长20米的通道中途有一小屋。仅有一条叉道,走到尽头是高8米的竖井。因叉道尽头已被塌方堵塞,所以无法窥其全貌。

火石山列车炮地下阵地遗迹

虎头镇以西30公里。据史料记载,日军虎头国境守备队以火石山为基地,驻有一个列车炮中队。该列车炮原为东京湾富津海防要塞备用火炮,口径24厘米,最大射程50公里,由动力车、炮车、弹药车及兵员车组成炮车编队。日军设想以列车为主,配以10厘米和15厘米口径加侬炮等直射弹道炮,对苏联红军进行切断交通、断绝水源、骚扰后方补给、炮击军事目标等远距离作战。原基地设在虎头,因其射程太远,且机动性很强,故西移至火石山。列车地下阵地位于火石山南麓,开掘在山体底部,主隧道呈东西走向。

经实地勘测,隧道总长约75.3米、宽和高近5米,底部为铁路路基,顶部为平形结构,覆盖网状钢筋,现钢筋已被剥离。顶部中央开有2米见方的天窗,用途不明。隧道尽头北侧有进深26.5米、宽5米、高2.8米,顶棚为拱形结构的材料库,与北侧隧道壁间隔有3米见方的小屋。有进深18.45米、宽5米、高2.8米、顶棚呈拱形士兵栖息所,并与隧道壁间隔有宽3米、长2-3.9米的梯形小屋。在隧道口侧有燃料库遗迹,上面山坡有兵营等配套设施遗存若干处。

遗址研究意义

对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特别是把它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役战迹地进行综合性研究,不仅是虎头要塞遗址作为日军侵华罪证遗存,对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史具有实证作用,而且是对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两史一情”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从博物馆学意义来讲,对遗址进行大面积考察,摸清虎头要塞各工事遗址分布情况,把握各类设施遗址内部结构和现状,为文物管理部门今后保存遗址,划定保护区域及制定开发规划和建立遗址博物馆提供参考依据。

1993年4到5月,中日联合对虎头要塞进行学术性调查的事情,在当时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路透社等国际性大通讯社还对此作了报道,这将有助于把这一鲜为人知,同时又被日本国内右派势力极力掩盖的前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恶公诸于世。对于促进日本国内和平反战运动,敦促日本政府反省战争罪恶,遏制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复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虎头要塞遗址地区内留下的各类日军军用设施内,有许多未知的残存物需要发掘考证。尤其是地下军事设施中残留的武器弹药,更是极其危险的不安全因素。

调查和揭露日军屠杀中国劳工和战俘的暴虐罪行,调查死难者名录和日军战争遗存中大量遗留的危险因素和隐患,也非常有利于促进民间对日索赔运动,对于保留向日本方面提出清理旧日军要塞地区不安全因素承担道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的权利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虎头要塞是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的重要军事基地,在日军侵华战争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虎头要塞的修建在当时属于高度军事机密,我们对它的全部历史至今尚不能全面掌握。所以弄清这段历史并使研究深化,使这一研究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必将对满铁史、日本关东军史、日本移民侵略史、伪满军事史、中国东北劳工史乃至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日苏远东战争史等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

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建于侵华日军虎头要塞主阵地中猛虎山山顶,占地面积14.9万平方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为中心,由17米宽260延米阶梯状历史事件展示平台、二战重要历史事件雕塑、二战终结地纪念碑广场、劳工纪念广场、烈士纪念广场、加农炮模型、加农炮阵地、虎头地下要塞等景点组成。该纪念园按照“大战的酝酿与爆发、大战的全面展开和大战的最后较量与结局”的时间顺序,重点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台儿庄大捷斯大林格勒战役偷袭珍珠港诺曼底登陆、虎头要塞战役等历史事件。

该园于2009年10月动工兴建,工程分两期建设,主体工程于2011年8月竣工。纪念园开园当天,虎林市所有红色景点对游客全部免费开放,其中,俄罗斯达里涅列钦斯克市政府代表团也专程来到虎林,以参观红色景点、开展文化交流的方式,共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7周年。

虎头要塞博物馆

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内,建立在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山要塞的遗址上。占地 2.8 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是地上和地下相结合的抗日战争博物馆。该馆自1999 年 4 月开工修建,2001年8月15日正式开放,其基本陈列主要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东北地区沦陷”,该单元用影音结合的方式,全面回顾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侵略行径,以及当年日军选址虎头建立军事要塞的历史背景。

第二单元是“抗击侵略者,烽火遍虎林市”,主要介绍英勇顽强的虎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第三单元是“庞大的战争机器——虎头要塞”,主要通过历史图片、沙盘景观与实地文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介绍虎头要塞全貌,包括日本第四国境守备队驻防旧址、虎头要塞火炮阵地等在内的特色内容,让参观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那段战争岁月。

第四单元是“劳工的血和泪”,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当事人访谈形成的珍贵史料,揭露日军残暴奴役和无情杀戮中国劳工的罪恶行径。第五单元是“虎头要塞覆灭”。主要介绍在日本法西斯主义全面崩溃的形势下,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的全过程。第六单元是“历史呼唤和平”,主要展示战后中日两国学者为揭示虎头要塞之谜,携手进行的大量调查工作以及所取得的丰厚学术成果。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2015年8月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7年1月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