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 :欧洲西部的河流

更新时间:2023-05-25 15:07

莱茵河(英语:Rhine River,德语:Rhein),是欧洲西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790亿立方米,主要有美因河摩泽尔河等支流。

莱茵河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产物,在3400万—533万年前,上莱茵河地堑形成最早的莱茵河,至萨利安时期,莱茵河水系终止演变。莱茵河流段可分为:河源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四个部分。莱茵河主要支流分布在中游地区,包括摩泽尔河美因河等,主要湖泊为博登湖。莱茵河流域的平均高程为483米,最高峰海拔超过4000米;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可以分为高山区、阿尔卑斯山麓小丘区,以及由华力西准平原组成的高地区和低地区。莱茵河流域的气候复杂,南面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地气候,西面为海洋性气候,东面则接近大陆性气候。在莱茵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明显。动物主要有河狸属、鹿、鹤、白鲑啄木鸟科,此外,莱茵河里还生存有大量大西洋鲑,植物以低海拔地区的橡树山毛榉树为主,在高海拔地区,则是大片的冷杉属

数千年前人类便开始在莱茵河流域生活,大约公元前700年,凯尔特人开始定居莱茵河流域,并将这条河流命名为“Renos”,由此派生出后来的英文名称“Rhine”。至公元前12–9年,莱茵河成为罗马帝国北部边界的一部分,476年,日耳曼人开始掌控莱茵河沿岸,并相继建立法兰克王国、伦巴德等王国。在中世纪(476—1453年),莱茵河沿岸已初现大河型流域经济雏形,至19世纪,莱茵河已成为欧洲主要的水运航道,以及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截至2005年,莱茵河航运总吨位超过1500万吨,年货运量超过3亿吨。莱茵河流域包括众多欧洲重要大城市,包括科布伦茨、波恩科隆等,其中法兰克福是欧洲金融中心和航空枢纽,荷兰鹿特丹则为国际货物集散中心;沿岸还拥有莱茵瀑布、鼠堡和猫堡等风景名胜。

命名

莱茵河(Rhine River),德语Rhein,中古高地德语Rin,来自古印欧语词根*reic—“流动,移动,跑”,梵语rinati“使流动”,ritih“河流,河道”。拉丁语rivus“溪流”。古教会斯拉夫语reka“河”;中古爱尔兰语rian“河,道路”;哥特式建筑语rinnan“流动”,rinno“小溪”;中古低地德语ride“小溪”;古英语rip“溪流”;古英语rinnan,古诺斯语rinna“奔跑”,荷兰语ril“奔流的小溪”。古代凯尔特(Celts)人将这条河流命名为Renos,由此派生出后来的各种变异:Rhenus(拉丁文)、Rein(罗马文)、Rhein(文)、Rhin(法文)、Rijn(荷兰文)、Rhine(英文)、Reno(意大利语)。

位置境域

莱茵河位于欧洲西部,德国境内尼罗河。莱茵河流域南北长690千米(阿尔卑斯山脉到北海),东西宽480千米,莱茵河全长1320千米,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千米。莱茵河流域东至捷克边境厄尔士山脉,东南与施瓦本山接壤,南达瑞士高原和法国汝拉山,西从孕日山脉延至洛林山,北以阿登山为界。中莱茵河在科布伦次以上穿过莱茵峡,莱茵峡是莱茵河切断莱茵希费格山而成,该山东省陶努斯山,西连洪斯吕克山。经纬度范围约为东经6°—8°,北纬49°—5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向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

历史变迁

第三纪—上新世

莱茵河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产物。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是指欧洲非洲板块断层运动和第三纪的阿尔卑斯山上升运动。由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反向漂移,在中生代三叠纪(2.4亿年前—2.2亿年前)形成了古地中海。在3400万年前—533万年前,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形成地中海附近独特的地质特征,上莱茵河地堑形成最早的莱茵河,两个地质断层的裂缝下滑形成宽阔的平底峡谷,成为莱茵河的源头地区。该地区后来成为莱茵斯山脉,河流发达,南北排水。作为裂谷形成和隆起的结果,莱茵河开始流经莱茵山脉,从而将摩泽尔河拉恩河引向北方。随着上莱茵河地堑的下沉,莱茵河的源头向东移动。

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莱茵河的前身很可能是早期的上莱茵河地堑排水系统。在中新世,中莱茵河地区和上游的水系,莱茵河地堑被连接并排入下河。在不断上升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前沿,一个河流系统形成于渐新世晚期或中新世早期,向东流入潘诺尼亚盆地。早中新世的海洋侵入,阿尔卑斯山的中小河流开始向莱茵水系方向排水。在早期、晚期的海洋消退之后,中新世,另一个大型河流系统在北部开发流向西南方向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前陆。中新世阿尔卑斯山的进一步抬升该系统的排水模式颠倒,导致建立包括阿勒河隆河的源头河流。在上新世晚期,阿尔河开始向西流动至尤拉山脉和黑森林之间的洼地美因河和尼卡河通过占领多瑙河上游的支流增加了流域面积更新世隆河上游流域损失。

更新世

更新世明德尔冰河时代前进的阿尔卑斯冰川跨越了莱茵河以及多瑙河,并将融水引至西部。随后开始对高莱茵河的东退侵蚀及其支流最终进入了阿尔卑斯河排入多瑙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上升的冰河时期,一个分支发源于沃斯日的默兹河的北部,成为摩泽尔河上游。多瑙河最南端的源头—莱茵河支流出现最大乌尔姆冰川期。格拉西奥河侵蚀还打开了附近一个大型岩溶系统的顶部,以及上游65%的水由多瑙河流经岩溶流域流向莱茵河。距今约60万至10万年的更新世欧洲西北部的冰川时期,海平面下降了120米,大部分大陆边缘暴露出来。在更新世早期,莱茵河沿着一条路线流向西北,穿过现在的北海。在埃尔斯德林冰川作用期间,北海北部被冰形成了一个向英国方向溢出的大湖通道,在42.5万年和20万年突破了分隔北方的维尔德—阿图瓦背斜英吉利海峡出海,最终重组欧洲西北部的古排水系统。

直到更新世早期,阿尔卑斯河是多瑙河的一条支流。中更新世的冰川时期,除了上游的变化外,阿尔卑斯山脉前的莱茵河大致遵循现在的路线。虽然莱茵河的河道与在上莱茵河地堑和中莱茵河地区,但在更新世早期莱茵河位于更远的西部,并迁移随后向东方迁移。在埃尔斯特时期,特别是在萨利冰川作用的早期,当时莱茵河在下河占据了莱茵河堤岸航道,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到达了南部迫使莱茵河向西推进。埃尔斯特冰川作用迫使莱茵河通过多佛海峡,而不是排入北海盆地。在当莱茵河系的冰缘被迫形成时的萨利冰川作用流经荷兰西部。在萨阿利安冰川消融,莱茵河撕裂向北移动穿过该位置的冰川侵蚀洼地。埃尔斯特冰川作用导致北海南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堰塞湖,收集了该地区的所有主要河流系统,包括莱茵河。这个湖的溢流造成了英吉利海峡的严重侵蚀区域。在萨利安时期,当北海再次主要被冰覆盖。莱茵河水系在南部北海盆地的末端终止演变。

全新世

在间冰期,海平面开始上升,莱茵河在现在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三角洲被称为荷兰。在上一个冰河时期(距今约70000—10000年),更新世末期莱茵河大致向西流经荷兰,然后西南穿过英吉利海峡,最后到达大西洋。在最后一次冰川作用期间(约20000年前)莱茵河的源头,连同阿尔卑斯河、博登塞湖,被所谓的莱茵河的冰层覆盖。莱茵河冰川的冰的反复侵蚀可能开始于早更新世晚期。大约17500年前,博登西盆地被莱茵河的冰层所遗弃。随后,阿尔卑斯山脉内的湖泊系统被填满。最南端丘尔湖大约在16000年前就已经消失了,莱茵河谷的最后一个湖泊遗迹存在于全新世早期。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莱茵河上源由前莱茵河与后莱茵河两支源流组成,两河在赖谢瑙(Reichenau)汇合。向北流经库尔之后,出阿尔卑斯山,形成瑞士列支敦士登、瑞士与奥地利的界河,随后注入博登湖。出湖后折向西流、为瑞士与德意志帝国联邦共和国的界河。巴塞尔市以下为中游,坡度不大,河道弯曲,蜿蜒北流,均成法国德国的界河,在美因茨接纳美因河波恩以下为下游,进入北德平原西北流经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荷兰边境城镇埃默里希,分成多段岔流,在荷兰境内形成三角洲,尔后注入北海

莱茵河随着地面的逐渐抬升,河床连年下切,不断袭夺流域的溪流,持续增加支流,形成了主流和支流相当发育的大河流系统,其中主要支流分布在中游地区,包括阿勒(Aare)河、摩泽尔(Moselle)河、美因(Main)河、鲁尔(Ruhr)河和利珀(Lippe)河等,也包括荷兰境内的一系列支流比杰兰兹(BijLands)运河、潘讷登(Pannerdens)运河、艾瑟尔(IJssel)河、下莱茵(Nederrijn)河、莱克(Lek)河、瓦尔(Waal)河、博文—梅尔韦德(Boven Merwede)河、下梅尔韦德(Beneden Merwede)河、“新水道”(Nieuwe Waterweg)和艾瑟尔湖等。

干流流段

河源

莱茵河河源由前莱茵河与后莱茵河组成。前莱茵河位于圣戈萨特山区圣哥达山,发源于瑞士中阿尔卑斯山上、阿尔卑斯山口附近的托马湖(Lake Toma),海拔2344米,长68千米;后莱茵河位置偏东,发源于其东南的瑞士、意大利边境附近莱茵瓦尔德霍恩山麓,海拔2900米,长61千米。两条河源均流经峡谷,最后在赖谢瑙附近汇合后向北流,出阿尔卑斯山脉,构成瑞士与列支敦士登、瑞士与奥地利的界河,然后注入瑞士、奥地利与德国交界处的博登湖。从赖谢瑙至博登湖湖口的莱茵河段长164千米。从博登湖口至巴塞尔市的高莱茵河为德国和瑞士的边界河流,长145千米。

上游

河源市到巴塞尔为上游。河谷狭窄,河床坡度较大,并呈阶梯状递降。上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冬季多雪,并以高山冰川形式蓄积起来。河流水量丰富,径流系数高达75%,冰雪融水补给为主,7月高水位,冬季低水位。瑞士高原湖泊众多,如干流上的博登湖、上游最大支流阿勒河及其支流上的纳沙泰尔湖、四森林洲湖和苏黎世湖等。河流常借道湖泊,湖泊虽对水量起一定调节作用,但上游河段仍有暴涨暴落的特性,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流量之比为10:1。在巴塞尔市平均流量1000立方米/秒。上游流经山地比降大,两岸多峡谷,河流补给主要靠象牙白和高山冰川,夏季冰雪融化最多,形成高水位,其他季节水位较低。莱茵河穿过瑞士森林覆盖的阿尔卑斯山脉,流经博登湖下湖形成一条狭长的狭窄河道,经过瑞士巴塞尔市后,向北急转直下,在瑞士—德国交界地形成宽达110米的莱茵河瀑布。

中游

自巴塞尔至波恩为中游。其中巴塞尔至宾根段,穿行于莱茵地沟带,地沟底部为南北延伸长280多千米、东西宽40千米的平原;陡峭的山壁在平原两边突起,西边是乎日山,东边是黑林山。宾根至波恩段河流穿行于莱茵峡谷之中。峡谷长120千米,宽度很窄,少平坦耕地。内卡河、美因河和摩泽尔河是中游主要支流。右岸支流内卡河和美因河以融雪补给为主春末涨水,夏季枯水。左岸支流摩泽尔河流域秋冬多雨,因此中游地区秋冬流量仍较丰富。根据水文特点和流域状况,莱茵河中游又可以分为上莱茵低地和莱茵峡谷两段。从宾根到波恩远至科布伦茨,莱茵河在洪斯吕克山脉和陶努斯山脉之间流过,形成曲折深的峡谷,长约145千米。

下游

波恩以下为下游,流经德国西部平原和荷兰低地。河流坡度较小,径流系数一般仅20—30%。秋冬降水较多,又受上、中游水量的调节、补充,以及接纳鲁尔河、利伯河等右岸支流,因而下游水量丰富,水位稳定。河口地区年平均流量2500立方米/秒。下游河段含沙量较高,堆积作用旺盛,河流汉道发育。主要汉道为:南支瓦尔河,向西流人荷兰湾;中支莱克河,经鹿特丹入海;北支艾塞尔河,注人艾塞尔湖。汉道之间组成莱茵河三角洲,并与默兹河斯海尔德河三角洲连成一片,构成荷兰低地,其中有些地方位于海平面以下,需靠海堤防范海水浸淹。

主要支流

美因河

美因河(Main River)是德国境内的一条河流,流经巴伐利亚州、巴登一符腾堡州和黑森州,全长524千米,最终在美因茨注入莱茵河。美因河由两条河汇流而成,一条长50千米,发源于弗兰克侏罗山;另一条长41千米,发源于菲希特尔山。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170立方米/秒。河口以上400千米可通航,河口至班贝格河段已运河化,成为莱茵一美因—多瑙运河之一部分。该运河可连莱茵河和多瑙河,通北海黑海美因河的主要支流有雷格尼茨河、弗兰克萨尔河陶伯河尼达河美因河经过的主要城市包括法兰克福、美因茨等。

摩泽尔河

摩泽尔河(Moselle)发源于法国东北部的佛日山脉西坡,流经卢森堡,在德国的科布伦次汇入莱茵河,该河全长545千米,流域面积2.8万平方千米。流经德国、卢森堡边境,在科布伦茨注入莱茵河,长度在各支流中仅次于美因河。该河流域为著名葡萄酒产区之一。摩泽尔河平均降水841毫米,径流量365毫米,1月份的长期月流量最大(572立方米/秒),8月最低(212立方米/秒);通量下的年平均流量为328立方米/秒。摩泽尔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至1979年,摩泽尔河被开发达394千米,建造28个堰锁,航道宽40米,深3米。至2005年,每年大约1500万至1600万吨货物在摩泽尔河通行。

主要湖泊

博登湖

博登湖(德语:Bodensee),又名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是德国面积最大最深的湖泊。博登湖分为上湖(Obersee)、与柏林格湖(Überlinger See)和下湖(Untersee)三部分。与奥地利瑞士接壤,位于其南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是德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它的名称来自拉丁语“Lacus Bodamicus”,它是一个狭长的湖泊,其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在德国境内的面积为300多平方千米,最长处有63.5千米,最宽处为14千米。由于博登湖是典型的冰川湖泊,它的平均深度达到90米,最深处则是252米。博登湖的水质清澈纯净,是德国南部最大天然储水库。

水文特征

径流量

莱茵河流域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5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90亿立方米。莱茵河总径流量的50%来自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到了夏季,山上的积雪和冰川融化量占总径流量的比例上升到70%。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最小径流和最大径流之间的比值为1:68,这种差异在下游由于较大的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库的调蓄明显减小。在德国和荷兰边界,最小径流和最大径流之间的比值为1:21。在瑞士部分地区,莱茵河冬季流量小,而夏季6、7月份流量大,在德国和法国,莱茵河夏季流量小、冬季流量大。

含沙量

莱茵河年输沙量350万吨,平均含沙量0.0466千克/立方米,泥沙属悬移质颗粒,粒级较细,输沙量中除10%的泥沙通过伊塞尔河注入伊塞尔湖外,其余90%的泥沙均向北海排泄,入海泥沙在盛行风向南西—西的驱动下(大风风向为北西),盛行风浪和潮流产生自南向北的沿岸漂沙净输移,其输移量为50—100万立方米/年。莱茵河与默兹河的入海泥沙沿荷兰海岸主要向东北方向输移。

水能资源

莱茵河流域各国都十分重视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建设。沿岸各国在莱茵河干流上兴建了几十座水电站,并与火电和核电并网,基本实现供电网的配套。截至2005年,莱茵河干流水电的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200万千瓦,各级电站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实现了电站的自动化管理。这成为莱茵河流域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沿河城市产业带的能源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莱茵河流域的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瑞士境内。瑞士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其水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80%左右。

其他地理特征

气候

莱茵河流域的气候因地而异,南面是阿尔卑斯山的山地气候,西面为海洋性气候,东面则接近大陆性气候。莱茵河上游春夏季冰雪融化,水量增多,下游冬季降水多,水文状况较稳定。莱茵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为8.3℃,在上莱茵河的沼泽地山谷为11.2°C,海拔大于3000米时为气温低于0°C。莱茵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900毫米,河源市地区高达2500毫米以上。在上游(更高)盆地(高莱茵河和阿尔卑斯—莱茵河),年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山区西坡的降水量很高,如黑森林(1860—1960毫米/年),相比之下,沃斯日雨影区的降雨量仅为515—615毫米/年。在该盆地的阿尔卑斯地区,约30%的年降水量在夏季(6月至8月)。莱茵河流域每年的平均蒸发量约为550毫米,沿海地区约为600毫米,内陆区域约为500毫米。在流域内,由于受日照和气温的影响,蒸发的季节性变化较大。降雨与蒸发的季节周期性变化导致了冬天水多而夏季干燥。从平均意义上来说,在每年3—10月,大约有300毫米的剩余水蓄积起来。4—9月平均缺水100—150毫米。在特别干早的年份,夏季最大的缺水量约为300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从地质角度看,阿尔卑斯山段属于欧洲阿尔卑斯山,是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白垩纪始新世)期间,由于亚得里亚海微板块与欧洲板块的汇聚而形成的山脉。在巴塞尔市,莱茵河进入南部的上莱茵地堑,该地堑属于欧洲裂谷系统,是通过不断演变的阿尔卑斯山施加的压缩应力而发展起来的。莱茵河自由流动的部分穿过三个地质单元:北部上莱茵河地堑;莱茵地块,泥盆纪时期的深风化岩石隆起块;下莱茵河湾,也是欧洲裂谷系统的一部分。形成这些单元的构造活动与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密切相关,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始于第三纪,并在更新世期间加剧。莱茵河上游地堑和莱茵地块之间的过渡地带称为美因茨盆地。在这里,河流与莱茵高地平行流动,直至进入莱茵高地。莱茵河下游海湾在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部分时期强烈消退。莱茵河三角洲位于北海盆地东部,第三纪起源的沉降区,其中更新世和全新世期间沉积了超过1000米的沉积物

地层信息

上莱茵河地堑长310千米,宽35千米,欧洲新生代内壮观的沉降带裂谷系统。裂谷位于右侧黑森林,奥登瓦尔德,左侧由Vosges和Palatinate高地,基础第三纪山谷填充范围为2000至3000米,三元矿床可达200米。下莱茵河和莱茵河三角洲是北欧低地的一部分,下莱茵河海湾是欧洲新生代裂谷系的活动区。断裂带破碎的第三纪地垒和地堑中的沉积物从东南延伸到西北第四纪冰川和河流沉积物覆盖。莱茵河在巴塞尔市急转弯,流入自南向北延伸的上莱茵河平原。沿上莱茵河河谷的东西两侧,高地基岩之上是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如砂岩、青石灰岩、侏罗纪白垩土等。

矿产资源

莱茵河流域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种类也不够齐全。除德国西部的煤炭、磷矿资源含量较大外,其它地区如荷兰、瑞士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其矿产资源以煤矿为主,鲁尔煤田是主要的产煤区,硬煤储量1200亿吨,含煤层平均厚达80米,所含瓦斯少,煤种齐全,主要为优质炼焦煤。

地形地貌

莱茵河流域内总的地势自南向北倾斜,中部(中莱茵河段) 为丘陵地带,以峡谷、丘陵为主,在长约145千米的地段,莱茵河从险峻的板岩覆盖的山坡之间流过,形成一段曲折而深邃的峡谷,两岸山坡上布满葡萄园,远处有丘陵起伏,北部(下莱茵河段)为沿海低地,在波恩以下进入广阔的平原地区。

莱茵河流域地貌可以分为高山区(阿尔卑斯山区)、阿尔卑斯山麓小丘区、由几块独立的华力西准平原组成并覆盖在中生代地层之上的高地区和低地区。莱茵河流域的平均高程为483米,平均地形坡度为5°44′。高山区最高峰海拔超过4000米。尽管冰川正在大量消融,但冰川覆盖的面积仍有数百平方千米。高山区的西北部即瑞士中部地区,长度220千米,平均宽度约45千米,主要由中新世的磨砾层构成。高山区北部是源于冰川的博登湖流域。该流域中心为博登湖,湖面高程396米,最大湖深276米,因此湖底最深处的高程为120米。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麓、中部地区和瑞士侏罗地区是巴塞尔市以上莱茵河流域。这部分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20%。

美因河一莱茵河—纳厄河一线以北地区即莱茵板岩山区,这些河流几乎全部汇入莱茵河。在宾根至波恩的113千米长的峡谷地带,莱茵河穿过了莱茵板岩山区。同时,莱茵河的支流摩泽尔河拉恩河也穿过了莱茵板岩山区。下莱茵河呈港湾状从西北方向向莱茵板岩山区延伸。沿下莱茵河的地貌特征是宽广的沉积区、北部冰河作用的残余和有时较厚的黄土覆盖层。根据沉积特点,莱茵河的主台地和中、下台地形成了下莱茵港湾。在荷兰,部分莱茵河流域位于海平面以下。

土壤

莱茵河流域受母岩、气候、地下水条件、土壤湿度、土地利用的影响,该地区出现了多种土壤。在阿尔卑斯山脉区、高地、山谷和下莱茵河地区,可以发现大面积类似的土壤。在阿尔卑斯山区,绝大多数土壤覆盖层较薄;在高地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褐锰矿土;平原通常是灰化上。上莱茵河河谷的中生代地层上覆盖了2000多米厚的来自海洋的第三纪砂黏上。流域中部的上层为200—400米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莱茵河流域波恩和荷兰之间的莱茵河河段两岸的下台地的地下有20—30米厚的砂和砾。

莱茵盆地阿尔卑斯山部分的主要岩性是结晶岩、石灰岩/白云岩和易风化片岩,由于强烈的构造抬升和随后的河道侵蚀,河床局部基岩裸露,河流更下游(阿尔本莱茵河)有一个由第四纪沉积物组成的冲积层,这些沉积物在下游方向变细,显示中值颗粒尺寸从10/20毫米减小到2毫米。博登湖的湖床由更新世和全新世黏土、淤泥和沙子组成;莱茵河上游地堑第四纪沉降导致莱茵河沉积物(主要是沙子和砾石)堆积,厚度超过300米,形成主要是冲积河床;莱茵河上游地堑和莱茵地块该地区的河床由第三纪沉积物(主要是粘土)顶部的第四纪冲积沉积物薄层(小于4米)组成,河床由轻度变质的泥盆纪基岩露头(页岩片岩石英岩)组成,部分覆盖有薄层第四纪冲积沉积物(沙子和砾石),平均尺寸约为17毫米。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在莱茵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明显。生活在河边的哺乳纲河狸属、鹿和野猪,鸟类有鹤、白鲑啄木鸟科。历史上,莱茵河里有大量大西洋鲑

鱼类

南部上莱茵河有56种鱼类,最常见的物种有圆鱼、鲈鱼和鳗鱼;莱茵河中部的鱼类区系包括约40种,其中25%为非本地物种,鱼类群落以蜚蠊目为主;下莱茵河的鱼类数量为37种,其中有四种是非本地物种。常见的有鲈鱼;莱茵河三角洲最丰富的鱼类是鳗鱼、鲈鱼、魣属灰裸顶鲷等。

鸟类

莱茵河流域的大型掠食性鸟类主要有:苍鹭种群白眉田鸡)、大冠灰蝶(Podiceps cristatu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黑鸢(Milvus migrans)、蒙塔古(Circus pygargus)、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喜鹊(Pica 异食癖)等。

哺乳动物

莱茵河沿岸平原的本土哺乳动物包括收获驼鹿(Alces Alces)、马鹿(Cer vus elaphus)、獐(Capreolus Capreolus)、欧洲獾(M.meles)、欧亚喜马拉雅水麝鼩(Neomysfodiens)、Miller水(Neomys anomalus)、欧洲河狸属(Castor fiber)、欧亚水獭(Lutra Lutra)、棕熊北极熊)和灰狼(犬红斑狼疮)等。

植物

莱茵河流域沿岸是大片的森林,在低海拔地区,生长着橡树山毛榉树,在高海拔地区,则是大片的冷杉属。树林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木材和燃料资源。生物地理环境莱茵河流域包含三个生物地理学的部分地区——阿尔卑斯山脉、大陆和大西洋——以及四个生态区——阿尔卑斯山的针叶树和混合林,西部欧洲阔叶林,以及北部和南部温带大西洋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植被(草原)占上风。从高山草原到林木线,植被以矮生灌木为特征。以冷杉(Picea abies)为主的亚高山森林延伸至海拔1200米-2000米,森林中的常见树木包括云杉(Picea abies)、冷杉属(abies alba)、山毛榉防空导弹(Fagus silvatica)、悬铃木属(Acer pseudoplatnus)和白蜡树(Fraxinus excelsior)。不同类型的山毛林和混合山毛榉森林盛行于低海拔地区。洪泛平原植被包括柳树和银白杨经常被淹没地区的森林。在面积较小的地区受洪水影响,泛滥平原的森林包括橡树白蜡树和榆树。

生态保护区

默肯尼希—沃林根自然保护区

默肯尼希—沃林根(Merkenich—Worringen)自然保护区在科隆北部的莱茵河左岸,从默肯尼希到沃林根的几乎整个莱茵河湿地都被指定为自然保护区。位于朗格尔的莱茵河渡口周围地区以及从沃林根港口到城市边界的北部地区不属于自然保护区。包括莱茵河科隆河床在内,该区域总面积约为460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57公顷。自1991年以来,该地区一直作为自然保护区受到景观规划的保护。保护区指定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恢复典型洪泛区动植物的栖息地,特别是软木和硬木洪泛区、莱茵草地、池塘和牛首湖。主要保护对象为新疆歌鸲芦莺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9年

人类在莱茵河流域已经生活了数千年,人类存在于莱茵河流域的早期证据包括海德堡人的颌骨(至今40万–70万年前)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大约35000年前,现代人(智人)遍布欧洲。留下的痕迹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和冰川后早期的猎人包括工具,在莱茵河流域内的众多地点。莱茵河的名称源自凯尔特人(Renos),意思是流动水。莱茵河随着罗马人的到来成为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早在第一青铜器时代(相当于公元前约2000年),当地的居民已经利用莱茵河水路进行贸易活动。在第一铁器时代(相当于公元前1000至前500年),北方的游牧部族曾在莱茵河上游波涛不惊的水边捡拾琥珀。根据历史记载,大约公元前700年,凯尔特人开始定居莱茵河流域。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凯尔特人发育了LaTené(斯洛伐克语:网球)文化,制作具有复杂几何图案的艺术设计作品。到公元前100年左右,日耳曼部落的哥特人(Goths)和汪达尔人(Vandals)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国北部的定居点南迁到莱茵河地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莱茵河下游定居。

公元前58—前50年,罗马将军盖乌斯·恺撒率领的军队控制了莱茵河约旦河西岸地区,在莱茵河沿岸设罗马定居点和贸易站帮助控制帝国的边疆。凯撒于公元前55年和53年跨过莱茵河,也首次描述了“莱茵河”。随着高卢的征服,莱茵河的中莱茵成为罗马帝国(公元前12–9年)北部边界的一部分。

3世纪—19世纪

在公元3世纪,日耳曼部落越来越多地入侵左边的地区,该地区最终于260年左右被废弃,莱茵河后来成为博登湖和北海之间的帝国边界。罗马在莱茵河流域的统治至400年左右,随着日耳曼部落的入侵而结束。476年,罗马帝国沦陷,从此日耳曼人控制了莱茵河沿岸的土地,相继建立法兰克王国、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王国、东哥特、西哥特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500年后,莱茵河成为神圣罗马中轴线的一部分。在中世纪(476—1453年),莱茵河沿岸凭借有利于城市发展、长途贸易和积累财富的大河型流域经济。人们在狭窄的莱茵河中游河段建造城堡,用绳索或其他障碍阻挡河运通航,以收取“买路钱”。

1581年,荷兰北部七省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在三十年代末多年战争(1618–1648年),荷兰和瑞士联邦,包括莱茵河三角洲在内的领土和莱茵河源头,离开神圣罗马帝国。1681年,随着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以对阿尔萨斯的吞并,法国王国和神圣罗马成立。在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期间,莱茵河完全受制于法国。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独立领土单位的数量急剧减少,剩下的公国、公国和王国合并为莱茵河联邦。法国吞并莱茵河西岸,莱茵河成为东北部巴塞尔市和拿破仑时代的荷兰王国之间的法国边界。

1740年,莱茵河下游地区的木材经过阿姆斯特丹开始向英国输出,佛兰德斯因此也成为世界造船中心和航运中心。17世纪中后期,由于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发出莱茵—谢尔特—默兹河口的航线,以连接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1789—1791年,莱茵河下游到黑森林再到佛朗哥尼亚的大片森林被砍伐,这些木材沿着莱茵河被送到荷兰,并在那里被加工成木材,并被运输到世界各地。

大约1790年,法国控制了莱茵河西岸的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地区。1815年,维也纳会议重新修订了欧洲政治地图。如今,莱茵河流域的所有国家除瑞士列支敦士登公国外的欧洲共同体成员。直到19世纪初,莱茵河沿岸的化学工业莱茵兰—威斯特伐利亚至巴塞尔市、梅恩和内卡等城市快速城市化。在莱茵河流域的德国部分,1819年人口增加至540万人。

19世纪以后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经过对莱茵河航道的拓殖和开发,从瑞士的巴塞尔到荷兰北海的莱茵河河段,实现了上、下游贯通通航,莱茵河成为欧洲一条主要的水运航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莱茵河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一条水道。莱茵河在战后欧洲“经济复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对于大宗货物来说,水路运输安全、省钱、高效、节能和环保,对于超重量和超体积货物运输,水路运输必不可少,集装箱运输发展得很快。1992年,莱茵河和多瑙河的运河正式竣工,从而形成了一条通过莱茵河和多瑙河连接北海黑海的航道,总长度达3600千米。这个航道的河网有效地连接了15个欧洲国家,使彼此关系更加密切。

经济

农业

莱茵河沿岸的平原,农业较早发达起来,在过去的100年里,该地实现了从易货经济到货币经济的转变,更合理的耕作实践和化肥的使用使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成倍地增加。木材作为这些地区的主要产品,用于造船、建房,并用作燃料。莱茵河流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生产玉米、小麦、甜菜等农作物的基地,同时也是盛产葡萄葡萄酒的地方。莱茵河两岸种植葡萄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是罗马人把葡萄种植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带到了莱茵河两岸。现在莱茵河中游流域是德国主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工业

莱茵河流域在早期以煤铁工业为主体的时代里便成为欧洲工业的中心。之后,这个地区又逐步发展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和轻工工业等工业部门,始终是欧洲重要的工业中心。截至2005年,莱茵河流域已形成荷兰的鹿特丹、德国的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法兰克福科隆曼海姆卡尔斯鲁厄弗莱堡等城市为中心的,以钢铁、煤炭、化学、机械、石油等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内河航运为主体的综合性交通经济带。19世纪,德国与荷兰边境的鲁尔工业区成为主要的煤炭开采和工业中心,莱茵河流域最大的工业密集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至20世纪60年代,莱茵河沿岸的城市成为世界化学工业的中心,世界上1/5的化学产品是沿莱茵河两岸生产的。

莱茵河及其支流沿岸主要的人口、产业和城市密集带有:化工产业带在荷兰,以世界第一大港、“欧洲门户”鹿特丹为中心,沿莱茵河河口段绵延50千米,形成“莱茵梦地”石化产业带,主要生产合成橡胶、人造树脂、化纤原料、塑料、农药、化肥、油漆、颜料,以及日用精细化工产品;在德国,以三大化工巨头——拜耳集团巴斯夫和赫希斯特公司为骨干,形成莱茵河沿河化工产业带:以及在瑞士桑多兹公司大本营所在地巴塞尔市的化工区,都是重要的国际石化和化工生产基地。钢铁、冶金和机械等制造业产业带莱茵河畔,有鲁尔重型工业区,号称“欧洲工业心脏”,前西德92个钢铁工厂,60个集中在沿岸,欧洲最大的公共交通车辆制造基地曼海姆也在莱茵河边。莱茵河沿岸的工业产值占全德国经济总量的50%左右。德国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为核心和基础,在技术和设备制造上是德国的传统优势,也是莱茵河产业带的脊梁和基本架构,截至2005年,年产值约1.1万亿马克,就业人数为311万。

服务业

莱茵河流域的法兰克福美因河产业带的中心城市,是欧洲金融中心和航空枢纽,欧洲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和三大银行总部所在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银行也都在这里开设分行或办事机构。在荷兰鹿特丹,服务业占就业的70%以上。作为国际货物集散中心,鹿特丹还成为国际粮食、棉花、木材、热带水果和矿物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贸大厦商贾云集,仅大型批发公司就超过200个。

莱茵河还是工业制成品运往海外的中继线,从19世纪初开始,沿鹿特丹到巴塞尔市就全程通航,部分地区发展成为最高度工业化的地区。特别是1970年以后,河运由于低运输成本和消费者集中再次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渠化航道和大型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深吃水运输船赋予了莱茵河在新的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中的优势。莱茵河航运,不仅改变了几个世纪商品交流从地中海到瑞士再到德国的流向,而且直接从阿姆斯特丹运输货物到德国,莱茵河沿河和莱茵河三角洲的荷兰地区沿海港口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到60年初,从煤炭到石油的快速过渡从根本上改变了莱茵河流域的运输结构。2008年,鹿特丹是世界上第四大最繁忙的港口。集装箱运输已成为莱茵河地区工业产品和全球贸易商品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

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自古就是欧洲交通最繁忙的水上通道,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自巴塞尔市起,通航里程达870千米。科隆以下至河口大约700千米可以行驶万吨海轮。许多支流还通过运河与多河、隆河水系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水运网,是欧洲通航里程尼罗河。莱茵河流经欧洲的主要工业区,人口稠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莱茵河不仅保证了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用水,还为鲁尔工业区提供了重要的运输条件。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通过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连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大批铁矿砂和其他矿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国外运到这里。鲁尔工业区与荷兰内河航运网之间运输十分繁忙,货运量居世界前列。

截至2005年,莱茵河是世界航运量最大、航运最为繁忙、密度最大的内陆河流,通航里程已达千余千米,航运总吨位超过1500万吨,年货运量超过3亿吨。莱茵河的年货运量相当于20条铁路干线的货运量。7000吨级的船舶可以直达德国科隆港,2000吨级船舶可直达法国斯特拉斯堡,1500吨级的船舶可以顺利地航行到上游瑞士巴塞尔市。不仅如此,标准的1350吨级的船舶可以在莱茵河的几大主要支流——摩泽尔河内卡河美因河鲁尔河自由通航。莱茵河及其支流有一系列河港,其中杜伊斯堡港年吞吐量达2000多万吨,是欧洲最大的河池,曼海姆、路德维希也是重要的河港。至2010年,莱茵河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货运量居世界前列,商业交通量在全球的所有河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水利工程

1909年,瑞士建造了莱茵河劳芬堡水电站,该电站采用混流式水轮机,单机出力为5515千瓦,1928~1957年间曾更换机组,单机容量增加到9926千瓦,1986~1992年该电站更换用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取代原来的混流式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0.6万千瓦,发电量达到6.3亿千瓦·时/天。

1932年开始,法国便在莱茵河康斯建造了一座水电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接二连三地建造了3个水电站和水坝,分别在奥特马塞姆(Ottmarsheim)、福格尔葛兰市(Vogelgrun)、费森海姆(Fessenheim)。1969年,法国和德国政府又修造了两个河内系统—位于甘伯谢姆(Gambsheim)的水坝和位于依菲茨海姆(Iffezheim)的电闸。依菲茨海姆至巴塞尔段,由于河底坡降陡,流速快,为便于通航,修建了10座大坝、船闸和相应的水电站。

数据来源: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污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复苏和城市重建,莱茵河流域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经济命脉,莱茵河的水质更加恶化。在德国,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生产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再排进河里。莱茵河作为繁忙的水上交通路线,还承受了水上交通带来的污染。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将许多劳动人口吸收到莱茵河附近的城市中来。众多的城市人口直接导致生活污水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污水同时向莱茵河倾倒使得莱茵河甚至一度得名“欧洲的下水道”。比瑟站在1900—1930年和1930—1960年的检测结果表明,氯负荷连续翻倍,1930年达120千克/秒,1960年为250千克/秒。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污染莱茵河的水几乎没有一点氧气,莱茵河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进入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进入重化工时期,由于环境保护力度远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莱茵河污染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加重。莱茵河仅德国河段内就有大约300家工厂,上千种污染物如重金属(铜、镉、汞)、酸性物质、染料、漂液,以及一些含有毒性物质的去污剂、杀虫剂等直接排入河中。监测数据表明,1973—1975年,每年大量的重金属排泄物随河水流入下游荷兰境内。1977年间,莱茵河里铬、铜、、锌等金属严重富集,据估计,河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达1000种以上。鱼类几乎在莱茵河上、中游绝迹,下游的荷兰的饮用水和鲜花产业也因来自德国和法国的工业污染而损失严重。

1986年瑞士化学工业中心巴塞尔市和德国巴登市相继发生了一连串环境污染的灾难,位于巴塞尔市市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百余吨灭火剂排入下水道,进入莱茵河。同年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一家化学公司的冷却系统也出了故障,导致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两次环境污染灾难导致莱茵河流生态系统崩溃。德国巴登环境污染灾难,沿莱茵河820英里的许多饮用水点被迫终止使用,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这两次环境污染灾难后许多植物物种也已经灭绝,甚至依靠河流获取食物和水的鸟类及哺乳动物也遭受灭绝。

环境保护

1970年至1987年间,莱茵河沿岸各国制定了水资源保护政策,这些国家都建立了水资源保护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尤其注重点源污染问题。点源排放者(市政当局和大公司)必须获得向河流和湖泊排放废水的许可证。此外,河岸政府对公司和城市征收水污染税。除了这些保护政策,非政府组织也组织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起诉盐矿,并于1983年举办了国际水法庭。1987年,莱茵河流域内各国制定《莱茵河行动计划》,计划要求莱茵河流域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并提出到1995年各种污染物达到削减50%的目标。随后,各国积极兴建污水处理厂,采用新技术和工艺流程进行工业生产,减少水体污染,并采取措施降低意外事故造成的污染风险,减少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其中,巴塞尔市的制药和化工行业除了投入资金处理废水之外,还清理关停高污染的生产部门,开发对环境危害较低的产品、采用环保型生产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无害环境的原材料、材料回收再利用等。

2001年,莱茵河流域各国部长会议又通过了《莱茵河2020计划》,详细制定了莱茵河流域防洪保障、地下水保护、水质改善和生态改善等方面的目标,提出了更系统、更全面、更严格的莱茵河治理目标与治理规划。在莱茵河协同治理中,各种企业组织、社会机构和民众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莱茵河荷兰段在 2003年年底设立了由14位公民组成的公民评审团,对莱茵河水质治理优先次序进行讨论;弗莱福兰省在2004年年底也成立了公民评审团,对莱茵河水资源管理 和土地规划进行讨论;乌得勒支市也在2007年设立了公民评审团,主要针对城市水流优先次序进行讨论。

在各方努力下,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分阶段得到改善。1992年,莱茵河所有污染物实现了50%以上消减率的目标;2003年,河水基本清澈,水中溶解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2022年7月,“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又确定了2027年前的优先事项:适应气候变化。

风景名胜

莱茵河沿岸有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莱茵瀑布,莱茵瀑布是欧洲最大的瀑布;人文景观则主要有圣高阿、杜塞尔多夫波恩科隆足球俱乐部等城市风景以及莱茵岩城堡、鼠堡和猫堡等古堡风光。

自然景观

莱茵瀑布

莱茵瀑布(Rhine falls)位于瑞士沙夫豪森州和苏黎世州交界处的莱茵河上,是欧洲最大的瀑布。莱茵河在沙夫豪森遇上断层形成的落差,就是莱茵瀑布。哥德曾说“莱茵瀑布是海洋的源头”。莱茵瀑有150米宽,23米高,每秒倾泻约700立方米的水。莱茵瀑布已有1万多年历史,莱茵瀑布的落差并不大,莱茵瀑布因它洁净的水在高处冲下时溅起白色的水花成名,莱茵瀑布河畔餐厅的户外咖啡座是观赏美景的最佳位置,已成为莱茵瀑布风景中的一部分。此外,世界著名的手表制造商IWC手表,其工厂就在这里。

人文景观

城市风光

科布伦茨

科布伦茨(koblenz)地处在莱茵河和支流摩泽尔河交汇处,为罗马人所建,是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1018年属特里尔选侯国区,经常被大主教选做官邸。1815年为普鲁士王国大主教所在地,1822至1945年成为当时省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主要的古老建筑集中在老城,现因德意志之角(Deutsches Eck)而闻名于世。这里被成为德国统一的象征,因此称为德意志之角,并在东西德统一后在平台上竖起了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骑像。

圣高阿

圣高阿(St. Goar)位于莱茵河畔宾根城外,和对岸的圣高阿豪森均因莱茵女妖“罗莱”面闻名。古罗马人最早在此地建立定居点。550年前后,圣徒高阿定居于此地,并为穷人和行者提供住处,于是人们便将此地称为圣高阿。1794—1813年,圣高阿曾为法国占领,现在圣高阿经济主要以旅游业、葡萄种植和酿酒为主,著名的旅游景点是莱茵岩城堡。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圣高阿和对岸的圣高阿豪森共同举办为期3天的葡萄酒节,并在星期六的晚上举办莱茵烟火节“罗蕾菜之夜”,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品酒和观看烟火表演。

杜塞尔多夫

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位于莱茵河畔,是德国北莱茵一成斯特法伦州的首府。市区人口有约57万人,是德国广告、服装和通讯业的重要城市。杜塞尔多夫是19世纪德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当罗马帝国正向整个欧洲巩固其地位之时,一些日耳曼族群在莱茵河东岸沼泽之地定居下来。到了七、八世纪之时,在杜塞尔河流入莱茵河之处,已有了以耕作和捕鱼为生的部落,杜塞尔多夫从而发展起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杜塞尔多夫几乎被同盟国军的日夜轰炸夷为平地,但在战后被积极地重建。老城区内保留着许多古老建筑物,酒吧及各国风味的餐馆众多。奔阿特城堡是城南一所巴洛克式粉色的城堡,城堡后面是法国式的花园,周围被森林环绕,穿过森林不远就是莱茵河,靠近城堡旁是杜寨尔多夫高档别墅区。

波恩

波恩(Bonn)是北莱茵一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南部的一个独立城市,是莱茵河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莱茵河自南面北纵贯其问,把波恩一分为二,西岸面积占3/4。该城有许多名胜古迹,大教堂始建于1050年前后,教堂上92米高的正方形塔是波恩的象征。伟大的音乐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诞生在这里并写出了第一批乐曲,贝多芬生命的前21年是在波恩度过的。他的故居1889年已改成纪念馆,成为世界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敬慕的地方。贝多芬故居坐落在莱茵河西岸大桥脚下,为一幢三层小楼。故居内展出贝多芬生前使用的原物和手稿。在波恩,除贝多芬故居外,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广场和音乐厅

科隆

科隆(Cologne)地处欧洲东西和南北交通要冲,在波恩下游21千米处。科隆历史悠久,建城于公元前38年,是古罗马帝国的军事要塞,也是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哥特式建筑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这座由法国人按照法国北都哥特式风格设计的双塔式大教堂,是一座宗教博物馆。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与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齐名的欧洲三大教堂之一。它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度,它的塔高157.38米,在双塔式教堂中居世界之冠。教堂的两座锥形尖塔好像两支巨剑,主塔周围标立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尖塔,组成一个气势宏伟的建筑群。

大教堂全部用磨光石块建成,穹隆高达43.5米。教堂圣坛堪称欧洲最庄严的圣坛之一。教堂内有大小10个礼拜堂,可容纳上千人同时作弥数。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窗上,是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彩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教堂四壁、窗和门框上有数不清的浮隙、塑像祭坛两旁和圣像后有许多描述圣母、圣婴和耶稣故事的油画作品。教堂里还珍藏着法衣、圣体匣、福音书等许多宝贵的文物。科降拥有31所博物馆,从考古发现到现代油画都有展出。在一些固定的场所例如“科降艺术馆”,德国最大的艺术展览馆,存在着繁荣的艺术氛围,每年都要举办若干展览。

古堡

莱茵岩城堡

莱茵岩城堡(Rheinfels Castle)是莱茵河两岸最大的城堡遗迹,13世纪时卡策奈伦伯格侯爵为确保圣高阿的关税征收而建。1479年黑森一卡塞尔侯爵接手城堡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城堡成为一个富丽堂皇的文艺复兴式的宫殿。1692年的普法战争中,该城堡成功地抵住了2.8万名法军的围攻。至1792年,法军没费一枪一弹占领了该城堡。1818年,城堡为普鲁士王国威廉王子即后来的德国皇帝戚康一世购得,并作为其位于科布伦茨的埃伦布赖特施坦因城堡再建的石料厂。现城堡遗迹只保留了原貌的1/3。

鼠堡和猫堡

圣高阿的对岸山崖上耸立的是猫堡(Burg Katz),猫堡是卡策奈内伦伯格侯爵威廉二世为保护莱茵岩城堡和圣高阿豪森城所建,是一个军事要塞,后为黑森一卡塞尔侯爵继承,并在多次战事中被严重破坏。该城堡几经转手,逐渐改建成可以居住的城堡,因维修保护费用品贵,1989年该堡为一个日本人购得,并改建成一家日本宾馆。猫堡下游不远处是鼠堡(Burg Maus),据说它是由罗马元帅德路威斯修建的关税塔。相传10世纪时,美因茨主教哈托二世为人吝音残暴,他不顾百姓的饥苦,把大量粮食藏在塔中。百姓忍无可忍,将他禁在塔中,主教最终成了成群的老鼠的美餐。由此,“鼠堡”成了关税塔的别名并一直流传。

相关文化

狂欢节

科隆美因茨等沿莱茵河流域的城市狂欢节开始于2月10日左右。这一节日的庆祝规模盛大,这一天人们着节日盛装,戴上各种假面具,载歌载舞到街上游行。各种彩车驶上街头。站在车上的人向街道两旁的人群抛洒糖果、巧克力和玩具等。狂欢节不分男女老少,脸上化妆,着奇装异服。很多地方结束游行后就到酒店、饭店举行传统的鱼结束狂欢节,在慕尼黑人们也举行狂欢节庆祝活动,其规模要小于科隆等地,但具南方特色。

莱茵狂欢节开始于每年11月11日11点11分,在波恩明斯特广场会有盛大的开幕仪式。从这天开始大家除了准备圣诞节,也开始着手明年的狂欢节了。波恩狂欢节的高潮也是玫瑰星期一。这一天会有十分盛大的游行活动,装扮鲜艳的花车和各种角色沿着街道缓慢前进,向路边围观的人扔各色的糖、小礼物。观众很快就能收集到很多东西。各个行政区都会有游行活动。区城内的再小城镇都有自己的游行队伍和乐队。在队伍行进期间,会有乐队演奏大家十分熟悉的狂欢节歌曲。在波恩聚集着比较著名的私人小剧院,这里是德国试验戏剧的重要舞台,好几部著名的戏剧都是从这里诞生的。

传说

美因茨到波恩中途莱茵河右岸,在高约120米的悬崖上,有人工雕成的位裸体女郎,即所谓的“罗累莱女妖”。相传,这位女妖有天仙般的美貌,有动人的歌喉。在莱茵河航行的船夫见到罗累菜,或者听到她的歌声,就会神魂颠倒,不知不觉中,他的航船连同他自己一起立刻被淹没在莱茵河的波涛之中罗累莱女妖悬崖前,莱茵河水流湍急,暗礁遍布,被中世纪时代的水手视为危途,船毁人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古罗马文化

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人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将现今的比利时、莱茵河以西的德意志以及法兰西等地区归于自己旗下。古罗马文明对古典文明和欧洲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罗马人的文字被称为“拉丁文”,于公元前6世纪形成并开始使用,后来随着罗马的扩张,逐渐成为国际性通用语言。由于形体简单,易于读写,拉丁文流传很广,是世界各种文字体系中使用作为广泛的字母体系。罗马帝国崩溃后,拉丁文分化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古罗马文学最大的特点是:文学与历史、哲学相合。散文和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成就。

美术作品

1876年,德国画家托马(Thoma)创作了《沙夫豪森的莱茵河瀑布》。1937年,德国画家保罗·克利创作了《杜伊斯堡的莱茵河》。

音乐作品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年)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19世纪浪漫乐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到了德国之后创作了《在莱茵河》,是19世纪艺术歌曲创作中独树一帜的作品。19世纪末期,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创作的《莱茵的传奇》民间歌曲,表现出淳朴的民间风格。

影视剧作品

1943年,赫曼执导了影片《守卫莱茵河》,之后在1951年,安纳托尔·李维克执导了影片《血战莱茵河》,影片讲述了美国陆军缺乏了解德国莱茵河对面的重要防务情报,决定派遣投诚的德国战俘渡河搜集资料的故事。1960年,安德烈·卡耶特执导了影片《横渡莱茵河》,该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名法国士兵被俘后,被押送到德国农场干活的故事。

书籍作品

诗集

1802年,克莱门斯·冯·布伦塔诺和后来成为他的连襟的阿尔尼姆一起进行了一次莱茵文学之旅,沿途收集两岸民俗音乐和传说,并整理成民间诗集《魔术号角》,其中有著名的《魔女罗蕾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