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 :蔷薇科蛇莓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2-09-14 22:44

蛇莓(拉丁学名:Duchesnea indica),又名三爪风、龙吐珠、蛇泡草等,是蔷薇科蛇莓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蛇莓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印度、中国、日本不丹尼泊尔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以南的各省区。蛇莓多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下、除高寒、干旱的荒漠地区外的山坡、河岸、路边、沟边、草地等。

蛇莓的根系发达,平均株高为14.5厘米。匍匐茎多,从叶腋生出,外被柔毛。蛇莓的叶为互生的三出复叶,叶片呈倒卵形至菱状长圆形,叶片两面均被柔毛或仅有下面被毛。新叶为嫩绿色,老叶为深绿色,高温或严寒时节叶色变成紫红色。蛇莓的花期为6~8月,果期为8~10月。金黄色的花单生于叶腋,有5枚卵形萼片和5片倒卵形花瓣。果实为聚合瘦果,卵形,呈鲜红色。

蛇莓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农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通常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应用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药物原料应用于药物开发和治疗疾病。此外,蛇莓的营养价值丰富,但口感较差。

历史演化

词源由来

蛇莓的拉丁学名为Duchesnea indica,英文别名为Indian mock strawberry。“indica”来源于词源“indian”,意为“印度的”,而“mock-strawberry”意为“假草莓”,与蛇莓果实外形类似草莓有关。而拉丁学名最初在1807年,由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克雷克·安德鲁斯描述为“草莓属 indica”,“Fragaria”为草莓属,但因为蛇莓的各种特征与草莓有所区别,随后在1811年,英国植物学家詹姆斯·爱德华·史密斯爵士为蛇莓建立了蛇莓属“Duchesnea”,并将蛇莓命名为“Duchesnea fragiformis”。德国植物学家维尔汉姆·奥尔伯斯·福克在1833年根据前两者的命名将蛇莓命名为“Duchesnea indica”,该叫法一直被广泛使用。

在中国,蛇莓最早在西汉史学家刘向的《别录》中有所记载:“主胸腹大热不止”,后蛇莓在《本草会编》中被称为“地莓”。蛇莓的叫法来源于《日用本草》,其与蛇莓有关的描述为“蚕老时熟红于地,其中空者为蚕莓,中实极红者为蛇残莓,人不之,恐有蛇残也”,表明“蛇莓”这一名称的来源于老百姓认为该植物是蛇吃的果。

历史分类

蛇莓因为果实外观与草莓类似,所以一开始被分在草莓属(Fragaria)中,而后对蛇莓的研究增多,有学者认为蛇莓除了果实形态与草莓类似,其他特征都与委陵菜属(Potentilla)的植物较为类似,将蛇莓从草莓属(Fragaria)中摘除,放在委陵菜属(Potentilla)内。后续的研究发现,将蛇莓放在委陵菜属(Potentilla)内的论点缺乏说服力,因此保留了蛇莓属(Duchesnea)作为单独的属存在。蛇莓属内仅包含蛇莓(Duchesnea indica)和皱果蛇莓(Duchesnea chrysantha)两个种,而蛇莓的变种有蛇莓(原变种)(Duchesnea indica var. indices)、小叶蛇莓(Duchesnea indica var. microphylla)。

形态特征

根茎叶

蛇莓是多年生草本,根系发达,根状茎短而粗壮,成株的根长平均为10厘米;平均株高为14.5厘米。匍匐茎多,长度约30~100厘米,从叶腋生出,外被柔毛,茎节间着生1~2厘米的不定根,节处着生叶片。蛇莓的叶为互生的三出复叶,即仅有3片小叶着生在总叶柄的顶端。叶片呈倒卵形至菱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先端圆钝,边缘有钝锯齿,叶片两面均被柔毛或仅有下面被毛。有长度约为1~5厘米的小叶柄,有柔毛,窄卵形至宽披针形的托叶长度约为5~8毫米。新叶为嫩绿色,老叶为深绿色,在高温或严寒时节会变成紫红色。

蛇莓的花期为6~8月,金黄色的花单生于叶腋,花径为1.5~2.5厘米,花梗长约3~6厘米,有柔毛。5枚卵形萼片,长4~6毫米,先端锐尖,外面有散生柔毛;倒卵形的副萼片长于萼片,约为5~8毫米,先端常有3~5锯齿。5片倒卵形花瓣长约5~10毫米,先端钝圆;20~30枚雄蕊,心皮多数,离生;海绵质的花托会在果期膨大,鲜红光泽,直径约10~20毫米,外面被长柔毛。

果实

蛇莓的果期为8~10月,果实类型为聚合瘦果,由离生雌蕊发育而成,每一个雌蕊都形成一个独立的小果,集生在膨大的花托上。膨大的花托呈卵形,直径约1~1.5厘米,瘦果卵形,长约1.5毫米,表面光滑无毛或有不明显突起、洼点,呈鲜红色,有光泽,外面包裹着宿存尊片。蛇莓的果皮致密坚固,种子体积很小,千粒重才0.2~0.4克。

近似种区别

蛇莓与同属的皱果蛇莓(Duchesnea chrysantha)、草莓属的草莓(Fragaria × ananassa Duch.)及委陵菜属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形态相似,但仍有所区别。

蛇莓与皱果蛇莓的主要区别在于皱果蛇莓的叶片、花朵和果实较小,花托在果期为粉红色,果实有较多的明显皱纹,无光泽;而蛇莓的叶片、花朵和果实较大,花托在果期为鲜红色,果实光滑或有不明显突起,有光泽。

蛇莓仅有果实与草莓较为相似,草莓的花瓣为白色,果实为尖卵形,直径可达3厘米,口感较好;而蛇莓的花瓣为黄色,果实为卵形,直径约1~1.5厘米,口感较差。

蛇含委陵菜的基生叶及下部茎生叶掌状五小叶,上部茎生三小叶,花较小,花径为0.8~1厘米,聚伞花序,瘦果多数着生于干的花托上,直径约0.5毫米,有皱纹;而蛇莓的叶片为三出复叶,花较大,花径为1.5~2.5厘米,单花腋生,花托在果期膨大,瘦果直径1.5毫米,光滑或有不明显突起。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蛇莓原产于亚洲中南部,现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印度、中国、日本不丹尼泊尔等地。

中国分布

蛇莓在中国辽宁以南的各省区均有分布,在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广泛分布。

生长习性

蛇莓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可耐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在零下18摄氏度时茎会出现部分枯死;耐阴耐贫瘠、病虫害少,喜欢湿润、半阳或偏阴的生活环境,强光下长势差。自然条件下,野生蛇莓多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下,除高寒、干旱的荒漠地区外的山坡、河岸、路边、沟边、草地等。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野生蛇莓可自行繁殖,蛇莓在自然界中呈点状分布,这种远距离的传播主要依靠有性繁殖:鸟类食用蛇莓的果实,从而传播种子。蛇莓的种子寿命至少在3年以上,但因蛇莓内部存在酸性抑制物而导致种子有生理休眠,虽然1~2年之后可自动解除休眠,但仍然需要光照促使种子发芽。

人工种植

蛇莓的适应性强,但人工种植时选择疏松、肥力适中、排水良好的土壤效果较好。蛇莓的种植方式有播种和分株两种,在湿润土壤上裸播种子的出芽率高。播种时间最好在夏季,存活率高,生长迅速。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浇水、除草,无需修剪和频繁施肥,基本无病虫害,但需要注意高温高湿时有锈病,草坪覆盖后要及时移栽,进行新的坪块建植。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蛇莓集叶、花、果观赏于一体,通常作为观赏植物应用在园林绿化中。蛇莓的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长快、地面覆盖性好、易成坪、可固土降尘、管理简单等优点,使其可以种植在城市多种绿化带中,消除绿化死角,美化环境。此外,还可作为盆景植物进行造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广应用的优良地被植物

农用价值

蛇莓可用作植物源农药,其全草水浸液可防治农业害虫、杀蛆、孑孓等;蛇莓也可作为有机肥料,用于苗木、水稻、花椒等植物;此外蛇莓还可以作为污泥处理剂,处理丙酮苯并芘等的污染。

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蛇莓属于清热药,性味甘、苦、寒,入肺、肝、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散消肿、收敛止血的功效。茎叶捣敷对疮的治疗有特效,也可用于蛇咬伤、烫伤等;果实煎服可以治疗支气管炎;全草可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

蛇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类、黄酮甾醇类糖苷类等化合物,这些有效的化学成分使蛇莓可以应用在抑菌、抗氧化、抗病毒、抗炎药等方面,用于开发治疗药物和疾病治疗。

营养价值

蛇莓的急性毒性研究表明蛇莓果实属于无毒级别,蛇莓的营养价值丰富,维生素c含量高,但总酸糖酸、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较低,导致蛇莓的甜度低、口感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