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见愁 :唇形科香科科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5-09 22:32

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Bl.)是唇形科(Lamiaceae)、香科科属(Teucrium)植物。又名冲天泡、四棱香、山黄荆等。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缅甸、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中国分布于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省地。生于林下,海拔120-1530米。

血见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茎上部被混生腺毛的短柔毛,叶片两面近无毛或被极稀的微柔毛。血见愁的花为唇形花,花冠淡红色、淡紫色或白色,冠筒稍伸出。花萼为钟形,有5个萼齿,分别为上3齿卵状三角形,先端钝,下2齿三角形,稍锐尖,直伸,近等大,萼齿短于萼筒长的1/2。花萼外面密被腺长柔毛,内面在齿下被稀疏微柔毛,齿缘具缘毛;结果时花萼呈圆球形,直径3毫米,有时甚小。轮伞花序由2朵花组成,再密集成假穗状花序,假穗状花序生于茎及短枝上部。果为扁圆形小坚果,黄棕色,长1.3毫米。

血见愁全草入药,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等功效。主咳血、吐血、血、肺痈、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疮疡肿痛、油漆皮炎、脚癣、狂犬咬伤、毒蛇咬伤。

在中国,被称作血见愁的植物有40余种。目前,常被称作“血见愁”的植物有10余种,应用较多的有大戟科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和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毛茛科植物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和唇形科植物血见愁等。而在中药书籍以及各省药品标准收载及市场应用中出现同名异物的主要原因在于各药有共同的止血功能。民间根据其功能主治习称为血见愁。虽然这一类药物有相似的治疗功能,但来源不同,功能主治方面也有所不同,应避免混淆。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70厘米,茎四棱形,即方茎,上部具夹生腺毛的短柔毛,下部无毛或几近无毛。

血见愁叶对生,叶柄长1-3厘米,近无毛;叶片长3-10厘米,呈卵圆形至卵圆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阔楔形至楔形,边缘为带重齿的圆齿,或数齿间具深刻的齿弯,叶片两面近无毛,或被极稀的微柔毛。

血见愁的花一般长6.5-7.5毫米,为唇形花,花冠淡红色、淡紫色或白色,冠筒稍伸出,唇片与冠筒成大角度的钝角,侧裂片为先端钝的卵圆状三角形,中裂片为正圆形。花盘为盘状,浅4裂,子房顶端被泡状毛,整体圆球形。花萼为钟形,有5个萼齿,分别为上3齿卵状三角形,先端钝,下2齿三角形,稍锐尖,直伸,近等大,萼齿短于萼筒长的1/2。花萼外面密被腺长柔毛,内面在齿下被稀疏微柔毛,齿缘具缘毛,10脉中5副脉不甚明显;结果时花萼呈圆球形,直径3毫米,有时甚小。雄蕊伸出,前对与花冠等长。花柱与雄蕊等长。轮伞花序由2朵花组成,再密集成假穗状花序,假穗状花序生于茎及短枝上部,长3-7厘米。

血见愁的果为扁球形小坚果,黄棕色,长1.3毫米,合生面超过果长的1/2。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地。

中国分布

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四川省、安徽、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台湾。

生长习性

血见愁自然分布在海拔120-1530米的山地林下润湿处的荒地、田边、半阴的草丛中。适宜生长于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土壤中。在中国长江流域花期为7-9月,广东、云南南部花期自6-11月。

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常用的方式为播种育苗和插育苗。

播种育苗

血见愁种子为光不敏性种子。一般用覆盖有枯草的腐殖土为基质,15~25℃为适宜的培养温度。播种后浇适量水,一般于第6天开始发芽,第19天发芽结束。播种时覆土不要太厚,播种后要喷水,切记不可浇水,种子细小,会冲掉种子,播种间距尽量均匀,不要太密,后期容易移苗。

扦插育苗

宜选取温暖多雨季节,一般在9-10月,或者制造适宜的大棚环境,选生长期4-5个月茎粗节密植株,将小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压实,植后随即淋水,盖草遮阴。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血见愁的种植选择在排水方便、空气适宜、温度适宜、有枯草覆盖的腐殖土为基质较佳。宜选取温暖多雨季节,一般在9-10月,或者制造适宜的大棚环境。

移栽

移栽应取生长力较为旺盛的中部茎侧枝,将枝条自茎上约取20-30厘米长,且具6或7个节,下部3或4节褐色木栓化,保证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天采1次。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处,并要随采随种。

水肥管理

血见愁幼苗移栽成活后,可进行补苗。早上搭棚遮阴,晚上揭开,冬季应昼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浇1次水。可施稀人粪水3或4次,20天后除去荫蔽物。干旱季节多施水肥。应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定植后半个月可进行第1次除草,中耕除草后结合施肥,施氮肥为主。一般栽植后1个月,当新芽、嫩叶长出时,即进行第1次追肥,后每隔20-30天施1次肥,至收获前1个月停止。前期可多施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后期则施硫酸铵为主。

功能价值

药用价值

全草入药,有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等功效。主咳血、吐血、衄血、肺痈、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痔疮肿痛、漆疮脚癣、狂犬咬伤、毒蛇咬伤。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研究

目前关于血见愁活性成分的研究及报道较少,但有研究表明血见愁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化合物,有学者结合血见愁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传统医学的记载,对血见愁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且研究表明血见愁的几个环烯醚类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临床医学研究

由于血见愁对病毒性结膜炎以及妇女非周期性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用于治月经失调,医学上常将血见愁与其他药物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做对比研究。

混淆种辨识

血见愁有几个变种,变种与原种的形态十分相似,常使人混淆。它们的主要区分点如下:

光萼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var.leiocalyx)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被疏柔毛或近无毛;花萼无毛,果时外壁角质化,极光亮;花白色。

长苞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var. longibracteatum)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植株高大;叶基部圆形或截形;假穗状花序被灰色短柔毛而非腺毛;苞片披针形,长达1厘米;花冠中裂片较大。

大唇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var. macrostephanum)

这一变种介于原变种与长苞变种之间。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茎上散生短柔毛,叶柄及叶背均被短柔毛,叶基部楔形,花萼被灰色短柔毛,花冠长约1厘米。与长苞变种区别在于苞片短于8毫米,植株散生短柔毛,而非无毛。

微毛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var. nepetoides)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及苞片均较大;花萼长约4毫米,宽约2.5毫米,密被灰白色微柔毛,粗视若被一层白霜,而非具腺的短柔毛;花冠长8-10毫米,冠筒长4-5毫米。

名称考究

在中国,被称作血见愁的植物有40余种。目前,常被称作“血见愁”的植物有10余种,应用较多的有大戟科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和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毛茛科植物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和唇形科植物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Bl.)等。如:《实用中草药图本》等中国古代文献将地锦称作血见愁。《东北药用植物志》中称斗菜为血见愁。而在中药书籍以及各省药品标准收载及市场应用中出现同名异物的主要原因在于各药有共同的止血功能。民间根据其功能主治习称为血见愁。虽然这一类药物有相似的治疗功能,但来源不同,功能主治方面也有所不同。大戟科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为一年生草本,叶长卵形、近菱状卵形或宽披针形,果绿色,种子近卵状。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民间又称地锦草,为一年生草本,茎匍匐,基部常红或淡红色,叶对生,矩圆形或椭圆形,花序单生叶腋,蒴果三棱状卵球形。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茎高达50厘米,基生叶具长柄,二回三出复叶;小叶楔状倒卵形,花瓣黄绿色,瓣片宽长圆形,蓇葖果。这些类群都有“血见愁”的俗称,使用时应避免混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