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雉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雉科血雉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3-03-17 16:08

血雉(学名:Ithaginis cruentus)又称松花鸡和太白鸡雉科血雉属动物,中型鸡类,雄鸟体重450~610克,雌鸟体重480~550克,雄鸟体长376~470毫米,雌鸟体长375~440毫米。雄鸟与雌鸟不同,雄性血雉体羽主要为乌灰色,尾羽有绯红色边缘,有两距;雌性血雉体羽大都为暗褐色,只有一个距。

血雉多见于不丹尼泊尔、缅甸、印度和中国。在中国广泛分布在在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青海省五省及西藏自治区等地。血雉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海拔2500~4500米,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混交林和杜鹃灌木丛中,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

2016年,血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保护等级列为无危(LC)。2019年,血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2021年,血雉被列为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血雉雄鸟略大于雌鸟,长羽矛状,头有冠羽。雄鸟与雌鸟不同,雄性血雉体羽主要为乌灰色,尾羽有绯红色边缘,有两距;雌性血雉体羽大都为暗褐色,只有一个距。

四川省亚种血雉的头有羽冠。雄性体羽乌灰色,虹膜乌褐色,蜡膜橙红色,黑色嘴峰。羽毛松软细长,胸有缘色,尾羽具有宽阔的绯红色边缘,跗蹠和距都是橙红色,2个距,爪黑褐色。雌鸟大都暗褐色,蜡膜黑色;上体和两翅表面棕白色,密缀有黑褐色虫状斑。跗蹠橙红色,爪黑褐色雌鸟脚上无距,有对仅具单个疣状突。

指名亚种胸部具红色细纹,仅最外侧尾羽无红色;西宁亚种头无红色,三级飞羽栗色、羽轴绿色;甘肃省亚种头无红色,但三级飞羽全为栗色,秦岭亚种雄鸟似甘肃亚种,但雌鸟斑纹较粗;亚东亚种外侧两尾羽无红色,额黑;西藏自治区亚种耳羽黄,胸红,颈项无黑色;德钦亚种颈项及耳羽前方黑;滇西亚种眉纹黑,颈项不完整;澜沧江亚种胸部红色较少,但喉红并带白色细纹;丽江亚种喉及脸颊几无红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血雉地理分布形属于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型。世界范围内多见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和中国。在中国分布在秦岭祁连山脉岷山、横断山以及喜马拉雅山等局部高山地区,分布的省级行政区为甘肃省云南省陕西省青海省四川省五省及西藏自治区。

亚种分布

血雉属为单型属,但种下有12个亚种

栖息环境

血雉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海拔2500~4500米。见于尼泊尔、不丹。太白山分布于海拔2200~3200米;在祁连山脉一带的栖息地于海拔2260~3000米以上;在较低纬度的四川、青海、云南等省区则分布于靠近雪线的地方,海拔3300~450米。血雉是典型林间地栖鸟类,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混交林和杜鹃灌木丛中。太白山的血雉生活在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两个林带,亚高山针叶林主要树种有秦岭红杉巴山冷杉等,针阔叶混交林以桦木为主。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血雉则生活在针阔混交林,主要植被南方铁杉琼花、蕨类等。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血雉是留鸟,喜结群,白天天一亮就在林下地活动,直到黄昏,中午在岩石上、树荫处休息,夜间在树枝上栖息。血雉早上从较冷的山谷向有阳光的山顶逐渐向上,中午后又由山顶循着阳坡或者阴坡向下游荡。

血雉栖息地的海拔随纬度降低而升高,还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这种现象与雪线的进退有关。

觅食行为

血雉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血雉是边走边吃的游荡式觅食,像家鸡一样用很快的速度啄食。食物种类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和冬季以杨属桦树松树杉木、漆树、椴树等各种树木的嫩叶、芽苞、花絮为食,夏季和秋季则主要以忍冬、故颓子、荚蓬、蔷薇三姐妹、石荚菜等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嫩枝、浆果、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苔藓植物地衣,血雉取食较多的苔藓种类为羽藓属。还有部分动物性食物如蜗牛马陆唇足纲、蜂蛛以及各种昆虫及美国白灯蛾

防御行为

血雉活动时雄鸟担任警卫,遇危险时担任警卫的雄鸟发出急促的“si-”声对其余血雉进行警告,其余血雉闻声后立刻隐蔽。一般不起飞,主要通过迅速奔跑和藏匿来逃避敌害。人靠近时,雄鸟伸颈昂首侧视警惕,雌鸟则继续漫游觅食,只有人逼近才会逃跑,同样迅速逃跑而不起飞。

社群行为

冬季血雉营集群生活,每群大小8~31只不等,均由多雄和多雌组成。群体营游荡取食活动,群体鸣叫相互联络。夜间血雉向夜栖点奔跑时,血雉群体中的个体以一定的先后顺序交替进行观察和奔跑。当后面的血雉奔跑的时候,前面的个体会停下观察。在繁殖季节,参加繁殖的血雉成对活动,其余的结群活动。

繁殖

求偶交配

繁殖期4-7月。通常在3月末4月初群体即分散开来,并出现求偶行为和争偶斗争现象,雄鸟头对头地猛啄对方进行攻击,直至败者逃去,胜利者和雌鸟配对。

血雉雄鸟的求偶有正面型炫耀和侧面炫耀两种,正面炫耀时,雄鸟多在高处,正面或侧面面对雌鸟,雌鸟则在地面。正面炫耀的雄鸟会蓬起全身羽毛使得体型增大,伴随短促的叫声竖起头顶冠羽。雄鸟进行侧面型炫耀时,雌雄鸟距离一般较近,且通常由雄鸟开始,雄鸟倾斜张开尾羽,身体的一侧与同一侧翅膀张开并下垂向雌鸟方向倾斜,侧面炫耀发生时,通常雌鸟会进行躲避而雄鸟多次追随。

血雉在交配时由雌鸟主动向雄鸟发起交配邀请。交尾过程持续30秒,血雉雌鸟身体半蹲,血雉雄鸟走上雌鸟背部,用嘴啄击雌鸟颈部羽毛,啄几次后开始交配,交配结束后雌鸟向前跑出,抖动身上的羽毛。雄鸟展翅拍打,然后又一起觅食。当成对的血雉被惊飞或冲散分开后,雄鸟首先发出叫声,雌鸟随后发出回应并彼此靠拢。

筑巢

血雉通常营巢于亚高山或高山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巢较密集,巢间距为50~200米。一般血雉置巢于人迹罕至的草墩与岩石下、岩洞与土洞中以及树木根部树洞中。巢较简陋,有椭圆形或圆形。常用枯草茎、草叶、松针、树叶、苔藓植物地衣构成,内垫有树叶和羽毛。内径约210毫米,外径约220毫米,深约50毫米。

产卵孵卵

血雉产卵开始时间因地区而异,最早在4月末始,5月为产卵盛期。血雉的产卵间隔大多数为2天,也有1天和3天,每窝通常产卵4~8枚,多为6~7枚。卵长圆形,卵壳布满大小形状不一的红褐色斑点,颜色为土黄色或白色。卵的大小据53枚卵的测量为平均47.9毫米x34毫米,平均28克。

孵卵期间,雌鸟每次产卵后静待30分钟,才会和雄鸟一块觅食。血雉的恋巢习性在孵卵期间较强,当人接近一米时,雌鸟不离巢,在人有捕捉动作时,雌鸟才会突然窜出。血雉雌鸟负责孵卵,每天离巢觅食1次。

育雏

孵卵经过29天,一天内血雉的一窝卵就会出完,待早成雏绒羽干后,就可在巢周短暂的活动,并很快就会钻回雌鸟腹下。出壳第二天,雌鸟和雏鸟离巢并与雄鸟一起组成家族群活动,再不回原来的巢穴。雏鸟紧随在鸣叫的雌鸟后。雌鸟晴天时在较为平坦的地方,在雨天多在能避雨的地方进行暖雏。雌雄两只亲鸟共同育雏,亲鸟的护仔习性很强。育雏阶段,血雉常以一个家族进行活动,雄雉防御,雌雉则领着雏鸟觅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血雉在全球范围内的数量尚未量化,此处为中原地区的数据。血雉在自然界中分布不多,且各地方分布数量相差不大。四川马尔康市林区(1961)统计每7公顷约1只;四川王朗保护区(1987)则为春0.3只/公顷,夏0.5只/公顷,秋1.5只/公顷,冬3.6只/公顷;青海祁连山林区(1981)夏季平均密度0.033只/公顷,冬季为0.06只/公顷;甘肃祁连山冷龙岭林区(1987)0.165只/公顷;太白山保护区(1982-1986)南坡遇见0.92只/公顷,北坡夏季0.73只/公顷,冬季为1.15只/公顷。

致危因素

血雉的分布受到自然和人类经济活动两个因素同时的影响,使得血雉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的现象严重。血雉在笼养与自然环境有较大差异,死亡率高,饲养难,繁育资料及经验少,观察和记录笼养血雉的手段简单。

保护级别

2016年,血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保护等级列为无危(LC)。

2019年,血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2021年,血雉被列为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肉质较为鲜嫩可口,活鸟可供笼养观赏。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私自捕捉违法,应注意保护。可考虑在原产地附近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半驯养,使它大量增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