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脉 :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

更新时间:2023-04-18 18:57

祁连山脉,简称祁连山,意即天山,古匈奴语,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也被称为南山。祁连山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祁连山单指祁连山脉北部的走廊南山;广义上的祁连山脉,指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边境山区的整体,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主要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山间谷地交替排列而成,长约900~1000千米,宽约250~300千米,面积达到20.6万平方千米,最高峰为海拔5827米(一说5808米)的团结峰。

祁连山系晚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挤压碰撞而形成。西抵阿尔金山脉,北靠河西走廊,南接柴达木盆地,东临湟水谷地。祁连山的气候类型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在一般的山前低山区,属于荒漠气候。中山下部则属于半干旱草原气候。中山市上部的气候属于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亚高山和高山区属于寒冷湿润气候。

祁连山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青铜器时代各种文化,其中以卡约文化最为典型。祁连山的现代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祁连山的研究几乎中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张掖祁连山水源林研究所成立,祁连山的林业科学研究工作开始全面展开。

命名

祁连山意即天山,古匈奴部落将高耸可达天空的山称为“祁连”,意为“天空”,而祁连山就因其坐落于河西走廊南部边缘,曾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南山、雪山、白山等名称。

位置境域

狭义的祁连山特指祁连山脉的走廊南山,广义的祁连山指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由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海拔大部分在4000米以上,东西长约850千米,南北宽250~400千米的一系列山地。经纬度跨度为东经94°~103°,北纬36°~40°,或东经90°10’~103°04’,北纬35°50’~39°19’。其东端为乌鞘岭,西端是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连,南接柴达木盆地湟水谷地的北部边缘地带(茶卡-共和盆地黄河谷地),北靠河西走廊地带。

成因

祁连山是在晚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挤压碰撞的结果。该山脉由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条状山脉组成,山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祁连山与其北部的河西走廊形成了2000~3000米的高差,约有30%的山体海拔超过4000米。

从总体上来看,祁连山地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大地构造阶段: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最终形成了现今的祁连山构造区,即祁连地穹系。

地槽阶段

本区地槽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早元古代陆块奠基时期

在太古代末和元古代初,祁连山地区的北部横跨中朝一塔里木盆地太古界古地台。在下元古界,该地区主要以复理石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和火山建造为主。早期的火山活动比较广泛。早元古代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其中现今所观察到的最明显的运动是早元古代末期的徨源运动。这次运动奠定了祁连山地区的基本构造格局。

中、晚元古代陆块成长和扩展时期

在中元古代的长城纪时期,祁连山地区北部跨越中朝一塔里木太古界古地台海槽规模较大。长城纪末期发生了徨中运动,这次运动将祁连陆块扩展到柴达木盆地地区。青白口纪末期的晋宁运动或全吉运动形成了总体方向为北西西方向的区域构造地质体的雏形。

在震旦纪末,祁连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托莱运动。这是祁连山第一次明显的造山运动,主要表现为挤压褶皱的构造特征。托莱运动使得祁连山与中朝区的塔里木盆地、扬子区域联合在一起,结束了陆块扩展发展时期,陆壳初步成熟。

地台阶段

在本区地台阶段,形成了大型的沉积盆地。在石炭纪时期,该区海域范围广阔,形成了稳定的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到了二叠纪三叠纪,北祁连地区陆相(如河湖相和湖沼相)盆地发育,南祁连地区海相沉积较为发达,尤其是在中三叠世。在这一段时期中,也发生了少量的火山活动。祁连山地区在石炭纪到三叠纪这段时间内,地壳运动岩浆侵入活动相对微弱。这一时期是祁连山地区最为相对安定的时期。

地洼阶段

晚三叠世结束时,印支运动的爆发,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即地洼构造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块断、推覆、拉张以及陆内造山、造盆作用的发育,进而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祁连地洼、地弯造山带。

侏罗纪时,祁连山地区开始形成山脉区和陆相盆地(盆岭构造)。在白圣纪时期,块断差异运动更加明显,形成以走廊南山、西宁市兰州市等为中心的陆相湖盆区。

始于第四纪时期,由于受到东昆仑山脉断裂和阿尔金山脉断裂的左行挤压逆冲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斜压逆冲和断块叠覆构造的祁连山构造区。该区域发育了大量的活断层,其中以挤压逆冲为主、左旋走滑为辅的断裂活动强烈。特别是在中新世末期,陆内推覆构造发展非常强烈。

在祁连山地区的地洼阶段,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以及陆相沉积作用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现今的祁连陆内造山带。这一带经历了块断、推覆和拉张等应力和应变作用,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祁连陆内盆岭构造带。

总结

综上所述,祁连山地区经历了四次主要的造山作用,这些作用的性质各异。早元古代末的徨源运动导致动热挤压型造山作用的形成;元古代末的托莱运动则导致陆块挤压型造山作用的形成;加里东晚期的祁连运动则导致陆间碰撞挤压型造山作用的形成。而中、新生代则经历了块断一推覆型造山作用。前三者可被归类为地槽型造山作用,其共同特点是区域变质作用十分强烈。后者则属于地洼型造山作用,其特点是断裂变质作用的发育。

地理特征

气候

祁连山的气候类型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在一般的山前低山区,属于荒漠气候,平均年降水量约为15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为6摄氏度。中山下部则属于半干旱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摄氏度至5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250毫米至300毫米之间。中山上部的气候属于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至1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500毫米之间。亚高山和高山区属于寒冷湿润气候,平均年降水量约为800毫米,年平均气温大约为-5摄氏度。相对而言,祁连山东部的气候较为湿润,而西部则相对较为干燥。

气温从东到西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但是冬季气温在东西部有所不同,而中部气温则低于东、西部。相比之下,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从东到西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日较差逐渐减小,而年较差则在海拔超过2800米后开始增大。

祁连山的高山和外围山腰地带在夜间的气温下降缓慢,同时气压存在半日波现象。山区边缘地带的夜雨比昼雨更多,年降水量存在两个最大值。祁连山北坡的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由东向西,年降水的变差系数增大,降水量逐渐减少。

祁连山主体的降水量大于周围地区,西部降水主要集中在5至9月,东部降水主要集中在4至10月。东部降水比西部更加稳定,但年平均总云量有显著减少的趋势。祁连山的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受到西风带、偏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西北部的大气水汽主要受西风带气流控制,中南部偏南季风占主导地位,东北部受东亚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随着平均海拔的上升而增加。河西走廊春末夏初的降水空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北部较多,中间较少。ENSO事件对降水有显著影响。

根据EOF分析,祁连山的降水空间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祁连山西部、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东部。东部降水量大于西部,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达到最大值的海拔约为2900米。

年降水从东到西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不过大致在海拔3000米以上后开始减少。降水的比率在东西部也有较大的差异。春季和冬季的降水比率增大,而秋季的降水比率则减小,夏季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从北到南随着海拔的升高,春季和冬季的降水比率逐渐降低,而秋季的降水比率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夏季的降水比率则与此相反,大致的分界线在海拔2300米处。

地质

祁连山最早为形成于古生代的大地槽,后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带。从白垩纪开始,祁连山主要经历了断块升降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平行的地垒(或山岭)和地堑谷地、盆地)。

祁连山为典型多旋迥加里东地槽,加里东晚期褶皱成山后,已为塔里木盆地阿拉善盟一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其南为新发展起来的青海南山一北秦岭冒地槽,由于昆仑山脉柴达木盆地板块向北俯冲,青海南山冒地槽的西段已消减于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之下。

祁连山存在两条重要的岩石圈深断裂,形成了古板块缝合线。其中,北祁连山深断裂是北祁连山洋壳向中祁连山陆壳消减带,多次发育蛇绿岩套,并存在具有双变质带特征的蓝闪片岩、远深海含放射虫硅质灰岩以及少量混杂堆积。另一条缝合线为青海湖至北淮阳深断裂,是祁连山板块组合和昆仑秦岭板块组合的缝合线。前者向南仰冲,后者向北俯冲,俯冲带沿线存在混杂堆积和蛇绿岩。

祁连山位于中国南北板块间构造带上,因此在泥盆纪以前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洋壳地槽、优地槽、陆壳地槽和冒地槽等特点。祁连山地槽在加里东晚期闭合,形成了泥盆系类磨拉石建造,在喜山期抬升形成了巨厚的磨拉石建造,因此祁连山可以被称为“阿尔卑斯”型构造。

当前,祁连山及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主要与印度板块向北东侧向推挤欧亚板块向南侧推挤产生的北西、北北西向的剪力应力场有关。这种构造活动导致了一系列地震,例如民勤县山丹县、右浪、西吉县、海源等地的一级地震震中。

地形地貌

山系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大部分平均海拔位于3500米至5000米之间。其中,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是该山系最高峰,高达5827米。此外,北坡相对高度高达3000米,而南麓相对高度仅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南北两翼高度差异明显。

山系低山区主要受到风化侵蚀和剥蚀作用的影响,中山区则主要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而高山区则主要受到寒冻风化的控制。在祁连山区,存在三个不同海拔的夷平面。第一级夷平面位于东段海拔4400~4600米,西段海拔4800~5000米;第二级夷平面位于东段海拔4000~4200米,西段海拔4500~4700米;第三级夷平面位于东段海拔3600~3800米,西段海拔4000~4200米。河谷中还发育着多级阶地。

祁连山脉古冰川的冰地貌广泛分布在祁连山北坡海拔2700~2800米以上的地区,而现代冰川下限则分别位于北坡海拔4100~4300米和南坡海拔4300~4500米之间。祁连山地区共有3066条冰川,总面积达2062.72平方千米,储水量达1320亿立方米。其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和党河南山的冰川数量最多,疏勒南山、土尔根达坂和走廊南山的冰川规模最大。近100年来,这些冰川处于不断退缩的阶段。

水文

祁连山区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但却拥有一个以森林、草原为主体、较为湿润的复合生态系统。该区现存的水源涵养林总面积为43161万公顷,同时该区冰川储量为81112亿立方米,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每年有7216亿立方米的出山径流通过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内陆河水系

祁连山水系分布成辐射状和格状两种形态。辐射中心位于北纬38°20'、东经99°左右的“五河之源”,即黑河、托来河(北大河)、疏勒河、大通河布哈河的发源地。从辐射中心沿着冷龙岭至毛毛山,再沿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东段一线为内外流域分界线。分界线的东南侧包括黄河支流庄浪河、大通河、湟水等外流水系;而西北侧的石羊河、黑河、托来河、疏勒河、党河哈尔腾河鱼卡河塔塔棱河等属于内陆水系。这些河流大多数发源于高山冰川,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河流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

黑河

黑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最大的河流,古称弱水。其上游称为甘州河,起源于祁连山脉走廊南山和托来山之间的分水梁处。河流向东南流经纵谷草地,经过黄藏寺汇入鄂博河,随后向西北穿过走廊南山80千米横谷,流速急促。鹰落峡口是中游的起点,该站平水年年均流量为5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15.8亿立方米。在鹰落峡口以北,黑河进入走廊平原,在甘州区乌江堡以北汇入山丹河,转向西北流,成为黑河。在高台正义峡以北,黑河成为下游,在经过金塔盆地东端时水量大幅减少,到鼎新后有一条西来汇流的北大河(现已干涸),黑河重新向东北流动,进入居延海盆地干三角洲,此时黑河也被称为额济纳河(弱水)。

疏勒河

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中排名第二的大河,也叫做籍端水。它的源头位于祁连山脉西段的疏勒脑,夹在托来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间,自西向北流经肃北县的高山草地,然后穿越大雪山与托来南山之间的峡谷,最后经过昌马盆地。在昌马峡以前的段落被称为上游,当地人称之为昌马大河。水量充沛急流险滩,昌马堡站的平均水流量为每秒24.8立方米,年径流量达到7.81亿立方米。出昌马峡后至平原区段被称为中游,此时它分成十个沟渠流向大坝冲积扇面。在扇缘,疏勒河汇合了许多泉水河,形成东、西两支流。其中,东支的一部分又分成南、北两支,分别被称为南石河和北石河,流入花海盆地的终端湖。而西支则是主要的流域,也叫做布隆吉河。下游从安西双塔堡水库以下开始,因为灌溉、蒸发和下渗等原因,疏勒河的水量急剧减少。

疏勒河的古河道穿过哈拉诺尔到达疆罗布泊。整个流域长不超过600千米,从源头到近期终端湖哈拉诺尔,实际上早已经没有地面径流,仅存干河道遗迹。

昌马冲积扇以西的主要支流有踏实河党河,而以东的主要支流有石油河白杨河,都发源自祁连山西段。由于疏勒河水系雨水补给减少,冰雪融水显著增加,从山口处流出的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58.1立方米,年径流量为18.30亿立方米,其中6至9月占50%至70%。疏勒河的上游位于祁连山区,那里降雨量比较丰富,冰川面积达到850平方千米,大部分是高山草地,非常适宜养殖畜牧业。而中、下游地势比较平坦,包括玉门镇、瓜州县敦煌市以及赤金-花海等绿洲地区,这些地方的灌溉农业发展迅速。全流域已经建成了5座容量超过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其中双塔堡、党河赤金峡水库较大。

大通河

大通河是湟水的支流,又称浩门河,宋代在大通城筑城后得名。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以长度和流量来论,实际上是湟水的正源。它发源于青海疏勒南山的东端,向东穿过走廊南山─冷龙岭大通山达坂山两大山岭之间的561千米长的纵谷内。上、中、下游各有一段构造沉降带,形成宽谷。上游宽谷海拔高,有大面积高位沼泽。中游的浩门川(门源回族自治县县城附近)和下游的八宝川(连城、窑街之间)是重要的农耕区。它在享堂附近注入湟水,流域面积为1.512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为88.7立方米/秒。流域内植被良好。

石羊河

石羊河甘肃省河西走廊的第三大河,古称谷水。它的干流上游是杂木河,起源于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北侧的大雪山,向东北流淌于山谷中,水流湍急,杂木寺平水年均流量为7.90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为2.49亿立方米。从塔儿庄出山后,进入河西走廊东段成为中游,经过武威市接纳缘泉水,然后向东北流淌,成为石羊大河。红崖山以北是下游,原本分为大东河和大西河两条支流,现在已经修建成东西干渠,继续向东北方向流淌,最终流入民勤县东镇以北的沙漠中。

石羊河全长250千米。全水系自东向西,主要支流包括大景(靖)河、古浪河、黄羊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下游称为金川河),都源于祁连山东段。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雨水和融雪,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为50.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15.91亿立方米,其中6月至9月的径流量占总量的70%左右。石羊河上游的祁连山区降水丰富,拥有64.8平方千米的冰川和残留林木,是河流的主要水源补给地。前山皇城滩是一个优良的牧场,中游经过走廊平原,形成了武威市永昌县等绿洲,灌溉农业非常发达。下游则是民勤绿洲。终端湖如白亭海和青土湖等已经消失。整个流域建有15座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其中大景峡、黄羊河、南营、西马湖、红崖山和金川峡等水库规模较大。

湟水

湟水是中国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的包呼图山,其河流形成羽状水系,流经青海省大通山、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纵谷。湟水在其河道途经过程中,经过湟源县时,与日月山的药水河汇合;在湟中区又汇入水峡河;至西宁市时,南川河、北川河、沙塘川分别从南北汇入。此后,湟水沿途流经平安、互助、乐都区等县市,最终在享堂流入黄河大通河中,成为其最大的支流。湟水全长为373.9千米,流域面积为3.2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由于湟水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灌溉利用价值,沿岸区域成为了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区域。同时,湟水还在其下游入口处流经兰州市永靖县之间,并流入黄河八盘峡水库。

土壤

土壤与植被相对应,东段北坡为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带—山地黑土(阳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阴坡)带—高山草甸土(阳坡)和高山灌丛草甸土(阴坡)带—高山寒漠土带;南坡为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阳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阴坡)带—高山草甸土(阳坡)和高山灌丛草甸土(阴坡)带—高山寒漠土带;西段北坡为棕荒漠土带—山地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带—高山寒漠土带;南坡为灰棕荒漠土带—高山棕钙土带—高山寒漠土带。

在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土壤净氮矿化率和氨化速率逐渐下降,而硝化速率却逐渐上升。此外,该地区土壤氨化作用强烈,导致土壤中的无机氮主要以态氮为主要形态。

近年来,高寒草甸正在经历退化过程,这导致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破坏,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这种改变抑制了与氮素转化相关的关键酶的活性,因此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速率逐渐下降。

生物

植物

植被垂直带结构,山地东西部南北坡不尽相同。东段北坡植被垂直带谱(自下而上):荒漠带(只有草原化荒漠亚带)—山地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南坡: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西段北坡:荒漠带—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南坡:荒漠带—高山草原带(限荒漠草原亚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

北坡

祁连山北坡位于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高原的过渡带,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主要的植被类型为荒漠和草原。在特定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下,主要发育并形成了荒漠草原(1600~2450米)、典型草原(2450~2800米)和草甸草原(2800~3800米),植物以旱生和中生草本以及灌木为主。该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灰褐土和山地栗钙土等。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天然植被以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为主。由于气候、海拔和坡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主要植物如下表。

南坡

祁连山南坡位于祁连山中段腹地,面积约为2.4万平方千米,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该区域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海拔范围介于2257米—5235米。气候为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年均气温约为-5.9摄氏度,极端最高温为30.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37.1摄氏度。

该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山地栗钙土、山地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和沼泽土等十大类,再根据不同土质分为淋溶高山草甸土、碳酸根高山草甸土等26个亚类。该区域土壤丰富多样,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植被类型如下表。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根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本区域共计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两种:星叶科桃儿七属;三级保护植物三种与一变种:黄芪、内蒙黄芪羽叶丁香马尿脬

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本区域共计有国家二级保护药材:甘草属一种,即甘草;国家三级保护药材七种:西伯利亚远志、卵叶(单瓣)远志、羌活、宽叶羌活甘肃贝母、麻花秦艽、小秦艽。

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本区域共计有二级保护植物五种,为短芒披碱草三蕊草红花绿绒蒿羽叶点地梅属山莨菪

特有植物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片区)内分布着436种中国特有植物,涵盖50个科160个属。其中蕨类植物有2科、3属、5种;裸子植物有2科、4属、5种;被子植物门有46科、153属、426种。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有40科、120属、342种,而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有6科、33属、84种。青海省特有植物中,分布着23种,隶属于15个科20个属,占中国特有植物的3.14%。

动物

祁连山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这里的各种生态系统中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据统计,这里陆栖脊椎动物有4纲、22目、52科、219种,占甘肃省陆栖脊椎动物总数(723种)的30.3%。其中,鸟类169种,占甘肃省鸟类总数(479种)的35.3%;兽类47种,占甘肃省兽类总数(163种)的28.8%;两栖爬行类13种,占甘肃省两栖爬行类总数(81种)的16.1%。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祁连山地区内共有51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其中14种属于一级保护动物,37种属于二级保护动物。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季节性栖息的候鸟达51种之多。

祁连山地势复杂,垂直景观变化明显,野生动物的分布也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带:高山裸岩寒漠带、高山草原草甸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森林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带。在这些带中,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都聚集在高山草原草甸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和山地森林草原带。高山裸岩寒漠带则只有一些高山特化物种如雪豹藏雪鸡和白唇鹿等栖息其中。而山地草原带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带则仅有西藏野驴藏羚等少数荒漠动物的分布。

根据资料记载,解放初期祁连山野生动物数量丰富,分布广泛。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如猎杀、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数量急剧下降,分布范围也大幅度缩减。到80年代末,野生动物数量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马鹿、马麝等)的数量减少严重,其中部分动物(如雪豹等)甚至处于灭绝的境地。直到80年代末期,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并批准成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才使得祁连山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一些动物的数量开始回升,例如西藏野驴岩羊蓝马鸡等;然而,仍有一些动物处于濒危、灭绝状态,例如马麝、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

自然保护区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酒泉市张掖市,占地272.2万公顷。保护区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水源涵养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该地区有58种兽类、140多种鸟类、13种两栖爬行纲,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白唇鹿、蒙古野驴、野牦牛、盘羊雪豹、斑尾棒鸡等几十种珍稀动物,也是麝的重要产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分布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以及海拔3800米处,而在长江流域谷地甚至可达海拔4100米。由于其重要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水源涵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要支系

冷龙岭

冷龙岭位于中国祁连山东段,是甘肃省青海省两省的界山。它是河西内流区石羊河水系上游各支流和外流区黄河水系支流大通河宽谷间的分水岭。地质构造为早古生代形成的走廊南山-冷龙岭复背斜,形成了巨型的北西走向铁、铜、锰、磷矿带。这条山脉从西起海拔4353米的金瑶岭(或锦羊岭,又称景阳岭),到东至4303米的得泉山,长约225千米,是一条直陡而狭长的高峻山脉,海拔一般在42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5254米,冰川遍布。冷龙岭位于永昌县东大河的上游,是高山草甸草原,夏季用作牧场。该地区有许多野生动物,如野牛、普氏野马盘羊等。

托来南山

托来南山地区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疏勒河、托勒河、萨拉河三条主要内陆河的源头之一。它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北祁连构造带和中祁连隆起带的接触部位,构造格局主要是在喜马拉雅山脉期形成的,以褶皱-冲断构造为主,构造带主要沿NWW-SEE方向延伸。该地区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在2440-3140小时之间。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雨热同季,没有绝对的无霜期。工业不发达,主要以采矿、冶炼、制药、毛纺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以畜牧为主,主要以种植油菜、稞麦和小麦为主要农作物。该地区牧业主要以养马、养牛、养羊为主,马匹数量众多,马匹质量也颇受省内外闻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在10%以上,同时拥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如鹿、熊、黄芪、疏叶当归青海湖裸鲤和鲤鱼等。

疏勒南山

疏勒南山位于祁连山中段,西至崩坤沟,东至苏里漫滩,北至疏勒河谷地,南邻哈拉湖。该地区为季风气候与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疏勒南山地区1961-2018年的年均温为-6.57摄氏度。其中,最热月7月与最冷月1月的气温均值分别为5.76摄氏度与-20.00摄氏度。年均降水量为429毫米,其中5-8月份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导致疏勒南山冰川积累和消融都集中在暖季。

团结峰位于疏勒南山东南段,甘肃省和青海省的边界上,北纬38°31′,东经97°46′处,是祁连山脉的最高峰,海拔高度为5827米(一说5808米),土名为宰吾结勒或岗则吾结。它是疏勒河上游谷地哈拉湖盆地两个内流水系分水岭的最高点。此处地表被广泛的冰雪所覆盖,雪线高度超过4400米,有大面积的现代冰川存在。

大通山

大通山位于大通河与布哈河之间,是青海潮内陆水系与大通河外流水系的分水岭。该山体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于察汗鄂博山,向东延伸并与达坂山相连,全长约300公里,宽度在50~60公里之间。海拔高度在3000~3500米以上,最高峰桑斯扎峰海拔4755米。该山属于一个北西西向到北西向延伸的背斜褶皱带,山体结构主要由古老震旦亚界海相砂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地貌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层,海拔在3000~3600米的地区主要为湖积、洪积和冲积平原,且分布着优良的天然牧场。而在海拔3600~4000米的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沟谷地带较开阔,具有"U"形谷的特征,牧草生长旺盛,适合发展畜牧业。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以冰缘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岩石裸露,且分布着冰川布哈河、吉尔孟河、沙柳河、哈尔盖河均发源于该山南麓,并汇入青海湖。

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是其内外流域水系分水岭和农牧区天然分界线,历来被称为“草原门户”和“西海屏风”。它横跨湟源县海晏县和共和三县,北接大通山,东接拉脊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90千米,海拔一般约4000米。山的南侧为倒淌河宽谷,属于内流区的青海湖水系;山的北侧受湟水干流及其众多支流的切割,属于外流区的黄河水系。自古以来,山的南部为耕种社会,北部为游牧部落,气候和地势划然为二。阿勒大湾山(海拔4455米)和野牛山(海拔4832米)之间是日月山口,海拔约3470米,是由第三纪的橘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夷平面,并有薄层山麓堆积覆盖。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唐朝时期曾设立唐与吐蕃赞普分界碑

乌鞘岭

乌鞘岭是中国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绿洲灌溉农业区及牧区的自然分界线,同时也是庄浪河古浪河上游的分水岭。它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中北部,是祁连山东段的雷公山(海拔4326米)和毛毛山(海拔4070米)之间的低海拔部分,海拔为3562米。山口的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附近保存着古代的安远驿古驿道和汉长城、明长城的遗址。兰新铁路和甘新公路都经过这座山口。由于山口位于中生代后期形成的河西构造系的龙首山-青石岭隆起带东侧的武威-洮河沉降带,所以地势相对较低,并且有一系列北北西走向的中新生代盆地和河谷,分水岭地层为上三叠统硬砂岩互层和大理石,并且存在中基性火山岩。乌鞘岭的年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为-12.2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为11.3摄氏度,平均年降水量为411.3毫米。山地植被主要为高山草甸,局部阴坡上有稀疏的针叶林和灌丛。河谷缓坡多被开垦为旱地耕作。

人类活动

早期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万年前,青海省地区的先民已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20世纪80年代对柴达木盆地进行的考古发掘证明,大约在二三万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更温暖、更潮湿,环境适宜于成群的食草类动物生活在疏林草原中。当时的居民主要靠狩猎谋生。因此可以推断,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整个青海高原的草原生态环境比现在优越得多,祁连山地区也不例外。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青铜器时代各种文化,其中以卡约文化最为典型。

历史沿革

在汉代之前,祁连山南麓是羌族的牧地。到了秦末汉初,原本居住在河西走廊的部分月氏人遭受匈奴的严重打击,逃到南山(今祁连山)一带,被称为“小月氏”。从刘彻河西建郡开始,就进行了大规模移民来实行边境屯垦和开发。从魏晋开始,尤其是在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祁连山南麓先后经历了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吐谷浑等政权的交替统治。唐朝末期,祁连山南麓被河湟吐蕃斯啰的青唐政权所控制。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占领了青海省北部地区。绍定二年(1229年),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儿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后,将青海、甘肃省河西走廊原属于西夏的领土划归给其次子阔端,封他为西凉王,又称永昌王。他在门源回族自治县地皇城滩建造了一座避暑行宫,名为“斡尔朵城”。这个地方也叫黄城滩、大草滩,曾经是匈奴和回鹘人的牧地。

民族及文化

在河西走廊南侧绵延起伏600千米的祁连山中,生活有1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该区域总人口约11万人,由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裕固族等多民族共同组成的,藏族占总人口数的60%左右。

裕固族和藏族是祁连山区的两个主要少数民族。裕固族分布在祁连山的中西部,而藏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西部的马蹄、祁丰乡。这两个民族的文化是祁连山区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生态旅游中开发利用最广泛的文化。在祁连山。祁连山国家公园各生态旅游景区展现了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包括裕固族和藏族独特的饮食、住所、歌舞、体育运动方式及服饰、习俗和饮食文化,还有位于山巅的玛尼堆、坐落于半山腰的宏伟藏传佛教寺庙和分布在草原上的牧民帐篷。它们展现了各民族特色纷呈的历史文化传承。

工程建设

荒漠一绿洲草地农业系统

系统耦合是指在生态系统内部自由能的积累、系统会聚和超循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高级系统,即耦合系统。这种新系统的出现方便了现代系统分级管理。非平衡态和自由能作为超循环的驱动力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超循环系统耦合的可能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该地区采用荒漠一绿洲草地农业系统,这是一种高级耦合系统,由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外生物生产层耦合而成,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然而,这种生产潜力的发挥需要市场的发展和科学的管理。该系统存在两种耦合类型,即水平耦合型和垂直耦合型。以绿洲子系统为核心,它带动山地子系统和荒漠子系统,产生系统耦合效应,使生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作为草业系统的一部分,它还可能与其他草业系统耦合,形成更高级的耦合系统,如大农业系统等。

矿产资源开发

矿产资源方面,北祁连有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菱铁-镜铁矿、赤铁矿磁铁矿,东段有黄铁矿铜矿,西段有矽卡岩型的钨矿床,南祁连有岩浆铜矿床、铬铁矿矿床和大型造山型金矿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酒泉南山一带有黑钨矿脉石英和钨矿,是中国西部钨矿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另外还有金川县超大型Ni-PGE矿床,南祁连拉水峡一带也可能是南侧金川式矿床的重要找矿选区

锰矿

甘肃省发现了31处锰矿床(矿点),其中有10处估算资源量达到334级以上,这些矿床均为中小型或以下规模。甘肃锰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5位,累计探明基础储量为221千吨,资源量为1983千吨,资源储量为2204千吨。但是,这些矿床依然存在着地理分布不均、成因复杂、规模小、矿石品位不高等问题,不过这些矿床的选别性较好。

钨矿

祁连地区是甘肃钨矿的重要开采区域。通过成矿条件分析,北祁连、南祁连和中祁连都存在丰富的钨矿储量,有着极为明朗的成矿前景。北祁连西段是规模型钨矿床的聚集地,其中塔儿沟钨矿、小柳沟钨矿和西柳沟钨矿都达到了大型规模,其中小柳沟钨矿已经被甘肃新洲矿业有限公司开采。经过工业扩大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该区域黑钨矿和白钨矿都是易选矿石。近年来,随着商业勘查费用的大量投入,世纪钨矿、贵山钨矿、祁宝钨矿以及祁青钼矿都在小柳沟钨矿的外围发现,而干巴河脑钨钼矿则在西柳沟钨矿的外围被发现。

金矿

在寒山、红柳峡 一带,都有着非常庞大的金矿储量。在祁连地区开展的第二 轮成矿远景区规划中可以看出,祁连地区共有四级金矿成矿 带 7 个、五级金矿成矿带 14 个、远景区 16 个。南祁连山地区内主要的金矿床包括贾公台金矿、乌力沟金矿、黑刺沟金矿、鸡叫沟金矿、且尔干德金矿、东硐沟金矿和狼查沟金矿,以及其他一系列金矿点。截至目前,累计探明的金资源量可达60余吨,金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在北祁连地区,车路沟含矿斑岩体分布于玉门市昌马乡车路沟金矿至昌马金矿一带,呈岩株状产出,面积约为10平方千米。该岩体侵入于下奥陶统阴沟群中,该地层下部主要为凝灰岩和含火山角砾凝灰岩,上部主要为安山岩和安山玄武岩等,受到岩体侵入的影响,岩石发生了明显的褪色和蚀变现象。岩体由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英云闪长斑岩组成。该岩体是该地区最主要的赋矿围岩,在岩体与地层接触处或岩体内部断层中,产生了车路沟金矿床、昌马金矿床、捷达坂金矿床及碾子沟金矿点等多处金矿床(点)。

科考勘测

祁连山的现代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涉及森林和野生动物、地质地貌、土壤和气象等方面。最早开展研究的学者包括陈宗器(1930年的《西北之地理环境与科学考察》)、刘慎愕(1934年的《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和1936年的《中国南部及西部植物概论》)、周映昌(1930年的《中国西部夭然植物初步研究》和《中国西部天然林初步研究》)、以及郝景盛(1942年的《甘肃西南之森林》)。这些研究对推动和促进我国植物生态学和野生动物研究以及祁连山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和政府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其中,李博、张耀甲、陈庆诚等专家以及由专家组成的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祁连山冰川利用研究队、中科院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林业部第三森林经理大队等对祁连山野生动物、植物及其生态、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象等自然科学领域开展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957年的《甘肃疏勒河下游植被概况》、1966年的《甘肃祁连山东段一些高山植物形态、生态特征的观察》、1958年的《河西走廊的自然景观》、1959年的《柴达木盆地托拉海河西地区的自然景观》、1963年的《祁连山国营托勒牧场植被的分布与演替》、1965年的《试论甘肃省河西地区的草场类型及其利用问题》、1959年的《河西地区水文地质研究》、1963年的《祁连山的气压系统》、1963年的《河西走廊综合自然区划》以及1964年的青海甘肃兽类调查报告等。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祁连山的研究很少,差不多中断。但在1970年代末期,张掖祁连山水源林研究所的成立打破了祁连山科学研究的停滞。从那时起,祁连山的林业科学研究工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

2021年6月18日至7月20日,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组织科考骨干力量,启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缘祁连山东段GNSS加密观测系统布设及科考工作。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冰川和冻土融化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原地区特别是西北干旱区的冰雪和多年冻土数量和分布面积明显减少。祁连山地区同样受到影响。祁连山冰川普遍面临物质亏损状态,面积不断缩小。根据两次冰川编目的对比,1956年至2010年期间,祁连山冰川面积总计减少了420.81平方千米(减少了20.88%)。其中,509条冰川已经消失,面积为55.12平方千米。冰川的变化在祁连山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速度较快,而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在过去的40年中,冻土分布面积也逐渐减少。研究表明,1970年代至1980年代、1980年代至1990年代和1990年代至2000年代,冻土的减少速率分别为4.1%、5.3%和13.4%。同时,冻土分布范围的减少速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土壤林地退化

祁连山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以森林为主体,涵盖着草地和灌丛等景观。由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景观呈现斑块状分布,且森林通常位于“冰源水库”和河流水系之间,对于涵养调节水源具有重要作用。自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禁止大规模人工采伐,使得天然林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人工林的面积不断扩大。然而,森林面积的显著增加可能会消耗更多水资源,减少流域径流输出,进而影响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稳定。此外,长期实施的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活动,导致人工林的人为干扰较小,使得森林的密度和林冠闭度都比较高。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深层土壤的旱化,从而影响水源涵养的能力。

草地退化

祁连山保护区的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7.2%,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草原退化通常由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综合作用导致,但在祁连山地区,草原退化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口剧增和对畜牧业的高度依赖,草畜矛盾问题愈发突出,特别是祁连山东段温性草原区位于农牧交错带,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大,草地的开垦率较高,从而导致生态退化过程。过度放牧不仅导致草地退化,也创造了适合鼠类侵入的条件,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的退化程度。

水资源管理

近几十年来,祁连山区气温总体上升,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对河西内陆干旱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祁连山东部地区,出山径流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祁连山中部地区,虽然山区降水量略有增加,但气温升高导致的冰雪融水增加并未明显提高出山径流量;而在祁连山西部,山区流域降水量增加和气温升高的情况下,出山径流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除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外,祁连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也对出山径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人为对山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生物多样性减少

祁连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导致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其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数量也明显减少。许多珍稀动物如雪豹野牦牛马鹿马麝猎隼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同时,该地区的冬虫夏草图、黄芪、党参雪莲花秦艽红景天等珍稀资源的储量也明显减少。

祁连山地区面临诸多环境问题,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然因素加剧了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干燥加剧导致中冰川结构融化速度增加,加剧了生态系统变化。其次,历史的开发活动与现行政策存在冲突。70年代后批建的产业发展与现行环境保护方法相比,往往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导致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恢复周期长,投入巨大。第三,区域民生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打破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平衡,甚至有些地方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加剧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最后,综合生态监测系统不完备。目前对基本现状数据的全面监测与掌握不足,且祁连山当地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交流和共享工作,尽管采集了一定的数据,但无法进行有效联动,制约了祁连山区域环境工作的开展。

环境保护

相关政策

1992年12月11日青海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21年7月1日根据2018年3月30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u003c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u003e等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通过最新版本。

2017年11月30日,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2012年3月28日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21年7月1日根据2018年3月30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u003c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u003e等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通过最新版本。

保护绩效

经过近年来的整改整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草地面积明显扩大,区域环境质量也得到持续改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成效显著。自2017年开始,甘肃省对祁连山地区进行了生态环境监测和第三方评估,通过强化资源保护宣传、完善相关管理条例等方式对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监测数据表明,祁连山区域的植被生长状况总体得到改善,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了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均呈显著提升趋势,分别增长了10.88%、7.81%和14.8%;水、气、土等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2023年02月02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2年祁连山地区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祁连山地区涉及的5市11县(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达到年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达到年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为87.8%。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NEI为59.63,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良好。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黑河大峡谷

黑河大峡谷全长866千米,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其中有70千米的区域尚未被人类穿越,是一片神秘的地带。黑河从峡谷中流淌而过,经过青海省甘肃省,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因此被称为河西走廊的主要河流。黑河大峡谷内地貌壮丽,岩峰耸立,怪石嶙峋,景色独特。有时峡谷狭窄,河流湍急,峭壁陡峭,如同绝境;有时则宽阔开阔,坡度平缓,河滩宽阔,宛如别有洞天。气候变化多样,生物资源丰富。

祁连山国家公园

祁连山国家公园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祁连山北麓,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该公园总面积为5.02×104平方千米,包括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和3处省级自然保护地。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包括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和青海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该地区的地形主要为高山和盆地,海拔在4000~5000米之间,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摄氏度以下,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由于地形和气候特征的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独特,分布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和冰川等景观。此外,该地区还广泛分布着黑河、八宝河、托勒河、疏勒河党河石羊河大通河等河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安全屏障

人文景观

山丹军马场

山丹马场位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滩(史称汉阳大草滩),这里地域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丰盛,是天然的驻牧场所。

在先秦两汉之前,这里曾是乌孙、大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他们在这里驻牧和相互纷争。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梦骏马生渥洼水中”,遂作《天马歌》,下诏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河西各郡分设牧师苑(牧马场),汉阳大草滩即为其中最大的牧马场。自此,这里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衰。杜甫有诗《房兵曹胡马》赞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劈双耳峻,风人四蹄轻。”马场草原承载了汉武帝牧马强军的征战梦;成就了无数征战将士“金戈铁马”“马革裹尸”的英雄梦和诸多马背草原民族期盼牧草兴旺,牛羊肥壮,生活幸福安康的草原梦,因此有“马场梦”之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管理的山丹军牧场还有马匹11800多匹。新中国成立后,采取飞播牧草的方式,恢复草场,建置军马场,牧养良马。1967年,山丹军马场还为毛泽东、彭德怀、贺龙选送过坐骑。时至今日,这里仍享有亚洲第一大马场的美誉。

麦昆哇尔玛大型藏寨古建筑群

在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安斗乡、甲尔多多到中阿坝、下阿坝的安羌乡、查理乡等广袤地区,遍布着土房藏寨建筑群。其中,县城附近的安昆哇尔玛大型藏寨土建筑群是整个藏区罕见的大型古建筑群。

据传,麦昆、哇尔玛大型臧寨建筑群历史悠久,早在唐朝贞观年间,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就曾在此停留数月。今天,麦昆哇尔玛大型藏寨古建筑群主要分布在麦昆乡齐卡洛村和哇尔玛乡铁穷村等平坦的河谷地带。远远望去,数以千计的平顶土房建筑像神秘的放射状条带般点缀在这里,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藏寨之间溪流蜿蜒,周围麦浪滚滚,随风荡漾。这里有金黄的稞麦、胡豆、豌豆,还能看到古老的二牛抬杠等耕作方式,同时牛耕、马耕、驴耕、机耕并存。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黑河大峡谷

据传说,马步芳西宁市修建公馆期间,曾砍伐六万棵树木,并希望将它们顺水漂到西宁。然而,下游的人却一个木头都没有等到。经过一番细致的搜寻,人们发现在黑河中段存在一段类似于黑洞的地方,树木在这里被卷入水中后便消失无踪,再也找不到了。

祁连卓尔山与牛心山

传说一:据传,卓尔山和祁连山的镇山之山——牛心山(阿咪东索),是一对传说中的情侣。传说卓尔山(宗姆玛釉玛原)是一位龙界公主,她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爱上了守护这里的山神——英武非凡的阿咪东索。她为了嫁给阿咪东索,冒犯了龙王,并选择留在人间,与阿咪东索隔河相望,不离不弃。两人默默守候在八宝河两岸,共同护佑着祁连山的山山水水。

传说二:相传远古时期,祁连山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妖魔四起。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得知此情况后,从印度专门派出了一位山神前来降妖魔、疏通海洋,并带领四大王管辖祁连山。据说,牛心山主峰是这位山神的所在地,周围四峰则是四大天王。另外一位山神专门管辖海洋,使其永远不泛战鼓之声。两位山神疏通汪洋,散播金银,使珍禽异兽成群,让蘑菇和大黄遍布山林,金银铜铁遍地。由此,“祁连八宝”在传说中声名远扬。

传说三:宗姆玛釉玛原是一位龙界公主,她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爱上了守护这里的山神——英武非凡的阿咪东素。她为了嫁给阿咪东素,冲破了天规和各种阻碍,并选择留在人间与阿咪东素隔河相望,不离不弃。不过,据传为此付出了代价,她变成了现在的卓尔山

诗词

月明饮马长城窟,雪深射虎祁连山。——揭傒斯《题邢先辈西壁山水图》

物色祁连山前路,又似逾妆渡陇水。——陆文圭《跋牧马图》

熟看境色非人间,祁连山下想如此。——刘克庄《苏李泣别图》

祁连山下烽如月,无定河边阵是云。——王穉登《出塞》

只今堕在万里外,日光那到祁连山。——艾性夫《昭君出塞图》

现代文化

歌曲《祁连山》,由知名歌手翟惠民演唱,收录于《遗罪千秋》专辑中。

2022年1月12日,甘肃省作品《祁连山国家公园》入选2021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榜单。《祁连山国家公园》是甘肃省首部以纯野生动物为主题的纪录片,呈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内众多一级保护动物如雪豹、黑颈鹤、野牦牛和白唇鹿等的故事。该片标志着甘肃本土自然类纪录片领域的一个新突破。该片于2021年9月29日和30日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

裕固族的作家文学中,随时可以看到“祁连山”命名的作品,诗歌如贺继新的《永恒的祁连山》《祁连山的风采》,妥清德的《祁连山中》《祁连山腹地》,强成江的《祁连山断章》《祁连山峰》,贺雪忠的《我赞美您,祁连山》《风中的祁连草原》;散文如铁穆尔的《失我祁连山》《蔚蓝色的山脉——祁连山笔记》,达隆东智的《雪落腾格里》(腾格里即祁连山)等。而以祁连山各种风景命名的篇章更是数不胜数,诗歌如白文林的《隆畅河边》《黑骏马·牧人·草原》,贺中的《皇城》,妥清德的《疏勒河》《黑河,许多野雉隐藏在密林里》,强成江的《夏日的红湾寺》《丹霞断章》,贺雪忠的《红石窝,永远的丰碑》《神奇的丹霞》《梦中的海子湖》,巴战龙的《聆听母亲河》《跟他到草原上去吧》,苏柯静想的《美丽肃南我的家》《走进马蹄》《心中的夏日塔拉》,兰永武的《又见马群》《黄昏羊群》,董潇红的《海牙沟风景》《雪蝴蝶》,杜曼·扎斯达尔的《孔岗木之秋》;散文如铁穆尔的《星光下的乌拉金》《长满狗牙草的冬窝子》《焦斯楞的呼唤》,安玉冰的《隆畅河的回忆》《走进七一冰川》;小说如杜曼·纳姆加的《山地民谣》《深山·岁月·猎人》,达隆东智的《古老的冬营地》《悠悠牧草地》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