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 :2007年顾瑜琦所著书籍

更新时间:2024-09-21 12:05

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新兴科学领域,是适应20世纪欧美形成的综合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研究行为活动与疾病发生与预防、治疗,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

基本概念

行为医学,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研究人的行为的医学。具体地说,是研究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一切知识和技术,从行为入手,来揭示人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规律,探索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行为科学技术和方法。现代医学创始即是基于对病人疾病的行为表现以及治疗后的应答性行为的系统观察、记录、总结、分析而后建立起来的系统理论。我国传统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也是建立在长期对人的行为的观察分析基础上形成的。行为医学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它研究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学科领域。行为医学关注的重点是那些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的行为,从而指导人们树立健康行为,矫正异常行为,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

医学性质

行为医学立足于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的研究。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认识和把握人的行为离不开心理,但行为并不完全等同于心理,二者不可混淆,不要把行为混同于心理。人的行为是对付外界环境变化的手段,不能脱离环境孤立地研究人的行为。行为医学研究的重点是那些与人的健康、疾病关系十分密切的行为。健康行为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或生活习惯,是一种理想的行为理论模式。疾病的行为表现指患病后病人所具有的行为特性、所处的行为状态和所经历的行为过程。人的行为及医学的复杂性决定了行为医学必然是一门与多个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

研究领域

近年来,行为医学研究迅速发展,研究领域已分支派生出健康行为学、行为心理学、行为病理学、行为药理学毒理学)、行为遗传学、行为解剖学、行为流行病学、行为诊断学、行为评估学、行为治疗学、行为护理学、行为康复学、行为预防学、行为保健学等许多分支学科。行为医学与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医学伦理学、环境医学、旅游医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保健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等有广泛的交叉和渗透。

重要作用

行为医学是在行为科学和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科学体系发生激烈变化、学科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美国生物学家L.Birk首先使用行为医学一词。他曾用生物反馈技术研究关于哮喘、癫痫、紧张性头痛、雷偌病等的治疗问题,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后关于行为医学学科发展的讨论十分活跃,先后有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医学家纷纷展开研究。行为医学是行为心理学的原理、技术在医学、健康、疾病领域的系统应用,重视实验行为分析技术(行为治疗、行为矫正等)的临床应用,同时开展了与疾病和卫生服务有关的行为功能分析性研究。

历史沿革

1977年在美国耶鲁(Yale)召开了第一次行为医学大会,提出了行为医学的暂行定义,即“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生理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技术、以及把这些知识、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领域”。并指出了行为医学与心身医学的区别,认为心身医学是由生物医学与心理学结合发展而来的,主要研究关于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基础医学方面的问题。行为医学则是以行为科学为主体,结合具体医学问题发展起来的。心身医学与行为医学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健康、疾病对医学提出的要求。

医学理念

行为医学认为,不仅疾病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人的行为对健康状况有着巨大的影响。只要掌握了有关行为改变的原因,就可能实现对行为的控制,进而起到改变人的健康状况的作用。行为医学撇开直接干预人的躯体,从人的外在行为入手,力图通过改变行为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人类健康就不仅仅是身体没病,而且还要求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状态良好。行为医学强调人类疾病也不仅仅是细胞、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是人与自然、心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病因方面,重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作用;病理方面,重视分析与健康与疾病有关的病理心理过程;治疗方面,既要重视药物和手术等躯体治疗手段,也应重视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既要强调改善病人的躯体功能,也重视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的恢复,关心病人的社会适应与生活质量问题。在预防方面,既致力于避免和消除遗传因素、致病微生物、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危害,也大力倡导发展心理咨询、行为指导及危机干预工作,以减轻心理应激过程中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全面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综合防治的观点。

研究对象和任务

行为医学关注的重点是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外显的行为,其研究的对象首先是人。重点研究的是那些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的人,也包括健康的人。研究问题行为,主要是临床医疗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问题,确定这些行为问题的原因、性质、程度等,研究改变问题行为的方法、措施,通过治疗手段来消除病人的行为障碍,帮助病人培养健康行为、矫正问题行为,促进疾病的痊愈和身体康复。行为医学研究健康人的行为,主要探讨正常人群各年龄段行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通过行为咨询、行为指导等方式,预防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行为医学借助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行为的生物学机制,观察病理改变和药物对行为的影响等,如行为生理学、行为病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药理学、行为解剖学、神经行为学等的基础研究可为行为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概括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类行为的起源、发展、进化过程及各种行为的功能;②人类行为发展规律、生理机制;③人类行为与各器官生理功能、人体健康、疾病相互作用的关系;④有害健康行为的发生、预防、矫正措施。主要研究对付各种疾病的行为手段和技术,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满足公众的需要;⑤社会性行为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干预措施;⑥倡导健康的行为,通过健康教育和其他措施,把行为医学知识告诉公众,促使人类行为朝着文明、健康、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⑦不断发展、完善行为医学科学体系,包括基本理论、原理、技术、方法,吸收引进相关学科的知识技术,逐步完善自身科学体系;⑧人类行为研究的深化,即把行为医学思想、原理、技术、方法等推广到整个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如应用人类行为研究成果处理社会性行为带来的公害、污染、家庭解体、人际关系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失业、犯罪等问题,将人类行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行为管理科学等领域。

研究理论

行为医学研究应以心理学、行为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涉及心理行为与健康和疾病这一命题的重要理论有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生理理论、应激学说、生物反馈原理等。行为理论包括Pavlov的经典条件化理论、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的操纵条件化理论、Watson的学习理论、Wolpe的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和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等。行为理论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法对动物行为进行定量观察,认为环境因素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主要受内在本能活动的驱使,与一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矛盾冲突、冲动、欲望等有关,即认为行为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由联想以及分析梦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失误等,侧重探讨人的本能、需要、动机、情感、无意识以及人格等深层心理问题,强调童年早期的经历和心理创伤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研究必须考虑行为内在的、固定的决定因素,也包括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仅仅客观地观察人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也必须研究人的主观,考虑人的感情、欲望、需求和理想。应激学说认为应激是机体针对外界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即不论外界刺激的性质如何,机体总是作出大致相同的反应。应激必须通过一定心理过程的中介,强调应激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个体对应激情境的认知评价和应对过程。生物反馈原理重视应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训练控制动物内脏的生理活动,并建立了内脏学习理论。生物反馈技术借助于仪器的感受、放大或转换,可以将人体内部的一些不受意识支配或不被觉察的内脏生理活动,如皮肤温度、肌张力、血压、心率和心律、胃肠平滑肌收缩以及脑生物电活动等信息,以声、光、仪表指针或监控装置显示的符号、数字等信号形式,连续不断地直接反馈给被测试者,使其能随时觉察到自己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活动,从而使这些原本不受意识支配的生理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受到有意识的调控。

研究方法

观察性方法

对观察研究的对象不施加目的性干预措施的一种方法,分为简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简单观察法要求被研究对象在尽可能近乎“自然”的情境里活动,观察记录其有关的全部行为特征,以达到研究目的。常用于对典型异常或病理行为的早期描述和系统处理。问卷调查,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说,编制成相应的问卷,被研究者回答问卷中的问题,通过一定技术处理回答的结果。广泛用于各种行为、疾病问题的评价和诊断;

实验性方法

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说,严格控制各种有关因素,对研究对象施加目的性实验干预,以研究了解其作用的方法。行为医学采用“准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即把社会自然发生的条件因素作为实验条件进行研究。如研究特定环境或特定干预因素作用下人的行为健康问题和疾病变化等;

模拟方法

在一定的理论假设和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周密设计、布置之后,在实验室里模拟“特定环境”,观察研究对象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学变化。

研究程序

行为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行为医学研究的问题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为评价性问题,是目前行为医学科研中大量提出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对已有事物进行客观比较,并得出相应评价性答案,没有明显性的创造性,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类为发展性问题,研究需采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课题设计通常经过以下步骤:

提出问题,选定研究题目

研究题目来源于临床实践和过去已有的研究文献。研究者可基于实际工作,经过理性思维分析,从实践中提出。也可根据科学发展的趋势,在对现有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搜寻可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时,应注意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题目既要来自实践,又要用于指导实践。立题应有理论根据,切忌重复他人的研究,即使对前人已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时,也应当有新意或有进步和发展。

建立假设

对所选的课题,应全面熟悉有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有关理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假设。建立的假设应能够解答所研究的问题,假说论证具有可操作性,保证研究工作有明确的方向,从什么地方开始,达到什么目标。

调查与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要对解决的问题,提出设想。考虑如何控制自变量,如何观察记录应变量,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设计中要注意其可验证性,能针对问题,提供答案,能加以推论。

数据收集

数据的可靠性是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行为医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不象临床医学那么具体、客观。行为医学量表评定人的心理、行为学指标,数据的可靠性与评定者的训练水平、调查技巧和量表的操作性有密切关系,应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数据的加工与分析

通过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大量数据,必须进行加工整理,目的是简化、概括、归纳,检查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主要矛盾。在分析资料中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数量化或可供观察的等级化,以便能统计分析和控制应用。

获得结论

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之后,应做出结论,证实或推翻事前的假设。要特别注意不能根据部分的事实作出普遍的结论。

行为医学技术

把生活中最广泛的因素纳入疾病治疗手段之中,这是行为医学技术的特点。行为医学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很多观念。现在,人们已经逐步把各种生活因素纳入到疾病治疗之中。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推荐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使用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概念,表明治疗手段的外延已经不在限于药物手段。

《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为王英主持天津医科大学科研课题《小组治疗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和临床指标影响的研究》和参与的吉林省财政厅社会公益研究项目《碳水化合物控制对糖尿病患儿健康的影响研究》的执行标准。应邀公开发表后,引起关注。在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决定于2008年12月28—30日北京市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中,作者因此被网上公投“改革开放30年中医药发展贡献奖”,位列第一名。与吴慎、曹洪欣李连达姚新生石学敏王永炎一起获得公众认可。

为推动心理、行为干预技术在综合医院和金华第二医院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定于2006年12月2日-5日在湖南长沙市主办首届心理、行为干预技术国际高级讲习班。讲习班将邀请世界行为医学学会和美国行为医学学会主席,杜克大学Redford B Willianms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科行为医学专家 Kerry Jang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陈乾圆教授等作专题发言。讲习班也邀请了国内精神和行为医学知名专家就心理行为干预技术在中国的临床应用作专题讲座,并结合典型病例作现场模拟指导。

行为医学产品

任何一门知识实际上都必然带来商品市场的变化。行为医学产品在当代已经层出不穷。这包括传统医学的相关产品:银针、按摩器材、保健餐具、运动方式、食疗技术、心理技术等等。

图书

①行为医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王明旭

② 行为医学(第2版) 刘克俭,顾瑜琦

内容简介

行为医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给整个医学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习行为医学的知识,有助于利用现代行为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理解行为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开拓新的医学研究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本书为高等院校行为医学课程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健康行为与异常行为,行为的病理、毒理和药理学,行为诊断与评估,行为治疗和保健,临床与预防行为医学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行为问题。本书通篇以整体医学模式为指导,既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研究成果,也反映了国内的新进展。除作为教材使用外,也可作为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有关院校和学科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为医学的概念

第二节行为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行为医学的学科体系、任务及方法

第四节行为医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五节我国行为医学研究概况及展望

第二章人类行为

第一节人类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摄食行为

第三节防御行为

第四节性行为

第五节睡眠行为

第六节疼痛行为

第三章健康行为

第一节健康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健康行为的建立 第四章异常行为

第一节习惯行为

第二节A型行为

第三节成瘾行为

第四节网络成瘾行为

第五节自杀行为

第六节致意外行为

第七节迷信行为与神秘行为

第五章行为病理

第一节行为病理特点

第二节行为因素的致病途径

第三节行为因素的致病规律

第四节紧张刺激与应激

第五节不同疾病的行为病理

第六节行为免疫病理机制

第六章行为毒理

第一节行为毒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行为毒理及功能评价

第三节行为畸胎学的评价

第四节行为研究模型

第七章行为药理学

第一节中枢神经递质与行为

第二节精神药物与行为

第三节药物对学习和记忆的效应 第八章行为诊断

第一节行为诊断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行为诊断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行为诊断、评估量表

第四节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第五节行为测量与应用分析

第九章行为治疗

第一节行为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第十章行为保健

第一节行为保健的概念

第二节行为保健的原理

第三节行为保健的内容

第四节个体行为保健

第五节群体行为保健

第六节社区行为保健

第七节行为健康咨询

第十一章临床行为医学

第一节临床医学与行为医学

第二节临床医学研究中的行为医学

第三节临床医学实践中的行为医学

第四节临床医学治疗中的行为问题

第十二章预防行为医学

第一节预防医学与行为医学

第二节健康教育中的行为医学

第三节传染性疾病预防中的行为医学

第四节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中的行为医学

第五节临床预防中的行为医学

第六节社会医学与行为医学

第七节道路交通与行为医学

第八节职业卫生中的行为医学

第九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行为医学

第十三章行为流行病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行为流行病学描述

第三节行为流行病学因素的研究

第四节行为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第五节行为流行病学的干预

第六节常见疾病的行为流行病学

第十四章少年儿童行为医学

第一节少年儿童行为发育

第二节少年儿童行为特征

第三节青春期少年行为特点

第四节青春期少年的行为问题

第五节影响少年儿童行为的因素

第六节少年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

第十五章成年期行为医学

第一节青年期行为特征

第二节成年期行为特征

第十六章女性行为医学

第一节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行为特征

第二节计划生育中的行为问题

第三节女性性行为问题

第十七章老年行为医学

第一节衰老的生理、心理及行为变化

第二节老年人适应性行为特点

第十八章大学生群体行为问题

第一节大学生行为发展特点与存在的矛盾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行为问题

第三节大学生特殊行为问题

参考文献

行为医学有关常见网址

附录

附录1艾森克个性问卷(成年人)

附录2康乃尔医学调查表

附录3自评抑郁量表

附录4焦虑自评量表

附录5外显焦虑量表

附录6A型行为量表

附录7生活事件量表(LES)

附录8症状自评量表

附录9儿童行为表

附录10个人评价问卷

附录11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附录12述情障碍问卷

英汉行为医学名词对照

汉英行为医学名词对照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