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道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3-11-10 13:12

袁道先,1933年8月出生于诸暨市,水文地质学专家、岩溶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1952年袁道先毕业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同年5月到南京地质学校任教。1991年,袁道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2年,荣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50年特别贡献奖。2023年,岩溶所袁道先院士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经历

1944-1946年间就读于重庆青木关镇中央大学附中。

195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南京矿专。

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8年后,相继任山东省云南省、广西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和重庆南江水文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和原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研究员等职。现任世界岩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11月,时任IGCP448项目主席的袁道先觉得中国已具备这一条件,他正式向UNESCO提交了在桂林市建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申请书。

2008年2月11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寿祥代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签署协议,正式将世界岩溶研究中心设在中国桂林。至此,世界岩溶研究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授权设立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它也是联合国设立的第一个以地质为中心的世界研究中心。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已4次担任IGCP岩溶项目主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为之奋斗了近20年。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Science》、《Acta Geologica Sinica》、《地学前缘》、《地质论评》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代表性专著有《岩溶环境学概论》、《喀斯特ofChina》、《中国岩溶动力系统》、《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碳循环与岩溶地质环境》等。曾荣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中国地质科学先进工作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洞穴与岩溶特别贡献奖”、“美国洞穴研究基金会杰出贡献奖”等多个奖励和荣誉。

1990年至今分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项目(1990-1994),IGCP379项目(1995-1999)和IGCP448项目(2000-2004)中当选为国际工作组主席。他先后出访过27个国家,对各国的地质现象作现场调查和测试,并把带回的大量岩石标本和原始数据作进一步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2005, 美国洞穴学会荣誉会员奖。

1990年以来,连续3次申请获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1990-1994),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1995-1999),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并担任项目主席。后任IGCP513“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全球研究”(2005-2009)副主席,不仅使中国岩溶研究处于国际学术的前沿,也推动了全球的岩溶研究。自“九五”开始,特别是“十五”以来,更致力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暗河污染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和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等的调查研究,负责中科院地学部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院士咨询会的工作。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起草,就“中国岩溶地区生态恢复重建”提出了5项研究任务,并将其写入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2005年以来,袁道先院士同国内外岩溶学家一起积极推动武隆区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并于2007年6月申报成功。

2012年以来,又全力推进重庆市金佛山联合贵州施秉、广西桂林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申报第二批“中国南方喀斯特”杉木河项目。于2014年6月,“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通过审议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作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拓展。先后主持了多个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项目,教育部外专局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现主持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重庆南山老龙洞暗河典型污染物来源识别”等。

70年代地矿部颁发的一比二十万水文地质普查奖(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西地质局找水奖;

2002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

2022年,荣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50年特别贡献奖

科研项目

岩溶碳汇重要科学问题研究(41072192)(2011—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万元。

中原地区西南岩溶含水层演化机理研究(40672165)(2007—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万元。

中国典型地区地质作用与碳循环(40231008)(2003—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0万元。

重庆南山老龙洞暗河典型污染物来源识别(CSTC,2013jcyjys20001)(2013—2015)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万元。

重庆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污染的形成、演变机制及防控对策(CSTC,2010BC7004)(2010—2012)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万元。

重庆市岩溶地下水形成、分布及水循环规律研究(CSTC,2007BC7001)(2007—2009)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万元。

中美合作项目——中国环境健康工程(EHP)(2006—2010),美国国会,200万美元。

IGCP513“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2005—200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

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

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1995—199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

IGCP299“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1990—199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

研究成果

一、专著

1、《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2014年6月,科学出版社。

2、《岩溶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6月,科学出版社。

3、《碳循环与岩溶地质环境》,2003年10月,科学出版社。

4、《中国岩溶动力系统》,2002年11月,科学出版社。

5、《Karstprocessesandthecarboncycle:finalreportofIGCP379》,2002年8月,地质出版社。

6、《中国岩溶学》,1991年英文版,1993年地质出版社中文版。

7、《岩溶环境学》,1988年5月,重庆出版集团

8、《岩溶学词典》,1988年,地质出版社。

二、代表性论文

1、袁道先,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科学通报,2011年26期。

2、袁道先,新形势下中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岩溶,2009年4期。

3、袁道先,章程。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地球学报,2008年3期。

4、袁道先,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中原地区的治理对策与经验,草业科学,2008年9期。

5、袁道先,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地质论评,2006年6期。

6、DaoxianYuan,HaiCheng,R.LawrenceEdwards.Timing,Duration,andTransitionsoftheLastInterglacialAsianMonsoon.2004,Science,304:575-578.

7、袁道先,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推动水文地质学发展——21世纪水文地质学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研讨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1期。

8、袁道先,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第四纪研究,2001年3期。

9、袁道先,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1期。

10、袁道先,“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5期。

云南石林

袁道先(中国科学院院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赞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项“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1990-1994)”,对土耳其、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伊朗加拿大英国等八个国家的岩溶进行了现场对比,另有日本、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泰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墨西哥、古巴等国家向该项目提供了44个对比点的资料。从IGCP299的成果来看,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以其特有的岩溶组合形态而闻名于世萦是由溶蚀裂隙、石柱、土上溶痕及土下溶痕所组成。由于路南石林具有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即产状水平的坚硬的二迭纪大理石新生代以来大幅度的掀斜式抬升,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老第三纪红层的覆盖和逐步被剥蚀及由此而来所产生的有利的水文条件,以及未受末次冰期的大陆冰川刨蚀,路南石林以其深切的溶蚀裂痕、高大的石柱、壮观的土上溶痕和丰富多彩的土下溶痕而成为全球独特的岩溶景观。世界上其它地区出现的类似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岩溶形态,或由于岩性松软(东亚亚、中美洲、澳洲南部),或由于缺乏必要的地壳抬升(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澳洲南部),或由于降水不足(如许多干旱、半干旱区岩溶)或由于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作用,溶沟溶痕发育时间短(英国约克郡加拿大东南部),其类型形态不如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壮观,有的 方虽由于有比路南更高的降雨量,发育了更为高大深尖的溶痕,但没有同它形态相配套(如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岩溶)。因此,路南石林在世界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不但有很高的观赏旅游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价值(如全球变化、岩溶形成机理研究),以及保护的必要,应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三峡

著名岩溶水文地质专家、中科院院士、西南大学全职教授袁道先院士在环境学院院长梁杏教授、三峡学科创新平台中心主任滕伟福教授等人陪同下,冒雨赴该校三峡教学实习基地开展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考察活动。

该校三峡教学实习基地从2005年正式启用以来,为该校多个院系的近10个专业每年近千名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习服务,已经成为该校与北戴河区、周口店实习站并列的三大实习基地之一。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教学实习内容还吸引了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到此实习。今年该校决定以此为基础建设三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本次考察活动是该校三峡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该校及环境学院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方面由三峡学科创新平台中心主任滕伟福教授与三峡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站长张先进副教授陪同,环境学院则由院长梁杏教授、副院长陈植华教授、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主任万军伟教授、靳孟贵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罗朝晖副教授参加。此次考察重点是了解三峡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校学科平台建设的条件,为学科平台的建设提供意见。

袁院士在秭归县考察了该校三峡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平台拟定试验场、仙女山断层带监测点以及泗溪地区寒武系岩溶地下水和蛇山溪石炭-二叠系岩溶地下水实习路线。

在基地建设考察中,张先进老师介绍了教学基地目前的建设情况,并参观了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基地博物馆、资料室、标本室等。袁院士对该校三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7日,袁院士对仙女山断层带及归地区的岩溶地下水现象进行了考察。袁先生不畏山高路险,冒雨兴致勃勃地爬上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断层泉水出露点、深入蛇山溪探访溪水的源头。一路上,袁院士亲力亲行,自己动手采样测试,并详细记录了该区水文地质及岩溶地下水的发育、水化学特征等。对秭归县地区岩溶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此处是一个研究岩溶地质问题的良好试验场所。

袁院士还同时考察了拟选的流域茅坪河流域,对流域内的水土流失试验场、泗溪岩溶水系统等做了详细的调研,认为该流域作为试验与学科创新平台的场所已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及更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值得认真考虑

人物贡献

袁道先几十年来,为中原地区的水电建设、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和农田水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奋斗在科技研究、开发和培养人才的第一线。50年代袁道先就承接了拉萨市第一座水电站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建成的全部地质工作,还查勘了雅鲁藏布江和贵州乌江沿线的水能资源,以及黄河三门峡市坝址的勘探工作。60年代至70年代袁道先在成昆铁路金沙江以南200公里的线路上,勘察调查了几百个工点,查清地质隐患,保证了成昆铁路顺利建成通车。他参加过大量的中小型水库的工程地质工作和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90年代袁道先多次参加国际间的交流,分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299项目,IGCP379项目和IGCP448项目当选为国际工作组主席。他先后出访过23个国家,对各国的地质现象做过现场测试。并带回大量岩石标本和原始数据作进一步研究,令国内外同行折服。

袁道先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把科学研究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善于同国内外学者合作,在地质学的众多领域中作出了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主要有:

水文地质学方面

根据多年的研究撰写了《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论文,并在国外发表;出版了《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专著,他起草了《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已由原国家地质总局颁发试行,为岩溶地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因地制宜抓住最关键的问题,保证水文地质普查勘察工作的质量起了积极作用。

环境地质方面

环境科学、地质学和岩溶学相结合,提出了岩溶环境学的理论,阐明了其特点、类型以及岩溶地区各种特有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防治对策。他与蔡桂鸿合作发表了专著,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作主旨讲演或讲学。

地球化学方面

对岩溶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作了规定,认为它是岩溶学的基础理论之一。1995年到1999年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项目,研究全球岩溶作用。

岩溶学方面

通过全国11个点及日本1个点的溶蚀速度定位观测,建立了岩溶发育与气候、地质条件的定量关系。撰写了《论峰林地形》的论文,对热带岩溶地貌的峰林、峰丛两个亚类的分布规律和各自的发育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受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托,组织中国岩溶学术界进行了统一岩溶学术名词的工作,对国内外岩溶学方面近20年来的新认识、新发现作了系统概括,主编并出版了《岩溶学词典》,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国家标准《岩溶地质名词术语》,现已由国家标准局颁发。他还主编并出版了《全球岩溶对比》(1998年英文版),和《中国岩溶学》(1991年英文版),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岩溶,从全球角度阐明了中国岩溶的特色及其发育的地球化学机理。

由于袁道先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获得国家各类奖励:1955年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70年代地矿部颁发的一比二十万水文地质普查奖(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地质局找水奖,1997年全国科协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有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位科学家参加颁奖仪式,授予他主席奖(该协会每年只授予一位国际知名学者的最高奖),表明了袁道先几十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重要业务贡献

早年为中国黄河、乌江西藏自治区水电建设及成昆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山东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农田水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总结各地区群众开发利用暗河的经验,编写出版专著《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并进行推广,获得各地同行的欢迎和广泛引用。1994年他向中科院地学部建议组织院士到南方石山地区考察,得到地学部的支持。后来袁道先与六位院士到岩溶石山地区考察,后向国务院写了依靠科技帮助石山地区人民脱贫的建议,获得中央有关部门采纳。

人才培养

2000年被引进到西南大学以来,以岩溶动力学为研究核心的学术梯队,成功申请到了重庆市高校第一个自然地理博士点和自然地理博士后流动站,为重庆市高校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担任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后近10名,博士研究生近20名,硕士研究生40余名。这些年来,袁道先带出了200多个岩溶研究的硕士、博士。

荣誉表彰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55年团中央授予他“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96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授予“中国地质科学先进工作者”;

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6年8月7日,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有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颁奖仪式,授予他主席奖(该协会每年只授予一位国际知名学者的最高奖)。

2004年, 被授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洞穴与岩溶特别贡献奖和美国洞穴研究基金会杰出贡献奖;

2005年, 获美国洞穴学会荣誉会员奖。

2023年5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袁道先获得广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社会任职

联合国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KRC)学术委员会主任。

西南大学科协副主席。

西南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顾问。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大学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Karst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期刊编委

《Environmental Geology》期刊编委。

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重庆市科协副主席。

人物评价

袁道先院士是中国地质学、岩溶地质学学科带头人之一,国际知名水文地质学专家,为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地质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