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季燕 :裘季燕

更新时间:2024-09-21 08:19

裘季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和北京市第九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人物简介

裘季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与全国科技下乡先进个人、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1年获首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

科研经历

1968年,在山西省吕梁山区插队。

1976年,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分配在吕梁市植保植检站,从事“蚜霉菌”、“农抗26号”等生物制剂防治小麦、棉花蚜虫的研究及推广工作。

1978年12月,调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开始参加京郊番茄病毒病的毒源鉴定研究。

1980年至1985年,从事京郊蔬菜病害基本调查项目,完成了病害标本采集、部分真菌、细菌病害及全部病毒病害的鉴定、描述及重要菜病发生消长图谱绘制等工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期间,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北方四市(兰州市西安市沈阳市、北京)”主要蔬菜病虫害基本调查工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开始从事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其中包括市科委的大蒜、草石蚕组培脱毒及病毒检测技术研究,主要承担不同病毒提纯方法摸索及毒源种类的生物、生化鉴、测定,完成了大蒜上主要病毒的血清学、电镜学及蚜虫传病毒的各类检测、鉴定及脱毒蒜在田间条件下再获病毒感染的防治途径研究,并找到了有效防治再感染方法。该两项目分别在1987年及199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至1988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留学学习,承担并完成了美国农业部(U.S.D.A),的研究项目“有机油对Y病毒蚜传过程的影响”,并在国际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回国后利用免疫电镜学方法,证明辅蛋白HCp与病毒粒子活性之间的相互束缚的作用。“蚜传辅助蛋白(HC)与病毒粒子相互作用之关系”的研究结果在1989年第一届北京国际植物病理学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认同。1990年获得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蚜虫传毒过程中Y病毒‘助成份’的提纯及特性研究”,完成了芜菁花叶病毒蚜传辅蛋白HCp的提纯及生物、生化性质分析鉴定。明确了具生物学活性的“HCp”是协助蚜虫口针完成病毒与寄主植物建立侵染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成份。1995年该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承担了市科委“八·五”项目:“蚜虫传病毒过程中抗蚜传物质的筛选及产品研制”。

1996年,主持承担了市科委“九·五”项目:“蔬菜重要蚜传病毒病的综合防治研究”。该研究应用生化及分子病毒学等方法,组配筛选出适用于蔬菜生产的无公害、双抗制剂。

2002年,完成的市自然基金“植物病毒运动蛋白MP与寄主之间关系研究”获得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该研究获得三种病毒运动蛋白基因亚克隆及不同缺失突变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在攻毒接种后对巨细胞病毒病毒表现了较强的抗性,为通过运动蛋白基因策略防治CMV引起的病毒病害开辟了新途径。主持的《无公害植保技术研究与生物制剂产业化开发》项目中利用中药渣与菌糠研制出抗蔬菜病毒病的环保型生物制剂。

2003—2005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课题《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目前致力于利用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物防治果树和蔬菜病害(包括病毒、真菌、细菌和线虫等靶标病原)的研究与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及生防单位有密切的合作研究关系。

据有关资料显示,裘季燕先后发表论文及专业书著60余篇。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