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发 :梅县木偶剧团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4-09-21 00:01

谢发(1908~1966年),广东梅州市梅江区东山下市角人。他是知名木偶戏革新家,梅县木偶剧团创始人。其父谢瑞庭是梅县区提线木偶戏班“乐尧天”的班主,以擅唱小生与红净而闻名。谢发在其父艺术薰陶下,自幼喜爱戏曲、乐器,尤其酷好玩弄木偶,常玩得不知饥渴,往往困倦了就睡在木偶旁。谢发7岁开始学艺,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八音弹唱和木偶艺术。谢发习艺勤奋,终日曲不离口,木偶不离手,练至唇焦口燥、指头磨破仍不歇手。功夫不负苦心人,年方9岁的谢发便能垫着板凳登台表演提线木偶,13岁即得师名。这时他不仅能记下二三十出传统戏曲,而且不论演文武戏均能自提自唱,得心应手。他并不就此满足,还特地拜福建省名艺人龚步阶为师,经过数年严格的训练,技艺大透。

正文

提线木偶刚传入梅县区之时,木偶身上只有五六根线,至谢发从艺之初也不过增到10根左右,人物脸谱也较为单调。为使木偶表演的动作更加细腻逼真,形象更加丰富多彩,谢发凭藉深厚的艺术根底,于30年代初着手对木偶艺术进行改革:一面创制较新颖的木偶道具和头像造型;一面在木偶身上,特别是丑角行当的肩、腹、眼、舌等部位设置“补线”,使有的木偶增至十七八根线。线的增多,操作难度亦增大,但可提高艺术效果。谢发在表演较复杂细腻的木偶动作时,几乎每个手指都要控线,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指法,他操纵木偶的任何动作,无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1951年春,在谢发“乐尧天”戏班的基础上建立了梅县民艺线剧团,由谢发担任团长。是年夏秋间,兴梅地区开展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运动,谢发亲自领衔主演了《辕门斩子》等汉剧,将演出收入献给国家。尔后,他又不辞辛劳带领木偶剧团配合中南区慰问团到大埔县等地进行慰问演出,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1952年春,谢发在广州市苏联功勋艺术家、莫斯科木偶艺术剧院院长奥布拉兹卓夫进行艺术交流。他表演了提线木偶《化子进城》中的“弄蛇”、“舞狮”等绝招,苏联专家看后为之心折,盛赞谢发控线的十个指头灵巧得堪与钢琴家相媲美,并邀请谢发到苏联各大城市表演。谢发困种种原因而未成行。那次艺术交流刚结束,奥布拉兹卓夫即驾车到广州大街小巷。欲购买谢发表演时所使用的狮、蛇等道具,却遍寻而不见。他并不知道,那些精巧的道具都是谢发自己亲手制作的。

同年4月,应中央文化部的邀请,谢发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艺术交流大会。他的演技博得国内同行及罗马尼亚等国艺术家的赞赏。

谢发不仅精于木偶艺术和八音演奏,而且在曲艺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他加工润色了《种黄瓜》、《卖杂货》、《瓜子仁》等数十种民间小调,并创造出不少别具一格的唱腔。1956年12月,谢发在出席广东省文化先进工作者会议之后,与各剧种著名艺术家马师曾黄粦传等交流曲艺,他们表演了各自拿手的粤剧或汉调等,谢发却以即景即事的歌词,配以独创的小调演唱,获得艺术家们的好评。30年代以前,木偶戏唱腔、道白与汉剧完全一样,都使用“中州音韵”。为使客家地区广大群众在欣赏木偶艺术时获得更多乐趣,谢发在进行木偶艺术改革的同时,大胆地在一些角色的舞台语言中使用客家话,根据各出戏情节编创出很多幽默风趣令人解颐捧腹的独白和对白;并在吸收与融会民间小调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唱腔“傀儡腔”,它包括“猜调”与“拆字歌”等。“猜调”又分平声韵和仄声韵两种。“傀儡腔”全用客家话演唱,不仅咬词吐字清晰,且喜怒哀乐驰骋自如,富有浓郁的客家韵昧,深为群众所喜爱,并为山歌剧等剧种所借鉴。196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将谢发的“猜调”录制唱片。谢发对从学问艺者都毫无保留,悉心予以指导,并曾带病到梅县艺术学校教授“傀儡腔”等曲艺,培养了一批艺术新秀,如戏剧家颜谨光和现任梅县木偶剧团团长李炎兴,都是他的门徒。由于谢发在艺术方面取得成就,1956年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会员。

1966年12月17日,谢发病逝于梅城,享年59岁。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