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更新时间:2023-11-10 13:45

赵世瑜,男,1959年8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等。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年3月-1982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获历史学学士。

1984年9月-198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职攻读古代史专业明清史方向的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

1994年9月-199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民俗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获文学(民俗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2月-1987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

1987年6月-1993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2年12月-1993年8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访问教授。

1993年6月-199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96年6月-2009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999年10月-2000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学院访问教授。

2006年6-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2007年6-7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教授。

200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演艺经历

2022年2月1日,参加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2春节大联欢》播出。

社会任职

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民俗研究》编委。兼任《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史林》《民俗研究》《中国历史学年鉴》等刊物编委,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第6、7届海淀区政协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培养人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协主席。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以来的民间文化史民俗学史。

主要成果

“明清华北地区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

“论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一个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选择:中原地区现代民俗学运动中的顾颉刚周作人”(《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江绍原与中国现代早期的民俗学”(《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

“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黄石市与中国现代早期的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中国现代民俗学初创时期的多学科参与”(《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2期)。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北京东岳庙与各顶的关系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明清华北地区的社与社火——关于地缘组织、仪式表演以及二者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等。

所获奖项

先后获得第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二届韩中青年学术奖等奖项。

曾获首届全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2-1994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民俗历史

民俗学历史学相联系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有关传承的学问。钟先生以前曾强调过,民俗学不是古代学,而是现代学。但是我觉得民俗学虽然不是古代学,但它是历史学。这也正是民俗学区别于人类学的地方。它不仅仅要讲民俗事项本身的结构和象征意义,还要讲它是如何传承的。不能传承的事项民俗学是不关注的。但这种传承又与历史学研究的传承不同。它关注的更多的是生活层面的东西。2013年人们生活当中还存在的民俗事项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这种传承是如何在具体的事项中展演、实现的。比如一台小戏通过舞台的展演、父子、乡民之间的口耳相传等等方式延续到今天。历史学则关注文化在历史脉络中的演变。历史研究中对制度变化、思想流派等等传承的研究是历时性的,是从古至今的;而民俗学追求传承,是从今天往回看的,在某种意义上是逆时间的,它是以现存的民间文化为直接的切入点。历史学追求最终是一个历史哲学层面的东西,如社会形态、历史的演进是否有规律可循,其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处于什么阶段等等。不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都最终要回答这些问题。历史学追求的是“通古今之变”,而民俗学的目的是了解民众的传承文化。民众的生活,这是从这门学科开始创立就认同的研究对象。历史学关注过去的一切:包括帝王将相、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而这些不是民俗学关注的重点。

考察活动

赵世瑜是一位年轻的学界精英,以立论新颖、考察翔实著称,多次应邀为中央领导讲课,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历史研究领域里的领军人物。在博爱县唐村,赵世瑜考察了唐村李自奇墓碑、李氏始祖墓砖、李鹤林故居、王宗岳为李鹤林挂匾处、千载寺旧址,观看了东汉末年徐庶母亲写的千载寺养生残碑和北魏僧惠造像记文物。当唐村的老人们谈到2013年还有近一百通千载寺残碑被埋在地下时,赵世瑜说:“要想办法把这些碑挖出来,建一个西安碑林博物馆,让国内外历史研究者都来研究。到那时候,你们的产业结构就会以种田为主转化为以第三产业为主,想不富都不行。”在李立炳的家里,赵世瑜一行观看了李立炳家的堂轴,李精白、普观做中人的地契,《李氏宗谱》和李鹤林《太极拳谱》等文物。当看到这些地契都盖有图章时,赵世瑜说:“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要妥善保管。”赵世瑜一行还考察了西关清真寺、月山寺、寨卜昌王氏宗祠等。

学术交流

1991年5月-8月,加拿大政府FRP项目,题目为《文化保持与文化变迁:加拿大唐人街研究》(Cultural Maintenance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n Chinatowns in Canada)。

1992年12月-1993年8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访问研究(research fellow)。美国科学院CSCPRC项目,题目为《比较民间信仰》(Comparative Popular Religions)。

1996年11月,在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参加“宋代以来的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讨论会。

1997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参加“中国历史上的城乡关系”讨论会。

1997年11月,在韩国汉城参加第二届韩中青年学术奖授奖活动。

1999年4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及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访问并演讲。

1999年10月-2000年2月,获中国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并在芝加哥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进行演讲。

2002年11月,赴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参加“历史记忆”国际会议。

2004年11-12月,台湾中研院访问学人并演讲,在台湾明史学会及暨南国际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演讲。

2005年12月,赴澳门参加“历史与记忆:反思过去,建设未来”国际学术会议。

2006年6-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授课(英文)。

2007年4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匹兹堡大学与卡内基·梅伦大学演讲。

2007年6-7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授课。

2007年8-9月,赴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历史人类学田野工作坊授课并指导田野实践;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座谈;在中研院史语所专题演讲。

2007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历史传承”学术会议。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