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典 :东汉八俊之一

更新时间:2023-11-08 14:15

赵典,字仲经,出生于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八俊之一。他的父亲赵戒曾任太尉,并在桓帝时期因参与定策而被封为厨亭侯。赵典自幼品行端正,勤学不辍,对经书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吸引了众多来自远方的学子前来求学。

赵典曾官拜议郎、侍中,在赵戒死后袭封厨亭侯,之后又历任弘农知府右扶风大鸿胪、太濮、太常等职,病逝后谥号为献。

人物生平

初期

在建和初年,赵典得到了四位重要官员的推荐,被任命为议郎,负责在皇宫内讲授和讨论国家大事。后来,他又被提升为侍中,这是一个更高级的职位,让他能够更接近皇帝。当时,皇帝想要扩大鸿池的规模,赵典劝告皇帝说:“鸿池已经足够大,覆盖了将近一百顷的土地,如果还要继续扩大和加深,这并不符合崇尚节俭、遵循孝道和爱护人民的原则。”皇帝听取了他的意见,停止了这项工程。

中期

赵典的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号。他先是被派到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担任知府,后来又转任右扶风,这是一个负责京师附近地区的地方官。因为一些公务上的问题,他离开了官职,但很快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城门校尉,这是一个负责京城城门安全的职位。之后,他又被提升为将作大匠,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然后升为少府,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物资,再之后又成为大鸿胪,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处理外交事务。

当时,有些诸侯因为皇帝的恩宠而被封赏,尽管他们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这让其他大臣感到不满,但又不敢提出异议。只有赵典独自上奏说:“没有功劳就得到奖赏,会让那些辛勤工作的人心生不满。对上有辱朝廷,对下辱没自身。而且,根据高祖的誓言,只有有功之臣才能被封赏。我们应该取消那些无功受赏的诸侯的爵位,以维护传统的规矩。”但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不久之后,赵典又被转任为太仆,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马和牲畜,后来又成为太常,负责国家的宗教和礼仪事务。每当朝廷遇到自然灾害或有争议的问题时,都会向赵典咨询意见。赵典总是根据经典和正义来给出回答,从不妥协。每当他得到皇帝的赏赐,他都会分给那些贫穷的学生。但后来,因为他坚持自己的意见与皇帝发生了冲突,最终被免去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晚期

皇帝驾崩,当时规定禁止各藩国的诸侯前来京城奔丧。但赵典感到非常悲痛,他说:"我从一个平民百姓,能够升到高位,这全是因为皇帝的恩宠。即使是益鸟也会反哺报恩,更何况是人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官印和符节交给了当地的县官,然后急忙赶往京城。

州郡和大鸿胪(负责接待外国使节的官员)都认为他违反了规定,应该受到处罚。但是,朝廷中的公卿和百官都赞扬赵典的忠义,他们联名上书请求允许赵典用租税来赎罪。皇帝的诏书批准了这个请求。

赵典后来又被任命为长乐区少府卫尉,负责皇宫的安全。公卿们再次上书,称赞赵典学识渊博,应该担任国师。但不幸的是,赵典在这个时候生病去世了。皇帝派使者前来吊唁,并举行了祭祀仪式。窦太后也派使者追赠赵典官印,并追封他为"献侯",以表彰他的忠诚和贡献。

家族历史

赵典的父亲赵戒曾任太尉,并在刘志时期因参与定策而被封为厨亭侯。

赵典哥哥之子赵谦赵温,赵谦曾任汝南郡知府、光禄卿、太尉、司徒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前将军、封郫侯,又任尚书令等;赵温先后任京兆丞、侍中、太常司空、司徒等职,封江南亭侯。赵典还有一个侄子赵子真,东汉末年濮阳市太守。赵典家族中有4人相继担任了三公的职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