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仙洋楼 :位于江苏兴化县的建筑

更新时间:2023-09-25 12:44

赵海仙洋楼又名赵海仙故居。位于兴化城东门家舒巷内侧,东为上真庙桥巷,北临北舒巷,南与民居为邻,建于清末,一处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因有此建筑,家舒巷又被当地百姓称为洋楼巷。周边为明清时代古民居建筑群,青砖黛瓦,深宅小院,静幽窄巷,自然和谐,地理环境优越。整个故居占地面积882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99平方米。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赵海仙,清末(1830—1904)江淮名医,名履,海仙为其字,以字行。兴化人,祖籍高邮市,世代行医,望重一方。他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学识广博,颇有造诣,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人称“赵半仙”。著有《霍乱辩症》、《续辩证录》、《阴阳五行论》、《赵氏秘药》等。医案为多部传世医典录入。其不仅医术高超,且心慈仁,医德高尚,常为贫苦百姓义诊。建国初期出版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载:“赵海仙……勤术古训,心得独多,亦儒者之医也,生手落善为怀,尝谓‘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为医?’乡里至今乐道之”。据《兴化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慈禧患病,召天下名医会诊,两江总督刘坤一荐举赵海仙应会。赵海仙怕惹事端,称病未行。

赵海仙洋楼由扬州市大盐商出资,江都木行主献料,宁波市匠人承建,延请日本人设计,旨在报答治病救命之恩,建后赠与赵海仙先生。当年赵海仙一直在洋楼居住、行医、研读、著述。这座建筑既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代名医、仁医,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实证。由此直接带动了兴化市的上池斋、鹤山堂、饮和堂等药店的兴隆。

二百多年来,赵海仙洋楼历经沧桑,从辉煌一时的标志性建筑,已变为满目疮、破旧不堪。直到今日,由兴化市政府投资200万元,扬州大学规划设计,扬州重光古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修缮。整个修缮,“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的造型、布置和艺术风格;保持其结构法式和特征;保持工艺手法,力求保持其构件原有质地,尽最大可能不采用现代材料代替原来材料。凡能利用原建筑构件尽可能予以保留,已损坏的,使用同样材质按原形修复。部分已经损毁及水池假山,以历史记载和赵姓后裔及当地老人回忆,反复查勘和考证,制订方案后,经赵海仙后代签字同意认可后方始修缮。今年10月30日,赵海仙第四代孙、89岁的赵一民老人,携家人参观了修缮后的赵海仙洋楼。

赵海仙故居整体好似宾馆内的豪华套间,分为骑楼和盂园,东西向陈列,以东为主,中间圆门连通。

从西门经门厅进入后,首先是南北两处廊房,均为青砖山墙瓦屋老脊,檐下砖雕,出檐处为青石台阶。北廊房是赵海仙先生行医问诊之处,南廊房为存放草药煎沸之地。两廊房屋顶均为两头翘起的尖檐,中间是万年青砖雕,看似两条巨龙。两廊房之间为长方形天井,方标志砖铺设。北廊房后背为后花园,种草养花植竹,虽亦长方形,但中间青砖路蛇形弯曲,更添几分情趣。

廊房与东院有花墙相隔。花墙南端原为花坛,北端拱下有一中式圆形洞门,为进入东院的唯一入口。门上方有一石匾,书刻“盂园”二字,其意喻赵海仙先生祖籍高邮市,而高邮古称盂城,称家园为盂园,可见其家乡情结之浓厚。圆门东内侧亦有一石匾与西外侧对应,上书“逸情云上”。这里“逸情”是指安逸、祥和的心态,意为超脱地上凡间,入天界。两块石匾外为隶书,内为篆书,字迹工整、清秀,赏心悦目。

园内南屋为书房,赵海仙先生长年在此苦读研修,著书立说,传授弟子,从中走出若干精典案书和术业精深的医师。园内东侧筑有一竭山翘角方亭,中间为水池假山。两座假山犹如兄弟般并排而立,又酷似守卫盂园的神兽一般。两山从上向下俯视,东呈狮形,西现虎态,均用太湖石镶叠而成,坐落于水池两侧,水池犹如天上瑶池,又像一只聚宝盆等待财富汇集。一座小悬索桥的建造,把鹅卵石铺设的园中弯曲小路与假山、水池相连。如将书房与水池、假山等联系起来,身处小桥流水,不由地产生一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感受。而园中景致,更有一种身处仙境的体会。方亭是赵海仙先生行医劳碌闲时小憩之处,但更多的是为候诊病人和陪诊家属享用。一来赵海仙先生医术高超,求医者络绎不绝,需一等待之处。再者如此仙境胜地,必定让求诊者心情放松,更有利于问病医治。给求医者有候诊之处,天下普多,而深院如此仙境般景色润泽候诊之人,且为素不相识外人累累享用,恐世间难寻,可见主人仁德之心。

盂园正北为三层二十八间洋楼,此乃赵海仙故居的核心与标志建筑,也是赵海仙先生居住之处。洋楼坐北朝南,廊道与南书房、方亭连通,竭山瓦顶砖木结构,仿罗马建筑风格。十二根整木立柱由下至上,从一楼至三楼,一贯到顶,方圆千里绝无第二,甚是气派。其木构架、砖墙部分装修为传统做法,屋面檐口、室内天棚和二三层木门窗均为西式。百叶窗、弧形线条等西式构造在东方文明之中,显得更加富有韵味,引人注目。

洋楼木结构明间为柱抬梁式,上承七桁,次间为四柱上承檐桁,三层前檐柱向外挑出。洋楼底层南檐架上设木瓜纹卷棚,屋面结构以榫卯连接,部分以十字刻半榫搭交和燕尾榫连接,屋面采用结合部杉木,前檐出檐,两侧和后檐为封檐。洋楼底层两次间设葵式木栏杆。二层外檐明间开设三樘上部半圆拱式六玻对开窗,窗下为古式木裙板,两次间木栏围护,上部为镂空雕刻木罩。底层每间各设古式长窗,仔框两侧饰以“中国结”雕件,四角饰以蝙蝠、蟠桃图案,寓意“福寿齐全”。二楼北侧为活动百叶门,北后窗亦然。三楼外檐至地面高出11米多。洋楼内最特殊的就是壁炉,下面是西洋式,上面按照中式梳妆台格式兴建,堪称绝妙之作,鲜有出其右者,这种布局在中国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洋楼东房有内置楼梯,但较为陡窄,而在洋楼与北骑楼之间建有外置转梯,原为木质构造,由平台通往二层走廊和后檐处,再由子通道折回趋向三楼廊门。楼道下过道可通往后花园,楼道下据称是“储藏室”。经旋转楼梯从地面走向三楼,有如东海龙王盘旋而上,龙头在三楼廊门之处,龙尾即为地面楼梯口,喻步步升高。

故居的整体,所有砖木均恰到好处地有着雕刻画面,其内容多为麒麟与长青永绿的花草,既有主人的心愿,又充满生机。围墙漏窗精致工巧,四周镶砌砖细线条,内侧砖细花档,16个构件组成一个图案,木材以杉木为主,色彩以古铜色和白色为主体,配以青砖墙,既感到富丽堂皇,又感到清心洁白,既具高雅,又显别致。洋楼建成以后,观者如潮。

曾经为医药公司、农资公司公用,亦为包括赵姓后人等居住的赵海仙故居,经过修缮,重现了当年的洋楼风采。登楼远眺,古可观东门泊之浪花,今可见金东门历史保护街区的全景。

晨晖之中,仿佛看到赵海仙先生正在给平民百姓搭脉问诊,开方治病,显仁显德;夕阳之下,赵海仙洋楼又像一位平静的老人,让人品味出一种凝重。

赵海仙逸事

赵海仙擅治疑难杂症。一天,太阳快落山了,赵大夫正在家配制丸药,推门走进一对年轻夫妇,男人上前向赵大夫行礼后,说,“我们是从乡下赶到这里,求您给我媳妇治治这病。”只见那少妇一直举着双手。男人说,“她早晨梳着头,说什么手也落不下来了,老举着手难受极了,赵大夫您快给想想办法,让她把手放下来吧。”

赵海仙向这位少妇打量了一下,沉思了片刻,说:“别着急,明日你们再来吧!”临行时,赵海仙叮嘱患者的丈夫说:“明日你妻子就诊时,必须穿衣不穿裤,下身系一条裙子就行了,切记切记。”

第二天一早,患者和她的丈夫遵照医嘱又来到了赵海仙家,赵海仙要患者的丈夫不要离开。赵海仙独自坐在木椅上,要患者来回行走。突然,赵海仙蓦地站起来,大步走了过去,一手猛地抓住患者,有揭裙之势,少妇被赵海仙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立即将双手放下掩护,赵海仙哈哈大笑,对她的丈夫说:“你妻子病好了,带她回去吧!”

赵海仙一没用药,二没手术,治好了少妇的毛病。这对年轻夫妇惊喜不已。他们问赵大夫这是一种什么病?赵海仙回答说:“此病系经络扭转,气血偶尔停滞,妇人在梳头时,其手上举,出其不意使气机不利所致。我要使其手下垂,亦得使她出其不意。”

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赵海仙“运以新意,声誉大振,就医者不远千里来”(民国《兴化县志》)。《扬州名医录》赞他“善治奇症”。根据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慈禧“不豫”,以及其后两江总督张之洞疾都曾遣使礼请赵海仙,皆托病不赴。唯清末状元张謇登门问疾一事传为佳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张高中还乡途中忽得心疼之疾,诸医束手,遂投止兴化家舒巷。赵海仙问诊良久,作忧戚状说:“阁下此疾,无药可治,速回,早作料理。”张謇大骇,惊惧万分。赵海仙又作密函交付从人,嘱其到达通州张宅后方可交阅。张謇万念俱灰,一团欢喜化为乌有。舟至南通州,忽觉心痛若失,至濠河,顿觉神清气爽。不觉暗暗讥笑兴化市赵海仙,妄称名医,徒有虚名。至宅后,从人捧函,大意谓“阁下高中魁首,心花怒放,因至心痛,此所谓喜伤心也。余以危言耸听,使阁下平添愁惧,胜药百倍。”张謇茅塞顿开,击节高赞:“真名医也!”

事传海安韩国钧,遂与赵海仙过从。1904年赵海仙故世,韩国钧特作《奉题赵海仙先生遗像》,赞为“君坐清季,特以医名,学不泥古,炳然有声”。国学大师李祥亦云“先生于医具清空灵敏绝世之识,善会融会贯通,不名一家”。(李审言著《药裹慵谈》)此后,“学不泥古”、“清空灵敏”、“融会贯通”便成为世人对兴化市医派最精当的评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