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 :清代潘纶恩编著的志怪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1 03:02

《道听途说》是由清代作者潘纶恩编著,黄山书社出版的一本书籍。本书是清代志怪小说,是一部创作于清代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年的笔记小说集。全书十二卷,收录小说110多篇,大多数为道听途说之乡里野谈,情节曲折离奇。本书在当时的文言小说创作上标志着创作风气的一种转折。内有《鬼报》《旅店冤鬼》等篇。后世出现的《墨余录》《里乘》《夜雨秋灯录》等反映现实生活的篇目增多,仿《耳中人》以花妖狐媚写人的篇目数量减少,受到《道听途说》的影响。

内容简介

潘纶恩除了揭露吏治黑暗、民风浇薄,还把笔触伸向家庭这个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单元,广泛地描写了这一社会细胞诸种人伦关系的败。《道听途说》不仅以内容的批判性、揭露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艺术上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作为一部主要成书于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笔记小说,它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标志着创作风气的一种转折。对《道听途说》这种艺术特色,筠坪老人曾概括为“善道俗情”。《道听途说》凝聚了潘纶恩的半生心血,也是其传世的唯一作品集。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潘纶恩(约1800一约1857),字炜玉,号苇渔、园,泾县人。约生于爱新觉罗·颙琰五年前后。道光六年(1826)府学秀才,此后屡试不第。约道光六年后,幕游于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等地,历时十余年。约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归里。除读书余曰德外,常遨游于山水间,广泛接触民众,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约咸丰三年(1853)写成《道听途说》一书,另有《箨月山房诗钞》若干卷。约咸丰七年卒。其兄潘锡恩曾官南河河道总督,《清史稿》卷二八二有传。

版本信息

《道听途说》成书后,书稿由潘纶恩子潘江藻保存,光绪元年潘江藻将书稿带至六安市问序于潘纶恩族弟潘锡恩,后带至上海市,被收入《申报馆丛书余集》,排印问世,最早的版本即是1875年上海申报馆版。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上海“申报馆丛书”排印本。1996年黄山书社“笔记小说名著精刊”排印本。

创作背景

《道听途说》创作于清代外敌入侵、内乱频发的时代,当时社会有着清代前所未有的混乱,所以该书一改《耳中人》问世以来的笔记小说争相模仿之风,多记录现实生活之事,陆林称其为“创作风气的一大转折”。此书作者潘纶恩一生功名坎坷,年届而立才考中秀才,此后,屡试不第,以生员终老。二十岁后,离家游幕,浪迹各地,漫游大江南北,十余年不归。在此期间,他丰富了阅历,熟悉了社会,品味了人生,并收集了大量素材:对此,他解释为:“将藉以有成。”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打下了基础。他身处清代由盛转衰之际,目睹世风愈下,自然感慨万分。首篇《屠钤》,以调侃之笔写书生屠钤,屡次赴试,连秀才也无法捞到,表明他对科举制度的忿然不平。据陆林考证,潘纶恩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结束第一次入幕生涯开始游历,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结束游历生涯,返回泾县开始创作,由此大概可知潘纶恩于1840年开始创作《道听途说》。根据潘氏家谱记载,潘纶恩卒于咸丰丁巳十一月甘三亥,即1858年,而《道听途说》中所记录的有时间标注的最晚的故事乃是卷十《雷殛三则》,篇中点明雷击时间是咸丰壬子六月十一日,咸丰壬子年即1852年,所以可以大致推断此书约成书于1852年至1858年间。

人物介绍

扶路侯童

孤儿某甲,为算命瞎子的导盲童子。他生性狡黠,多巧思。用木板刻制两条龙形,晚上仰卧在上面,日久,背上有清楚的龙形印痕。又把来找瞎先生算命人的年庚八字登记在册上,积了一大本,把自己的名字列在册首,注上“当立某甲为教主”。把名册装进石匣,埋在城外一棵大树下、效学当年陈胜吴广的篝火狐鸣之法,燃烧硫磺来引入注意。老百姓晚上看见火光,大为惊异,更在树下挖得石匣,发现了名册,一时哄动,吃素入教的人很多,某甲立为教主。官府恐其作乱,拟发兵收捅。新任江西省某县令锐身请任,率兵围而捕杀。教民惊起,惨泣悲啼,而重围似铁桶,逃窜无门。官兵不论老幼,见一个杀一个。为逃过断头之惨,上吊投的不计其数。村落间的一池一沼,无不填满尸首。唯教主某甲漏网,虽派兵四处搜捕而未得。

逆子

山门姥姥,丈夫早死,仅有一子,逆不孝。媳妇倒是贤惠,孙子刚满周岁,一日,姥在家熬粥,火力正旺,沸汤腾涌。姥抱幼孙急急上前,要掀开锅盖,止住沸涌。不料,沸汤上扬,抱中幼儿惊跳,堕于釜中而死。媳知逆子快要回来,急遣姥回外家暂避。逆子归家,间及儿子。妻称幼儿暴疾天殇,婆母年迈,过度伤心,已让她回外家暂住。逆子怏怏不乐。邻妇无知,在旁叹息道:“老人失手,竟毙隹儿,深可悯也。”逆子得知真相,暴怒,然不露于形色,怀刀去外家,欲杀老母。外家表妹见他神色不善,私下对自己母亲说:“姥姥回去,必无好事。不如拖迟些日子,让他怒气平一下才好。”舅母却认为不妨。女儿又请派佣工护送。舅母说:“儿子能把母亲怎么样?”就放姥姥随逆于归家。逆子竟在路上把老母杀死了。事发到宫,官以情节严重,有碍自己做官前程,不欲详决。命鞭逆子八百,皮肉尽碎,而气犹未绝,因掘坎,倒身而埋之。

主题思想

在作者的笔下,吏治是黑暗的。其小说凡涉及官府的作品,反面官吏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刚愎愚昧、荒淫好色、贪赃枉法、酷虐残暴、徇私舞弊、推诿塞责,各种丑陋嘴险,不一而足。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当时吏治的批判虽以县级官府为主,但也时将笔锋指向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潘纶恩在批判吏治黑暗的同时,还对当时民风的浇薄进行了广泛的描写。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纯朴民风已为尔虞我诈所代替,钱骗、色骗层出不穷,而且手法愈变愈奇,竟有用洋制假人替代新妇者(《焦德新》);求佛信神之所,成了敛钱宣淫之地,尼姑成了媒婆,寺庙成了淫窟,袈裟缁衣之内,包裹的是一颗颗贪淫的灵魂;礼义廉耻荡然,荒淫无耻遍地,通奸偷情屡见不鲜、卖淫嫖娼司空见惯。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不良习俗:新婚闹房、敬神乞福、宿庙求子、吸食鸦片,弄得处处乌烟瘴气。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堪,使法律已失去约束力。奸杀、仇杀、财杀、抢劫、偷盗、欺诈,各类案件在小说中都有多次描写。潘纶恩除了揭露吏治黑暗、民风浇薄,还把笔触伸向家庭这个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单元,广泛地描写了这一社会细胞诸种人伦关系的麻败。处在这人欲横流的末世,各种家族亲情关系,均受到剧烈的冲击震荡;传统的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种种人伦惨变或丑闻。

作品特色

善塑众生之相。作者冷视芸芸众生,借助生花妙笔,在小说中塑造了大批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举凡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县官衙役、幕僚讼师、农夫仆女、商贾佣工、村儒乡绅、僧道尼姑、妓女嫖客,无不刻划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并善于凸现同一身份者的不同性格。如同为恶妓,吉庆工于离间,弄舌谗言(《巴嫣嫣》);蒋四姑恶滥贪酷,无情无义(《曹良贵》);同为良妓而遇食言男子,唐金之豪爽阔大,慷慨任事(《唐金之》);曹翠之行事绝决,快意复仇(《姚崇恺》),皆各有声口、各有特征。善构曲折之文。作为传奇小说集,《道听途说》不少篇目情节曲折多变,故事波澜起伏。如《徐延选》行文波谲云诡,扑朔迷离,前半篇写徐延庆如何慕色求亲而入骗党中,读者与当事人均被蒙在鼓里,待至洞房成亲,始知美丑调包,至此回味前文,更觉骗术之谲诈莫测;后半篇写其兄延赞投身骗党,为弟复仇,读者在明处,静观骗党赔了夫人又折妹,更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些篇目并不靠情节的大起大落取胜,而是以描写人物命运变化的曲折过程见长。

参考资料

清代潘纶恩《道听途说》简介.360个人图书馆.2024-03-28

道听途说.豆瓣读书.2024-03-28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集.国学网.2024-03-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