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塽 :明郑政权延平王

更新时间:2023-11-17 17:17

郑克(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幼名秦,字实弘,号晦堂,福建南安人,郑经次子,袭封南明延平王爵位

郑克塽出身于割据台湾的郑氏家庭,祖父郑成功被封为南明延平王,父亲郑经是郑成功长子。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郑经逝世,长子郑克臧监国。郑经的母亲董氏认为郑克臧并非郑氏血脉,以此为由与权臣冯锡范合谋将其缢杀,拥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延平王。同年六月,在清廷时任闽浙总督姚启圣的力主之下,清廷任命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决定统一台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郑克塽派员与清廷联络,请求台湾作为外藩向清朝朝贡,未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清军攻取澎湖列岛。同年七月,在下属刘国轩、冯锡范的的建议下,郑克塽决定投降清朝,并愿意离开台湾,返回大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二月,郑克塽到达北京,康熙帝授其为汉军公,隶属汉军正红旗。此后,郑克塽一直生活在北京。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郑克塽逝世,终年三十七岁。

郑克塽采取了屯田、奖励农耕、收回海外贸易权等措施,积极开展海外互市,使台湾的社会经济状况大大好转。《清代人物传稿》认为,郑克塽在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使台湾回归祖国。学者徐扬杰认为,郑克塽顺应了历史潮流,对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和台湾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康熙九年六月二十八日(1670年8月13日),郑克塽出身于割据台湾的郑氏家庭。他的祖父郑成功被封为南明延平王,他的父亲郑经为郑成功长子,郑成功与郑经父子两人占据台湾、澎湖等地,坚持抗清运动。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袭爵延平王。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放弃金门县、厦门市,返回台湾。返台后,郑经纵情酒色,将台湾事务全部交给时年十六岁的长子和大臣陈永华。郑克臧监国期间行事正派,秉公行事,对族人的不法行为不予包庇,从而招致郑氏子弟的不满。此外,因郑克臧为郑经与乳娘林氏所生之私生子,认为郑克臧非郑氏血脉的流言甚嚣尘上。

郑克塽岳父、权臣冯锡范不满于郑克臧行事,又忌惮于陈永华为郑克臧岳父,欲扶植时年仅十余岁的郑克塽。冯锡范私下与陈永华约定同辞去勇卫与侍卫兵权。陈永华信以为真,辞去勇卫镇职务,而冯锡范并未请辞。陈永华自知中计,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郁郁而终。此后,郑克臧失去陈永华协助。

拥立为王

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郑经逝世。冯锡范欲立郑克塽为王,在托孤之臣刘国轩的默许下,劝说郑经之母董氏废黜郑克臧。董氏听从了冯锡范的建议,收回郑克臧的监国印,声称其非郑氏骨血。在郑经灵堂中,郑克臧被郑经诸弟公然殴打,后又被其缢杀。郑克臧死后,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被冯锡范、刘国轩等人拥立为延平王,冯锡范被晋封为忠诚伯,从此把握了台湾政权。郑克塽追谥祖父郑成功为潮武王,父亲郑经为潮文王,祖母董妃去世后,又追谥为潮武王妃。

兵败澎湖

郑克塽即位后,郑氏集团内部彼此猜疑,人心解体,加之此前常年用兵、岛内持续两年发生旱灾,台湾群众困苦不堪,农民起义事件时有发生。鉴于台湾局势,清廷时任闽浙总督姚启圣力主迅速统一台湾。康熙帝二十年(1681年)六月,清廷任命施琅福建水师提督,与姚启圣共同规划统一台湾事宜。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郑克塽派遣黄学等人致书清廷,请求台湾仿照琉球王国高丽之例向清廷称臣纳贡、免除台湾群众削发登岸、开放两岸通商。同年九月,清廷派遣黄学等人返回台湾,提出台湾群众均来源于福建省地区,不能与外国附属国相比;在郑氏诚心归降的情况下,清廷可以派出官员负责招抚。十二月,姚启圣派遣刘国轩旧友黄朝赴台商洽归降事宜,双方未达成一致。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郑克塽接受刘国轩的建议,派遣天兴知州林良瑞、黄学为使臣,同黄朝抵达厦门市,求见施琅;求见施琅未果后,林良瑞等人又赴福州市面见姚启圣,并察觉到施、姚二人对台政策的意见分歧。林良瑞等人返台后,将所见所闻向郑克塽报告。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郑克塽得知清廷即将对台湾用兵,命中提督刘国轩率领两万大军、二百余艘战船增援澎湖,列炮据守。同年六月,施琅乘南风兵发铜山,进入八罩屿,击沉郑军战船二百多条,歼灭其官兵一万两千多人,占领了澎湖列岛刘国轩乘小哨由吼门逃回台湾。

归降清廷

郑克塽得知澎湖失守的消息后,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以建威中镇黄良骥为首的大臣建议放弃台湾,逃往吕宋,继续坚持抗清事业,郑克塽表示赞同,命黄良骥等人为前队先锋,陆续出发。郑氏集团即将弃台逃跑的消息一出,台湾岛内谣言四起,民心惶惶。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刘国轩主张降清,冯锡范亦表示赞同,并劝说郑克塽不要前往吕宋。与此同时,施琅派遣曾蜚回台招抚。

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初八,在刘国轩的力主之下,郑克塽命中书舍人郑得潇修降表,请求世代镇守台湾。清廷方面,康熙帝得知郑克塽降表后,诏令郑克塽、冯锡范、刘国轩等人全部登岸,从优赦免;台湾方面,郑克塽粉碎了黄良骥等人策动郑克塽叔父郑明“前往吕宋,再造国家”的计划。为表示郑氏的投降诚意,郑克塽派遣冯锡圭、冯锡韩、刘国昌、陈梦炜等重臣前往澎湖议和,并同意返回大陆。同年八月十八日,郑克塽带领所属文武官员剃发,上缴延平王册印、招讨大将军印,上降表。

病逝北京

对于郑克塽等人的安置问题上,清廷原意主张将投降人员安插在直隶、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各省。对此,施琅上奏清廷《移动不如安静疏》,主张仅将郑克塽、冯锡范刘国轩等人派遣入京,其余四万投降官兵仍发回原籍,各听其便。康熙帝表示认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郑克塽离开台湾,北上赴京。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二月,郑克塽到达北京市,康熙帝授其为汉军公,隶属汉军正红旗,拨给房屋田地。

此后,郑克塽始终居住于北京。康熙三十九年(1699年),郑克塽奏请将祖父郑成功、父亲郑经从台湾迁葬内地,康熙帝允许,命其弟郑克壆回乡葬祖。在将祖坟迁往福建南安后,郑克塽为郑成功撰写《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康熙四十六年八月二十七日(1707年9月22日),郑克塽逝世,终年三十七岁。郑克塽临终前上奏遗本,奏称家道贫寒,难以养赡,恳求清廷添赏一个佐领,清廷同意。郑克塽逝世后,葬于北京卢沟桥西东王左。

施政措施

郑克塽登延平区王位时年仅十二岁,由冯锡范主持台湾政务。郑克塽在任期间,基本延续了郑成功郑经的民生政策,实行屯田开垦,发展农业,兴办学校。

郑克填率部投降,归顺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发出诏谕,宣布成立台湾府,隶福建省。台湾从此正式统一于清代全国政权之下。

人物评价

清代人物传稿》认为,郑克塽在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使台湾回归祖国。学者徐扬杰认为,郑克塽顺应了历史潮流,对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和台湾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人物关系

研究书目

《清史稿·列传十一》

《台湾通史·史卷二》

《清史稿·本纪七·圣祖本纪二》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