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尾两头蛇 :游蛇科两头蛇属的无毒蛇

更新时间:2023-08-15 14:37

钝尾两头蛇(学名:两头蛇属 Septentrionalis Boulenger),又名两头蛇、越王蛇、枳首蛇,属于游蛇科两头蛇属的爬行纲,无毒。体全长约35cm,分布在越南和中国的河南省贵州省,安徽、江苏省浙江省等地。

钝尾两头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无危(LC)保护等级。在中国其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色斑

钝尾两头蛇是小型穴居无毒蛇,成体全长30~40厘米。体形似著,头小,与颈不分,通身圆柱形,尾极短而末端圆钝。背鳞酱褐色,泛青光,部分背鳞上有深黑色点,略缀成纵行, 最外行背鳞上半深黑,下半灰白;腹鳞朱红色,两外侧各有一深黑色点斑,缀连呈断续点线。颈侧各有一黄白色斑,尾基两侧也各有一黄白色斑,尾腹面正中有一条短黑色纵线。眼虹膜颜色与背鳞色一致。

鳞被

吻鳞宽,从头背面可见;没有鼻间鳞、颊鳞和颞鳞;前额鳞大,前伸与吻鳞相接,下延与上唇鳞相接;额鳞长宽约相等;眶前鳞1枚,眶后鳞1枚;上唇鳞4枚(1-2-1式);下唇鳞5枚,前3枚接前颔片,少数6枚,前4枚接前颔片。背鳞平滑,通身13行;腹鳞136~182;肛鳞完整;尾下鳞8~22对。上颌齿每侧811枚,几乎等大。

物种分类

钝尾两头蛇体色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背面灰黑色,鳞片外缘黑色,构成网纹;另一类的背面灰褐色,鳞片外缘色淡,背中央由黑点形成3条纵线。腹面橙红色,有零星黑点。尾腹面有一黑线纹。

栖息环境

高山和平原都有栖息,多发现于海拔300米左右的山丘。栖居在平原、丘陵及山区阴湿的土穴中。

钝尾两头蛇适宜生活在温暖湿润气候的地区,温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生活于丘陵,山林地带,属于穴居类蛇。它在泥土下,行动十分隐秘。以蚯蚓为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省区:江苏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中国香港。

保护区:武夷山福建省)、内伶仃岛福田、内伶仃岛--福田、大瑶山水源林(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万大山水源林、雷公山董寨鸟类、九宫山、桃源洞 八面山、莽山鄱阳湖、岩泉 井冈山、大围山清凉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乌岩岭。

山脉湖泊:大瑶山都庞岭井冈山莫干山清凉峰。

繁殖方式

钝尾两头蛇属于卵生动物,其繁殖方式为卵生。

保护级别

钝尾两头蛇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此外该物种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物种发现

2022年1月,广东韶关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疑似极为少见的物种——钝尾两头蛇,后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确认,就是此物种。这是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该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