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北廊桥 :闽东北廊桥

更新时间:2024-09-21 17:21

闽东北廊桥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屏南县寿宁县柘荣县古田县武夷山市等地。其中,屏南县古峰镇西南部长桥村、新村连接处的万安桥原名龙江公济桥,俗称虹桥,初建于宋,为石砌五墩六孔折线木拱桥,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毁。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福建省

闽东北廊桥 VI-593

历史

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桥名万安桥,取万民平安之意。又名长桥。1952年山洪冲毁,同年修复。长宽高各97.4、4.8、9.7米。舟形桥墩,桥面以木板构成图案,桥廊缀37间、38隔扇、列152柱。廊两侧木构栏杆并设坐椅板凳,上方以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青瓦,桥头有“万安桥”匾额。武夷山市市区崇城南的余庆桥俗称南门花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乡绅朱某为母祝寿后建此桥。长79.2米,宽6.7米,高8.6米。二台二墩三孔,双曲木石拱桥。桥上的桥屋为青瓦顶,有木柱100多根,两侧有1.3米高栏杆。中央桥亭别具风格,1931年方志敏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入闽曾在此桥歼敌一个团。现桥屋横梁尚存红军标语。始建于南宋末,明末被水冲毁,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重建,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1809)又被洪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建。桥为木拱构架,南北走 向,长60.7米,宽4.9米,一墩、二孔,船形墩,单孔跨度27米。桥上建双坡顶、四柱九穿斗构架的廊屋,计22间。桥正中设神,祀五显大帝。桥屋两边设木条凳、外侧置遮挡风雨板。北端有39级石阶,南端有15级石阶及清道光二年(1822)千乘桥志碑四通。2001年1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1月26日,闽东特委和红军领导人叶飞和新四军组织部长李子芳,在这里郑重宣布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的命令。随后,老六团的新四军离开棠口这一革命热土,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前线。以六团指战员为原型创作的京剧《沙家滨》,今天我们欣赏它还显得格外亲切。在棠口村的松岛上,一座巍然耸立的“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记载着这一辉煌的革命历史。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