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红军三年游击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生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4-09-20 17:26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福建省东北部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三年游击作战。

1934年底,国民党军调集新编第十师、第八十七师和第七十八师1个团,共8个团的兵力,在5个保安团的配合下,对闽东苏区大举进攻。

背景

发生时间: 1934年秋~1937年秋

发生地点: 福建省东北部地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在闯东地区斗争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和游击队共2000余人,在中共闽东特委书记苏达、师长冯品泰和政治委员叶飞领导下,抗击国民党军2个师另1个团和5个保安团队的进攻。至1935年春,闽东苏区的寿宁县福安市霞浦县宁德市罗源县、连江等地全部被国民革命军占领,部队受严重损失,副师长赖金标牺牲。

过程

独立师余部500余人在叶飞率领下转移到宁(德)屏(南)古(田)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3、4月间,独立师乘国民党军大部撤离苏区之机,主力进入福安、寿安和霞浦、福鼎市等地,摧毁敌人据点,恢复苏区。5月,重新组成以叶飞为书记的中共闽东特委,统一领导闽东地区的斗争。8月,独立师编成3个纵队分散活动。此后红军和游击队运用伏击和奇袭等战术,取得全歼霞浦县槟澳岔之敌1个加强连和攻占福鼎县港口重镇沙埕、桃杭、龟子山以及岗垄、家岭等战斗的胜利,多次粉碎国民革命军的“清剿”。到1935年底,恢复和建立了宁(德)屏(南)古(田)、福(安)寿(宁)、霞(浦)(福)鼎平(阳)等几块游击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四出打击敌人。到1936年下半年,游击区扩大到东濒东海,西接南平市,南抵福州市,北邻浙江省等23个县的广大地区。

结果

这时,闽东特委看到中共中央1年前发表的《八一宣言》,随即调整政策,开展抗日统一战线活动。全国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闽东特委向国民党军地方当局提出停战谈判主张遭到拒绝并受到新的进攻的情况下,红军和游击队积极反击,在蕉城区亲母岭等地接连打了几个胜仗。1937年9月,中共闽东特委与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地方当局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年底,闽东红军和游击队在屏南县集结1300余人,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奔赴抗日前线。

精神特质

闽东红军独立师的创建和发展,充满了艰辛曲折,铸就了熠生辉的红军精神。这种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鲜明地展现出闽东红军的优良特质:坚定信念,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严于律己,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些优良特质植根于闽东这块英雄的土地,贯穿于闽东红军的历史,是其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今天也是激励闽东人民迈步前行的不竭动力。

发展

1934年

9月底 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根据苏区迅猛发展的局势,采纳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关于“集中力量,建立主力红军”的建议,在宁德支提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彪,下辖3个团、2个独立营,共1600余人。

10月15日 闽东苏维埃政府发表宣言,指出独立师成立半个月以来冲破了国民革命军主力,消灭了数股民团,缴枪200余支,号召闽东工农劳苦群众以极大努力,援助和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巩固地方政权。

12月9日 叶飞率独立师200余人在霞鼎长岭山上拦国民党军新10师某部1个营,毙敌7人,伤敌6人,缴枪27支、两副迫击炮脚。

26日 蒋介石调整“剿共”部署,设立闽东为第12绥靖区,辖新10师、第28师465团、87师261旅、259旅,保安1、2、3、11团,保安特务团大队,进驻闽东福安、宁德市福鼎市霞浦县、寿宁、古田、屏南、闽清、连江、罗源,并令各部于1935年1月5日对所属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进行大规模“清剿”。

1935年

1月中旬 为反击国民革命军大规模军事“清剿”,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在福安洋面山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柘荣县(今荣)新坪西竹岔与新10师一部激战,予敌以沉重打击后兵分两路突出重围,转移到外线。独立师根据指示,与敌交火激战一整天,毙伤敌500余人,独立师也伤亡200余人。当晚,独立师转到外围宁屏古地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4月下旬 叶飞与坚持在本地区斗争的阮英平、范式人等会合,根据斗争的情况,将独立师分成纵队建制,以4个游击根据地为依托与国民革命军进行“狡兔三窟”的游击战。

是年独立师化整为零,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四处伺机出击,变被动为主动,给“清剿”的国民党军屡屡重创,至年底,独立师发展到800余人,由3个纵队增编为4个纵队。

1936年

1936年冬,中共闽东特委通过地下交通,获得从香港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转来的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等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决定改变斗争策略。为此,次年2月,独立师各路纵队一律改番号为“中国人民红军闽东抗日第×纵队”。

1937年

11月下旬 根据中共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

1938年

1月下旬 闽东红军游击队从宁德桃花溪分批移驻虎贝石堂集训,而后集结屏南双溪棠口待命改编。新四军政治部李子芳在屏南棠口向闽东特委和独立师领导人传达了新四军军部命令: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辖3个营。

2月14日 新四军3支队6团1300余名将士,由叶飞、阮英平率领,告别闽东父老乡亲,从屏南双溪、棠口出发,踏上抗日征程。

3月下旬 新四军3支队6团抵达皖南岩寺,进行适应敌后作战的短期集训后,挺进抗日杀敌前线。

10月初 根据中央指示,六团进入苏南茅山地区,主动出击日军,奇袭宝埝镇,伏击冈镇,连连取胜。随后六团又在白兔、高庙、下蜀、龙潭等地,与日寇交战,连连告捷。

1939年

5月1日 六团奉命挥师东进,向宁(南京市)沪(上海市)地区进发,与江阴、无锡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亦称“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由叶飞任副总指挥。期间,六团先后进行了夜袭浒墅关镇、火烧虹桥日军机场等战斗,声威大振,打开了东路地区抗日新局面,队伍不断壮大,从东进时不到700人,发展到2000余人。

10月 六团奉命执行北渡长江、发展苏北的任务,留下政治部主任刘飞等36名伤病员在阳澄湖坚持斗争。1941年,以六团伤病员为骨干发展起来的东路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第18旅。

1940年

年初 六团在挺进苏北扬州后,与当地武装挺进队会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1团,叶飞任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在坚持苏北、苏中抗日斗争中,取得了郭村保卫战、黄桥战役等重大胜利。

1941年

1月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六团编为新四军1师1旅1团,时值敌后抗战进入最为困难时期,但六团将士越战越勇,连战连捷,在车桥战役中,顶住了日寇三批援战的进攻,歼灭日寇600余人,生俘中尉以下24人,击毙日寇三泽上校,创造了华中地区敌后战场一仗歼灭日寇人数最多的纪录,成为阻击战歼敌的范例,受到中央军委表扬。

1945年

3月 六团南下浙江天目山地区,编入苏浙军区第4纵队,转战苏浙皖边区,坚持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六团编入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第1团及第2旅第4团,后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1949年编入第3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第58师172团、59师175团,先后参加了大小战斗数百次,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4万兵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大江网.2016-07-08

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凤凰网.2016-07-08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国军网.2016-07-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