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 :中国江苏省的淡水湖泊

更新时间:2023-04-15 12:39

阳澄湖(Yangcheng Lake),古称阳城湖,是太湖平原上面积第三大的淡水湖,也是苏州市境内面积第二大的湖泊。湖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部,界于太湖长江之间,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1°21’~31°30’,东经120°39’~120°51’。阳澄湖为吞吐性湖泊,西纳元和塘来水,东出戚浦塘、杨林塘和济河注入长江,南出娄江与吴淞江、澄湖、淀湖群等相通。湖泊总面积120.75平方千米,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11千米,环湖周长166千米,平均海拔2~3米,部分湖区尚不足2米。全湖平均水深2.84米,最深处达9.5米,容积达3.2亿立方米。

阳澄湖是受地质构造带影响而形成的湖泊,地形周高中低,轮廓呈佛手状,深度由西向东递减,湖底地形略有起伏。湖中两条带状圩埂(莲花岛和美人腿)将湖体分割为东湖、中湖、西湖三部分,流域覆盖姑苏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常熟市昆山市。阳澄湖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100~1150毫米。湖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50余种,野生鸟类116种,鱼类67种。该湖还有很多知名物种,如阳澄湖大闸蟹、鲢鱼等。

阳澄湖是苏州市工业园区的第二水源地,也是昆山市饮用水源的补给水源,同时也是苏州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和备用水源。且湖区具有天然的水域风光资源,沿湖周边已形成唯亭阳澄湖旅游度假区、昆山阳澄湖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区。1966年5月还设立了“江苏省阳澄湖水产资源繁殖保护管理委员会”,在每年都会放养大量的蟹苗和草、青、鲢、、、鲤等鱼种,到90年代,水面利用率已达100%。后在2010年开始建设阳澄湖生态高效渔业产业园,2020年竣工,同年,阳澄湖大闸蟹更是被选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9年阳澄西湖隧道扩建,隧道往西下穿星湖街和阳澄西湖水域,终点在苏州工业园区阳西地块复垦整治区西侧,其中穿越阳澄西湖水域长1100米。

命名

阳澄湖,历史上曾称作阳城湖、洋澄湖、杨城湖。最早见诸史志记载的,可上溯到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在《元和唯亭志》载:“阳城,在吴宫乡下二十一都离镇五里。”“环绕有湖,即阳城湖”。由此可见此湖确实得名于阳城。

清代《康熙昆山县志稿》中,称阳澄湖外,在引用王焕如《水利全书》时有“昆山止水皆自杨澄湖而来”句,也作杨城湖。此名后来的志书不见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张瑛《尚泽荡筑堤记》中称阳澄湖为“洋澄湖”。《相城小志》亦云:“阳澄湖,或作洋澄湖”。1957年3月阳澄区撤销,便将湖名定为“阳澄湖”,在《中国分省地图册》注记也为“阳澄湖”,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地图上均称为阳澄湖。

位置境域

阳澄湖是在宋代由低洼沼泽群陷落成片,逐渐成湖的。后与周围的盛泽荡、沙湖、巴城湖、傀儡湖、鳗鲡湖、昆承湖(昆城湖)等一起构成阳澄湖群。湖区位于苏州东北部(唯亭镇正北),界于太湖与长江之间,经纬度范围在北纬31°21’~31°30’,东经120°39’~120°51’。东距苏州市区10千米,西南距太湖22.5千米,北距长江30千米,湖内两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半岛将湖泊分为西、中、东湖3部分,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11千米,面积120.75平方千米。流域覆盖苏州姑苏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常熟市及昆山市

成因

 从地质构造来看,阳澄湖洼地是受地质构造带影响而形成的。阳澄西湖位于湖(州)苏(州)断裂带上,该断裂带形成于1.5亿年前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北东走向,至今仍在活动。断裂西盘为抬升区,阳澄湖洼地所在的东盘则一直在沉陷下降。阳澄湖南北岸刚好处于东西向构造带上,南侧断裂即苏(州)昆(山)嘉(定)断裂带,这条断裂带西端与湖苏断裂带相接,到第四系活动仍很明显。正是由于这些断裂构造,总体上控制着阳澄湖的范围和轮廓。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气候变迁。在距今2.0-1.5万年的更新世玉木冰期时,气候干冷,伴随着海水东退,最后一次海侵结束。后在距今7500-5500年的全新世中期,气候开始向暖湿转变,年降水量比现在多200-300毫米,反映了温暖湿润和湖沼遍布的自然环境;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出现旱生菊科植物和喜凉椴树的花粉,也证明当时阳澄湖洼地气候已经转向干凉,而湖沼面积也出现萎缩;到了距今2500年,完成了向暖湿气候的再次转换,并最终导致了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大量洼地出现积水,湖沼面积开始扩大,并首先形成了太湖。 其中泥沙淤积,入海河道渲泄不畅则是阳澄湖形成的直接原因。唐宋时期气候温暖,一方面海平面继续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活动能力增强,围垦使得洪水排泄遇阻,内涝频发,阳澄湖洼地积水遂形成湖泊,最后相连为一体,形成阳澄湖。

地理特征

气候

阳澄湖地区属于亚热带温润型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8度,全年平均无霜期233天,年降水量1100~1150毫米,历史最大年降水量为1962年的1611.7毫米,日最大降水量为343.1毫米,降水量集中在5—9月,盛行东南风,温和多雨。湖内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在2.8-3.0米,年变幅在1米左右。当伏汛期(或长江落潮)阳澄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可将水排至长江;当伏旱期(或长江涨潮)阳澄湖水位低于长江水位时,也可通过引排长江水来调节和控制阳澄湖的水位。

地质

从地质构造上来说,阳澄西湖位于湖(州)苏(州)断裂带上,该断裂是苏州市境内最大的隐伏断裂,北东走向,至今仍在活动。断裂西盘为抬升区,阳澄湖洼地所在的东盘则一直在沉陷下降,沉积厚度大于240米,而西盘的沉积厚度一般仅100-200米。阳澄湖南北岸刚好处于东西向构造带上,南侧断裂即苏(州)昆(山)嘉(定)断裂,这条断裂西端与湖苏断裂相接,第四系活动仍很明显。新生代以来,由于该区断续的下沉,在几个盆地内填满了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物。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在太湖平原上沉积了一层黄褐色、棕黄色、暗绿色粉砂质亚黏土,在区内形成由西南向东北地区倾斜的地面。地层也以粉质粘土和粉砂层为主。

地形地貌

阳澄湖地处常熟虞山、昆山马鞍山及苏州虎丘山之间的低洼地区,整个洼地周高中低,呈碟状,平均海拔仅2—3米,部分地区更在2米以下。湖深度由西向东递减,湖底地形略有起伏,其中西湖湖底起伏最为明显,湖内两条东北一西南走向的狭长半岛将整个湖体分为东湖、中湖、西湖3部分(其中东湖面积最大,中湖次之,西湖最小),三湖彼此均有河浜港相互贯通而汇成一体,整个湖泊轮廓呈佛手状。

水文

水系组成

阳澄湖是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是阳澄地区防洪、排涝、引水、灌溉的调蓄湖泊,同时也是苏州市市区和昆山市城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阳澄湖区域环湖出入湖河道约73条,其中骨干进出河道59条,包括西线17条、北线12条、东线15条、南线15条,常年有水流动进出的河道约30条左右。湖体周边河道顺应自然水势,水流由西向东为主,进水口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有地表径流如里塘河,北河泾等,出水口位于东部和南部,主要包括七浦塘、杨林塘和娄江等。

水文特征

阳澄湖湖面平均水深2.65米,最深处9.6米。中湖湖底较为平坦,水深1.3~3米,平均水深1.8米。东湖湖底也较为平坦,水深1.3~2.5米,平均水深1.71米。在常年水位时,湖泊蓄水1.708亿立方米,湖水pH值为8.6,矿化度为174.81毫克每升。属重碳酸钙、水质软、微碱性淡水湖泊。

阳澄湖多年平均水位2.99米,蓄水量约2.1亿立方米,近年来受“引江济太”常态化影响,2000年后平均水位为3.23米,相应蓄水量约2.7亿立方米,历史最高水位4.31米,历史最低水位2.12米,多年平均高水位3.54米。

阳澄湖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水源地和昆山市饮用水源的补给水源,也是苏州市重要战略备用水源和国家二级水源保护湖泊,容蓄水量多,湖底底质好,水体清澄,天然饵料丰富,生物量大,湖水含沙量低,湖水的透明度高,平均值为133厘米,含钙量高达23.8毫克/升,镁、磷的含量分别为6.00毫克/升和0.01毫克/升,氨氮平均在0.18毫克/升以上。

阳澄湖水温常年在4℃以上,冬季很少结冰。

土壤

阳澄湖全湖硬底占65%以上,表层多数是呈斑块状的粉沙、泥质沙和沙质泥。而阳澄西湖湖底则是灰色黏土、亚黏土,并有泥炭分布,质软。湖畔黄泥则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并且含有氧化铁的成分,易于胶结。近岸是黄色亚黏土,质硬。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阳澄湖湿地保护区目前观测到鸟类59种、约上万只,更有青头潜鸭云雀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罗纹鸭白眼潜鸭等濒危物种,而在2018年11月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阳澄湖观测并记录到鸟类为22种。2022年的观测中共发现陆生脊椎动物80余种,其中鸟类7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即黑翅鸢、水雉,罕见迁徙雁鸭类白眉鸭也在阳澄湖湖面集群现身。湖内候鸟有10多种,主要有野鸡、野鸭等水禽和食鱼鸟类。

阳澄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70种淡水产品,白鱼、鲢鱼、清水虾、中华绒螯蟹为"湖中六宝。有67种鱼类,以鲤鱼、鳊鱼、鲫鱼、鳜鱼(即桂鱼)占多数,其次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即花鲢)、翘嘴红和蒙古红(即白鱼)等鱼,平均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阳澄湖还盛产青虾,为此还成立了阳澄湖淡水虾种质创新基地。同时还产有鳗鲡、鳖科等特种水产品,湖螺资源也很丰富,但清明以后的湖螺主要用于池塘喂养青鱼。

植物

阳澄湖底截止2023年有3000亩“水下森林”,种植金鱼藻菹草石芽、苦草黑藻、黄丝草、穗花狐尾藻等8种阳澄湖原生沉水植被群落,构建异龄复层多物种多季相组合的群落类型,大型水生植物也有20多种,深水植物有苦草、马来眼子草、鱼鳞草等,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和茭草。平均植物密度为每平方米507.3克。阳澄湖底泥上还有大量水生的维管植物,湖中底栖和浮游动植物数量众多,有机质丰富。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商朝(约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长子姬泰、次子仲雍为让王位,奔江南,建立吴国,当时阳澄湖沼泽地区属勾吴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阳澄湖洼地先后为吴、越、楚、秦等国的领地。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自此始,阳澄湖沼泽低洼区属吴县所辖。后历汉、晋、南北朝、隋、唐各代,吴县多次更名,阳澄湖洼地均随之所属。天授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置长洲县,阳澄湖洼地划入长洲县治。到宋元丰年间(1078~1085),县下设都保(乡)、大保、保。今阳澄湖镇区为长洲县吴宫、益地、依仁3乡所分治。宋绍兴(1131~1162)中期,阳澄湖洼地潮水大至,逐渐汇流成湖泊,独有两东北至西南的半岛伸入湖中,今阳澄湖镇域地貌形成,至明初“沺泾”得名。后至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东南部置元和县。今阳澄湖镇区分属长洲县的益地乡(金生里)、依仁乡(仁义里)和元和县的吴宫乡(宝座里)管辖,直至清末。

民国1912年1月,合清代的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元和县为吴县,始置泾乡。今阳澄湖镇区分属沺泾乡、湘城市所辖。1929年8月,撤沺泾乡,分成19个小乡,分属吴县第十五区(沺潨区)、第七区(湘城区);1934年2月,合并为5个小乡,分属吴县第九区(唯亭区)、第七区(湘城区)。在1937年11月,复设沺泾乡。境内各村分属沺泾乡、湘城乡,隶属吴县;到1947年,境内设沺泾、消陆二乡,隶属于吴县阳澄区;翌年2月,撤消陆乡,“消泾”部分并入沺泾,隶属未变。

1949年4月,吴中区解放,乡、镇区辖不变。1950年3月,增建区划,原沺泾乡分划为沺泾、阳澄、消泾三乡,均隶属于吴县阳城区。1956年3月,原沺泾、阳澄二乡合编为沺泾乡;消泾乡与陆巷乡合编为消陆乡,区属不变。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消陆乡的消泾地区并入沺泾乡,隶属吴县。1992年11月,沺泾乡更名为阳澄湖乡;1994年2月撤阳澄湖乡,建阳澄湖镇,镇政府驻阳澄湖(市)镇阳澄街1号,隶属不变。1995年7月吴县改为吴县市,阳澄湖镇隶属于吴县市,至2000年底未变。2004年湘城、阳澄湖两镇合并为阳澄湖镇。

科学考古

1956年11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位于阳澄湖南岸的草鞋山遗址。草鞋山是阳澄湖南岸的一个土墩,位于江苏省吴县唯亭街道东北2千米,离阳澄湖仅650米,是苏州市乃至整个环太湖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文化层几乎跨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这也就证明了草鞋山文化也就证明这个地方适合人类居住。

工程建设

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

2019年9月12日,位于苏州市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的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被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颁发“凡尔赛大奖”(The Prix Versailles),被评为“全球最美客运站”。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位于度假区“美人腿”半岛中部,占地36.5亩,总建筑面积7759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除实现售票、集散、咨询、医疗服务等多种综合性功能外,也是阳澄湖畔的全新文化窗口和创新创业基地。集散中心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外形为“茅草屋”建筑,其特点是三角形屋面互相重叠,整个建筑有着标志性的铝条屋面,跟苏州市很多传统民居非常相似,集散中心不仅在传统的苏式建筑风格上,合了现代建筑的一些元素,还优化了建筑布局,呈现出阳澄湖“岸线蜿蜒曲折。

阳澄湖饮水工程

长期以来,苏州市自来水公司的三个水厂、90万吨水量,全部取自于太湖,单一的水源地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对供水日益增长的需求。阳澄湖作为太湖流域的淡水湖泊之一,符合饮用水水源标准,可作为城区第二水源。2018年初,苏州城区第二水源—阳澄湖引水工程全面开工,起点自阳澄湖东湖,沿京沪高速铁路蠡太路敷设至相城水厂,全程约22千米。项目新建取水泵站一座,取水规模日均50万吨。大幅提升苏州市城区供水安全保障,形成“双重水源、双重保障”格局。

水产养殖

新中国建立后,苏州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阳澄湖的开发和利用。1966年5月设立“江苏省阳澄湖水产资源繁殖保护管理委员会”,1973年改名为“阳澄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80年代以来,唯亭人民充分发挥依傍阳澄湖的优势,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业,每年都放养大量的蟹苗和草、青、鲢、鳙、鳊、鲤等鱼种。到90年代,水面利用率已达100%,其中人工放流占49.65%,围拦粗养占39.76%,拦网精养占10.59%。在镇政府的推动下,唯亭镇还建立起大型的蟹业市场。现在阳澄湖大闸蟹已经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现在昆山市巴城镇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相城区阳澄湖镇已经是阳澄湖大闸蟹的主产区。2020年1月,中国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阳澄湖是长江水系的重要湖泊,阳澄湖区也进行全面禁渔。所以昆山市决定“仿真”阳澄湖东湖生态环境,在对巴城9个行政村原有1.5万亩蟹塘进行改造的同时,再新建1.5万亩蟹塘,形成总面积达3万亩的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成为一个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基地。

阳澄湖青虾,个大体肥,壳薄透明,味道鲜美。阳澄湖还产有鳗鲡、鳖科等特种水产品,湖内湖螺资源也很丰富,每年春节后至清明节前为捞湖螺的旺季。在此期间,沿湖农民、渔民所捕之湖螺,均运往苏州市上海市等城市销售,每年平均外运约40多万公斤。清明以后,所耥湖螺主要用于池塘喂养青鱼,年平均捕捞量在50万公斤左右。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更是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最大的个体可达500克,一般为150克至200克左右。它的特点是:青背、白肚、黄毛金爪,蟹味特别鲜美。

水资源开发

阳澄湖水域辽阔,水质清澈,是苏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战略备用饮水源地,和太湖分担承载着苏州近一千万实际聚集人口的城市饮水压力。为了切实保护阳澄湖的水资源,2007年3月1日《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起开始正式实施,苏州市也对市区集中式供水取水口作了调整,2008年起将停止从阳澄湖取水。。

阳澄湖饮用水源地位于阳澄东湖,为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水厂和苏州城区相城水厂的共用水源地。其中,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水厂于2014年建成并实施供水,取水规模20万吨/天。2016年水源地保护区获省政府批复之后,园区累计总投资近7.4亿元进行管理。

2020年12月23日,阳澄湖泵站取水泵一步化正式开启,历经10小时试运行后,阳澄湖水源水正式进入相城水厂。为进一步提高苏州市城区供水安全保障,解决水源单一的问题,苏州市实施城区第二水源阳澄湖引水工程。工程于2017年开工建设,设计总规模日供水量50万吨,2019年项目主体施工基本完成,2020年8月完成联动调试并具备通水条件。项目投运之后,阳澄湖水将成为“第二生命线”,与太湖水源互为补充,筑牢苏城供水“原水互备、清水互通”保障体系。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系污染

阳澄湖水质现在总体呈不断改善趋势,但仍存在湖泊总磷、富营养化突出问题、湖体底泥污染较重、生态岸线功能不足等问题。且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对阳澄湖水源地保护不力,利用阳澄湖岸线独有的生态资源禀赋“环湖开发”“与湖争地”,贴线甚至围湖造地进行餐饮、酒店、娱乐等项目建设。截止2021年部分位于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仍存在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予以拆除或关闭,而且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雨水井水质抽测显示,化学需氧量高达440mg/L,总磷0.86mg/L,分别超湖库地表水Ⅲ类标准21倍,16.2倍;部分店面螃蟹暂养池从阳澄湖取水,污水通过管道直接就近排入阳澄湖。

水体富营养化

阳澄湖因为养殖量增加,海鱼和玉米会成为蟹农大批量投喂的食料,而只有少部分会被鱼和螃蟹同化掉其中的氮和磷,其余则会留给水体,湖便会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水质恶劣。比如藻类爆发,微生物群落失调等。而且由于塘蟹养殖是从湖里抽水,而池塘水一年一换,养殖完的污染水质,便这样被被蟹农从池塘又放回了阳澄湖。如此循环往复,政府压缩围网面积的治污效果被大大抵消,治污有沦为表面文章的风险。

2016年起,阳澄湖总磷指数保持在0.06毫克/每升,属于四类水源标准,而三类及以上水源才可以作为应用水源。这与阳澄湖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水源地、苏州备用应急水源地的功能定位似乎相悖。

环境保护

苏州市在湖体生态修复方面谋划运用“NBS(Nature based Solutions)理念”开展湖体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湖体良好水生态系统。研究划定岸线生态缓冲带,探索阳澄西湖实施生态清淤,建设阳澄西湖生态潜堤和梯级湿地群,有效减少入湖污染和蓝藻影响。

为进一步修复水生态系统,苏州市在2021年开始实施阳澄湖万亩水生植被修复试点项目。计划通过重建湖区水生植被一万亩,实现水生植被覆盖率、水体透明度、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净化水质和提高水环境容量。而且除开展雨污水管网检测,修复问题点位,对阳澄湖周边养殖池塘尾水氮磷拦截设施提标改造等措施以外,相城区还推进合计8579亩恢复区重建水生植被。阳澄湖水生植被修复试点在阳澄湖生态退化区水域撒播繁殖体库或移植水生植物,以构建异龄复层多物种多季相组合的群落类型。

法律完善

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与《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一起为苏州市进一步强化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撑。

2023年3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水务局)联合苏州市昆山生态环境局、昆山市水务局、苏州市相城生态环境局和相城区水务局共同制定发布《阳澄湖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行动方案》,共聚治水合力,持续提升阳澄湖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阳澄”。

环境保护成效

2010年1-12月,阳澄湖保护区内昆山市庙泾河、野尤泾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阳澄湖总体水质类别为地表水Ⅴ类,阳澄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数据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总磷低于去年同期指标。

2013年以来阳澄湖湖体水质进一步改善,阳澄湖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2018年1至4月,6个湖体监测点位均达到2018年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水质目标,阳澄湖湖体水质总体达到Ⅲ类(不计总氮)。

2023年1至3月,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河流断面以及太湖东部区、阳澄东湖南、阳澄湖心断面水质逐月达到或好于Ⅲ类,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逐月达到95%以上,各断面水质波动情况明显下降。恢复水生植被项目相城区试点恢复区也已100%覆盖。

风景名胜

阳澄湖“在地理上紧邻城市,在心理上远离城市”,独特的休闲度假模式,已成为江浙沪旅游目的地中的“新贵”。而这片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度假区已经成了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国家级新型滨水休闲度假胜地。

阳澄湖半岛生态休闲度区

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南至娄江,西至陆泾河,东与北至阳澄湖园区界址,是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是一片伸入阳澄湖的陆地,三面环水,阳澄湖半岛总面积24.39平方千米、水域面积9.05平方千米。半岛内生长着野生植物近200种,栽培植物近200种,水生植物30余种。半岛上有三个开放式公园——莲池湖公园、仙樱湖公园、云杉湖公园。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先后获评《中国国家旅游》“2017年度最佳度假旅游目的地”、《21世纪经济报道》第二届亚洲旅游红珊瑚奖“最受欢迎旅游度假区”、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中国百条最适合骑行游览线路”,苏州市唯一入选省旅游局、体育局共同批准的江苏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莲花岛度假区

莲花岛位于江苏省阳澄湖西湖、中湖、东湖中心,面积约3平方千米,四面环水,形似莲花,镶嵌在湖中,因此得名“莲花岛”。岛上总面积1.64平方千米,岛内景点有:西咀湿地公园、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众创空间)、三元府第、渔港风情、忆园民俗馆、蟹文化馆等。

重元寺

阳澄湖畔的重元寺,始建于萧衍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2003年重建,于2007年11月17日开光,为江东地区最大的观音道场。重元寺大雄宝殿殿内的三世主佛高16.5米,并有海岛观音雕塑群。钟楼内悬吊梵音大钟,为唐朝第一声第一律。鼓楼中置有铜腔皮革鼓。寺内佛、菩萨、金刚、法器等体量硕大。观音阁中大观音像高33米,由88吨重的锡青铜铸造,表面贴金,法相庄严,为中国室内观音之最。每年举办各类型的佛事活动,有迎新春祈福法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世音法会,四月初八浴佛法会,腊八节法会等。

天主教堂

在阳澄湖半岛的西南一隅,高耸着一座塔尖教堂,这是苏州天主教堂。这幢哥特式传统教堂的建筑,融入了苏州市粉墙黛瓦的色调,中西合璧,互为一体。天主教堂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主塔高77.6米,为中国最高的教堂建筑。

草鞋山遗址

该遗址为1956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中所发现,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堆积厚、内涵多,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泽文化、良渚文化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被中原地区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作为太湖流域古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草鞋山遗址中发现有中国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最早的结构型房屋(里面有一张由野马的马筋织成的革布),并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琮、璧、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为中国玉器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相关文化

圣庙堂会

圣堂庙会史称“春会”,源自明嘉靖初期,是流传于阳澄湖地区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也是民俗仪式、民间文艺的重要载体之一,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圣庙堂会当天,来自度假区(阳澄湖镇)及周边地区,包括常熟横泾、辛庄,昆山巴城,甚至连无锡等地的民众就整装出发,抬出各路大小庙神,两面大锣(对锣)鸣锣开道,各种会班、民间文艺队伍在吹打弦乐声中缓缓而行,边走边演,还有各种民俗文艺活动——舞龙、花担、莲湘、腰鼓、阳澄渔歌、传统戏曲等精彩上演。

作为历代阳澄湖地区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圣堂庙会长久以来已成为阳澄湖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江南民俗文化活动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圣堂庙会2013年6月进入苏州市级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1月进入江苏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2021年1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成为了苏州市的“一枝独秀”。

阳澄渔歌

阳澄渔歌是以吴方言传唱的山歌,歌词简单,宜于传唱。201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阳澄湖镇抢救性挖掘整理出一千多首渔歌,并于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阳澄渔歌》集。中国艺术节期间,第二本《阳澄渔歌》集也正式发布。阳澄湖镇还组建了阳澄渔歌演唱团。自2013年成立以来,该团队曾赴多地参加演出和比赛,斩获颇丰,先后被授予“苏州市十佳团队”“苏州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等荣誉。

沈周文化节

明朝书画家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作为沈周的故乡、功成名就之地和终老之所,也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之一,阳澄湖镇历来重视对沈周文化和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连续多年举办沈周文化研讨会、沈周文化节等活动,开展“沈周好人”评选;湘城小学全力打造“沈周书画教育”特色品牌,开展“孝”“德”传承和山水画教育。

蟹文化

吃蟹的历史渊源

相传大禹江南开河治水,派壮士巴解到阳澄湖区域督工,带领民工开挖海口河道。深夜,民工燃起火堆,却引来了一大片从未见过的“甲壳虫”,吓得民工四散奔逃。为了阻止甲壳虫的侵扰,巴解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叫民工筑起土城,在城边掘出深沟,等夜里甲壳虫袭来,即往沟中灌入沸水。当夜,甲壳虫再次被火光吸引过来,纷纷掉进沸水,被烫得通体发红,散发出阵阵香味,巴解第一个剥壳品尝,从此,人类就开始了吃螃蟹的历史。

发展沿革

阳澄湖当地居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对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特别是生殖洄游规律有一定了解。然而,由于在20世纪60年代后大闸蟹产量锐减,此后开始实行人工移苗放流,产量有所恢复。而阳澄湖大闸蟹的商业及大规模养殖始于近代,相城区阳澄湖镇陆巷村村民于1986年率先在池塘养殖成功,揭开周边地区阳澄湖大闸蟹养殖的序幕。

多年来,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养殖经营不断发展,先后经历自然发展、移植增强、全人工养殖、综合整治以及高效生态等阶段,现已达到阳澄湖围网养殖面积32.3平方千米,建设了20多个规范化设置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阳澄湖大闸蟹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范围现为阳澄湖湖区、阳澄湖沿岸的相城区太平街道、相城区阳澄湖镇、相城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常熟市沙家浜镇、昆山市巴城镇、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区域,区域面积为516.04平方千米,生产面积为18408公顷(276120亩),登记申请人为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2020年,阳澄湖大闸蟹湖区养殖户2229户,高标准池塘养殖户7822户,协会授权企业710家,年产量为10260吨。

营养价值

阳澄湖大闸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其外形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烧熟后,外形显纯红,桔红色的蟹黄、洁白细嫩的蟹肉,被认为是色、香、味三者之极。阳澄湖大闸蟹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它陆生和水生动物,是肉类维生素B2的5—6倍,比蛋类高出2—3倍,维生素B1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10倍。每100克阳澄湖大闸蟹所食部分含蛋白质17.5克,脂肪2.8克,磷182毫克,钙126毫克,还含有蟹红素和蟹黄素,以及甲壳质等被认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相关文学艺术作品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寄居吴中时,留下“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市”的名言。

明朝徐渭《题画蟹》“稻熟江村蟹正肥,双如哉挺青泥”。

宋代苏轼《丁公默送蝤蛑》“堪笑苏州古城知府,一诗换得两尖团”。

节庆活动

中国“十一”黄金周,正是中华绒螯蟹上市的季节。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阳澄湖大闸蟹文化节,昆山巴城台商蟹文化节,沙家浜赏阳澄湖美景、品阳澄湖蟹味等多项活动都拉开了帷幕,吸引了大批来自上海市和其他城市的游客前来度假品尝。

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以阳澄湖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苏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沙家浜》《芦荡火种》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主力从茅山出发,以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的名义来到阳澄湖畔,独立自主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开辟东路抗日根据地。9月,在太平桥成立中共苏州市县工作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在苏州沦陷区有组织地领导人民抗日斗争。1939年11月,在阳澄湖湖畔一些村庄隐蔽养伤的数十名伤病员重建抗日武装,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新江抗”)。1940年4月,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来到阳澄湖地区,成立了中共东路军政委员会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仍称“新江抗”),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三大抗日游击根据地。

江南抗日义勇军”成立以来,夜袭浒墅关镇,血战洋沟溇,取得了张家浜、渡船头、大凤湾等几十场战斗胜利,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150多名新四军干部、战士、群众在阳澄湖畔牺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