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丙甫 :陆丙甫

更新时间:2024-09-20 18:51

陆丙甫,男,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师从胡裕树先生,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8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康奈可迪克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语言学硕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语言博士学位。

人物经历

2002年回国任教,现为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类型学研究所所长。先后曾(兼)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硕导。现学术兼职主要有:《东方语言学》主编(之一)、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

■ 语言类型学(Linguistic typology)

■ 功能主义语法(Functional grammer)

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itics)

陆氏是我国语法学界较早采用心理/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方法的代表之一。其研究对探索解决汉语的一些基本问题(析句法、“的”字属性、语序规律等)均有建树,对语言学普遍理论(组块分析、轨层结构、语义靠近、可别度领前、距离标志对应律、重度-标志对应律、节律-形态的前后不对称等)亦有增益。

研究阶段

陆氏的研究或可分为三个阶段(其《汉语的认知心理研究》收文以1994年为界):

第一阶段 1979-1993:传统语法研究和心理语言学的结合

他由传统的“主干成分分析法”发展出“轨层结构、向心切分、直属成分分析法、同步组块”等概念,这些研究都立足于句子分析的心理认知基础。此间,他翻译介绍了认知科学的经典文献:G. Miller的“神奇的数字7+/-2: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和当代语言类型学的经典文献:J.H. Greenberg的“某些主要跟语序相关的语法普遍现象”。这一阶段,陆的研究以语义(“语义靠近”、“向心轨层”)和认知心理学研究(“板块”)结合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1993年《核心推导语法》(该书有一些类型学分析)和2010年才结集出版的《汉语的认知心理研究》。

第二阶段 1994-2005:语用和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渗入

这一阶段,语用因素的发掘(“可别度领前”)和类型学视角的渗入是其主要特色。

代表作:《语言类型及其功能基础》(即出)、“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中国语文》1998-5)、“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中国语文》2004-1)、“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杂志社》2005-1、2)等。

第三阶段 2006-至今:强调语法编码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的对应性,既语法的本质问题

提出战略性编码(基本语序)和战术性编码(派生语序)的区分,不同编码规律的互动关系等等。

代表作:“直系成分分析法—论结构分析中确保成分完整性的问题”(《中国语文》2008-2)、“‘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世界汉语教学》2009-1)、“基于宾语指称性强弱的及物动词分类”(《外国语》2009-6)、“蕴含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中国语文》2010-4、“论‘整体-部分、多量-少量’优势顺序的普遍性”(《外国语》2010-4)、“重度-标志对应律”(《中国语文》2011-4、“汉、英主要事件名词语义特征“(《当代语言学杂志社》2012-1、“作为语法分析起点之一的数量性限制”(《汉语学习》2012-1和“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中国语文》2013-5)等。

主要理论概述

1、板块理论和同步组块理论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把语言结构成分切分成7块是外国人发现的,是陆丙甫把他应用到汉语中。其实不然,Miller虽然发现了短时记忆的限度,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发现用到语言结构的研究中来。

陆丙甫发现:非并列结构体内部存在一个结构核心,与核心具有直接语义关系的成分总是有限的,这个限度正好也是7个左右。因此,从切分的角度来看,核心可以控制住切分的下限。“核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个概念从未有过完整的定义。现在用“上位概念”或者”母项概念“就能定义主语、宾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

2、轨层理论

“轨层理论”是陆丙甫先生于1987年提出的。文章考察了日语朝鲜语巴斯克语、加塔卡禄语、希伯来语俄语英语葡萄牙语越南语、约罗巴语和汉语11中语言中的方式状语M、工具状语I、处所状语L、时段状语D、时点状语T这5种成分与句子的动词V之间的距离关系。

轨层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将语言中许多表面看起来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现象联系了起来,进而发现了其背后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理论为对世界各种不同语言进行统一性解释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3、语义靠近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语义关系上越紧密的成分,在句法位置上也越靠近。这一观念的发展是把它紧密地跟轨层理论结构结合在一起,大大具体化和高度形式化了。

4、外大内小理论

在句子结构中,将较为复杂的成分移动到结构的最前面(或者最后面),比较便于处理,能降低心理操作的难度。对一个核心来说,它的卫星成分离它越近越经济。但是如果多个卫星处于核心的同一侧,则势必有些成分要远离核心。

同时,这里的“内”、“外”是以核心词为定位标准的,因此,可以说“外大内小”是对轨层结构的进一步具体运用。

5、可别度领先理论

可别度,即可识别度。陆丙甫认为,在相关成分的排列中,对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可识别度是确定排列先后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普遍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中,是一条语言共性规律。

陆丙甫认为在下面成对的前后排列中,都可以用可别度领先理论来解释:

旧信息 \u003e 新信息

话题 \u003e 评论

高指别性 \u003e 低指别性

指别性 \u003e 描写性

高生命度 \u003e 低生命度

背景 \u003e 图像

框架 \u003e 焦点

大单位 \u003e 小单位

全部 \u003e 部分

大数目 \u003e 小数目

有界 \u003e 无界

6、距离标记对应理论

陆丙甫用一个条件语句对此下了定义:“一个附加语离核心越远,越需要添加表示它跟核心之间关系的显性标记”。这条语言共性是对轨层结构的又一个具体运用,因为所谓距离也是以核心词为定位标准的。

在对汉语、英语进行研究后,陆丙甫还观察了土耳其语日语中的一些类型情况,证明两个语法上互相关联的成分距离越近,标记越不重要;相反,距离越远,标记就越重要。远距离连接需要标记的帮助,这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规律。

主要论文

2014年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本多元化,《世界汉语教学》1:142-156。

2013年

信息化地球村时代的汉语适应问题,《大江东去—王士元教授80岁贺寿文集》,香港特别行政区:城市大学出版社:51-70。

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中国语文》2013.5:387-405。

2012年

汉、英主要事件名词语义特征,《当代语言学杂志社》1:1-11。

作为语法分析起点之一的数量性限制,《汉语学习》1:3-13。

目的语の指示性の强さに基づく他动词の分类,影山太郎・沈力(编)《日中理论言语学の新展开3:语汇と品词》,东京:くろしお出版, 2012:241-266。

主编《国外当代语言学选著研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年

重度-标志对应律:兼论功能动因的语用性落实和语法性落实,《中国语文》2011.4:290-300。

再谈对Greenberg45条共性的分析,《认知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论集》118-149,北京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年

蕴含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中国语文》4:331-341。

论“整体-部分、多量-少量”优势顺序的普遍性,《外国语》4:2-15。

汉语的认知心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语义投影连续性假说:原理和引申(第二作者屈正林),《语言学论丛》42辑,112-128。

2009年

“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世界汉语教学》1:3-16。

The placement of Chinese adverbial revisited: what differentiates Chinese word order from other SVO languages (co-author Xiaozhou Wu), Janet Xing ed.Studies of Chinese 语言学: Functional Approaches.23-44.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从某些语言学术语的翻译说起,《外国语》2:2-7。

也谈“有标记”的歧解及解决之道,《当代语言学杂志社》3:260-266。

中国境内的双及物结构语序(第二作者罗天华),《汉藏语学报》第三期:56-70。

基于宾语指称性强弱的及物动词分类,《外国语》6:18-26。

The parallelism between NPs and clauses in terms of pragmatic effects on word order, Cahiers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法国,东亚语言学] 38.2:177-219.

2008年

直系成分分析法—论结构分析中确保成分完整性的问题《中国语文》2: 129-139。

现行汉字文本优缺点及其改革设想《跨文化交流:世界“汉语热”背景下中文学科的改革和探索》30-41,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序类型学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沈阳市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242-256,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再谈汉语“的”和日语の的区别,《外国语》3:55-63。

从语言类型学看模态动词的句法地位,《语法研究与探索》(14)306-314,北京:商务印书馆。

从类型学看汉语全称判断,日本《中国语学》255:1-18。

2007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标点改革尝试,《北华大学学报》5:49-51,转载《语言应用研究与教学》2007(4): 2-3。

“OV蕴含TV”的功能解释(第二作者罗天华),《汉语学报》2.57-65。

2006年

论形式和功能的统一是语法分析的根本基础——兼谈转换语法的一些发展,《外国语》3:36-51。

不同学派的“核心”概念之比较,《当代语言学杂志社》4:289-310。

“形式描写、功能解释”的当代语言类型学,《东方语言学》(创刊号):10-21,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蕴涵共性的逻辑意义及其功能解释,何大安等(编辑)《山高水长:丁邦新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选》:741-78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2005年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1:1-15,2:132-138。

时间表达的语法差异及其认知解释:从“年、月、日”的同类性谈起(第二作者屈正林),《世界汉语教学》2:12-21。

语言教学门内谈,《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3:7-10。

指人名词组合语序的功能解释:从形式描写到功能解释的一个个案,《中国语文》4:291-299。

关于句法理论的起点和三个平面理论(第二作者 曹德和),《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317-336,上海辞书出版社

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第二作者郭中),《外国语》6:32-39。

2004年

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中国语文》(1):3-15。

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从话题突出到焦点突出,《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28-38,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对外汉语教学的经济原则(第二作者谢天蔚),《汉语学习》(4):50-55。

共性探索背景下的汉语句法研究--谈谈如何从个性中分解、提取共性规律。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74-90。

2003年

“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1)14-29。

增加汉字书写系统的语法信息,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七月号,Vo.34-4:118-124。

汉语疑问词前移的语用限制:从话题焦点谈起(第二作者徐阳春),《语言科学》(6):3-11。

试论周遍性成分的状语性,载徐烈炯刘丹青主编《话题与焦点新论》:83-96,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英汉语法比较范围的扩大(第二作者谢天蔚),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ol.37-1: 111-130. USA.

Rhythm and Syntax in Chinese: A Case Study (second author San Duanmu).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37:2, 123-136.

2001年

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3:253-263。

What is the chunk in linguistic structure?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Science: 452-457.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2000年

汉语“的”和日语“no”的比较,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第一期:106-112。平安京:株式会社朋友书店。

1998年

Left-right asymmetries of word order variation: a functional explanation.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加利福尼亚州, Los Angeles.(http://www.usc.edu/dept/LAS/ealc/chinling/articles/利物浦大学出版社pdf).

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中国语文》(5):353-367;人大复印资料98(12):87-101。

Word order variation in Ta shuo-le wo san-tian huahua.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ol.33-2: 21-32. USA.

1997年

Computer-aided training in reading Chines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2:57-73.

1992年

从“跳舞”、“必然”的词性到“忽然”、“突然”的区别,《语言研究》92-1:12-18。

1991年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arsing based on simultaneous chunking. Proceedings of 199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Processing of Chinese and Oriental Languages:270-275, Taipei, Taiwan.

1990年

加强共性研究更是当务之急: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反思的反思,《汉字文化》90-1。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noun phrases. In Mamoru Saito (ed.) Comparative studies on noun phrases: 1-41,.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research report.

1989年

结构、节奏、松紧、轻重在汉语中的相互作用:从“等等+单音名词”为何不合格说起,《汉语学习》89-3:25-28。

1988年

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102-115,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多重复句的层次问题(第二作者金立鑫),《汉语学习》88-5:4-7.

1987年

从心理学角度看汉语句型问题,《动词和句型》:39-51,语文出版社

语言结构的切分及其数学基础,《思维科学》87-4:47-50。

1986年

语句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及其数量描述,《中国语文》86(2):106-112。

组块理论的完善化及其在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应用,《思维科学》86(2):77-85。

1985年

流程切分和板块组合,《语文研究》85(1):36-42;人大复印资料85(5):125-131。

论感知同思维的关系,《思维科学探索》:182-192,山西人民出版社

名物化异议种种,《语文导报》85-7:27-28。

语言结构的外向、内向分类及核心的定义,《语法研究和探索(三)》:338-351,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从认知心理学看正词法问题,《汉语拼音正词法论文选》:117-132,文字改革出版社

汉语拼音的阅读心理,《文字改革》85-6:11-13。

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4:8-10。

1983年

无限递归的条件和有限切分,《汉语学习》(3):23-29。

人脑短时记忆机制和人类语言结构的关系,《世界科学》83-9:21-30;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卷83(9):25-30

词性标注问题两则,辞书研究83-5:2-10。

1981年

动词名词兼类问题,《辞书研究》1981.1:151-155。

主干成分分析法,《语文研究》1981.1:30-39。

对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些看法,《中国语文》81-4:255-259。

1979年

也谈结构,《中国语文》(6):412-415。

读《“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4):275-278。

主要著作

《语言类型及其功能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即出)

《汉语的认知心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

《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