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昌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0 19:36

陈德昌(1932年1月-2022年12月10日),浙江定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重症医学的开拓者、缔造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陈德昌从小生活在上海,七岁进入中法学校就读。1947年,陈德昌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读,1953年毕业。1958年—1964年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烧伤科主治医师。1960年因成功治疗严重烧伤获卫生部嘉奖。1964年—1979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治医师,师从曾宪九教授。1979年晋升为外科副教授。1979年—1981年受高教部委派赴巴黎第五大学Cochin医院综合性加强医疗科进修。1981—1982年在法国巴黎第五大学Ambroise—Pare医院心脏加强医疗科任“巴黎公立医院医生”。1985年晋升为外科教授。1992年任博士生导师。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暴发,陈德昌调到北京防治指挥中心,多次参加危重病人的会诊。2022年12月10日,陈德昌因病在北京逝世。

陈德昌一生为中原地区重症医学事业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作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德昌曾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联合会理事、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中国代表、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CriticalCareandShock》杂志编委等。陈德昌获得了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17年获健康传播最高荣誉奖、2021年获“荣耀医者”生命之尊奖。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陈德昌出生于1932年,舟山市人,从小跟随家人生活在上海。四五岁时,师范毕业的母亲便开始教他背唐诗。虽然一字不识,对内容并不理解,但当陈德昌在长辈面前有韵律、有节奏地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那随之而来的赞美声让他对古诗词自然而然地热爱起来。家和外部社会截然不同,这是陈德昌对世界最初的认知。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陈嘉居住的宅院被炮弹击中,全家人逃到法租界。七岁时,陈德昌进入附近的一所中法学校就读。一天,母亲发现他脖颈双侧有成串的、肿大的淋巴结。在那个谈结核病色变的年代,母亲不敢怠慢,立刻为他找了一位海归名医。经过定期治疗,没动手术,没淌一点儿血,肿大的淋巴结全部消失。同时,陈德昌每天照常上学,完全没有耽误课业。这个体验,在陈德昌年幼的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中法学校是天主教会创办的,以法语教学为主,为补上中国文化,母亲亲自教陈德昌学习文言文,并立下一个不成文的家规:每一篇文章都必须通篇背诵,如果背不下来,就不能上床睡觉。经过苦读,陈德昌不仅法语学得轻松,中文成绩也名列前茅。因成绩优异,经中法学校推荐,1947年,陈德昌直接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读。

工作经历

1953年,陈德昌大学毕业,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住院医师。然而,不断的实践之后他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他完全不具备外科医师应有的操作技能。“长此以往,不可能有所作为。”陈德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凭借外语优势,他多次被调去做涉外工作,专业因此更加荒废。

1958年广慈医院成立了医疗小组,二十六岁的陈德昌是唯一的住院医生。救治两名被钢水严重烧伤炼钢工人。使一名病人生还,广慈医院创造了一项世界医学奇迹,医疗小组受到卫生部的表彰。不久,烧伤科从外科独立出来。1964年,陈德昌以烧伤科主治医师的身份,被调入北京协和医院,师从曾宪九教授。之后,陈德昌赴阿尔及利亚工作一年。当陈德昌期满回到中国时,“文革”开始,实验室的工作被迫中断。他被派往了西藏阿里。1971年,作为第二批中央赴阿里医疗队队长,陈德昌奔赴雪域高原。1972年夏天,陈德昌结束任务返回北京。

1979年,陈德昌受曾宪九委托去巴黎Cochin医院进修重症医学。1980年,获得“巴黎公立医院医师”资格证书并进入Ambroi-Pare医院工作至1982年回到中国。同年,陈德昌在曾宪九的支持下参照国际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组织模式,筹建了外科ICU,这是中国第一个ICU。刚刚建科,陈德昌就与马遂合作完成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例肺动脉漂浮导管插管。1984年,发展到7张床的北京协和医院外科ICU独立成为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临床科室——加强医疗科,陈德昌任首任科主任。陈德昌在1985年晋升为外科教授,1992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陈德昌领导中国同仁开始筹备中国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陈德昌担任首届全国委员会主任委员,这是中国重症医学界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堪称中国重症医学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促进了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他领衔的“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不仅让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还获得了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暴发,陈德昌再次担当重任。他调到北京防治指挥中心,多次参加危重病人的会诊,并曾上书建议动员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师和护士,集中治疗“非典”危重患者,以降低病死率。

人物逝世

2022年12月10日23时06分,陈德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12月16日上午8时,陈守良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楼告别厅举行。

主要成果

科研成果

陈德昌团队对全身感染和MODS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陈德昌提出,这种感染不在局部而在全身,因此更名为全身性感染。这种感染既没有脓也没有毒,一旦触发,就像原子核裂变一样,发生炎症瀑布式反应,导致一个个器官序贯的倒下,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他总结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临床经验,指出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纠正低血容量,提高氧输送,避免持久性氧债,并有效控制或清除感染灶。这一认识最终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从66%下降至4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带领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全身性感染相关。该研究为国际上在基因水平防治严重感染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筛选高危患者,以进行相应的预防。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危重病医学会专业期刊《CriticalCareMedicine》上。该研究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严重感染研究的新发展,在国际上处于前沿。

教学成果

从1982年开始,陈德昌培养了诸多中国重症医学界的领军人物。首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大为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陈德昌(上海市),以及新冠疫情中被冠以“重症八仙”之名的杜斌教授、邱海波教授,席修明严静、许媛、马朋林、周建新等,均出自他的门下。在他的指导下学习重症医学,他们陆续成为中原地区重症医学的中坚力量。陈德昌为中国重症医学顶尖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人作品

论文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亲属关系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陈德昌教授的逝世,是我国重症医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评)。

陈德昌教授的逝世,是我国重症医学事业的重大损失,也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重大损失。他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大医情怀和济世风骨将永驻人间(北京协和医院评)。

陈德昌作为中国重症医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引领的重症医学不仅将国际重症医学最先进最前沿理念较早地、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还在此后近40年间,一直引领着这个新兴学科的规范化发展(北京协和医院评)。

参考资料

沉痛悼念中国重症医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腾讯网.2024-06-13

中国重症医学奠基人陈德昌因病去世,享年90岁.界面新闻.2022-12-11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ICU,他就是陈德昌.澎湃新闻.2024-06-13

学院沿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4-06-13

中国重症医学奠基人陈德昌逝世,创建了全国第一家ICU.澎湃新闻.2024-06-13

弘扬医者精神 2021“荣耀医者”名单揭晓.人民网.2024-06-13

一路走好|北京协和医院举行陈德昌教授遗体告别仪式.腾讯网.2024-06-13

陈德昌.中国知网.2024-06-13

陈德昌.中国知网.2024-06-13

重症医学病理生理紊乱:诊断与治疗临床思路.孔夫子.2024-06-13

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第3版).孔夫子旧书网.2024-06-13

重症医学(2019).孔夫子.2024-06-13

2014年全国1~2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孔夫子.2024-06-13

中药化学对照品工作手册.孔夫子.2024-06-13

重症医学2020(精装版).孔夫子.2024-06-13

实用重症感染学.当当网.2024-06-13

重症医学【2021】(平装).重症医学【2021】(平装).2024-06-13

陈德昌.孔夫子.2024-06-13

潘家绮:开辟了出凝血疾病诊断的新天地.北京协和医院.2024-06-13

我院荣获2021“敬佑生命·荣耀医者”五项奖项.北京协和医院.2024-06-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