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 :东南大学副校长

更新时间:2024-09-20 19:56

邱海波(1966年10月生),男,汉族,新疆喀什人,出生于河南省新野县。现任东南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邱海波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今东南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他以重症医学为专业方向,致力于推动中国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和规范性。 邱海波曾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的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在重大突发的灾害性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参与抢救工作,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 2020年3月15日,邱海波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6月起,任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2年5月,当选为中共东南大学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98年6月聘任副主任医师,2002年5月聘任主任医师,2004年聘任教授,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在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1月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2019年8月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21年6月起,任东南大学副校长。

2021年11月20日,根据大连市工作组专家分批撤离的安排,邱海波从大连撤离,平安返宁。

主要成就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并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在2003年的抗非中担任江苏省非典防治专家组成员,南京市二院SARS救治专家组组长。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流行期间作为卫生部临床专家组成员,5·12汶川地震期间担任卫生部重症地震伤救治专家组组长。历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等著作,SCI收录9篇,Medline收录50余篇。

在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功能重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上有造诣,推动重症医学学科的建立和规范性发展。在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重症患者救治领域,发挥领导性作用,建立了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华东地区并辐射全国的快速反应团队,并应用各项突发公共事件中表现突出。个人先后获“中国医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曾参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H7N9禽流感疫情、5·12汶川地震和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中央赴武汉市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救治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

科研成就

2003年的抗非中担任江苏省非典防治专家组成员,南京市二院SARS救治专家组组长。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流行期间作为卫生部临床专家组成员,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担任卫生部重症地震伤救治专家组组长。历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等著作,SCI收录9篇,Medline收录50余篇。

在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功能重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上有造诣,推动重症医学学科的建立和规范性发展。在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重症患者救治领域,发挥领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建立了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华东地区并辐射全国的快速反应团队,并应用各项突发公共事件中表现突出。个人先后获“中国医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出版图书

社会活动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重症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华内科杂志杂志编委,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等杂志编委。

人物评价

“每次抢救的成功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也是我们ICU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最大的欣慰。”邱海波感慨地说。但他们也有感到特别无助的时候,“我们曾经抢救过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漂亮小女孩,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当时,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哭了。我们心外科主任是一个八尺男儿,他也一个人躲在走廊里抹眼泪。倒是孩子的父母显得镇静一些,早有了心理准备。但我们医生不一样。大家都觉得,没能救得了孩子是我们的失败。所以,每次抢救失败,我觉得自己就应该背负一个十字架。这不是惩罚,而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送来ICU的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都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ICU的医护人员不但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掌握更加全面的、多学科的知识。邱海波说,在ICU工作,很难借鉴前人的经验,因为病人病情的多样性,注定了在这里的医护人员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很多次,他们打破常规的保守治疗,用新疗法挽回了病人的生命。近五年他们抢救危重病患者1200多例,成功率达到90%以上,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达到国际同步水平。

社会评价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包括邱海波在内的从全国来驰援的八位重症医学科主任,坐镇7家定点医院,他们被临床医生们称为“重症八仙”。

人物事件

2020年,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市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市,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2020年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抗疫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在武汉已经坚守三个多月的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立即转战黑龙江省,分享武汉疫情防控经验。

获得荣誉

相关报道

离上帝比较近的地方

1983年9月,邱海波从祖国的西北边陲考入东南大学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被留在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88年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始组建江苏省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当时邱海波对重症监护还很陌生,只是听说,这是一个接收全院各科室最危重的病人的地方。邱海波称之为“离上帝比较近的地方”。勇于挑战的邱海波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艰辛的危重病医学研究生涯。但是,真正进入到ICU,邱海波发现,实际的压力和付出远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2006年接受记者采访时,邱海波说过:“ICU医生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果别的医院治不了的病你也治不了,你就无法立足。南京某高校有位得了妊娠脂肪肝的年轻妈妈转到我院,之前,他们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收到数张病危通知书,眼看着病人快不行了。后来他们找到我院。要知道,妊娠脂肪肝的死亡率高达80%,我们面临着巨大挑战。当晚,病人进入ICU经抢救脱离危险,最后病人康复后出院。”

“在四川省协助开展猪链球菌感染危重患者救治工作时,有位四十几岁的病人,早上杀猪,中午就休克了,血压降低,肝肾功能衰竭,当地医院都认为肯定没戏了!我们并没有放弃,共同研究医疗方案,运用超常规的治疗方法,3-4天后就把病情稳定下来了,20天后病人就能下床了。”

最大的褒奖

“每次抢救的成功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也是我们ICU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最大的欣慰。”邱海波感慨地说。但他们也有感到特别无助的时候,“我们曾经抢救过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漂亮小女孩,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当时,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哭了。我们心外科主任是一个八尺男儿,他也一个人躲在走廊里抹眼泪。倒是孩子的父母显得镇静一些,早有了心理准备。但我们医生不一样。大家都觉得,没能救得了孩子是我们的失败。所以,每次抢救失败,我觉得自己就应该背负一个十字架。这不是惩罚,而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送来ICU的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都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ICU的医护人员不但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掌握更加全面的、多学科的知识。邱海波说,在ICU工作,很难借鉴前人的经验,因为病人病情的多样性,注定了在这里的医护人员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很多次,他们打破常规的保守治疗,用新疗法挽回了病人的生命。近五年他们抢救危重病患者1200多例,成功率达到90%以上,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达到国际同步水平。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治指导

2011年7月23日20时38分,甬温线北京南至福州市D301次列车与杭州市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在温州市境内发生追尾事故,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当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务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组织好救援工作,同时查明原因,做好善后处理。

卫生部派出了应急办和医政司有关同志,带领从北京、上海市、南京抽调的重症救治、神经外科、创伤骨科、普外科、康复科专业的国家级医疗专家共13人,紧急赶赴温州指导和参与伤员救治工作。其中,作为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邱海波教授,一接到卫生部电话,正在北京参加学术活动的邱海波,直接从北京赶往浙江省,于24日中午抵达温州市,投入了救援工作。

邱海波教授抵达温州后,作为重症医学专家组的领导,邱海波的任务就是负责危重伤员的抢救和救治指导,同时密切关注伤员病情发展动态,筛查可能会进一步向重症发展的伤病员,并及时给予干预和处置。然而,他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与卫生专家组的其他专家一道,穿梭在温州多家医院之间,认真查看每一位重症伤员,精心制定治疗方案,第一时间对危重伤员进行会诊。对病情危重的伤员他还亲自参与抢救,确保每一位重伤员得到最及时、最科学的救治。

人物风采

2020-04-24 07:47:3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邱冰清、蒋芳)

4月15日,最后一批撤离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返回北京。国家医疗队顶级医护专家继续留守武汉市,加入国家专家督导组团队,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其中,江苏省援助湖北的医疗工作者有10人。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从1月19日驰援湖北,已在前线奋战近百天。

邱海波是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的权威专家,记者一直在约他的专访,希望听他仔细讲讲在武汉一线与死神“抢人”的故事。

4月13日下午,最后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205人撤离武汉,平安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记者在人群中仔细找了好几遍,都没能找到邱海波。

记者联系上邱海波的学生、同在武汉市支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最后一批都回家了,你们怎么还不回来?”

“我们又被留下啦。”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奔赴武汉。一周后,潘纯赶到武汉与老师会合。3个月时间,他们一直忙着救治武汉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重症医学是“鬼门关”前最后的“救命场”。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作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54岁的邱海波已不是第一次支援一线。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5·12汶川地震救治危重伤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邱海波都在。

在武汉的90多天,邱海波鲜少“露面”。

4月初,有组照片在网上“火”了。媒体刊发了邱海波2月20日和3月30日的对比照片,称“抗疫专家一月白头”。“没那么夸张。我到武汉市只带了一件外套,你看对比照里外套颜色都变了,明显是曝光度问题。”邱海波在电话里一再跟记者解释。

另一张照片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群里传得很“火”。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晁亚丽2月18日悄悄“偷拍”了一张合影:左边是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右边是邱海波,一人手上拿着一片面包。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某日杜斌和邱海波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结束查房已是下午一点,因为赶着去下一家医院查房,两人顾不上吃午饭,随手拿了片面包匆匆离去。

其实,在武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的医院,很容易“抓到”邱海波。

初到武汉市时,邱海波搭乘政府预约车巡查各家医院,每次到医院时间不固定、车辆不固定,出入医院都要走程序。他觉得太浪费时间,就申请了一辆车,每天自己开车,最多一天能跑三四家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就是他定点巡查的医院之一,几乎每天他都去三个重症病区查房。

“他不走正常电梯,要去运送医疗垃圾的电梯那等他。”潘纯告诉记者,三个病区分布在三个楼层,为节省进出污染区穿脱防护服的二三十分钟时间,邱海波每次都乘坐运送医疗垃圾专用电梯,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紧来不及休息,另一方面还能省一套防护服。

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晚上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路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第7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明确了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路径。

没能回家的除了邱海波,还有很多才下一线又开始转场的医生。疫情发生以来,邱海波的重症医学团队成员分别在江苏省黄石市、湖北武汉奋战。其中,作为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的杨毅,疫情期间往返江苏各市,车程近5万公里。在杨毅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江苏实现631例本土病例全治愈、零死亡。4月14日,她又赶往黑龙江省支援医疗救治。

在武汉,邱海波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临床医生”这个身份。

“医生,就该是临床医生,临近、靠近、扎根在病人床边。”邱海波说。常规肺炎病人低氧状态下有明显的症状,例如嘴唇甚至全身发紫、呼吸频率快、胸闷。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因心肌受损,低氧状态下嘴唇没那么紫、心率不快、呼吸频率也不快,被称为“沉默性低氧血症”。也因此,很多病人从轻症转重症几乎没有征兆,更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监控血氧饱和度,及时做氧疗、插管等。

“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重症病人的生命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抢回来的。”这是邱海波从医30多年来的一个心得。他还记得自己治疗的第一个重症患者,那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脑梗死患者,入院后7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邱海波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率,根据病人情况随时调整治理方案,几天后病人好转。这让他体会到,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要清楚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90多天来,他每天辗转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初期有些医护人员对床边抢救等高感染风险的操作心存顾虑,邱海波就自己上,用行动给大家鼓劲,“不要怕,插管确实有风险,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是不会被感染的。”巡诊中,邱海波发现俯卧位通气几乎对所有重症病人有很好的效果,虽然穿着厚重防护服,他也常常坚持自己动手,下午查房时把病人翻过来,第二天早上查房时再把病人仰过来。在他的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诊疗方案。

“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对重症救治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邱海波说。

除了不断完善诊疗方案,邱海波还与“国家队”的专家们一起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例如,他们建议在3家定点医院基础上增设综合医院收治重症患者,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

1988年邱海波毕业进入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1991年他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攻读硕士研究生,3年后被保送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顺利毕业成为重症医学博士。面对留在协和还是回到南京,他选择参与完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近5年,这个科室为全国培养重症医学骨干医生、护士500余名。

作为老师,邱海波是出了名的严格,对工作错误“零容忍”。他指导研究生修改学术论文,经常是提纲改了七八遍,综述改了十多遍,正文重写了五遍。学生回答“患者休克时症状”,邱海波接连追问脸色苍白是什么样?意识模糊到何种程度?肢端青紫什么样子?……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掌握必须结合临床经验。

因为他负责、细致、严格,每当轮到邱海波巡查,医护人员都感到“压力很大”。“他不是听汇报就可以过关的医生。每个用药他都非常关注,治疗方案也一一看过,病人如有病情变化,医护人员需得说明情况等,哪怕是一根导管的细节都不放过。”潘纯说。

严师邱海波,带出了一支战斗力爆棚的“鸡血团队”。

困难面前身先士卒。2月1日中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3楼重症病区一名患者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必须立刻进行气管插管。来不及请麻醉科医生,在没有充分防护准备的情况下,潘纯将正压防护头罩往头上一套,为病人插管。“我们是医生,职责所在。”潘纯说。

才下一线又上前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已先后派出8批医护人员前往湖北抗疫一线。“除夕,说到抗疫,科室里‘80后’‘90后’几乎齐刷刷地响应。这是医生的责任感,真的很感动。”杨毅用“我们都是小疯子”形容这支重症团队。

有勇气更有能力。3月18日,欧洲医学期刊《重症监护年鉴》在线发表了《重症关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江苏经验》。杨毅说,分享江苏省“零死亡”的救治经验,是希望能帮助更多国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团队不是一群人,是一群心。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才是‘团队’。”杨毅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所长。

“特别想念我的‘家人’们,也想问候他们,大家都辛苦了。无论在湖北武汉、黄石市,在江苏,在黑龙江省,每个人都坚守职责、独当一面、协同作战,大家都是好样的。”邱海波说。(记者邱冰清、蒋芳)

参考资料

邱海波.东南大学.2022-02-09

平安凯旋!驰援大连抗疫英雄邱海波、杨毅圆满完成任务返宁.今日头条 紫牛新闻.2021-11-20

一线抗疫群英谱|邱海波: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应该在哪.www.thepaper.cn.2020-03-01

谁守护了武汉397例危重症患者?他们号称“重症八仙”.news.sina.com.cn.2020-04-07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江苏邱海波等10人入选.今日头条.2021-07-17

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2021-08-02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今日头条-新华社.2021-11-06

邱海波等江苏3人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今日头条.2021-11-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