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伦桥 :德国科隆市跨越莱茵河的桥梁

更新时间:2023-09-25 17:42

霍亨索伦桥(德语:Hohenzollernbrücke)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跨越莱茵河的桥梁,距河流源头约688.5千米。该桥最初于1907至1911年间建成,原为两座铁路桥和一座公路桥并排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重建,现仅剩铁路桥和供行人及自行车通行的道路。霍亨索伦桥及其附近的科隆火车总站是德国乃至欧洲铁路网络的重要节点,每天有超过1,200列火车通过此桥。

历史沿革

霍亨索伦桥的历史始于1859年,当时在同一位置上已有一座名为大教堂桥的双轨铁路桥。然而,随着科隆中央火车站的开通,原有的大桥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因此,自1907年起,霍亨索伦桥作为替代品开始兴建,并于1911年由威廉二世皇帝正式开放。该桥以霍亨索伦家族命名,象征着普鲁士王国对莱茵地区的统治。

设计与建设

霍亨索伦桥的设计者包括保罗·冯·布雷滕巴赫、鲁道夫·施密特以及铁路工程师弗里德里希·迪尔肯斯。他们共同完成了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桥身采用三座平行的桥跨,每跨均包含三个钢桁架拱形结构,以便容纳四条铁路线和一条道路。尽管对于桥梁和火车站的位置已有争议,但霍亨索伦桥仍保持了与其前身相同的朝向,即沿着科隆大教堂的中心轴线布置。

装饰艺术

霍亨索伦桥的装饰性元素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潮流,即通过建筑设计来提升工程结构的美感。桥梁通常会被赋予无实际用途的门户或塔楼。考虑到霍亨索伦桥毗邻科隆大教堂,设计师们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装饰。桥两端的引桥旁分别矗立着四尊霍亨索伦王朝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的骑马雕像,其中包括腓特烈·威廉四世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展现了普鲁士王国王室的形象,也见证了普鲁士在莱茵地区的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亨索伦桥作为德国最繁忙的铁路桥之一,虽遭受频繁轰炸,但并未严重受损。1945年3月6日,当美国军队逼近科隆市中心时,德军工兵引爆了炸弹,导致桥体部分损毁。战后,桥进行了紧急维修,并迅速开始了大规模重建工作。最初的重建计划中,南部的公路桥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铁路桥外侧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桥的原有结构得以复原,但桥门和桥塔未能得到修复,并于1958年被拆除。1959年,重建工作结束,德国高山运动协会还在桥东侧设立了一个户外攀岩场。

扩建与现代化

1985年3月8日,为了将科隆火车总站纳入轻轨铁路系统,开始建造新的桥跨。这项工程由八家德国公司联合承建,新增加的桥跨包括两条轻轨线路和一条3.5米宽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1989年,新桥跨竣工,桥北端增加了两条铁路线,并按原始风格扩建了桥头。至此,霍亨索伦桥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规模。新桥跨位于北部,而旧有的公路桥则位于南部。这种布局使原先位于大教堂中轴线上的中部桥跨变成了南部桥跨。

技术参数

霍亨索伦桥全长409.19米,桥墩间的跨度分别为西端118.88米、中段167.75米和东端122.56米。桥宽29.5米,采用拱桥结构。

运营情况

霍亨索伦桥的运营状况反映了其在德国铁路运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南北两侧的铁道上没有铺设枕木,而是直接架设在桥面上。通常情况下,南侧的铁道用于向东行驶,北侧的铁道用于向西行驶。但在特殊情况下,内部的铁道也可调整方向,但这并不常见。根据信号指示,外部的铁道不得随意变更方向。桥的西侧部分隶属于科隆火车总站,东侧部分则属于科隆展览馆/道依茨车站。这两个车站之间的区域不属于任何车站管辖。桥上车辆的最高限速为每小时60公里。在科隆火车总站,由于制动距离有限,最高允许速度仅为每小时40公里。新扩建的轻轨桥设有两条轨道,且配有枕木。轻轨铁路在科隆展览馆/道依茨车站同样受控于科隆火车总站,因此进入总站的信号灯设置在展览馆/道依茨车站的东侧。轻轨的信号系统与长途列车不同。在霍亨索伦桥上,轻轨的最高限速为每小时80公里,而在科隆火车总站入口处,则限制为每小时50公里。

社会影响

霍亨索伦桥不仅是科隆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其历史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1949年,部分在1945年被摧毁的桥体构件被用于建造杜伊斯堡的最后一座横跨鲁尔河的卡尔·勒桥。2007年,为庆祝德国新教大会在科隆举行,霍亨索伦桥的拱顶曾被覆盖上红色布料,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鱼”形象,这也是大会的象征。此外,自2008年夏季以来,桥上出现了许多爱情锁,德国铁路对此现象持默认态度。截至2015年6月,据估计,桥上的爱情锁数量已达50万件,重量约为50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