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君靖 :唐朝昌州刺史

更新时间:2024-09-20 19:53

韦君靖(生卒年不详),祖籍郡望,唐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曾衔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都督昌州诸军事、守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兼御史大夫,大足北山石刻开创者。

据《韦君靖碑》及《四川通志》,李儇干符元年(874年),黄巢农民起义爆发,荣昌县令韦君靖“睹兹遐僻,民不聊生,遂合置义兵,招安户口,抑强扶弱,务织劝农,足食足兵,以杀去杀”。公元892年,昌州近邻狼烟四起,内忧外患。韦君靖雄踞昌州自保,率义军数万驻扎大足龙岗山,建永昌寨设险防卫。大足县志载,韦君靖在永昌寨周围28里,筑城堡2000余间,建敌楼100余所。龙水地处要津,便设“镇遏使”和“镇将”驻防。闲暇之余,便组织人工开山凿石,祈求神灵庇护,因是义军队伍,所需兵器、凿石工具及粮草等,皆为自给自足。当时,紧邻的玉龙、永川区、巴川一带盛产铁矿,韦君靖便组织人火速运至龙水镇,招募能工巧匠昼夜赶制兵器及造像工具。至此,韦君靖开启了缔造大足区五金和大足石刻元年。韦君靖在两川地区还参与了多次重大战事,如平韩秀昇之乱、当杨师立反唐时收复合州、援王建所统唐讨逆军,大败山行章所率西川兵马于新繁之役等。唐乾宁二年(895年),韦君靖麾下150多名节级将校在北山立碑,颂其功德,见今北山佛湾第2号《韦君靖碑》。从碑言“乃思退居”可见,韦君靖见唐王朝大势已去,便去职隐退。

介绍

韦君靖本属陕西省客籍,原是一名地方小官,安史之乱后,他趁着时局动荡,攻占了大足,自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使,以“节度使”的名义当起了一方霸主,并在今天的北山上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堡垒——永昌寨。

韦君靖打了一辈子仗,杀人如麻,可能是因为受佛教思想影响,担心自己曾大开杀戒死后会下地狱。于是他在北方来的难民中招募了一批画师工匠,由他个人出资,开始以龙门石窟为蓝本,结合地方因素和个人色彩,在大足北山开始较大规模的造像。恰在此时,大足区民间“红炉打铁”造就出的龙水镇五金,使这里的匠具生产颇闻名于世,它特别适合在本地摩崖上凿刻。大足北山被淹没在滚滚的凿石声中。

892年5月的一天,当韦君靖率领他的工匠们在大足北山崖壁上打下“毗沙门天王”像第一锤时,这个为了赎罪的武人,不会想到,他拉开了中国石窟艺术继云冈镇、龙门之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石刻造像的序幕。

“毗沙门天王”造像,是大足石刻中的第一尊大型造像。毗沙门天王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有趣的是,这尊造像虽说有着一个印度神的名字,身上却披着中国古代武将的甲。它和韦君靖时代已流行开的一个传说有关。

据传,天宝(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被番兵围困,唐朝边将表请救援。但因路途遥远,救兵难到,李隆基即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于是天王金身出现,番兵大败。李隆基闻奏大悦,敕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此后,毗沙门天王被军旅视为保护神,韦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王之意。

唐乾宁二年(895年),韦君靖麾下150多名节级将校在北山立碑,颂其功德,见今北山佛湾第2号《韦君靖碑》。从碑言“乃思退居”观之推测,韦氏见唐王朝大势已去,便去职隐退,下落不明。

以大足北山的毗沙门天王为代表,中国化的佛教人物形象成了大足石刻的一个重要特点。佛和菩萨,他们都长着中国人的面孔,有着中国人的装饰。大足石刻完全摆脱了域外佛教雕刻艺术对中国早期石刻造像的影响,创造出了一种纯中国式的四大石窟雕刻风格。

大足石刻兴起之初,也就是八世纪中叶的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几次逃到四川省避难,国家社会政治活动中心一再南移。北方中原佛教没落,失去了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条件,而四川巴蜀之地相对来说政治稳定、物资充实,加之五代十国以后,前后朱椿极端崇佛,佛教造像便鼎盛一时。

相关信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载王滔韬、雷娟先生对《韦君靖碑题名韦君靖的“节度使”身份提出质疑韦君靖“并非什么静南军节度”,“乃顾彦朗一部将耳”。

参考资料

大足五金开山鼻祖——韦君靖 - 重庆日报网.重庆日报网.2022-02-08

龙岗街道.华龙网.2024-01-16

..2024-01-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