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蕉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6-11 14:56

大蕉(学名:Musa × paradisiaca L.),又名粉蕉、芭蕉、西贡蕉等,为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植物。大蕉是野生物种小野果蕉(Musa acuminata)和野蕉(Musa balbisiana)的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栽培品种。大蕉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分布于乌干达、扎伊尔、中国、尼日利亚、卢旺达等国。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在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钾、氮、磷含量高且pH为6-7的土壤生长最佳。

大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丛生,具匍匐茎,假茎厚而粗重,被白粉。叶直立或上举,长圆形,叶面深绿,叶背淡绿,叶柄甚伸长,叶翼闭合。穗状花序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脱落,外面呈紫红色,内面深红色。花被片黄白色,离生花被片为透明蜡质,具光泽,长圆形或近圆形。果序由7-8段至数十段的果束组成。果长圆形,较短粗,果柄通常伸长;果肉细腻,紧实,未成熟前味涩,成熟时味甜或略带酸味,但缺香气或微具香气;无种子或具少数种子。花、果期全年。

大蕉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及水果之一。大蕉营养丰富,可作为主食或鲜果食用,也可制成果干、饮料或果醋等加工食品。茎叶纤维可用于制作布制品等。据《中华本草》记载,大蕉果肉、大蕉皮及种子可作为中药材;大蕉的块茎、蕉果壳以及花蕊可用作兽药。

词源由来

Musa paradisiaca是赋予香蕉第一个卡尔?冯?林奈名,因此在技术上为芭蕉属(Musa)的“类型物种”。1736年,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将其命名为Musa Cliffortiana,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前林奈”的名字。1753年,他将其重新命名为Musa paradisiaca,并将其发表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物种》第一版中。大多数权威机构将Musa paradisiaca或Musa x paradisiaca作为公认的名称。添加“x”是为了表明林奈描述的香蕉最终被确定为大蕉品种,是野生物种小野果蕉(Musa acuminata)和野蕉(Musa balbisiana)的杂交种。所有被分配给类似的杂交种的拉丁双名法现在被认为是Musa x paradisiaca的同义词,包括卡尔?冯?林奈在1758年描述的Musa sapientum。

分类

大蕉(Musa x paradisiaca L.)在芭蕉属(Musa)中的分类位置历来有争论。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首先为所有鲜果蕉起了学名Musa sapientum,为煮食蕉起了学名Musa paradisiaca。煮食蕉因果实富含淀粉,须烹调后方可食用,形态上以果指细长,雄花苞片不脱落,残留覆盖于穗梗上而有别于鲜果蕉。大蕉是一种难以归类的类型:它主要鲜食,属于水果一类,果指较短,穗梗裸露,但其他的形态特征与主要的鲜果蕉一香蕉差别太大,难以归为同一个种。直至西蒙兹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系统,才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大蕉的分类难题,并为太多数学者所接受。这个系统的主要观点是:所有可食性蕉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物种——小野果蕉(基因组用A表示),大蕉还携带来自另一个物种野蕉(基因组用B表示)的基因,据对形态特征评分和染色体倍数将栽培蕉分为AA、AAB、AAA、ABB、ABBB等类型,大蕉亚组为三倍体,基因组为AAB,而大多可食性香蕉也为三倍体,基因组为AAA;并使用“属+基因组+亚组名称”的方式对栽培蕉进行命名。在栽培品种上,中国主要食用蕉根据植株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差异,可分为五大类群:香牙蕉(Musa AAA Cavendish)、大蕉(Musa ABB)、粉蕉(Musa ABB Pisang Awak)、龙牙蕉(Musa AAB Sikl)和贡蕉(Musa AA Pisang Mas)。

形态特征

大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丛生,高3-7米。

匍匐茎,假茎厚而粗重,直径15-35厘米,多少被白粉。剑头芽假茎红色,带有极多白粉而呈浅黄绿色。

叶直立或上举,长圆形,长1.5-3米,宽40-60厘米,叶面深绿,叶背淡绿,被明显的白粉,基部近心形或耳形,近对称,先端锐尖或尖,叶柄甚伸长,长在30厘米以上,多白粉,叶翼闭合。

穗状花序下垂,花序轴无毛,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以上,脱落,外面呈紫红色,内面深红色,每苞片有花二列,雄花脱落。花被片黄白色,合生花被片长4-6.5厘米,先端5齿裂,裂片披针形,离生花被片长约为合生花被片长之半,为透明蜡质,具光泽,长圆形或近圆形,先端具小突尖、锥尖或卷曲成一囊,雄蕊5枚,稍长于合生花被片;雌蕊与合生花被片近等长。

果实及种子

果序由7-8段至数十段的果束组成。果长圆形,按长宽比例较短粗,果身直或微弯曲,长10-20厘米,棱角明显,果柄通常伸长,果肉细腻,紧实,未成熟前味涩,成熟时味甜或略带酸味,但缺香气或微具香气,无种子或具少数种子。

物种分布

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分布于乌干达、扎伊尔、中国、尼日利亚、卢旺达等国。在中国南方多有栽培,如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等地均有栽培。高山、丘陵山脚台地及平地均可种植,常栽培于村边,林边,田边,沟边或田地园圃中。

生长习性

大蕉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适宜气温为16-35℃,在生长期间气温保持在24℃以上产量最高;畏低温,忌霜雪和低温阴雨,在10-12℃低温下,植株生长缓慢,果实难发育且瘦小。大蕉根为肉质,叶片大,性喜湿润,忌旱忌涝,对水分十分敏感,年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且雨量分布均匀较适宜。喜欢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钾、氮、磷含量高且pH为6-7的土壤。种植在向阳背风面为佳。花、果期全年。

繁殖方式

大蕉在自然状态下主要通过地下茎和吸芽进行无性繁殖。增殖时,吸芽在母株周围长出,在母株结果枯死后,最先长出的吸芽可以取代母株形成新的可独立生长的植株。这个演替过程可以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吸芽繁殖

大蕉栽培常用的繁殖方式为吸芽繁殖。吸芽宜选球茎粗大、假茎高30-100厘米且根系多的剑叶芽,假茎细弱的大叶芽不宜选用。春天定植选用过冬的褛衣芽,夏秋定植选用2-5月间出土的春笋、夏笋或从已收获的蕉头抽出的健壮大叶芽。种植时蕉苗要求新鲜、无机械伤,最好当天取芽当天定植;按苗大小分植,种后覆土超过球茎2-6厘米,植后要淋定根水。

球茎繁殖

已收获的或成长中的植物地下茎(球茎)也可作为繁殖体。球茎切成块并使用杀菌剂处理,风干后即可栽下;先密植于苗圃6-7周,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可移栽到田间定植。

组织培养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大蕉种苗适用于大田栽培。在生长季节选取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植株的吸芽为外植体,诱导出不定芽和丛生芽,将诱导出的不定芽切割后进行继代培养,再选择2-3厘米高且生长正常的丛生芽切成单芽,诱导生根并培养成完整的大蕉幼苗,这种苗可用于移栽种植。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

宿根蕉园每年在12月至翌年2月中旬进行中耕翻晒,3月碎土并平整面,以保持蕉园土壤疏松透气;2-3月结合中耕,将隔代的旧蕉头挖除,中耕时轻培蕉头;4-11月上泥3-4次,无上泥条件的蕉园可用清沟的沟泥或垃圾、火烧土等土杂肥。蕉苗生长要3-4个月才能封行,期间要进行除草,开园时可用2,4-D丁酯药剂喷洒;蕉苗定植后可用百草枯药剂进行除草。

肥水管理

大蕉生长期需肥量大,移栽定植时要深挖并施入大量有机肥;种植后两周可施以稀薄水肥,此后每月进行追施,入冬前大量施入堆肥、草木灰等有机肥,为来年生长做好充分准备。大蕉叶片巨大,水分的蒸腾量大,生长期应多浇水,在高温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以免烂根。

植株管理

在生长季节,大蕉母株不断有吸芽出土,除留作繁殖用的健壮吸芽外,其余应及时除掉。花序伸长后需将其移至叶柄之间的空阔处,使其自然下垂;一穗大蕉果实可达几十千克,要竖立支架,以防台风中果穗折断或植株倒伏;夏日阳光强烈时可用上部叶片遮盖果穗,以防灼伤。

病虫害防治

大蕉主要的病害有镰刀菌枯萎病、叶斑病和炭疽病等。镰刀菌枯萎病可通过实行检疫,封锁病区,挖除病株,栽植抗病品种,实行水旱轮作,培育无病苗等方法进行防治。叶斑病可通过种植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等措施进行防治,结合使用敌力脱乳油、氧氯化铜糊剂甲基硫菌灵进行交替施喷。炭病的防治应从田间抽蕾开花期起喷施多菌灵,采后用多菌灵、特克多或抑霉唑浸果。大蕉主要的虫害有香蕉象甲、香蕉弄蝶等。香蕉象甲可使用好年冬粒剂、毒死蜱乳油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同时结合清园,割除腐鞘,砍除虫害残株,实行水旱轮作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香蕉弄蝶主要是通过摘除虫苞或使用乐果等有机磷药剂进行防治。

主要用途

工、农业原料

大蕉的块茎(薯)、蕉果壳以及花蕊可用作兽药,其味甘,性平,入肺、大小肠经。蕉薯能够退热解毒、利水,可以用于治疗兽类肺、胆热癃闭;蕉壳可健胃杀虫脒,烧成灰后可用于治疗兽类蛔虫病和食欲不振;花蕊能保胎,可以用于治疗兽类胎神不足、胎动不安等。大蕉假茎和嫩梢也可以作为猪饲料;叶片可作为鱼饲料,也可以作为线、布、纸的纤维来源,还可以用作茅草和覆盖屋顶。

食用营养

大蕉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如钾、钠、磷和铁等,是著名的热带水果,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粮食作物。大蕉果实完全成熟时味道清甜,可作为鲜果直接食用,也可以制成多种加工食品,如果酒、果干、大蕉粉或果醋等。大蕉未成熟的果实、假茎的芯、新生的嫩芽及雄花序经烤、炸或煮等方法烹后均可食用。蕉叶还可用于包裹食物,如包粽粑。植株烧成的灰还可作为替食盐的替代品

医学药用

据《中华本草》记载,大蕉的果肉(药材名为香蕉)、果皮(药材名为大蕉皮)以及根(药材名为香蕉根)可入药。香蕉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润肺,润肠,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热咳嗽,便秘,疮疡等。大蕉皮味甘、涩,性寒;具有清热解毒,降血压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痢疾霍乱瘙痒症等。大蕉根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血淋,肿等。

园艺观赏

大蕉树姿态优美,蕉叶硕大翠绿,是美化庭园的良好植物,适合种植在园林中、道路旁及墙隅等地方作为观赏。

产业发展

大蕉起源于东南亚地区,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是人类的主食之一。根据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据,1988年大蕉为总产量为240万吨,除去自产自销,损耗等部分外,约有9-15万吨大蕉可用作于牲畜饲料。多数的大蕉生产国以内销为主,仅有少数出口,主要生产国有乌干达、扎伊尔、喀麦隆、尼日利亚、卢旺达、坦桑尼亚,哥伦比亚及厄瓜多尔等国家。

物种对比

大蕉(Musa × paradisiaca L.)与同属植物香蕉(Musa nana Lour.)外观相似,但大蕉的抗寒力比香蕉强,栽培面积和产量远远小于香蕉,其他用途与香蕉相同。两者的在形态上主要差别如下:

相关研究

药理活性

据《中华本草》记载,晾干大蕉果肉中水溶及水不溶纤维部分(纤维素除外)具有明显的降胆固醇的作用,而经热空气烘干的大蕉果肉则无;新鲜大蕉茎汁可以溶解结石或减轻结石的形成。Amutha等在2016年发现大蕉甲醇提取物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活性,可以促进大鼠伤口的愈合。

应用潜能

大蕉苞片中含有多种常见的花青素,如飞燕草素、矢车菊素、矮牵牛色素、天竺葵素、芍药素和锦葵素等,可作为潜在的食品着色剂。利用H(2)SO(4)对大蕉花、茎和叶等不同部位进行水解,发现大蕉在特定的水解条件下可以作为生物乙醇的生产原料。此外,使用大蕉假茎纤维与聚树脂的复合材料制作安全帽,经测试后发现其具有重量轻、耐压强度好、抗冲击性强等优异的性能,可以作为传统材料的替代品。

延伸文化

大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以南传佛教为信仰的中国傣族中,大蕉与一些芭蕉类植物是美好、祈福、祝愿的象征,常被用于一些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中,如傣族的“升和尚”仪式、赕佛仪式和“贺新房”仪式。在印度,大蕉因其不断繁殖而被视为生育和繁荣的象征,常被用于婚礼中。在马来西亚民俗中,妇女在分娩后会用含有大蕉叶的水沐浴15天。此外,早期的夏威夷人在战争中曾使用蕉叶作为停战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