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鳌 :清末回民起义军领袖

更新时间:2023-11-10 14:35

马占鳌(1830年—1886年),字魁峰,又字鼎臣,经名阿卜都里则孜,回族,清末回民起义军领袖,甘肃省临夏县漠泥沟乡何家村人,原籍大荔县王阁村,回民称漠泥沟阿訇,甘肃马家军始祖,授建威将军。

马占鳌曾在1863年参加河州东乡族马悟真、闵殿臣起义,被推为帅。1872年正月,马占鳌在太子寺(今广河三甲集)战役中,大败清军。但马占鳌却乘着起义军大胜的机会要求投降,左宗棠权衡再三,最终接受了马占鳌的请降。马占鳌降清后,清廷封为督带兼中旗官带,得六品军功顶戴,官至补用总兵,为其子嗣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马占鳌共有三子,依次为马安良、马国良、马毓良。马占鳌于1886年在家乡大河家病故,其职由长子马安良接任。马占鳌被赐号“勒尔津巴图鲁”,为近代马家军的奠基人。

人物生平

马占鳌少时在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苦心钻研伊斯兰教经典毕业后回家。从24岁起,到大河家清真寺掌教开学。

同治二年(1863年),马占鳌相约马海晏西乡县举起反清大旗,起兵反清。这时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整个西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八月,马悟真、闵殿臣等向马占鳌求援并公推其为统帅,于同治三年正月攻克河州城,并迅速向黄河洮河沿岸推进。马占鳌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中心,在黄、洮两河间从事反清活动,并与宁夏马化龙部、西宁马文义部、肃州马文录部连成一气,纵横陇右。

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清廷派陕甘总督左宗棠湘军三路进剿西北反清军。

同治十年(1871年)屠杀宁夏回族自治区马化龙及其部众,随之大举进攻河州。十月,清军过洮儿河攻占三甲集,清军与反清军在太子寺(今广河县)一带拉开战幕,进行了著名的太子寺战役。此役击毙清兵部将140余人,其中参将以上17人,失去军械无数,是左宗棠进入西北六年来一次最惨重的失败太子寺战役后,马海晏等众将想乘胜继续追击,但马占整力排众议,说服各头领,乘胜降清。左宗棠分别以军功记名,将马占鳌所部改编为马队三旗,任命马占鳌为督带,兼中旗管带,马悟真、马永瑞为左、右旗管带,马海晏、马安良等为旗官,归河州镇节制,同清军一起,镇压农民反清起义。不久,马占鳌等捕杀了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同反清的撒拉族头领马彦龙、马聋子、狗齿牙子等,闵殿臣因拒绝降清,被马占鳌捕获后送往兰州市处决。之后,马占鳌随甘军董福祥出入战场,所部成为重军主力部队之一。马占鳌由反清统帅成了镇压反清者的工具,成了效忠清王朝的重臣。官至提督衔总兵,赐号"勒而津巴图鲁"。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2月21日,马占鳌病故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家中,终年57岁,诰授“建威将军”。

家庭成员

马占鳌有三子,分别是马安良、马国良、马毓良。马占鳌的长子马安良在父亲病逝后接任其职,继续为清廷效力。

人物评价

奇变莫测,动应多端,料事如神,转祸为福,此之谓智将(慕寿祺著《甘宁青史略》)。当代一些历史学工作者,对马占鳌胜而后求抚,认为“就当时情势而言,可谓适当之至”。“马占鳌胜而后降并非没有道理,并非全是他一个人的一意孤行”,况且“抚局在一定程度上中止了-和抢劫”,“使社会生活和生产稍稍恢复和安定”。事实上,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由此中止了遭受战乱之苦,确实得到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马占鳌是一位有功有过的历史人物。从动摇和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反对和 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角度看,马占鳌发动的回民反清起义应当予以肯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