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峰 :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

更新时间:2023-11-11 10:22

马立峰,原名泽祥,号一山,福建福安人。清宣统元年(1909)一月二十四日出生。幼时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马三弟抚养,伯父见他聪明伶俐,克勤克俭送他上学。在小学时,他就胸怀大志,品学兼优,赢得师长们的喜爱,校长黄某还借“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为他改名为马立峰。后参与中国革命,1935年2月8日,马立峰带警卫人员转移到洋下坪凤落洋(风阳贝),因叛徒出卖被敌军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之后,在马立峰所在的村为了纪念马立峰,改名为立峰村。

生平经历

1909年1月24日生于贫苦农家。

1925年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6~1927

民国15至16年(1926~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浪潮席卷全国,他同福安市一批回乡进步青年接触,阅读了《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种集会。

大革命失败后,他避居福州市,17年春,加入革命互济会和反帝大同盟,8月,考进福州理工学校公路专修班。

在互济会的共产党员影响下,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与陈铁民等四人在福州成立福安党小组,暑假期间,回福安宣传革命,开展工作。同年秋,马立峰毕业,留校工作,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年1月,因革命传单和刊物被发现而被校方解雇,回到福安市。同年秋,中共福安县委成立,陈铁民任书记,马立峰任委员兼南区区委书记,积极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抗捐,抗债斗争,并建立贫农团组织。

从1919年2月至1920年9月,县委领导贫农团先后三次举行暴动,向反动民团和警察队发起进攻,但均因缺乏斗争经验,组织不严密而失败。

1931

民国20年(1931)2月,福安县委改组,马立峰任书记。

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邓子恢到福安巡视指导工作,在邓子恢指导下,他在家乡马发动农民,组织秘密农会,开展减租抗债斗争,取得了胜利。随即成立村党支部,把秘密农会发展到附近的乡村,还着手建立秘密的武装组织。

6月间,青黄不接,他们发动柄溪群众向地主、粮商开展声势浩大的“平”,“赊借”斗争,又获全胜,群众情绪异常高涨。在这次斗争中,成立了中共柄溪区委会,附近乡村的农会、贫农团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

8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成立,马立峰任书记。是年秋,他亲赴福安西区,同穆阳党支部一起,领导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斗争,把在这个地区横征暴敛的王惠斋、谢培轩两个捐抓起来,责令他们把刮走的税金还给农民。西区的农民运动也迅速蓬勃发展,农民革命的浪潮,震惊了反动派,他们四处张贴布告,缉拿马立峰等人。

1932

21年(1932)初,马立峰被迫避居福州市

4月,陪同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又回到福安市,并在陶铸领导下,整顿游击队,进一步发展工农武装。

9月14日,他和詹如柏率领游击队奇袭蓝田村的反动民团,缴获长短枪18支,第二天,“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正式成立,詹如柏任队长,马立峰任政委。接着,游击队又消灭了溪尾民团,袭击棠溪的民团,收缴了敌人的武器,打开了豪绅的粮仓,把粮食,食盐分发给农民。

是年冬,中国国民党调集海军陆战队,配合当地反动军政头目,联合成立“清乡委员会”,对宁德市革命力量进行反革命“围剿”。

1933

1933年初,马立峰在赴会途中在棠溪被捕。福安市民团团长陈王基对他施以酷刑,后又弹泪相劝,企图诱降,马立峰均以轻蔑一笑置之。

后来,他被提到省高等法院看守所关押,敌人又对他进行了32次刑讯,仍一无所获。

11月,“福建事变”发生,经中共福州市委营救,马立峰于“12月7日获释。一出狱,他立即赶回福安,贯彻市委指示:乘“福建事变”,闽东敌人力量空虚的有利时机,领导全区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4

23年(1934)1月7日他和詹如柏、叶飞、曾志等率领游击队一举攻占宁德市重镇赛岐,旋即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团。并在安德、福霞、霞鼎、安福县、福寿等五个边县的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后,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备处,马立峰当选为筹备处主任。他在柏柱洋进行分田试点,并对分田政策作了具体说明。

2月23日,他率部队和平解放柘荣城,成立下城区苏维埃政府。

3月,他同赖金彪、范式人率领红十六连转战福安市、宁德、霞浦县等地,打击反动地主武装。

4月底,闽东党政军领导人和各地代表、群众三千多人在柏柱洋庆祝分田胜利。随后,马立峰抽调一批骨干前往各地推广柏柱洋分田经验,掀起闽东土地革命高潮。

数月后,宁德市10个县,有1400多个村庄的60万人口(约占总人口数三分之二)分得土地,农民为保卫胜利果实,踊跃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5月底,中共闽东特委成立,苏杰任书记,马立峰为委员。接着,在闽东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又当选为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致力于苏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改革社会习俗等工作。

民国23年(1934)10月,敌人调集三万多正规军,配合福建省浙江省两省地方反动武装,分兵三路向闽东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马立峰等人领导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斗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作战失利。马立峰等人率闽东党政机关从柏柱洋撤往官洋村,后又转移到深山雷柏洋。

1935

24年(1935)1月,形势更加恶化,闽东党政军负责人决定由叶飞和赖金彪率领独立师主力迅速撤出苏区打游击,由马立峰带领红三团坚持苏区斗争,牵制敌人,掩护突围。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突围后,闽东苏区大部分被敌占领。马立峰率领红三团转战在福安东区崇山峻岭之间。

根据形势,他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他告诫指战员们说:“逃跑就是投降,今日苏区是处在黑夜与黎明交替的一瞬,谁不坚定,谁就是革命的逃兵,革命的罪人!”然而在此险恶的关头,2月3日,红三团代理团长游聚康叛变投敌,2月8日,游聚康指使叛徒陈奕弟、游阿乐带人包围了马立峰在柘荣县下坪村凤落洋的住处,以汇报工作为名,进行突然袭击,马立峰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之后,在马立峰所在的村为了纪念马立峰,改名为立峰村。

人物纪念

在闽东革命的首府柏柱洋的入口处,有一个小村落,村口耸立着一块青石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的题词———“马立峰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青石碑后侧有一方碧波荡漾的清水池,池中央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阁,上面题着原中顾委委员、中组部副部长曾志的题词———“马立峰纪念亭”。这个小村落就是宁德市革命先驱、闽东党组织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的马立峰的家乡———马厝,为了纪念这位闽东人民的骄子,当地人民和政府把马厝改名为立峰村。

年仅26岁的马立峰就这样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以全国500名著名烈士之一的英名彪炳史册,他的革命历程是闽东革命斗争的缩影和写照。1984年,国家为纪念马立峰烈士,在马厝月半池畔竖立了马立峰烈士纪念碑,由马立峰烈士生前的亲密战友叶飞题词。纪念碑的后方还修建了马立峰烈士纪念亭,曾志为纪念亭题匾名

电视作品

200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詹如柏和马立峰为原型拍摄了反映闽东苏区革命争史为题材的20集电视剧《生死相随》。反映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闽革命斗争的历史片段。在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福州市等地进行拍摄。

导演:谢家良

主演:牛青峰/徐洪浩/侯长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