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敬中 :魏敬中

更新时间:2024-09-20 20:50

魏敬中(1778-1860),字治原,号和斋、和宇,清代学者,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县东洋里樟源村(现属周宁县)。他的祖父魏昌佐和父亲魏德化均未涉足仕途,以诚实谨慎闻名。魏敬中自幼聪颖好学,5岁时开始接受教育,对《周易风水》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色,受到福安市名士郑英山的高度评价。

人物生平

魏敬中自幼聪明好学,5岁入塾启蒙。他阅读《易·乾象》后感叹:“欲为君子宜法天”,并请祖父书写“天”字张贴在书房内,以此激励自己。11岁时已能撰写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广泛涉猎经史典籍,立志成为杰出的人才。他的文章风格豪放独特,引起了福安名士郑英山的关注,后者邀请魏敬中在其家中深造。

魏敬中18岁时进入县学学习。爱新觉罗·颙琰六年(1801年),他通过选拔考试成为拔贡,并获得本科经魁的称号。第二年春,他赴京参加会试,未能成功。此后,他曾多次北上应试,并在等待考试期间担任教师工作。在北京期间,他得知房山区邢家收藏有大量的书籍,于是前去潜心研读,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学问。他还因为帮助一位不幸去世的霞浦县旅客处理后事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魏敬中考中进士,殿试名列二甲第六名,被授予庶吉士职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被任命为编修,并负责国史馆的总纂工作。魏敬中以其勤奋和审慎的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他对任何疑问都会深入分析,绝不轻易放过。尽管有机会追求更高的地位和财富,但他选择专注于学术研究,与一些著名的同年进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母亲去世,魏敬中返回家乡,主持宁德莲峰书院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不仅教授学生,还整理出版了先哲陈普的作品,保护了当地的文化遗产。此外,他还倡导修建了白鹤岭的道路和龙山塔,改善了交通条件和城市景观。

返北京,但由于一次考试中的失误,他从翰林院的重要职位降级为一般官员,感到非常失望,随后决定辞去公职,返回福州市。闽浙总督孙尔准曾聘请他担任鳌峰书院的山长,但他并未接受,而是选择了在浦城县的南浦书院授课。

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年),闽浙总督程祖洛委托魏敬中处理陈寿祺主编的《福建通志》。这部志书因梁章钜等人的反对意见而陷入争议,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魏敬中接手这一项目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同时担任福州凤池书院的山长,一边教学,一边协调各方意见,修订志书。他常常凌晨起床,直到深夜仍在桌前工作。由于资金短缺,他还捐赠了自己的薪俸来支持这项工作。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完成了《福建通志》的修订工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分歧。新版《福建通志》在内容上有了一些重要的调整,包括增补和删除某些人物传记,简化地理描述,以及缩减了全书的规模。

魏敬中在凤池书院担任山长长达17年之久,他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深受学生的爱戴。咸丰二年(1852年),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辞去职务。学生们对他依依不舍,甚至联名请求他继续留在学院任教,但他还是坚持离开了。在福州市期间,他与林则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共同探讨诗歌和艺术。地方官员也经常向他咨询有关当前事务的意见,如水利工程和救灾措施等,魏敬中总是真诚地提供自己的见解。

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魏敬中因病去世,享年82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福州西门外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浦城凤池书院的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他们决定在书院的名师祠中设立魏敬中的牌位以示纪念。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令将魏敬中列入乡贤祠,以表彰他在学术界的卓越成就。

主要作品

魏敬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屋漏讼过录》《观我生日记》和《炳烛轩抄撮》等著作,以及他主编的被誉为善本的《政和县志》。

参考资料

魏敬中:才华出众的一代史官.福州新闻网.2024-08-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