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鳺 :鹈鳺

更新时间:2024-09-20 12:18

大杜鹃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俗称布谷鸟。炎帝少女女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精卫",飞从"发鸠山",化为秭归鸟。同时,它也是春神句芒的使者和化身,与燕子都是男根的象征,古代农村在春节对其祭,以祈生育。

简介

鹈鳺tíguī:鸟名,即杜鹃。《楚辞。候人》文:“恐鹈鳺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也有说鹈鳺和杜鹃是两种鸟,但支持这一说法的不多。

名称来历

《十三经注疏.邓尔雅。释鸟》:鳲鸠,。东晋郭璞(字景纯)注云: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唐陆德明(陆德明,唐秦王李世民之十八学士之一)经典释文云:鳲音尸。鴶,古八切(jiá)。鵴音菊。宋邢昺疏云:左传(鲁昭公十七年)云:鳲鸠氏,司空也。《诗。召南(召音邵).(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皆谓此也。由于杜鹃科的叫声很像“光棍着锄”,在一些地方被称为“光棍鸟”。

生活环境

大杜鹃多数居住在热带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大约35%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传说

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四川省民间广泛流传着“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故事,说的是在古代蜀汉有个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后称为“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杜鹃科之名,大概来源于此。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节,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诗中催耕的大杜鹃。即杜鹃鸟。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春夏之际,杜鹃科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

传说杜鹃啼血的杜鹃科应当就是特指的俗称大杜鹃四声杜鹃。因为细加端详,杜鹃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属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 卷759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秋瑾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