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

更新时间:2023-06-05 10:06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

蔡襄出生于仙游县枫亭赤湖村的一个农家,幼时曾和弟弟蔡高一起在外祖父家中学习。自八岁起,蔡襄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甲科第十名,被授予了漳州市军事判官的职位。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吏部员外郎范仲淹因上书弹劾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而被解除了职位,蔡襄写下长篇组诗《四贤一不肖》讥讽此事。而后,蔡襄历任西京留守推官、朝奉郎、试大理评事,著作佐郎、馆阁校勘等职。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经欧阳修等人举荐,蔡襄担任知谏院一职。此后,蔡襄尽谏官之职,对朝廷之事多有议论。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蔡襄在福州、泉州任职,在任期间重视民生,整顿吏治,减免赋税,改变了当地信奉巫医的不良习俗。嘉祐六年(1061年),蔡襄回到京城,奉命担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在任期间,蔡襄依据实际制定用度,剔除腐败。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蔡襄病逝在莆田市家中,终年五十六岁,后追赠为吏部侍郎谥号“忠惠”。

蔡襄擅长书法,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的书迹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二月十二日,蔡襄出生于仙游县枫亭赤湖村的一个农家。幼时,蔡襄曾和弟弟蔡高一起在外祖父家中学习,接受外祖父卢仁的教导。自八岁起,蔡襄开始进入乡序学习。而后,蔡襄得到了仙游县尉凌景阳的赏识,先后被推荐进入县学和郡学习。天圣七年(1029年),蔡襄前往京城参加开封府进士考试,荣获榜首。而后,经凌景阳推荐,蔡襄寄居在江阴悟空院读书,准备参加明年的尚书省礼部组织的会试。次年,蔡襄再次前往开封市参加省试和殿试,登进士甲科第十名。

初入仕途

登进士甲科后,蔡襄被授予了漳州市军事判官的职位,写下了《士伸知己赋》,表达自己步入仕途后的愿望与意气。在漳州上任后,蔡襄经常和同僚游览名胜古迹,写有《序宾亭》《漳南十咏》《奉酬王知县赏春不与以诗见赠》等篇。同时,蔡襄还写有《上运使王殿院书》,概括而深刻地指出了北宋初年福建省社会经济的症结所在。除了游览观光,蔡襄多参加宴会,作有《耕园驿佛桑花》《溪行》等诗,反映了自己的游宴生活。

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吏部员外郎范仲淹因上书弹劾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而被解除了职位。而后,秘书监余靖为范仲淹辩护,太子中允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被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则是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对不理此事。因此,三人先后遭到贬斥。见状,蔡襄写下长篇组诗《四贤一不肖》讥讽此事。泗州通判陈恢因此上奏弹劾蔡襄,左司谏韩琦便弹劾陈恢越级上书,借此将其弹劾蔡襄的奏章拦下。而后,蔡襄又被任命为西京留守推官,前往洛阳市上任,后作《慈竹赋》,表达了自己思念故乡和家人的情感。次年,蔡襄作《上庞端公书》,向朝廷奏免漳、泉、兴三郡身丁税。

担任谏官

宝元二年(1039年),蔡襄被加封为朝奉郎、试大理评事,仍留任西京留守推官,后调任著作佐郎、馆阁校勘。两年后,蔡襄告假返乡,到家后便听闻弟弟蔡高的死讯,悲痛之余写下了《祭弟文》来悼念蔡高。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赵祯罢免宰相吕夷简,任命晏殊为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王素三人为谏官。见状,蔡襄便写诗祝贺。而欧阳修三人便一同举荐蔡襄,宋仁宗因此下令让蔡襄担任知谏院一职。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又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论述纳谏的困难,希望君主能明察奸邪。次月,欧阳修等人将蔡襄的诗歌推荐给宋仁宗。于是赵祯便下诏让蔡襄担任秘书丞、知谏院,时称“四谏”。同年五六月间,因旱灾、蝗灾日食、地震等灾异频发,蔡襄和余靖从天人感应论出发,连上《言灾异》奏疏四篇,陈述灾害与人事相关。随后,蔡襄又上书了《论元昊狂之计》等十二篇奏章,表达了对西夏元昊请和的看法。同时,蔡襄还上书了《论契丹遣使之意》等七篇奏章,陈述对契丹不轨之心的看法。而针对朝廷与契丹、西夏通和之后如何管理沿边事务,蔡襄又呈上了《乞通和之后早计费用》等六篇奏章。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蔡襄升任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此后,蔡襄更加尽职地议论朝事,无所回避。保州发生兵变,蔡襄上书主张镇压。

任职福泉

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返乡,皇上便下诏授予蔡襄右正言知福州市的职位。次年,蔡襄携双亲前往福州上任。庆历六年(1046年)十二月,为改变福州市左医右巫的习俗,蔡襄作《太平圣惠方后序》书碑立石。同年,蔡襄聘请才学之士周希孟等在福州讲学,并亲至学舍听讲。次年三月,蔡襄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在任期间,蔡襄下令严禁养蛊害人之事,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奏请减省五代十国时丁口税的一半,并号召民众在福州大义渡至临漳县沿途七百里种植松树。同年十月,蔡襄父亲蔡琇在家中逝世,蔡襄携家眷返乡奔丧,后在家中为父守孝。直至皇祐二年(1050年)十一月,蔡襄丧期结束,官复原职。

皇四年(1052年)九月,蔡襄迁任朝奉郎、起居舍人、知制造、权同判吏部流内。同年十二月,蔡襄奉命书写《孝经》。次年,蔡襄担任权礼部贡举。而后,蔡襄奉命书写赵恒《奉神述》上碑。写完上供后,赵祯亲自书写“君谟”两字赐给蔡襄。至和元年(1054年),宋仁宗的宠妃张姓去世,宋仁宗一再违反礼制为其大办丧礼,蔡襄便连上《乞罢温成皇后立忌》等奏章进行劝谏,被罢为监护园陵官。同年七月,蔡襄又迁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当时,御史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谈论梁适被解除职务,但蔡襄并未起草诏书。之后,每次遇到授官不适宜的,蔡襄便封还,赵祯因此待他更加优厚。

至和二年(1055年),蔡襄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担任泉州市知州赵祯便任命蔡襄为枢密直学士、泉州知州。而后,蔡襄作《读乐天闲居赋》,回顾仕途,感概人生志愿难酬,时光易逝。同年,蔡襄先后失去儿子和妻子,作《上集贤相公》言明家中遭遇的变故以及自己的艰难处境。次年,蔡襄先是到泉州上任,后被调往福州市上任。在福州任职期间,蔡襄备礼招纳福州士人周希孟陈烈陈襄郑穆,让他们用经学教诲学生。当时,福州习俗重视丧葬礼仪,父母死亡有的秘不发丧,而大肆铺张地请和尚做斋醮科仪,甚至有因此而破产的,蔡襄便下令禁止,提倡移风易俗。同时,蔡襄还整顿吏治,治理官场和社会的腐败现象,先后写下《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等警戒文章。除此之外,蔡襄还在闽县、侯官、怀安三县倡修水利,改善了福州市城内外的水环境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蔡襄奉命移任泉州市知州。在泉州任职期间,蔡襄在距离泉州市二十里的万安渡建立桥梁,方便人们的通行。与此同时,蔡襄还下令种植七百里的松树来荫庇道路。因此,福建省人民刻碑来纪念他的功德。

晚年经历

嘉祐六年(1061年)四月,蔡襄回到京城,奉命担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当时,蔡襄曾上表请辞,但赵祯不准。在任期间,蔡襄比较国库的盈亏,依据实际制定用度,剔除腐败。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八日,宋仁宗驾崩,皇子赵曙奉诏即位,为赵曙。次月,蔡襄上奏陵寝拟用永定陵之制,而后便在山中负责督修仁宗永昭陵。同年八月,蔡襄迁给事中,拜三司使。宋英宗即位后,身体较差,皇太后垂帘听政,便有人说蔡襄对此有异议,宋英宗因此怀疑蔡襄。恰逢蔡襄几次请求辞官,宋英宗便于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下诏批准蔡襄辞去三司使的职务,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杭州市知州。而后,蔡襄便到杭州治所上任,作《杭州谢上表》《杭州谢两府启》。次年十月,蔡襄的母亲卢太夫人病逝,蔡襄请求欧阳修撰写《墓志铭》,并于次月护送母亲的灵柩到乡。

逝世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蔡襄病逝在莆田市家中,终年五十六岁。赵顼追赠其为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葬于枫亭铺头村蔡岭。

赵昚淳熙三年(1176年),其曾孙蔡洸为蔡襄奏请谥于朝,蔡襄被赐谥号“忠惠”。

施政举措

政治

赵祯赵曙朝,表面上近百年“无事”,实际内忧外患。搜刮虽多,而财用疑竭,养兵百万,战斗力却极弱。在这种背景下,蔡襄力主改革,提出“强兵”和“富国”为当时之急务,为此上书《国论要目》十二篇,来谈论当时的急务,言明强兵为第一事,富国为第二事。而蔡襄提倡“强兵”“富国”的目的是为了“安民”。同时,蔡襄力主改革,在“庆历新政”中是改革的促进派,起过重要作用。蔡襄还注重贤才,把是否得人才、用人才视为安邦治国的首要问题,并与“清史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主张改革择官的旧规,要用荐举的办法(包括保举连坐之法)来发现人才,观其所长,随其材而任之,扬长避短,以知人善任,选拔贤能。同时,他还从自身做起,亲自荐举不少有用的人才。例如,荐姚光弱“好学有行”,他熟悉兵法,比那些滥进的人有才干。

经济

蔡襄认为在经济上要坚持“安民”,即让老百姓各得其所,安居乐业,不要犯上作乱,使国家安宁。他在《安民》篇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安民”主张,主张轻摇薄赋,即“量取其力”,使百姓“其力有余”,保持再生产能力,百姓才有可能“各安其所”。蔡襄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时,耳闻目睹当地百姓身负重赋、生活贫困之情形,便将亲眼所见到各地民众被苛捐杂税盘剥的悲惨生活状况,向赵祯汇报,上疏《乞减放漳泉州兴化军人户身丁米扎子》。奏疏陈述了三郡百姓交纳身丁钱的困境,并请求仁宗减轻民众负担。皇祐三年(1051年),宋仁宗下诏减少漳、泉州市兴化军五代十国以来的丁口税。至此,困扰三郡百姓多年的丁米问题得以解决,百姓的税负负担也得以减轻。蔡襄还提出了“谨财用”的主张。他认为国家的“财用”是否妥当是直接影响到“安民”“富国”“强兵”的大问题,因此,国家的财政开支要有一个原则来制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增加人民的负担。

文化

蔡襄崇需重道,主张以“礼”治天下的。所谓“礼”,就是指君臣父子、尊卑上下、纲纪名分等一整套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蔡襄主张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向受教育者灌输儒家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宣扬封建的仁义道德。具体表现为蔡襄不忘在思想上唤醒民众觉悟,下令革除民间陋习,以期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当时福州市巫医频繁涌现,许多人患病不请大夫,而是请来巫师驱邪去病,致使许多病人病重不治。蔡襄为了改变民众这种愚昧无知的状态,消除这种陋俗,蔡襄便从州衙去除民间医书《太平圣惠方》,并请当地民众最信任的医生何希彭,从中选取便于群众运用的六千零九十六条方,雕版公布于福州府衙门前,为病者提供药方。在公布《太平圣惠方》的同时,蔡襄还亲自写了《圣惠方后序》一文,宣传劝导民众有病看医用药,并在《圣惠方》碑板附近,创办“医学堂”。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改变当时人们对诗词歌赋等文章进行过分雕琢,蔡襄充分实践自己的经世之术学习主张,在福州市开办学院,并礼贤下士,聘请有德行有学问之人共同办学,向诸生传授经术方面的知识。蔡襄自己也身体力行,到学舍执经讲授。在蔡襄的倡导下,学习经术之人数百,州民知书识礼,这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

民生

修桥铺路

在蔡襄的许多奏章、杂论、诗文和书信中,都充分体现他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基本思想。他建议皇帝关心百姓,希望为政者要“恤民”,要关心百姓的疾苦,不要过分剥削百姓,使民“有余力”,要为百姓多办好事,百姓才会“各安其所”。他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他主张“安民济世”,为政、处事,都必须围绕“安民”这个中心。蔡襄就任福州市后,便指示所管辖的闽县、侯官、古田县、福清、怀安、长乐区长溪、连江、闽清县、永清等十二县,在大道两旁栽植榕树。任转运使后,又要求本路栽植。经福州地区行军七百里,在沿途两侧种树,不仅可以为后人遮风挡雨,也能绿化沿途景色环境。

蔡襄在福建省地区还有一大建设,那便是——倡修洛阳桥。洛阳桥亦称万安桥,位于今泉州市惠安县交界处的洛阳江上。这里从古至今依旧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枢纽,它连通江浙地区和漳广地区,是福州到闽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蔡襄知泉州府,为解决人民渡江困难,发展交通事业,他决心修造大桥。在蔡襄的主持下,历经六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在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成了这座四十七孔,长三百六十丈,宽一点五丈的洛阳桥。洛阳桥的修建,使天堑变坦途,沟通了福建省的海上交通,大大促进了福建泉州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兴修水利

蔡襄在福建的建设之一便是恢复五塘,兴修水利。五塘为莆田市的胜寿、西冲、太和、屯前、东塘五所陂塘,始建于唐朝,蓄水后可用于灌溉下游沿岸一千余顷咸地,助庄稼收成,惠及农户八千余家。宋天圣年间,当地官户与强宗富户陈清等相互勾结,将此五塘填没,改为田地。自此,原靠五塘灌溉的田地,断了水源,变成了望天田,只靠雨水,常颗粒无收。但农家仍需照常纳税,生活颇为困苦。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时任福州路转运使的蔡襄返乡探亲,听闻此情况,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后,上奏疏《乞复五塘札子》。蔡襄的这一奏疏得到仁宗皇帝的批准,诏令地方官恢复原来的五所陂塘。自此,困扰当地百姓的灌溉难题得到了破解,使得沿线十二万人口获得生路。除了恢复五塘,蔡襄还在莆田市复修慈寿陡门、南安陂和太和陂,使得莆田平原的水利得到了较好的改善。除此之外,蔡襄还主持修复了南安陂与太和陂,使其水利功能得到恢复,也使当地百姓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主要作品

根据《宋史》的记载,蔡襄著有《茶录》一卷,《荔枝谱》一卷,《墨谱》一卷,《蔡忠惠公文集》六十卷,又《奏议》十卷。而就《蔡忠惠公文集》而言,其刊本主要有如下几种:刊刻年代不详的十七卷本、三十卷本(宋蔡洗刻本、清光绪蔡恩煦三十卷补刊本)、三十六卷本(宋乾道四年泉州市知府王十朋刻本、南宋三十六卷本、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本、清雍正甲寅刊本)、四十卷刻本(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南昌刻本、四库全书珍本)。

主要成就

诗歌

创作内容

蔡襄是一个全能诗人,在他现存的四百二十多首古诗中,既有可以直抒胸臆、自由发挥的古体诗,也有字斟句酌、讲究韵律美的近体诗,其中古体诗约一百多首,近体诗约有三百二十多首。按其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四大类:一是政治诗,二是怀古诗(约十四首),三是赠答诗(约百来首),四是题咏诗(约二百三十首)。这四类诗从四个侧面真实地表现了蔡襄的思想情感,精神面貌,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蔡襄的政治诗是其爱国爱民、革新政治思想的自我写照,如《酂阳行》一诗便用平实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惨烈的灾后社会图画,表明了蔡襄对人民死难的无限哀伤;蔡襄的赠答诗则是其广交游、重情义、鼓正气、励后进的个性特征的真实表露。如《寄汝州王仲仪待制》抒发了对权奸的憎恨、对友人的挚爱和鼓励之情;蔡襄的题咏诗在其诗作中几占半数,是其高尚情操的历史见证。如《圣泉寺松径》借咏松以自况,表达了“留作清凉除热恼”的爱民思想。蔡襄的咏物诗常常是他内心情感与高风亮节的外化,达到了物我浑一的境界。蔡襄的怀古诗是他鉴古感时、革布新社会理想的曲折反映。这部分诗虽然仅存十几首,但每首都写得凝炼含蓄,当时宋期面临着外敌侵凌和内政腐败两大问题,蔡襄感时怀古便侧重在这两个方面,如《陈将军庙》用“曾凭水栅蓄长江,报国全事无双”等句塑造了一位宁死不屈、虽死犹生的抗敌英雄陈将军的形象,用以对照当时那帮靠着“钱求福”、苟且偷安的投降派嘴脸,寓托了诗人坚决抗敌的爱国情思。

创作特点

蔡襄擅长采用多种手法来表达诗歌意趣,他擅长采用起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如《方山渡口占》中,前两句用由远及近的手法,紧接着“不知”一词显示了诗人的思考,最后尘埃落定发出慨叹,点出了诗人对年华流逝感慨的主题。蔡襄还擅长运用修辞手法,如《段家堤西望晚山》中后两句将晚霞比喻为画工泼彩的绡。用比喻的手法将现实中的景物通过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赋予了它们更加美好和新奇的意义,为诗歌本身增添了一定的色彩和意境。在《朱楼》中还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借用了晋代王戎重过黄公酒垆时,感伤友人阮籍嵇康已亡的故事,来表现自己与友人分离诀别的悲痛心境。

蔡襄还擅长用散文的手法来写诗歌,就是通过运用优美的词语和丰富的意境来使诗歌更“美”。如《登三乡寺阁》中诗歌前半段通过描写诗人寻常生活中的见闻,营造出独特的境界,再经过润色加工体现了诗歌特有的平仄、韵律和节奏美。而散文化的语言也使诗歌更加明白易懂、通俗晓畅,后半部分又由“游宦”和“流年”,眼前景象从仙境转为了对现实和人生的感叹,由景入情,浑然一体。此外,蔡襄在用语上追求清新自然,他的语言风格大都选择新颖,追求诗风的亮丽、语言的通俗以及比喻的新颖独到。蔡诗的语言风格还有雄健劲峭的气骨,他主张“气格论”,指的是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富有气势和刚健雄伟的一种力量美。

蔡襄的诗中还常出现一些意象,借以表达一些生活和人生的哲理,如在《十三日吉祥探花》中,蔡襄借助咏花来书写对青春易逝、人生短暂的慨叹。这是诗人对仕途的坎坷、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环境不断思考的体现,也是宋代诗人善于回归现实生活的写照。除自然意象外,蔡襄还选取了很多人文意象来展现诗歌的理趣。如《即惠山煮茶》中的“茶”,诗歌写了诗人亲自到惠山用惠泉水煮茶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乐在其中。茶本身就是宋人们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以求放松和享受的交往媒介,而且味道鲜香,也代表了知识分子们高洁的气质和纯洁的品格。

书法

创作内容

蔡襄的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欧阳修曾说苏轼死后,唯蔡襄独步当世。朱长文《续书断》中称蔡襄书法受到赵祯喜爱。蔡襄传世的书法作品,小楷有《茶录》《牡丹谱》《寒蝉赋》,行草书有《与杜长官帖》《陶生帖》《大研帖》《澄心堂纸帖》《持书帖》《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等。石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和《刘蒙伯墓碣文》等。蔡襄提倡晋、唐古意,对扭转北宋初绮靡的五代十国书风起了重要作用,使书法艺术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创作特点

蔡襄论书以内在精神为主,形似次之。蔡襄在《评书》以“神气”与“形似”对举,强调应重视书法的内在精神意蕴,外在的“形似”是次要的。如果只是模仿前人的点画,而无内在的精神,则是“不知书”,是不可取的。蔡襄颇为注重书写时主体的审美体验,他认为只有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主体精神,书法作品才能展现出“神气”,字也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其次,蔡襄大力主张学习前人,恢复晋、唐古意。这种复古的思想,有力地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靡弱的书风,为一种新的书风建立扫除了障碍。最后,蔡襄注重书法的基本功,注重点画,强调基础,循序渐进,主张从楷书入手,而后才是行书和草书。在北宋诸家中,蔡襄较年长,他通过自己的书法实践,不仅改变了宋初书坛的一片靡弱风气,而且使后人能在晋韵唐风中找到书法创作的依据,为书法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茶业

蔡襄为官期间,体察民情,注意发展地方经济,为福建省茶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蔡襄在福州市时任职时亲自监制北苑贡茶,并有所创新,他认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上入手,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还改进制作工艺,把过去八饼为一斤的茶饼(大团茶)改为二十饼为一斤的小茶饼(小团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评价其改造的茶:蔡襄始造小片龙茶,其品绝精,价值金二两。北苑茶由此名声大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蔡襄坚持对茶叶进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不仅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福建茶叶渐渐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同期北宋重臣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蔡襄之侄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肯定了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质至极,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苕溪鱼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

蔡襄还根据自己多年用茶的体会,以记述福建茶叶为主,写下了《茶录》一书。《茶录》写于宋皇祐三年(1051),修订于治平元年(1064),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茶叶专著。《茶录》共二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所涉及内容包括茶叶品质、茶叶保存、品评方法、制茶工具和品茶器具等方面。由于《茶录》的宣传,福建茶叶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与此同时,蔡襄根据自己的品茶体会,创造品茶理论,在“论茶”中把茶的色、香、味分开论述,第一次提出了用色、香、味的标准来品评茶叶的优劣。他说上等茶饼“色贵白”“有真香”“味主于甘滑”。以色、香、味来品评茶叶同现代审评茶叶的色、香、味、形的标准基本接近,可以说蔡襄为现代品茶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蔡襄还注重视茶具制造,推荐了兔毫茶盏。其隔热效果好,能长时间保持茶汤温度,使茶易于发泡。兔毫茶盏和北苑茶饼相得益彰,是中国茶史的一大趣事。他所著的《荔枝谱》一卷,是世界上最早介绍荔枝的专著,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重要争议

《荔枝图》作者

《荔枝图》是蔡襄作《荔枝谱》中的“图”部分,但其作者一直众说纷纭。清人彭蕴璨集载《宋本传》《福建通志》《宣和书谱》《闽画记》《墨池编》《清河书画舫》《欧阳文忠公集》《宋诗纪事》有关内容,认为“(蔡襄)所绘《荔枝图卷》,南渡后重修宣和故事,尚存六种书,为当时第一”,即认为蔡襄便是此画的作者。但也有人认为《荔枝图》作者为赵构,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刘、李、王逵、周鼎及顾复等人。元朝瑞州路学正刘偘题诗云:“高宗写此图,六种颜色奇。”他甚至以此图绘制之“巧心”见高宗治国之“无亏”。明朝云南省提刑事李旻则批评高宗在烽烟刚去之际、于王室多难之秋,竟然还有闲情“写此图”。与此同时,清代吴荣光则认为《荔枝图》是北宋崔慤传写的。吴荣光认为图上的绍兴御府之印,乃是鉴藏之章,并非作者明证,这张图应该是崔慤等人传写的。

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蔡襄为政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为民众所称道。为了纪念蔡襄为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等多地父老乡亲自发为他建立祠堂、纪念馆。他的精神将激励着福建省地区的百姓,不断拼搏。

蔡襄的书法思想、创作观对后世人们创作、书法研究等层面的影响颇深。蔡襄书法发展具有全面性,其草书、行书、楷书均是历代书法家效仿的对象,发展至现代也同样如此,其书法创作观、思想对人们起到了启迪的作用。

人物评价

宋史》曾评价蔡襄的书法道:蔡襄工于书法,为当时第一,仁宗尤其喜爱他。

蔡襄好友北宋史学家欧阳修评价蔡襄:认为他对朋友重信义,为政爱民,是一代人杰,福建地区的人民对他颇为崇敬。

宋代名臣文天祥在蔡公的断像上题祠,赞其为庆历名臣。

宋代大学者朱熹作《蔡忠惠象赞》,认为蔡襄颇为学问,为官颇为尽心,是忠义之臣,书法独步当世,文章名垂青史。

宋丰国公赵鼎评价蔡襄为:儒林仪表、国家栋梁。明代翰林院学士柯潜称:蔡襄为"莆田市第一”,心正笔正,忠义昭昭。

清朝名臣朱轼评价道:像蔡襄这种人,是一代雄杰。蔡襄在朝廷任职时,受到了赵祯的赏识,所谈论的都是别人不敢说的要紧事。等到州县任职,蔡襄抨击奸恶,注重贤能,重视教育。他的丰功伟绩也惠及后世,经过很长时间都没被遗忘,这何尝不是伟大。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被认蛇精

在担任福州市知州期间,蔡襄曾因病数日未办公,每天都梦见自己登鼓楼,在鼓旁边睡觉。当时,击鼓之人因为鼓上有大蛇,数日没有打鼓。等蔡襄病好了之后,将自己的梦境告诉他人。人们便将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蔡襄是蛇精。

髯置何处

赵祯曾在与蔡襄的闲聊中,谈论起蔡襄的胡须,说他的胡须很好看,问他晚上是将胡须放在哪里,是盖在被子里,还是放在外面。蔡襄晚上回家后,想起宋仁宗的话,感觉无论怎么放胡须,都不舒服。于是蔡襄一夜未眠。

事母至孝

蔡襄侍奉很是孝顺,曾在路上遇见一老妇,模样衰老。蔡襄问其年岁几何,老妇答道:“我已活了一百零二岁了。”蔡襄于是对她再三行拜礼,并说道:“希望我母亲的岁数能像您一样长久。”后来,他的母亲果然活了很久。

上元罢灯

蔡襄在福州市任职时,恰逢上元灯节,他下令让百姓点七盏灯,陈烈特地制作一盏一丈多的大灯,在上书写“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知府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几个大字,蔡襄看见后,便下令不需点灯。

地下阎罗

蔡襄晚年病重时,当时的兴化郡守李遘夜里睡觉时,梦见仙人紫绶金章,声称前来迎接下任。李向其询问,仙人答道:“我是阎罗王,蔡襄要来接替我。”次日,蔡襄便去世了。李遘为此作挽诗道:“不向人间为冢宰,却归地下作阎罗。”

后世纪念

东沙蔡襄纪念馆

蔡襄纪念馆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海镇东沙村,1984年12月4日修建完工,是第一个蔡襄纪念馆。在其陈列室中,收藏和陈列着许多有关蔡襄生平活动的文物、蔡襄的遗作、书简和字帖;收藏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蔡氏族谱、海内外研究蔡襄及其世系的著作、论文和评说;收藏和陈列着许多海内外族亲回乡祭祖的音像、照片、名录和捐赠记事;收藏和陈列着几百幅海内外名人颂扬蔡寝丰功伟绩的字画。

蔡宅忠惠祠

蔡襄的故居有两处:一处在仙游枫亭蕉溪畔的卧牛山麓,一处在莆田城南蔡宅村。蔡襄获得谥号之后,蔡氏族人即把蔡襄在莆田蔡宅的故居改建为忠惠祠,兴化郡守葛为之立表坊曰:忠惠之家。修缮后的忠惠祠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五间厢双座的府第,座落在今福厦公路南侧百米处,路口立有“忠惠"石坊一座;府第围墙门口立有“忠惠故居”的石碑;一座围墙门上悬有“忠惠之家”的书匾;府第下房正门上横书“庆历名臣”四个大字。进了下房便是正屋下座大门,门顶悬挂“忠惠宗祠"直匾一块;上座厅前石柱上刻有如是对联:上联为“壶山兰水同千古”,下联是“庆历熙宁第一人”;上座正厅中设立蔡襄牌位,神台上安放著蔡襄的塑像,背后墙壁上挂有蔡襄画像一幅。厅前耳房里安放两块石碑:一块是欧阳修的《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另一块是《忠惠公祭田记》。蔡宅忠惠祠修建以后,蔡襄故居即成了蔡氏祖祠。相关单位于1986年将忠惠祠列入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此,莆田市蔡氏族亲遂成立了董事会,积极筹备重修忠惠祠的各种事宜。

文艺影视

影视形象

在2020年上电视剧《清平乐》中,由周帅饰演蔡襄。

戏曲形象

传奇剧本《四美记》,是明人所作,姓名不详。故事讲蔡襄母亲曾在度过泉州市洛阳渡时,遭遇风浪险遭渴死,蔡襄担任泉州知府后,奉母命修筑洛阳桥。明传奇另有《洛阳桥记》题材与此剧相同,可能即是此本。而清传奇和近代戏曲均有《洛阳桥》一剧。

莆田戏《蔡襄起桥》,亦讲述蔡襄造桥一事,但关于蔡襄造桥的具体情节并不多,而用较多的篇幅来写吕洞宾、观音、龙王助蔡襄造桥,将造桥神话化。此剧与《四美记》某些情节相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