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鹞 :鹰科鹞属鸟类

更新时间:2023-03-30 23:29

鹊鹞(学名:Circus melanoleucos),别名喜鹊鹞、喜鹊鹰、黑白尾鹞,是鹰科鹞属鸟类。成年体长420~480毫米;体重250~380克。

鹊鹞雌雄鸟羽色相异。雄鸟全身大致为黑白二色。从头颈至背部以及肩部,包括外侧的6枚初级飞羽和中覆羽均为黑色,下体颏喉部至上胸部呈黑色,下胸部至腹部以及两胁均为纯白色。虹膜黄色,嘴黑色,脚和趾黄色。雌鸟全身大致为褐色。上体暗褐色,头棕褐色杂有棕白色的纵纹,下体胸部具有粗的褐色纵纹,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具稀疏的黑褐色细纵纹。幼鸟和雌鸟相似,但是虹膜为褐色。

鹊鹞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繁殖于东北亚;主要越冬于东亚、南亚及东南亚。鹊鹞主要栖息于多样化的旷野草泽,自干燥草原到湿地均可,如河谷、沼泽、林缘灌木丛等,主要以啮齿类、蛙类、小型鸟类和爬行纲及昆虫为食等小型动物为食。

鹊鹞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成年鹊鹞体型中等,雌鸟较雄鸟稍大。成年体长420~480毫米;体重250~380克。具体衡量大小如下表所示:

鹊鹞雌雄鸟羽色相异。雄鸟全身大致为黑白二色。从头颈至背部以及肩部,包括外侧的6枚初级飞羽和中覆羽均为黑色,内侧的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以及大覆羽呈银灰色,初级飞羽内具白色的羽缘,次级飞羽内翈的边缘及端部均为白色,翅上小覆羽白色。停栖时在黑色的翼上形成白色的斑块。腰及尾上覆羽均为白色,且布有银灰色的光泽,尾上覆羽杂有灰褐色的斑,尾羽银灰色,具褐色斑,除一对中央尾羽之外,外侧的尾羽端部和内侧尾羽的羽缘均为灰白色。下体颏喉部至上胸部呈黑色,下胸部至腹部以及两胁包括翅下覆羽、尾下覆羽、腋羽及覆腿羽均为纯白色。虹膜黄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黄绿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黄色。

雌鸟全身大致为褐色。上体暗褐色,头棕褐色杂有棕白色的纵纹,脸部由眼为中心,向四周射出细纹。枕后羽和耳羽后缘以及喉部有不甚明显的领。背羽和肩羽具有狭窄的棕色羽缘,腰羽具棕色的端斑。翅外侧初级飞羽暗褐色,杂有黑褐色的横斑纹,内翈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杂有2~3道暗褐色的横斑纹。除初级覆羽灰褐色具暗色横斑外,其它覆羽均为褐色,羽端部棕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浅灰色,杂有4~5道黑褐色的横带。下体胸部具有粗的褐色纵纹,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具稀疏的黑褐色细纵纹。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是虹膜为褐色,腹部及翼下覆羽均为红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鹊鹞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繁殖于东北亚,包括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部、蒙古东部、朝鲜韩国等;主要越冬于东亚、南亚及东南亚,包括印度东北部、中国南部、中南半岛菲律宾等。在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部地区,越冬于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区,在迁徙时节可见于东部及中国西南地区省份。

栖息环境

鹊鹞主要栖息于多样化的旷野草泽,自干燥草原到湿地均可,如河谷、沼泽、林缘灌木丛等,在繁殖期后也见于农耕地中以及村庄附近的草地和丛林,在沿海地区也会出没于近海的湿地和水田等。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鹊鹞在9月至10月向南迁徙,直到3月至5月才返回北方。在中国,鹊鹞在4月初至4月中旬抵达中国东北繁殖地,在10月末至11月初离开。其常在上午或者黄昏活动。

觅食行为

鹊鹞主要以啮齿类、蛙类、小型鸟类和爬行纲及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常在疏林中的灌木丛、树林边缘地带、草地上捕食。主要通过低空飞翔盘旋进行巡弋或长时间在草地上空缓慢滑翔,一边飞行一边注视及寻找在地面上的食物,当其发现猎物后则会突然俯冲下降进行捕食。

鸣叫行为

鹊鹞通常不鸣叫,偶尔发出一些微弱的“wek-wek-wek”声,只有在繁殖期才发出洪亮而尖锐的叫声。在雄性飞行求偶时会反复发出“kiiy——weee”的叫声,雌鸟则发出快速的“kee——kee——kee”的叫声。当雏鸟在巢中受到干扰时,会发出“chak-chak-chak-chak-chak-chak”的声音。

飞行行为

鹊鹞常单独活动,常在树林边和灌木丛的上空飞行,其飞行高度不高,飞行的时候,常将其两翅上举,形成“V”字形样,并保持两翅不动,在空中慢慢地滑翔,并时高时低地上下浮动和向前飞行,有时不时地振动两翅和身体或者短暂地扇动几下翅膀。

生长繁殖

鹊鹞繁殖期5~7月。常成对单独营巢,4月初至4月中旬进入繁殖地后,雌鸟和雄鸟会在空中进行飞翔求偶,5月初开始营巢。巢址多位于疏林的草丛中,或在沼泽或草地上的灌木丛中。巢常呈浅盘状,一般由干苔草的茎叶构成。巢外径为40~71厘米,内径为17~40厘米,深为4.8~5厘米。每个巢之间的距离约为1千米。在不受外界干扰因素影响下,其巢一般可以使用多年。每窝产卵4~5枚,卵淡绿色或者乳白色,一般没有斑点,偶见缀有少量的褐色的斑点,卵呈卵圆形,大小为41~47毫米×32~36毫米,平均44毫米×34毫米。当雌鸟产出第一枚卵后就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如果雌鸟死去,雄鸟则会承担所有的孵化工作,孵化期约30天。雏鸟晚成,其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养,育雏期约30天,育雏期过后雏鸟离巢。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鹊鹞在世界范围内分布非常广泛。2001年,全球的种群数量大于1万只。2009年,在中国的种群数量约为1万~10万对繁殖对和约1000~1万只迁徙个体,在俄罗斯的种群数量约为1万~10万对繁殖对和约1000~1万只迁徙个体。但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其适宜栖息地被破坏,其种群数量似乎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的统计中发现鹊鹞在印度的越冬个体数量下降。

致危因素

鹊鹞受到农业发展和变革以及工业和城市排水污染等而导致的栖息地退化及丧失的威胁。

保护级别

鹊鹞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鹊鹞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鹊鹞被列入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二和《猛禽谅解备忘录》(Paptors MOU)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