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松 :香港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

更新时间:2023-11-10 13:39

黄丽松(1920年9月1日-2015年4月8日),出生于汕头市,化学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香港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

1938年黄丽松考获奖学金入读香港大学,主修化学;1942年,香港沦陷前夕港大颁授战时学位;194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研究所深造;1948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赴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51年任新加坡马来西亚大学化学系讲师、教授;1959年转职吉隆坡马来亚大学;1962年任马来亚大学理学院院长、署理副校长;1969年转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72年任香港大学首位华人校长;1982年6月邓小平会见黄丽松;1985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4年退休后与其妻随儿子赴英国定居;2015年4月8日在英国去世,享年94岁。

黄丽松专长为自由基化学

人物生平

1920年9月1日,黄丽松出生于祖籍揭阳市渔湖镇(今属榕城区塘埔村,小学、中学皆就读于香港民生书院,父为香港民生书院创办人。

1937年,赴上海圣约翰书院念书,因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未能起行。

1938年,考获奖学金入读香港大学,主修化学,舍堂属圣约翰堂(今圣约翰学院前身)。在校时活跃于学生活动,尤其精于演奏小提琴

1941年,日军侵港,黄丽松曾短暂参加英军辅助队,负责侦察化学武器。

1942年,香港沦陷前夕港大颁授战时学位。1942年,任广东省真光中学数理教员。1943年,任桂林国立广西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研究所深造,三年后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1948年,赴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于芝加哥期间结识其妻李威女士,不久共偕连理。

1951年,任新加坡马来西亚大学化学系讲师、教授(至1959年)。

1956年,获马来亚大学理科博士学位。

1959年,转职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先后任化学系教授。

1962年,任马来亚大学理学院院长、署理副校长(至1966年)。

1968年,再获牛津大学理科博士及香港大学荣誉理科博士等学位。

1969年,转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72年,任香港大学首位华人校长(—1986年),其间与学生关系良好,曾平息英女皇访港学生会示威风波。

1982年6月,邓小平会见香港大学校长黄丽松。

1985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7年起,担任汕头大学第一、二届校董会副主席

1994年退休,黄丽松与其妻随儿子赴英国定居,并定期返港。

2015年4月8日在英国去世,享年9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丽松发表论文约50篇,1974年出版英文版《游离基化学概论》一书,1983年以中文版发行。

人才培养

香港大学赞扬黄丽松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贡献良多,在任校长14年间,港大学生数目由4000人增加一倍到8000人。

荣誉表彰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

马来西亚化学学会会长、

国际文理学院院士、

香港大学永远校董等职务。

日本旭日勋衔,

香港第一届杰出市民奖。

社会任职

黄丽松曾任汕头大学第一、二届校董会副主席,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兼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立法局非官守议员,

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考试校外考试委员,

香港大学化学硕士学位校外考试委员。

个人生活

1999年前后,黄丽松俪回港时,其妻李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于港大校园走失,数月后于港大后山发现遗体,疑因一时失足堕山至死。黄丽松为了纪念其爱妻,特设立“黄李威基金”,并撰有回忆录《风雨弦歌—黄丽松回忆录》,将其收益拨作基金用途。黄丽松的其他嗜好包括学习制作小提琴

人物评价

黄丽松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贡献良多,在任校长14年间,香港大学生数量由4000人增加到8000人,“港大成员以至不少香港市民都会怀念他”。(香港大学官方评价)

人物影响

2005年,黄丽松最后一次在香港出席公开活动,返回港大为其铜像主持揭幕仪式。

香港大学有以他命名的黄丽松讲堂,马来西亚则以其化学方面的贡献设立了“黄丽松基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