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梅 :虎耳草科黄山梅属下的植物

更新时间:2023-06-23 22:15

黄山梅(学名: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黄山梅属(Kirengeshoma),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皖南黄山及浙江天目山。黄山梅多生于海拔700-1800米处的阴湿山坡落叶阔叶林下,也在山地林缘或路旁阴湿处等地呈小片生长,其不耐强光,喜温凉湿润,适宜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的酸性黄棕土壤中。

黄山梅茎无毛,带紫色,近四棱形。单叶,对生,圆心形,掌状分裂,有粗锯齿,两面有伏毛;聚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及顶端,花两性,黄色,具小苞片;苞片披针形;稍被紧贴柔毛;筒半球形,裂片三角形;花瓣5,离生,雄蕊15,花柱3,丝状,每室有多数胚涨,花柱线形。蒴果,顶端具宿存花柱,干时褐色;种子多数,具翅,黄色,扁平。

黄山梅花大美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作为观赏植物用于园林造景;黄山梅亦可入药,也可舒筋活血,滋补强壮。黄山梅分布区域狭窄,由于分布区生境条件的日趋恶劣,使黄山梅处于濒危状态并有绝灭的危险,急待拯救和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濒危(EN)。

历史起源

黄山梅最早发现于日本。1888年日本植物分类学家矢天部良吉在石锤山首次采集到开花期的黄山梅标本;1890年吉永虎马在同一地方采集到果实期的黄山梅标本。1890年,矢天部良吉正式发表这一新属新种,并定名为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胡先骕先生于1918-1927年间多次到黄山市地区采集标本,较早地发现了这一地区黄山梅的分布,并将它纳入1955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植物手册》专著中。之后科学工作者又在浙江省安徽省的其他地区相继发现了它的踪迹。

1935年,井猛之进在朝鲜半岛又采集到黄山梅,并将其记载为Kirengeshoma koreana Nakai。1978年初岛住彦在大分县祖母山上采集的标本,发表为Kirengeshoma suffruticosa Hatusima。经过研究发现,上述两植物都是黄山梅种下的变异类型,因而与黄山梅归并,成为黄山梅的异名。

命名由来

矢天部良吉于1890年在日本刊物《植物学》杂志上以英文形式正式首次发表了黄山梅这一新属新种,将其定名为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其属名“Kirengeshoma"来自日语俗名,大概意思是“开黄色莲花状花的升麻(原变种)”,描述了其花的形态,种加词"palmate”意思为“掌状的”,描述了其叶片。

形态特征

黄山梅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80-120米。

黄山梅茎直立,无毛,略紫色,近四棱形。

单叶,对生,圆心形,长和宽均10-20厘米,掌状7-10裂,裂片具粗齿,基部近心形,两面被糙伏毛,生于茎上部的叶渐较小,长、宽均3-7厘米,最上部的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叶柄生于茎最下部的最长,长达25厘米,生于茎上部的渐短以至于无柄。

聚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及顶端,通常具3花,花两性,黄色,无小苞片;苞片披针形;中部花梗常较两侧短,稍被紧贴柔毛;芎筒半球形,裂片5,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离生,雄蕊15,三轮,外轮的与花瓣近等长,内轮的稍短;花柱3,线形,每室有多数胚涨。

果实和种子

蒴果,呈阔椭圆形或近球形,顶端具宿存花柱,干时褐色;种子多数,遍平具翅,黄色,扁平,周围具斜翅。

分布

分布范围

黄山梅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皖南黄山浙江天目山

生境

黄山梅多生于海拔700-1800米处的阴湿山坡落叶阔叶林下,也在山地林缘或路旁阴湿处等地呈小片生长。黄山梅天然分布区郁闭度较高,夏季可达80-90%。分布区年平均温约7.7℃,1月平均温-3.4℃,7月平均温17.8℃,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相对湿度约90%。需要高大的上层树种为其遮阴。黄山梅的伴生树种有天女花圆锥绣球小升麻凹叶景天薹草属,小升麻以及三脉紫苑等。

习性

黄山梅花期3-4月,果期5-8月。一般7月上旬开花,也可延至8月。黄山梅属阴性草木,不耐强光,喜温凉湿润,适宜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的酸性黄棕土壤中。

栽培

黄山梅可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进行人工繁殖,较易成活。可将黄山梅的种子放入温水浸种,消毒冲洗。将翅状的种皮剥离,再将成熟胚接种到培养基,切去长高幼苗根部,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壮苗培养及生根诱导后,可植入由河沙和腐殖土各半混合的基质中,并放入塑料大棚进行培养。

用途

黄山梅花大美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作为观赏植物用于园林造景,具有园艺观赏价值。黄山梅亦可入药,可舒筋活血,滋补强壮,主治全身酸痛麻木,疲劳。黄山梅在植物地理学教学中,是为重要的教材内容。对黄山梅的保护与研究,对于阐明中国安徽黄山及其邻近的皖、浙交界山区的植物区系起源以及中国植物区系与日本植物区系的关系,均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

保护等级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濒危(EN)。

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保护等级为稀有濒危植物。

物种现状

黄山梅分布范围狭窄,呈现聚集分布式样,现仅间断分布于中国皖浙交界处的部分山区、黄山以及日本和韩国的中西部地区。在中国,黄山梅只斑块状分布于华东地区,具体包括:皖南山区的安徽黄山风景区、清凉峰保护区、浙西北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昌化龙塘山自然保护区。

致危因素

黄山梅叶型大、叶表皮未发生角质化、表皮细胞壁薄,叶片栅栏组织不发达。形态结构的局限性和其适宜生境的狭窄性,影响了其种群规模的扩大以及对环境条件被动的适应能力。且黄山梅种子质量状态较差,饱满率较低 。这些都是导致黄山梅濒危的主要内部因素。

黄山梅根系较浅、不发达,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不耐高温和干旱,也畏极端严寒。其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也很强,对生境变化非常敏感。大规模适宜生境的片断化甚至消失是导致黄山梅濒危的主要外部因素。由于森林砍伐和旅游景点的不断拓展,导致黄山梅适宜生境片断化程度日益严重,分布区生境遭到破坏,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因为人为干扰而降低,其种群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措施

黄山梅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研究。清凉峰保护区采取了严格的保护管理方式,保护着黄山梅的自然资源及自然生境,同时采取图片、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游人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植物保护,以尽量减少旅游业对黄山梅生存的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