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毛茛科黄连属

更新时间:2022-12-15 20:22

黄连(学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又名味莲、川连、鸡爪连,是毛茛科(Ranunculaceae)黄连属(Coptis)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黄连主要分布在中国,野生或者栽培,在缅甸、日本北美洲和西欧等均有分布,但是数量较为稀少。在中国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湖南省、湖北、安徽、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等地;主要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

黄连根状茎,黄色。叶有长柄,叶片革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顶端急尖,有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裂片呈斜卵形状。花葶1-2条;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针形;萼片黄绿色,呈长椭圆状卵形;花瓣呈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雄蕊约20枚;心皮8-12枚;蓇葖长6-8毫米,柄约与之等长;种子褐色,呈长椭圆形;2-3月开花,4-6月结果。

根状茎为著名中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湿热、烦躁、目赤肿痛、痞满呕吐、泄痢、肿疔疮湿疹、耳道流脓等疾病。

名称溯源

黄连在本草著作最早出现于中国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广雅》记载“王连,黄连也。”考王、黄双声叠韵,互为通假。《本经疏证》又云:”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黄连”是因为其根状茎多分枝而且色黄而名。据黄连的产地和形态不同,有川连、味连、鸡爪连等别名,别名众多,但是历代的医学家都用《神农本草经》中黄连作为正名。

形态特征

黄连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

叶有长柄,叶柄长5~12厘米,无毛;叶片稍带革质,呈卵状三角形,宽达10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呈卵状菱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顶端急尖,具长0.8~1.8厘米的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分裂最深的在下面,深裂片彼此之间相距2~6毫米,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全裂片具长1.5~5毫米的柄,比中央全裂片短,呈斜卵形,不等二深裂,两面的叶脉隆起,表面沿脉被短柔毛,其余无毛。

花葶1~2条,高12~25厘米;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针形,三或五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呈长椭圆状卵形,长9~12.5毫米,宽2~3毫米;花瓣呈线性或线状披针形,长5~6.5毫米,顶端渐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约20枚,花药长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心皮8~12枚,花柱微微外弯。

种子

蓇葖长6~8毫米,柄约与之等长;种子有7~8粒,褐色,长约2毫米,宽约0.8毫米,呈长椭圆形。。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黄连在缅甸、日本北美洲和西欧等均有分布,但是数量较为稀少。

中国分布

中国黄连产量位于世界之首,黄连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陕西南部等地。

生长习性

黄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黄连适合生长在土壤肥沃,含腐殖质层厚,上层疏松,下层较为紧密的砂壤土。黄连忌高温,喜阴凉,黄连产区年平均温度约10°C,黄连植株在8~32°C的条件下正常生长;但是32°C以上的温度黄连植株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造成它夏季休眠;在38°C以上的高温会造成高温伤害。黄连忌干旱,喜冷湿,黄连产区的大气相对湿度约90%,多雨雾;冬季可以在冰雪覆盖的情况下过冬,叶片能够保持常绿。

黄连种子的空籽率很高,生活力比较低,胚具后熟作用,种子内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导致种子休眠。

黄连2~3月开花,4~6月结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黄连为两性花,具有开放式花结构,花瓣的中部(有时候处在稍上或者稍后的位置)有具柄的蜜腺和蜜槽,蜜槽是蜜腺分泌蜜液的储存场所,黄连在早春开花,利用少量的蜜液吸引传粉昆虫,利用传粉达成其异交传粉的目的。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黄连采用播种的方式进行繁殖。先回收种子,用沙湿藏,经过8~9个月完成后熟过程,在每年的10~11月可播种,经过一年的生长后得到可移植的黄连种苗,采用黄连植株高8.3厘米以上、叶数大于9片的种苗进行移植,能够提高黄连植株的成活率。

分株繁殖

8~9月时,选黄连植株,全棵拔起,剪下根状茎中下部、留带叶的根茎上端和宿存芽作为繁殖材料,根茎留长1厘米作为秧苗,称剪口秧子,以根茎粗壮,芽顶饱满,叶盛者繁殖为优。此方法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但是费人力,所以生产中采用不多。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黄连在种苗移栽之前,对种苗的根部进行药剂浸根,同时撒施药水对土壤消毒。黄连移栽之后会有一定的死苗,所以后期要补苗。黄连植株不喜热,所以在栽培过程中要适当遮荫。黄连移栽后一般在第五年收获,在此期间可搭荫蔽棚,第一年,荫蔽度一般在70%~80%,收获之前每年减少10%,收获当年的6月份拆掉荫蔽棚,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以保证黄连的良好生长。过冬之后,把上一年留下的泛黄枯萎的叶片摘干净,这样可以减少黄连白粉病的发病率。黄连的耐肥力很强,最适宜的土壤为上层较为稀松肥沃而且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下层为粘壤土,粘壤土储肥储水效果较强。黄连喜肥,应该要定期对黄连进行追肥,还需要每年进行定期培土。黄连种苗移栽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年需除草,基本保证没有禾本科杂草

病虫害防治

病害

根腐病

黄连根腐病会使黄连根部腐烂死亡,一般在4~5月开始发病,发病高峰期为7~8月,发病植株的根须干腐,叶片呈萎焉状,发病后的黄连会大面积死亡。此病害可以在发病初期通过药材病清(甲霜灵·噁霉灵·根菌酯)进行喷雾防治。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连的地上部分的叶片以及叶柄和根状茎,在病叶上能够看到白色分散且较细小的粉状菌斑,还能看到病斑上的黑色颗粒状的子囊壳,该病害主要是通过菌丝和子囊壳在病残体和病株上越冬,次年5~6月在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以及在子囊壳里放射的子囊孢子都可以引起浸染。黄连的白粉病主要通过药剂进行防治,可以使用多菌、粉锈宁、多硫化钡、世高、甲基硫菌灵,防治效果都比较好。

炭疽病

黄连的炭疽病是黄连在生长发育期间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在每年的4~6月发病,发病初期,黄连叶片上出现油渍状小病点,之后扩大为边缘栗色的不规则轮纹状大病斑,同时叶片上带有黑色小点,向叶片表面凸起;叶柄部位会产生紫褐色的病斑,向叶柄内部凹陷,严重等等情况下叶柄部位掉叶,植株全叶枯死,植株不能正常生长。

田间管理应该根据黄连的生长来调节荫蔽棚的荫蔽度,还要及时进行排水、降湿,以防止炭病。

虫害

蛴螬

俗称老母虫、白地蚕,是金龟科幼虫的总称。蛴螬一般较多地生存在比较肥沃的土壤中,咬食叶柄基部,严重时,成片幼苗被咬撕。移栽前半个月,用石灰粉或者甲六粉撒在土里,杀死幼虫。蛴螬为害期用敌百虫喷杀。

蝼蛄

蝼蛄俗称华北蝼蛄儿,是蝼蛄科昆虫,蝼蛄咬断黄连的嫩茎或者叶柄,而且在土中挖隧洞,掘断根系,导致枯株缺苗。

移栽前半个月,用石灰粉或者甲六粉撒在土里,杀死幼虫。还可以用狼毒和百部等量混合,磨细粉撒地毒杀。

地老虎

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是夜蛾科害虫,经常在地面咬断幼苗,并且把幼苗拖入洞中继续咬食,或者咬食未出土的幼芽,导致断苗缺株。

清洁连田,将杂草烧毁或者沤肥,能消灭大量的卵和幼虫。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药材黄连是植物黄连的干燥根状茎气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手阳明大肠经。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湿热、烦躁、目赤肿痛、痞满呕吐、泄痢、痈肿疔疮湿疹、耳道流脓等疾病。

在临床应用上,黄连常用于治疗白喉、溃疡性结肠炎、气管炎上颌窦炎、根管疾患、指骨骨髓炎中耳炎等疾病,还可以治疗一般化脓性疮口、粪肛周围皮肤性糜烂、胃痛胃酸过多、眼科急性炎症尤其是急性结合膜炎。

经济价值

黄连品就优良,价格低廉,大肠切除手术前后可用黄连代替用以抑制腹内细菌的常用药物。黄连地上部较多的枝叶是健康养殖中良好的畜禽饲料添加剂。黄连是杂粮保健品冲剂的重要组分。黄连还可用于纺织品染色,用黄连色素染色的腈纶和纶织物,能够有很好的紫外线防护功能和抗菌性能。

相关研究

黄连有广谱性的抗菌活性,有"中药抗生素"的美称,能明显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对丹毒毛囊炎脓疱疮以及癣类皮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黄连主要成分小檗碱,也称黄连素,属于原小碱类,具有抗病毒的效用,对多种类型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肠切除手术前后,用黄连代替用以抑制腹内细菌的常用药物,黄连表现为药性安全,没有副作用。研究发现,黄连中的小檗碱可明显下调肝癌细胞,诱导肿瘤细胞抑制性自噬,在治疗胃癌宫颈癌、肝癌等都有确切的疗效,可以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现代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可通过多条途径发挥抗糖尿病作用。对于小檗碱的降血压作用,其机制与其通过抑制胆碱脂酶活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因黄连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生长区域受限,生长年限较长,所需劳动量大,以至于黄连产量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市场供不应求。

致危因素

野生黄连资源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用途而长期遭到人为破坏,急剧减少,加之全球气候变化,黄连的自然栖息地严重退化,中国黄连分布星散,自然界已经很难看到天然成片的黄连群体。

保护等级

2021年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公告,黄连为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实践证明,在各类保护措施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最佳手段,例如黄连的分布区内已设有峨眉山自然保护区。或者进行引种驯化、扩大栽培,据《石柱县志》记载,石柱大规模人工栽培黄连始于元末明初,有约七百年的历史。

主要变种

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 T. Wang et Hsiao)是黄连的变种,渐危种,为中国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零星分布在中国安徽省、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等省区。

短萼黄连用途和黄连相同。二者区别在于,短萼黄连的萼片比较短,长6.5毫米左右,仅比花瓣长1/3~1/5。2~3月开花,4~6月结果。

植物文化

据说,一位陶医生雇用了一位名叫黄连的帮助他种植花草。一次,陶医生的女儿陶幺女生病了,厌食不饮,黄连把院子里的野草煮成汤给陶幺女服下,她喝下汤后病好了。不久之后,黄连就病死在陶家,为了纪念他,陶医生把这种味苦但清热解毒的药草取名为黄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