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迪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更新时间:2024-09-21 08:22

黄迪颖,男,1975年出生于北京,黄岩区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主要从事昆虫化石、缅甸琥珀、陆相侏罗等领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系分会选举委员、《Palaeoentomology》主编,创立了国际古昆虫学会官方刊物《Palaeoentomology》并任主编。

黄迪颖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2000年参加了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的化石发掘。2008年,黄迪颖科研团队在内蒙宁城和北票市陆续发现9块“巨型”跳蚤化石,并将成果于201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被美国探索频道评为2012年全球100大科学故事之一。2019年11月11日,黄迪颖受邀在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做了题为“中生代昆虫和动植物的关系”的学术报告。2023年12月5日,黄迪颖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此次的黎巴嫩琥珀,发现1.3亿年前的雄性蚊子应该也是吸血的。

黄迪颖在2003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荣誉称号,并在2015年再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个人经历

黄迪颖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同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2000年参加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的化石发掘,并在三年后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脊椎动物起源及早期演化;排名第二),2005年1月获里昂第一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黄迪颖科研团队在内蒙宁城“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和北票市的“早白垩纪热河动物群”陆续发现9块“巨型”跳蚤化石,其中最古老的来自与恐龙同一时代的侏罗纪。随后在于2012年黄迪颖在《自然》发表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被美国探索频道评为2012年全球100大科学故事之一。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黄迪颖荣获度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2019年11月11日,黄迪颖受邀在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做了题为“中生代昆虫和动植物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2020年11月26日,中国地质学会正式公布“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黄迪颖荣获“地质科技研究奖”。2022年7月13日,黄迪颖团队证明昆虫母性关怀的适应行为可追溯至中侏罗世,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2023年12月5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阿扎领衔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并证明在当时雄性的蚊子也会吸血。参与此次研究的研究员黄迪颖表示,此次发现的蚊子当年可能会吸食早期哺乳纲、早期鸟类乃至部分恐龙的血液。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2019年10月14日,黄迪颖受邀在玉溪师范学院开展了题为《昆虫起源之谜》的学术报告。同年11月11日,受邀在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做了题为“中生代昆虫和动植物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2023年9月20日,黄迪颖在上海师范大学以“探寻远古生物的秘密——我的化石之旅”为题,以个人成长经历为引线,为生科师生带来一场生动有趣又信息量满满的分享。

研究领域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研究了海口虫的形态解剖学,为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报道了最古老的毛颚动物,为寒武纪大爆发动物起源的多样性蓝图提供证据;发现最古老的确凿尾索动物,并重新解释了火炬虫;研究了寒武纪无壳软体动物门,为布尔吉斯页岩中的两类疑难化石提供解决方案;研究了澄江动物群中的微型节肢动物门,为寒武纪早期食物链提供依据。作为主要研究者,这些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皇家学会会刊》、美国科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蠕形动物化石

系统研究了澄江市动物群中的蠕形动物,包括形态学、系统分类、行为学、古生态学等;发现了唯一的星虫动物门化石记录,并阐述其形态稳定性;建立曳鳃动物2灭绝新科,并发现五边形排列的咽齿这一重要构造;提供一些现代曳鳃动物的祖先起源于寒武纪,并保持了5亿多年的形态演化稳定性;研究了古蠕虫类的潜穴行为;对美国晚石炭世Mazon Creek的蠕形动物及寒武纪华北地台的蠕虫化石进行研究。  

道虎沟生物群

在道虎沟生物群发现20多个昆虫目,使之成为世界中生代门类最繁多的昆虫群之一;将螳修目化石记录提前1亿多年,证实其作为目一级分类单元的可靠性及其形态演化稳定性;将纺足目化石记录提前6千多万年;初步揭示了侏罗纪的鳞翅目化石多样性;报道了最古老的鳃足纲无甲目化石记录;首次发现侏罗纪盲蛛目化石,并揭示其形态稳定性。 

地质历史中昆虫和脊椎动物的关系

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中侏罗世(约1.65亿年)与早白垩世(约1.25亿年)的巨型跳蚤,将跳蚤的化石记录提前了4000万年以上,并揭示蚤目起源。这些恐龙时代的巨型跳蚤体长可达2厘米以上,它们基本形态的多样性暗示了寄主基本类型的多样性,包括恐龙、翼龙目哺乳纲等。论文在英国自然》发表后全球上千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包括《自然》《科学》《Nature China》均进行了新闻报道或亮点评述,被《Discover》杂志评为2012年全球100大科学故事之一。多年来Strashila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类似虱子跳蚤寄生虫,寄生于翼龙或带毛恐龙体表。它们形态奇特而不同于任何已知昆虫,一些学者甚至为它们建立了一个新目。通过对新化石的分析,推翻了它们是寄生虫的假设,而是现代双翅目一个原始小类群缨翅蚊科的近亲蟳。揭示了昆虫化石中独一无二的幼态持续现象及其独特的水陆空生活习性。论文在英国自然》发表后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国内外数百家媒体报道,中央电视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制作了专题片《来自远古的恐怖虫》。对中国中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晚白垩世早期缅甸琥珀中埋葬虫化石的系统演化及超微构造的功能形态学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葬甲化石触角末端的化学感受器证明它们是迄今最早的大自然清道夫。通过音构造的发育与发展,揭示了中生代葬甲的亲代抚育起源及早期演化,同时它们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亚)社会性昆虫。中生代葬甲的形态稳定性揭示了葬甲科可能的食物来源及行为方式的的稳定,从而暗示哺乳纲可能起源与三叠纪晚期。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后被“科学”等多家媒体报道。  

缅甸琥珀研究

在中国率先开展缅甸琥珀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进展。如揭示了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巨须隐翅虫和蘑菇的协同进化关系,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率先研究了长尾蜘蛛目,揭示出蜘蛛目在演化中的一个重要中间过渡类型,发表在Nature Ecology \u0026 Evolution。 

主要成就

先后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绝大部分为SCI刊物。对澄江动物群中多门类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华北地区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群研究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在地质历史中昆虫和脊椎动物的关系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缅甸琥珀研究,揭示了白垩纪蘑菇的多样性及巨须隐翅虫和蘑菇的协同进化关系;开展中国侏罗纪陆相地层的研究工作,对燕山运动A幕、侏罗系古地理、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等都有新的观点。

科研项目

1, 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响应”——课题5:华北克拉通破坏与热河省燕辽生物群演化,2016年7月—2021年6月,第1子课题:无脊椎动物、地层与埋藏学(XDB18030501),负责人。 

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课题6:中国东部燕山期沉积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6),2016年7月—2020年12月,第1子课题:华北北缘中生代主要地层的精确时代和空间对比,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中生代中晚期叩甲总科昆虫的演化和系统发育(41672011),2017年1月—2020年12月,主持。 

主要作品

书籍

论文著作

1,Chen Junyuan, Huang Diying, Li Chiawei, 1999: An early Cambrian craniate-like 脊索动物门 Nature, 402: 518-522.

2,Chen Junyuan, Huang Diying, 2002: A possible Lower Cambrian chaetognath (arrow worm). Science, 298: 187.

3,Chen Junyuan, Huang Diying, Peng Qingqing, Chi Huimei, Wang Xiuqiang, Feng Man, 2003: The first tunicate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of South China. P. N. A. S., 100: 8314-8318.

4,Huang Diying, Chen Junyuan, Vannier J., Saiz Salinas J. I., 2004: Early Cambrian sipunculan worms from southwest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伦敦 B, 271: 1671-1676.

5,Chen Junyuan, Huang Diying, Bottjor D. 2005: An Early Cambrian problematic fossil: Vetustovermis and its possible affin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72: 2003-2007.

6,Huang Diying, Engel M. S., Cai Chenyang, Wu Hao, Nel A., 2012: Diverse transitional giant fleas from the Mesozoic era of China. Nature, 483: 201-204.

7,Huang Diying, Nel A., Cai Chenyang, Lin Qibin, Engle M. S., 2013: Amphibious flies and paedomorphism in the Jurassic period. Nature, 495: 94-97.

8,Cai Chenyang, Thayer M. K., Engel M. S., Newton A. F, Ortega-Blanco J, Wang Bo, Wang Xiang越南盾, Huang Diying, 2014:Early origin of parental care in Mesozoic carrion beetl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11 (39): 14170–14174.

9,Huang, D., Hormiga, G., Cai, C., Su, Y., Yin, Z., Xia, F., Giribet, G., 2018. Origin of spiders and their spinning organs illuminated by mid-Cretaceous amber fossils. Nature Ecology \u0026 翼豪陆神 2(4), 623–627.

10,Huang, D., 2019: Jurassic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时间scale of China. Science China – 地球 Sciences, 32(1), 223-255. (黄迪颖,2019:中国侏罗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9(1), 227-256.)

11, Cai, C., Maier, C.A., Huang, D., 2018. A new riffle beetle in Upper Cretaceous amber from northern 缅甸 (Coleoptera: Elmidae). Cretaceous Research 89, 154–159.

12,Cai, C., Huang, D., 2018. First amber inclusion of a glaresid beetl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yanmar (Coleoptera: Scarabaeoidea). Cretaceous Research 90, 115–119.

13,Yin, Z., Cai, C., Huang, D., 2018. A potentially diverse fauna of springtail-hunting scydmaenines during the late Mesozoic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Scydmaeninae). Cretaceous Research 90, 163–167.

14,Huang, D., Cai, C., Nel, A., 2018. New damsel-dragonflies with “calopterygid”-like wing shape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China (Odonata: Isophlebioidea: Campterophlebiidae). Geobios 51(3), 181–186.

15,Cai, C., Yin, Z., Huang, D., 2018. A new ripiphorid beetle from Upper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sheds light on early evolution of the extant subfamily Ripidiinae (Coleoptera: Ripiphoridae). Comptes rendus Palevol 17(6), 351–356.

16,Cai, C., Huang, D., 2018. First Mesozoic 液态水penny beetles from Upper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Coleoptera: Psephenidae). Cretaceous Research 91, 202–207.

17,Yin, Z., Cai, C., Huang, D., Engel, 摩托船, 2018. Zorotypus dilaticeps sp. nov., a remarkable zorapteran (Zoraptera) in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Cretaceous Research 91, 126–130.

18,Cai, C., Escalona, 高爆弹, Li, L., Yin, Z., Huang, D., Engel, M.S., 2018. Beetle pollination of cycads in the Mesozoic. Current Biology 28(17), 2806–2812.

19,Sun, H., Malinky, J. M., Zhu, M., Huang, D., 2018. Palaeobiology of orthothecide hyoliths from the Cambrian Manto Formation of Hebei Province, North Chin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3(1), 87-101.

20,Fu, Y., Huang, D., 2018. New fossil genus and 物种 of Sinoalidae (Hemiptera: Cercopoidea) from the Middle to Upper Jurassic deposits in northeaster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15, 127-133.

部分论文展示,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在道虎沟的日子,黄迪颖解开了昆虫化石界很重要的两大谜团,他也同时见证了 15 年里道虎沟的乡 村之变,以及颇有特色的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的从无到有。(中国科学报 评)

参考资料

人才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3-02-22

地质界的大奖:“黄汲清奖”正式公布,15位获奖!.化石网 .2023-12-06

道虎沟生物群.当当网.2023-12-06

南京海归科学家发现1.65亿年前“巨型跳蚤”化石.央视网.2023-12-06

“昆虫”狂人黄迪颖.科学网.2023-12-06

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至深时所进行学术交流.云南大学.2023-12-06

中科院研究员:最古老蚊子以恐龙血液为食,无法克隆出“侏罗纪公园”.极目新闻.2023-12-06

2019年“红塔讲坛”第六讲预告:地球与生命演化学术邀请报告.玉溪师范学院.2023-12-06

新知 | 科学家发现最早的昆虫母爱.中国科学报.2023-12-06

生命科学学院“科学·人生”系列讲座迎来首位古生物学家.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12-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