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 :2010年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电影

更新时间:2022-11-29 17:43

电影《黑天鹅》(Black Swan)是一部戴伦·艾洛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执导,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米拉·库妮丝(Mila Kunis)、文森(Vincent Cassel)等主演的惊悚电影。该片由马克·海曼(Mark Heyman)、安德雷斯海因斯(Andres Heinz)、约翰·J·麦克劳克林(John J. McLaughlin)编剧,于2010年9月1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首映,2010年12月1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位舞者在争取彼得·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芭蕾舞剧《芭蕾舞天鹅湖》的主角过程中努力保持理智的故事。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妮娜·赛耶斯是一名芭蕾演员,她完美符合《天鹅湖》中白天鹅的角色,但对黑天鹅的表现力不及另一位舞者莉莉。妮娜鲁莽、不顾一切地探索自己的黑暗面,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她逐渐滑向黑天鹅的角色。

该片在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4项提名,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凭借该片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截止2011年5月,全球票房总计329,398,046美元。

影片剧情

故事从一场梦境开始。梦中,芭蕾舞者妮娜(娜塔莉·波特曼 饰)作为领舞在灯光下翩翩起舞。醒来后她回味着梦中情景,但现实生活却并不像梦中那样美好。妮娜是纽约芭蕾舞剧团一个普通的舞者,她的母亲艾丽卡(芭芭拉·赫希 饰)曾经也是一名芭蕾舞者,为了生下她放弃了事业与梦想,却被妮娜的父亲抛弃。她将希望寄托于女儿,从小培养妮娜跳芭蕾舞。在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妮娜被保护得很好,因此性格单纯。

妮娜到剧团,得知首席舞者贝丝(薇诺娜·瑞德 饰)因年龄被解雇。导演托马斯(文森 饰)欲为新编《天鹅湖》挑选主角天鹅皇后,并说明主角需要分饰白天鹅和黑天鹅这两个风格迥异的角色。妮娜演绎的大天鹅部分无懈可击,舞姿标准、身形优美,但过于一板一眼,且碍于她单纯的性格,难以展现出黑天鹅的性感与诱惑。黑天鹅的部分被另一位舞者莉莉(米拉·库妮丝 饰)表现得自然而饱满。

妮娜不愿错失机会,私下找到托马斯争取,托马斯趁机强吻她,妮娜拒绝并咬了他。演员名单公布后,妮娜发现自己得到了主角机会,这为她招来非议。托马斯在宴会上宣布贝丝的离开和妮娜成为新任天鹅皇后的消息,贝丝指责妮娜靠色相上位。第二天,妮娜得知贝丝出了车祸,去看望时看到贝丝双腿严重受伤,再也不能跳舞。

托马斯让妮娜关注莉莉的表现,认为其具有妮娜缺乏的不羁。妮娜陷入忧虑,在压力下产生幻觉,排练也一次次失败。托马斯试图挖掘妮娜身上黑暗的一面,在排练时拽过妮娜亲吻抚摸,紧接着推开她,让妮娜诱惑自己。妮娜的幻觉更加严重,甚至开始自残。一天晚上,妮娜不顾母亲的阻拦跟随莉莉出去喝酒,服用了莉莉给她的“帮助放松”的药片。接触到酒精与性之后,妮娜释放出叛逆张扬的一面。她的幻觉愈演愈烈,伤势也更加严重,母亲试图让妮娜休养,不去参加首演,但妮娜去剧团自信地要求演出。

正式演出中,跳第一幕时妮娜眼前一直浮现莉莉的脸,在舞伴托举时她不慎掉了下来,现场一片哗然。落幕后,妮娜回后台换装,却看到莉莉已经穿好黑天鹅的舞裙说要替代妮娜上场。二人扭打起来,妮娜看到莉莉变成自己的样子,用镜子碎片失手杀死了她,将尸体藏在浴室。第二幕拉开,妮娜身着黑天鹅舞裙,眼睛通红,长出羽毛和翅膀,似乎变成了黑天鹅,并在落幕后亲吻托马斯。回到后台换妆为白天鹅时,她发现莉莉还活着,并来为误会道歉,意识到失手杀了莉莉是她的幻觉,原来她刺伤了自己。第三幕,妮娜随着舞蹈中天鹅皇后跳下悬崖的动作而倒下,白色的舞裙沾上大片血迹,但妮娜脸上却充满解脱,说“我感觉很完美”。

主要角色

影片制作

灵感来源

当导演达伦 · 阿罗诺夫斯基的姐姐在曼哈顿艺术学校学习舞蹈时,他开始对芭蕾舞感兴趣,并一直想拍一部关于芭蕾舞的电影。在影片上映的十年之前 , 导演达伦 · 阿罗诺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讲述芭蕾舞演员和摔跤手之间爱情的电影,但后来他意识到一部影片的空间难以同时呈现芭蕾和摔跤这两个世界,于是这个想法被分开来实现,也就是《摔角王》(The Wrestler)和《黑天鹅》两部影片 。

在导演聘请几位编剧写了一部名为“替补演员”(The Understudy)的剧本之后,他有了以芭蕾为题材拍摄电影的机会。这个剧本有《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双重人格》(The Double)的影子。导演看了无数次舞剧《芭蕾舞天鹅湖》,提到“最初的剧本有这样的想法:主角被一个替补演员所困扰——而《天鹅湖》是关于一个替身的故事,一个白天鹅和一个黑天鹅——这些联系开始变得生动起来。”他找到了一些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芭蕾舞者,在林肯中心剧院的后台侧翼近距离观看芭蕾舞表演,体验舞者的经历,并思考如何在电影中表现。他提到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电影《冷血惊魂》(Repulsion)和《怪房客》(The Tenant)对影片有较深影响。

剧本创作

当导演达伦 · 阿伦诺夫斯基正在剪辑《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时,安德雷斯·海因斯完成了名为“替补演员”(The Understudy)的剧本,故事最初设定在百老汇发生。后来,导演和制片人请来曾合作过的作家约翰·J·麦克劳克林。约翰·J·麦克劳克林接受了导演关于《天鹅湖》和芭蕾舞的想法,把这个故事带入了芭蕾舞界,并把标题从“替补演员”改成了“黑天鹅”。在完成《摔跤手》(The Wrestler)之后,导演求助于其公司开发总监马克·海曼。马克·海曼继续将故事写了下去,并使其拍摄变得可行。

选角

导演曾说过“这部电影最棒的一点是娜塔莉的选角”,他在2000年前后第一次与娜塔莉·波特曼谈论这个项目,当时还没有剧本,只有拍摄一部关于芭蕾舞世界的电影的想法,然后导演发现她对芭蕾舞很着迷,想扮演一个舞者。在谈及加入《黑天鹅》的原因时,娜塔莉·波特曼还提到自己努力寻找需要更加成熟的角色。娜塔莉·波特曼13岁时曾开始学习芭蕾,在电影拍摄前六个月,她接受纽约芭蕾舞团一位资深舞者的训练指导,还做了游泳等训练,以达到舞蹈家的体形。

关于影片中“莉莉”一角,导演达伦 · 阿罗诺夫斯基此前从未看过米拉·库妮丝的作品,在看了电影《忘掉莎拉马歇尔》(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后,她就出现在阿伦诺夫斯基的脑海中,恰巧娜塔莉·波特曼也向导演推荐了自己的朋友米拉·库尼斯扮演莉莉。达伦 · 阿罗诺夫斯基与米拉·库尼斯通过iChat交谈,认为她很自然、很放松,随即选定了她。米拉·库尼斯在开拍前每天进行芭蕾、有氧运动和普拉提训练,从原本苗条的身材上再减掉了17磅。

舞蹈替身

前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席、美国芭蕾舞剧院(ABT)的长期教师乔治娅·帕金森(Georgina Parkinson)在片中指导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妮丝的舞蹈动作,美国芭蕾舞剧院的独舞演员莎拉·莱恩(Sarah Lane)和玛丽亚·瑞切托(Maria Riccetto)分别是娜塔莉·波特曼和米拉·库尼斯的“舞蹈替身”。舞蹈演员金柏莉·波莎(Kimberly Prosa)是娜塔莉·波特曼在剧中另一位替身,但她肯定了影片中女主人公从腰部以上的镜头都是娜塔莉·波特曼本人出演。

拍摄

影片部分拍摄地是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分校(Purchase Colleg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艺术中心。导演与摄影马修·利巴提克重新合作,影片主要使用轻便的Super 16摄影机手持摄影,片中的芭蕾舞场景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为了融合导演早期作品中高度风格化的情绪和在《摔跤手》中使用的纪录片风格,该片采用柔和的色调和颗粒状风格拍摄。

影片配乐

主题与亮点

主题

欲望挣扎

影片《黑天鹅》借展现一个女芭蕾舞演员的挣扎与沦陷而诠释人类内心欲望的挣扎。女主角妮娜在母亲的束缚下成长,一直在 “我” 与 “完美”、 “我” 与 “理想” 之间痛苦挣扎。她按照母亲的期待努力追求舞蹈的完美,将一切其他欲望压抑到内心深处。而当她获得成为主角的机会后,对完美的苛求和压抑下的自卑引发了她内心深层次的焦虑和冲突。由于对主角位置强烈的占有欲,希望能表演好黑天鹅的角色,她将自身的欲望和焦虑投射到“黑天鹅”身上,用另一种身份来满足和发泄欲望,实现对成长、独立和拥有自我的渴望。在唤醒“黑天鹅”的过程中,她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也逐渐突破了道德束缚。大天鹅是妮娜表面的形象,纯洁无辜,而黑天鹅才是她内心的象征,是长久压抑的真实欲望。当她在外表的白天鹅形象和内心真实的欲望挣扎下,只能用肉体的死亡来使自己从挣扎中得到解脱。

人格蜕变

妮娜的生活本来全部由母亲掌控,因此她虽已成年,但仍乖巧温顺。但在单纯顺从的表象下,妮娜也渴望独立和成长。由于需要在新剧中同时扮演纯洁无瑕的白天鹅和放浪邪恶的黑天鹅,为了艺术的完美,妮娜开始探索自己阴暗的一面。肩背上的抓痕就是她内心的黑天鹅迫不及待挣脱的象征,而指甲就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用力地剪指甲代表母亲对妮娜的管教与束缚,妮娜自己剪去指甲则象征她在道德规则下的自我约束。随着抓痕越来越严重,剪指甲时流出鲜血,这象征着妮娜内心的欲望已经渐渐完成觉醒。莉莉是妮娜的竞争者,她热情迷人,能够比妮娜更完美地诠释黑天鹅一角,两只天鹅的冲突就是妮娜内心的冲突。在化妆间里想代替妮娜出演黑天鹅、与妮娜激烈争斗的莉莉,实际上是妮娜自己与生俱来的天然冲动,两人的打斗就是她潜意识的欲望与自己的理智之间激烈的对抗。当妮娜刺死了这个“莉莉”、拖进浴室后,黑天鹅已经完全突破了梏,妮娜的潜意识中的冲动真正占据了她的人格,并最终战胜了理智。

完美主义

妮娜在影片中多次直接表达自己对完美的追求:“我只是想完美”。托马斯对妮娜的评价也是“每一步都完美无瑕”,但他认为妮娜的完美靠控制产生,从来没有在舞蹈中释放感情,他告诉妮娜释放情感、超越自己才能惊艳观众。这突破了妮娜对完美的认知,妮娜意识到,真正的完美是让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在黑、白天鹅的角色转换,既有完美的舞步,又能释放激情、散发魅力。妮娜在托马斯的引导下开始探索自己的另一面,而看到贝丝的遭遇后,她进一步认为要做到没有人能够取代和超越才是真正的完美。为了达到这种完美,妮娜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莉莉,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确保了完美。直到死亡之前,妮娜还在说着“I felt perfect”(我感觉很完美)。

叙述

《黑天鹅》的叙述以著名芭蕾舞剧《芭蕾舞天鹅湖》的排练为线索而展开,影片中的芭蕾舞不仅在视觉效果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预示和象征的作用。导演通过电影镜头中的舞蹈丰富了叙事方式,也改变了电影叙事的常规结构。例如,当妮娜被束缚在芭蕾世界里倍感压抑、无法投入角色时,她跟随莉莉第一次去了酒吧自由地跳舞,更深刻地理解了舞蹈的释放与快乐。导演运用酒吧里舞蹈缓和了妮娜内心的矛盾,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故事的发展。

拍摄

《黑天鹅》多用手持摄影与跟拍表现妮娜的精神状态,随着电影节奏的变化和人物心情的转变,这种拍摄方式成功表现出妮娜在焦虑与压力下精神上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即使在最能展现芭蕾舞美感的舞台场景,导演也仍选择将摄像机跟随在尼娜的背后进行拍摄;而一旦有其他演员参与时,几乎所有镜头立刻转换成了妮娜的主观角度。这种镜头机位在视觉角度之间的骤然转换抓住了妮娜的内心活动,伴随着她短促的呼吸声,展现出她的紧张,为电影增添了不寒而栗的惊悚色彩。

画面

导演采用镜子呈现不同角度的重复影像,利用镜子的反光、折射、重叠等展现影像,还借用地铁车窗、浴缸水面等类镜子出现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镜子暗示着剧团排练室、化妆间激烈竞争的同事关系,暗示对梦想和成功的欲望,镜子上的侮辱性语言揭示妮娜内心的自卑和对自己成功的质疑,多棱镜反射妮娜和莉莉两人形象的画面暗示妮娜迷离的精神状态,而妮娜在镜子里看到的行为诡异、表情狰狞的自己代表她对被人代替的恐惧。

色彩

电影中最典型的四个色调是黑、白、粉、灰,色调随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幻,四种颜色之间的流动反映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情绪。在影片前半部分,妮娜是被母亲过度保护的小女孩,更多出现的是白色、粉色这类明亮的色调,她身着白色的舞蹈服,日常穿着粉色毛衣、白色围巾,房间布置也几乎全部是粉色系。在被选为主角后,压力随之而来,舞蹈服变成了灰色——白色与黑色之间的过渡颜色,代表妮娜的内心在一点点地暴露,“白天鹅”正在向“黑天鹅”靠近。在影片后半部分,暗色调越来越多,妮娜穿上了以黑色为主的舞蹈服。此外,片中还有“口红”和“血”这样代表红色的意象,用以表现妮娜的压力与负担。

配乐

影片使用了许多易于辨认的彼得·柴可夫斯基作品,克林特·曼塞尔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启发为影片原创音乐。《黑天鹅》配乐全部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天鹅湖》进行大量改编,虽然主奏乐器都是钢琴管弦乐器,但配乐中加入了电子音乐,打造迷幻悬疑的美感。电影按照《天鹅湖》交响乐的走向而发展,影片开头妮娜的梦境节选了《天鹅湖》的序曲部分作为配乐,双簧管的悠扬明亮帮助塑造了画面中“大天鹅”的美好,“魔王”的突然出现伴随着铜管组用张狂的音响截断了原本优雅的旋律,给人以压迫和惊悚感,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之后出现的乐章、乐段逐步凸显黑白天鹅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影片赋予分支人物主题音乐。妮娜和莉莉亦敌亦友,两人之间的主题音乐用Lose Yourself、Opposites Attract(《冤家不聚头》)来展现,前者将金属质感的钢琴合成器组成的音乐动机不断重复,弦乐组轻轻演奏长音,并且不断以半音形式向上爬,妮娜的心理状态也随音乐渐渐崩塌,逐渐在幻觉中看到莉莉;后者有种橡皮筋即将拉断的紧张感,同时加入打击乐,巧妙地加快了听众的心理节奏,展现妮娜内心“黑天鹅”的彻底释放。

荣誉成就

参考资料:

发行与票房

《黑天鹅》在多个电影节放映。影片于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4天后在美国特柳赖德电影节上映,9月13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映,同年10月至11月先后在新奥尔良电影节、英国伦敦电影节、美国奥斯汀电影节、弗吉尼亚电影节、丹佛国际电影节、圣路易斯国际电影节等上映。该片于2010年12月3日在北美一些城市有限上映,2010年12月17日在美国全面上映,2011年1月至3月间先后在澳大利亚德国丹麦英国等地上映,2011年4月24日在中国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映。

电影在12月3日上映首日共获得415,822美元的票房,2010年12月3日至2011年5月5日,电影在美国国内票房收入106,954,678美元,国际票房收入222,443,368美元,票房总计329,398,046。

专业评价

正面评价

电影收获较多正面评价。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悉尼先驱晨报》(悉尼 Morning Herald)报道称“电影在评论界引起了分歧。一些人认为它的戏剧性让人抓狂,但大多数人宣布自己‘被征服了’。”

《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影评人科克·哈尼科特(Kirk Honeycutt)称赞“这部电影在各方面都非常出众,你不能不佩服阿伦诺夫斯基(Aronofsky)如此大胆、如此荒谬。《黑天鹅》是一部让人感到罪恶的快感的电影,拍摄手法华丽、视觉效果复杂,其缺点正是它的优点。”

影评人罗伯·比姆斯(Rob Beames)认为该片是自己全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认为“波特曼现在一定是奥斯卡的热门人选”。影评人库尔特·洛德(Kurt Loder)在《理性》杂志(Reason)撰文称“电影雄心勃勃,令人震惊,几乎很难想象除了阿罗诺夫斯基以外还有谁能完成它。”

负面评价

也有影评人对该片提出批评。影评人陶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说:“《黑天鹅》为观众视觉、听觉提供了丰富的享受。但是,当马克·海曼根据安德烈·海因茨的故事编写剧本后,努力将现实世界与舞蹈故事中的生死斗争相提并论时,电影以接近于大闹天宫的方式过了头。”

影评人莱纳德·马尔廷(Leonard Maltin)在他的个人博客上称赞了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但对影片提出批评,他说“这是一部建立在矫情基础上的心理恐怖片。它戏弄观众,故意模糊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

该片还受到一些芭蕾舞舞者的批评,《卫报》(The Guardian)采访了四位英国专业芭蕾舞蹈演员,他们认为影片体现了关于芭蕾舞的“陈词滥调”,皇家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爱德华·沃森(Edward Watson)说:“这部电影展示了芭蕾舞者追求完美的动力,但它使我们所做的事情看起来如此无趣和可笑。它没有展示为什么芭蕾舞对我们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努力。”

电影评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