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畲族村 :龙头畲族村

更新时间:2024-09-21 10:18

龙头族村,会昌县筠门岭镇辖村,位于筠门岭镇南部,距圩镇约15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18户,总人口1588人,其中畲族人口765人,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1186亩,山地面积12300亩,该村充分利用宜果山地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业生产,现以赣南脐橙为主产业,有脐橙面积5000多亩,人均超过3.5亩果,基本实现家家有果、户户有园。这里民风淳朴,自然风光秀丽。

纪事

党支部纪事

盘古嶂下盘古赞,龙头村里龙头昂。党支部为民多举措,畲村处处党旗扬。”这是会昌县筠门岭镇龙头畲族村里一名畲族老汉写下的一首诗,它由衷地表达着该村景宁畲族对党支部的赞誉。在这个少数民族村落里,畲民们除了信奉自己本民族的图腾之外,最信奉的图腾就是钉在每一位共产党员家门上的“共产党员户”。作为连续多年的全市和全县先进基层党支部,龙头畲族村党支部赢得不光有挂在墙上的一块块奖牌,更重要的是在畲汉两族人民心中立起了一块熠生辉的丰碑。

冲出大山的领头雁

龙头畲族村地处会昌南部山区的腹地,距离筠门岭圩镇15公里。长期以来,这里的畲汉两族人民一直过着窘迫的生活。“三五亩田种粮糊口,一头猪换油盐柴米,几只鸡鸭打打牙祭”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把群众从贫穷中带出来,成了摆在党支部一班人面前重要的课题。此时,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蓝少璋一直被这个课题痛苦地煎熬着。没有交通优势,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朝门望是山,朝屋望还是山,怎样才能致富呀?就在此时,“山”字在蓝少璋心头掠过,从此便激起一个大山深处的发展传奇。

那时,政府正在号召大力发展果业生产,蓝少璋当即召集全村22名党员开会讨论在村中大兴果业,这个提议受到党员们一致赞同。然而,到了村民这边,各种质疑接踵而来。种果行不行?能不能卖?效益好不好?能不能种?面对大家的疑问,22名党员决定分头率领群众外出摸底。走出山门天地宽,山外边的果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深深地震憾了他们。随后,22名党员分头出击,三名党员到县里请教农业、果业部门,五名党员带领林业部门的技术员对全村山地摸了个遍,更多的党员则分头出动员群众向荒山进军,开荒种果。为了给犹豫中的村民吃个定心丸,支部号召每位支部委员当年种果不少于5亩,普通党员开发不少于3亩,并要逐年发展。“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干部看支部”。支部带了头,干部积极性上来了,群众的顾虑也打消了,全村种果的积极性空间高涨起来了。

为了帮助群众种好果,村党支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全体党员累计为村民担保果业信贷资金累计达200多万元,向上争取资金100多万元,兴建了3座果业大桥,新开了果业公路34公里,改造果业主干道6公里。党员蓝国锋自费到寻乌县安远县学习技术,每年订阅大量的科普书,主动当地群众的技术指导。支委委员蓝玉辉远赴湖南省福建省等地,联系果品销路,引进了多位长期合作经销商,并建立了自已的销售网络,每年为村民售果500多吨。

2007年7月,村里的5名党员率先联合50多户果农在工商部门注册了会昌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丰收脐橙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内组建党小组。2009年,为了解决村中果农储果难题,合作社的党小组成员筹资建了自己的冷藏库,义务提供给合作社成员储果。在支部的带领下,短短的几年间,全村6000多亩宜果山地一下子就开发了4500亩,村中人均3.2亩。果业迅速成长村中的支柱产业,大山深处的畲汉两族群众一举摆脱了贫困帽子。

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党员帮扶活动中,汉族党员帮助畲族群众,畲族党员帮助汉族群众;所有建党对象必须由畲汉两族的党员共同考察培养。”这是龙头村党支部形成的一项特殊决议。之所以作这样的决定,蓝少璋说,就是要从支部开始,形成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年,省委统战部为龙头畲族村争取到了香港龙山基金会40个扶助少数民族学生的名额。名额到了村里后,支部出于增进民族团结,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立即组织了少数民族学生家长会,提议让出部分名额给更困难的汉族学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使汉族学生非常感动。

汉族困难群众王国庆,有心种果致富,但一没资金,二没技术。畲族党员蓝国锋主动伸出援手,从赊销苗木到借款助他新建果园,从果园管理的指导到果品销售的帮助,一条龙式的帮扶,让王国庆感动得刻骨铭心。

畲族青年蓝礼圣曾是一个浪荡子,家境贫寒。在农村危旧房改造中,汉族党员主动为其出谋划策,在没有指标的情况下,出面为其多方奔走,帮助他争取了补助指标。由于蓝礼圣宅基地是从跨组流转的,受到一些阻力。两位汉族党员耐心地做村民工作,让蓝礼圣顺利建起了新房,结束了浪荡生涯。

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在支部及全体党员的努力下,畲汉两族团结相处,十多年来村中畲汉两族群众团结一家亲。诸如汉族群众为畲族困难家庭缴交电费,畲族群众为了汉族群众的辗转奔走,畲族群众将自己的空屋送给汉族群众居住的事便层出不穷。

靓丽村寨的党旗红

龙头村的山郁郁葱葱,龙头村的景多彩多姿,但最美的还是那抹党旗红。

龙头自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有8个自然村落完成了村庄整治,拆除了9000多平方米的空心房,平整规划出15000多平方米的公共用地,整村推进的步伐日益加快,民族山寨的异样风情得到卓有成效的展现。村庄干净整洁,四周鸟语花香,竹木围栅,一派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赣闽粤三地的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拍摄。这个村也连续多年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市、县先进,2007年11月,还作为唯一参观点接待了赣州市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的现场观摩。

作为战斗的保垒,党支部率领全体党员在龙头村的嬗变中攻坚克难,身先士卒,8个建设点,每个点都是党员担当理事会长,每个理事会都组建了党小组,充分展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的风采。

为了解决村中无房户的住房困难,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捐资修缮了原来的村小学,全体党员亲自上阵,短短几天时间就将一所旧小学校舍变成了村里通水通电通路的“廉租房”,让6户困难的民族兄弟有免费的新房。47岁的畲族党员蓝福英是老蓝屋新农村建设的理事会长,他为了推动空心房改造,力排家人和兄弟的阻力,率先拆除自已破旧的祖屋,带动村民平整出近万平方米的规划用地,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变了村庄面貌。

新发展的党员蓝跃东,在新农村建设中自发组建用水协会,动员群众筹资、投工投劳,使全村群众彻底改变扁担水桶挑水度日的历史。在改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都坚守工程一线,义务为群众接水管、装水表。他还自己垫资为村中所有的五保户低保户及公共场所安装了水管,接通了自来水。

2008年初,在严重的冰雪灾害面前,党支部一班人昼夜奋战,一方面带领群众生产自救,为果树除雪保暖,另一方面还要组织群众为最边远的小马头小组解决断电问题。普通党员王金才主动请缨,带领群众足足苦干了30多天,终于将通往小马头的线路重新架设起来。穿越了5座高山,将100多根木线杆换成水泥杆,王金才及他的战斗党小组在架通线路的同时,也将一面面党旗插在了一座座高山之巅。

“龙头村里龙头昂,党支部里放光芒。果树种山岗,老寨建新房,畲汉兄弟心里亮堂堂。”伴着回荡在大山之间的畲族山歌,鲜艳的党旗高高升起,盘古嶂为之赞誉,龙对头溪为之呤唱。

荣誉

龙头畲族村先后列为全市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全市民族宗教“三项”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场参观点和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点、全市首批“四特”建设示范点,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和县文明示范村创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基层党支部。2014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6年被评为会昌县“最美村庄”,2019年被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