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D娃娃 :球形关节人偶

更新时间:2024-09-20 20:43

Ball-jointed Doll(BJD)在广义上讲指所有球形关节人偶,别名球形关节人形。这种人偶在结构上古已有之。狭义上指现代出现的以陶瓷或树脂等材料做头和身体,内部用有弹性的绳子拉紧,可以做出各种动作甚至站立的商品球形关节人形。

现代意义的球形关节人偶的设计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家汉斯·贝尔默(Hans Bellmer)的创造,他自费出版的写真集《人形》对后来球形关节人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BJD文化起源于欧洲,但主要流行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BJD一词作为Ball-jointed Dol的缩写也主要在亚洲得到使用。1999年,圆句昭浩创作了最早的现代亚洲球形关节人偶,VOLKS公司以此为灵感生产出了第一批SD娃娃(Super Dollfie)。VOLKS公司制作的球形关节人偶对行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韩国和日本的球形关节人偶都借鉴了SD娃娃的尺寸和基本体型。此后,各类BJD品牌在各个国家不断得到创立,BJD社交圈即“娃圈”也出现并不断发展,BJD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传播。

按照BJD的躯体比例,BJD可以分为叔体、三分、四分、六分等;按照BJD的躯体结构,BJD又可以分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BJD的躯体一般由十到二十多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通常由三条长短不同的粗橡皮筋和五枚或五枚以上的S钩连接。玩家可以对BJD自行进行改装,使得BJD着有较高的可玩性。按照表现方式,BJD的可以分为写实和卡通两种风格;在具体风格属性上,则有可爱、黑暗、洛可可、中国古风等各式各样的风格类型。BJD的形象有的来源于个人创作,有的来源于已有的各种类型作品,还有的来源于对真人形象的模拟和参考。

一方面,BJD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对BJD的设计、改造和展示等一系列过程中,玩家的美学理念得到具体实现。另一方面,BJD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些心理需要。BJD可以看作是玩家对理想自我的投射,也可以看作是陪伴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随着BJD文化的不断发展,BJD形象也出现在影视作品当中,如《蔷薇少女》《人形师》《攻壳机动队2:无罪》等。

历史沿革

古代雏形

中国古代木头关节人偶

从结构上来说,BJD的概念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早就有了类似的木头关节人偶,多用于医学、祭祀、丧葬祭品等场合或领域。其内部用木头机关连接,使人偶的关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头部包括头发眼珠等不可更换。

古罗马可动关节人偶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出现了腿部关节能够活动,肩部关节能活动或是固定的玩具娃娃。在罗马法院附近发现的公元150-160年的十四岁女孩雷佩莱亚·特里芬娜的陪葬品中,有一个漂亮的象牙玩具娃娃,高30厘米,佩戴着项链,肩膀、肘关节、臀部和膝关节都是能活动的。

日本传统的可动关节人偶

日本传统的文乐木偶戏操控木偶进行表演。木偶尺寸从半人到差不多成人大小,为模拟真人的动作做了很多关节。江户时代,人偶的关节在不断改进,使人偶能逼真的模拟人的姿态,“三折”人偶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发展历程

汉斯的创造

现代意义的球形关节人偶的设计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家汉斯·贝尔默(Hans Bellmer)是现代球形关节人偶的创始人。他在1934年制作了一具真人比例的木质人偶,以球体装置为关节,纸和塑料为肌体,内部装配机械装置,人偶的身体可以随意拆卸与组装。这奠定了现代球形关节人偶的基本概念:身体各部分可以分开,玩家可以自行改装。他自费出版的写真集《人形》对后来球形关节人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人偶的关节原理以及他对人偶的态度,对后来的人偶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

圆句昭浩的创作

虽然BJD起源于欧洲,但Ball-jointed Doll(BJD)这个称呼主要在亚洲使用。1999年,圆句昭浩创作了最早的现代亚洲球形关节人偶,他首次在人偶制造中使用了树脂和弹力绳子制造,使得人偶可以站立并且可以随时改换妆容。这个人偶被VOLKS公司看中,以此为灵感,并借鉴了汉斯·贝尔默的球形关节结构原理和芭比娃娃的换装理念,生产出了第一批SD娃娃(Super Dollfie)。VOLKS公司制作的球形关节人偶对行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韩国日本的球形关节人偶都借鉴了SD娃娃的尺寸和基本体型。

各国BJD品牌的创立

2002到2003年间,韩国人树立了AI、DELF、DOD等原创BJD品牌。2005年,中国第一家原创BJD公司玩偶地带(DOLLZONE)创立。2007年,美国第一家生产原创BJD的公司Goodreau Doll创立,产品倾向于美国式的审美要求。除了一些热门娃社(即生产BJD的公司)外,还有众多小型工作室与独立人形师(即人偶制作者)也逐渐开始活跃起来。

BJD社交圈的产生

BJD社交圈一般被称为“娃圈”。日本VOLKS公司于2004年在京都设立了名为“天使之里”的场所,供购买了BJD的会员进行聚会(这种聚会简称为“娃聚”)。2008年,中国BJD平台Dollsky开始建立名为DollyParadise的展会组织,专门为BJD举办展会。此后类似的展会和活动机构也越来越多。娃聚中的礼仪也是娃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发展现状

BJD在商品属性上属于一种高端玩偶,在文化属性上则属于一种比较小众的艺术形式。在心理价值上,高度拟人化的BJD不仅仅是一件玩具或艺术品,更是玩家内心情感的寄托。由于其心理价值和艺术价值,一股“人偶收藏”的风潮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BJD产品作为艺术品和收藏品出现在市场上。中国品牌的树脂BJD价格在1000元到2000元左右。日本品牌的树脂BJD均价高达7000元。陶瓷BJD的工艺更加复杂,成本更加高昂,起价1万元左右。拍卖市场上的古董陶瓷BJD可以达到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价格。由于BJD价格高昂,玩家多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成年人,并且以女性居多。借助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交平台,BJD社交圈也不断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玩家受到吸引,与其相关的BJD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更加广泛的传播。

制作工艺

结构

连接方式

球型关节人偶全身由十到二十多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通常由三条长短不同的粗橡皮筋和五枚或五枚以上的S钩连接。一般头顶或脖子部位安装一枚S钩,从头部用两根等长的橡皮筋贯穿躯体和下肢,最后连接到安装有两枚S钩的足部。另外一根皮筋从左到右穿过胸腔,连接安装有两枚S钩的双手和上肢。皮筋的伸缩特性会使所有的身体部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皮筋的弹性可以使得连接在一起的各个零部件自由活动。球型关节人偶由皮筋将各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对称关节之间细微的差别都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造成长短腿、长短手等情况,甚至导致人偶不能站立。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对称的关节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球形关节

球型关节人偶主要有两种关节种类,单关节和双关节。在球型关节人偶发展的初期,单关节比较常见。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使人偶能够摆出更多姿势,在单关节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双关节。单关节就是小腿和大腿直接连接,膝盖处的球型关节部份,或者与大腿一体,或者与小腿一体。这种构造因为是共用一个球体,大腿和小腿之间分别只有半个球体的活动范围,至多只能摆出 90 度夹角,只能坐立不能摆出跪姿等需要折叠关节的姿势。双关节由三个部分构成,小腿、膝盖关节球(包含两个球体的关节),大腿三部分构成。由于增加了一个关节球,使得可活动的范围增大,可以摆出跪姿。肘关节同理。

躯体结构

躯体部分一般有三种结构,包括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身体未经任何分割的被称之为一段体。由于没有任何分割,人偶只能活动四肢,涉及到脊柱活动的动作则不能实现。这种躯体的优势在于身体的完整性和美观性。一些人形师会注重塑造一段体的骨骼和肌肉,增加人偶造型的真实美。二段体是把躯体分割为两个部分,一般是在人偶胸腔与腹腔的连接之处进行分割,这样分割可以使人偶实现简单的前后微曲动作。三段体是将躯体分割为三个部分,分割位置分别在胸腔与腹腔的连接之处和腹腔与盆骨的连接之处。三段体人偶具有更强的可动性,可以实现蜷缩、后仰、侧弯等动作,但其在完整度和美观度上可能略有不足。BJD的躯体结构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人形师的制作习惯、收藏者的审美和需求等。在设计上侧重于收藏和展示的BJD一般为一段体,侧重于可玩性的则多为二段体或三段体。

躯体比例

商业球型关节人偶的尺寸一般有通用的比例,分别是叔体(比 1/3 人偶稍大,细节更加丰富,某些零部件可以同 1/3 通用)、1/3、1/4 和 1/6 四种,近年来也有商家制作 1/2 大小的大型人偶和 1/12 大小的微型人偶。这里说的 1/3、1/4是就真人比例来说,也就是真人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也可以简称为三分、四分。每家公司的尺寸上会略微有出入,但一般不影响不同公司同比例大小的人偶互相替换组装零部件。但一些公司会出的一些特别大小和限定版,因为其特殊的尺寸,配套零部件一般只能在同样的公司才能买到。

材质

陶瓷材质

陶瓷材质能够在既保留了手工情感和触感,还在保持清洁与干净方面具有优势,做工精细复杂,保存得当可以永久流传,其特性符合收藏品和和高端奢侈品的产品定位。著名的法国“浓汤娃娃”就是以不上色但是有浓郁底色的陶瓷高温烧制而成,制作水平相当高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陶瓷制作的BJD娃娃工艺复杂,几乎是不可复制的,这就使得人偶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这种气质吻合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的概念。繁复的制作工艺全都凝结在这样一种易碎轻盈的材质上面,还让这些人偶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陶瓷材质的BJD娃娃具备许多一般收藏品所没有的气质,因而受到很多收藏者追求。

树脂材质

现今商业化量产的BJD娃娃大多都是由树脂制作的,其基本制作环节包括塑造原型、翻模、打磨等,再经连接组装后完成。与陶瓷材质相比,树脂材质的制作流程和整体工艺都较为简化,更加容易量化生产。在保存功能上,一方面树脂不似陶瓷那般易碎,但另一方面,如果保持不当,树脂容易发黄、老化甚至开裂。目前,树脂材质的BJD娃娃在亚洲有着庞大的市场,玩偶制造商收益颇丰,不断推出各类新颖的树脂BJD娃娃,并且与陶瓷材质相比价格相对更低,因而受到许多年轻人喜爱。

特点

灵感来源

原创角色

原创角色是BJD形象的最主要来源,原创的主体有娃社,也有小型工作室和独立人形师。也有玩家自主设计形象交给娃社、工作室或人形师进行制作,还有玩家通过对BJD的妆面改造、肢体组装塑造出独一无二的BJD形象。大部分的原创设计是根据设计者自身的审美需要而展开,娃社人形师则要考虑到盈利问题,在创作过程中要特别关照BJD 消费者的审美倾向。

已有作品角色

还有许多BJD角色的形象来源于其他形式的作品,如小说、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等等。例如日本VOLKS的DD(DOLLFIE DREAM)玩偶大多数是按照已有的动漫人物形象制造。但生产设计这类BJD需要额外的版权费用,其价格往往高于平均水平。如日本DOLK社推出的《蔷薇少女》系列BJD,官方定价为7900元人民币。也有玩家利用BJD的可塑性进行“cosplay”,把自己的BJD打扮成动漫人物的形象。中国的龙社(DragonDoll)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为蓝本设计BJD,包括“貂蝉”“孙夫人”“伯言”“奉先”“大乔”“小乔”“周瑜”等。

真人复制角色

还有的BJD形象是对现实中真实人物形象的复制,被复制的真实人物往往是名人,如李小龙范冰冰迈克尔·杰克逊等等。也有极少数BJD会按照消费者自己或熟人的形象制作。

造型特点

审美理念

大部分球型关节人偶被塑造为可爱的婴幼儿或俊俏年轻的成人。前者可以用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的理论来解释,他于1949年指出,婴幼儿所具备的特征能够引发成人的养育之心,确保婴幼儿能得到妥善的照顾,这种吸引定律是天然存在于人类基因当中的。后者则体现出史蒂芬·马奎特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在 14到24岁时通常是一生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时期,这也符合人类潜意识中进化和繁衍的本能。

涂装设计

球型关节人偶的神态和涂装有着很大的关系,眉毛的处理,嘴角的处理,瞳孔颜色的不同,都会影响神态的变化。商业球型关节人偶的面部几乎没有表情,这种空洞无神的表情令人遐想,给上妆提供空间,同时增加遐想的空间,使得玩家更好带入自身的情感。一些独立人偶设计师的作品,为了表现特殊的主题和风格,人偶的表情则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如日本陶瓷人偶设计师清水真理的作品,其人偶的表情有的慵懒无力颓废,有的紧张惊恐,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吸引了一批独特的受众。

风格分类

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的BJD娃娃比例与真人比例无异,这种人偶对材料与制作工艺的要求往往较高,使得其能够呈现如同真人皮肤般的质感。球型关节的设计也要求高度的合理性,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可动性,使得人偶能摆出与人无异的姿势。俄罗斯球型人偶设计师Michael Zajkov设计的人偶面部完全按照真人脸的结构制作,妆面还能够体现出痣斑和牙齿的质感。其人偶的服装、鞋子等配件也都参考真人服饰制作。

卡通风格

卡通风格的BJD形象设计多以动画或游戏里出现的平面人气角色为蓝本,面部造型几乎是照搬原版画风,就像是动漫角色走到了现实生活当中,能够满足动漫爱好者的需求。以小布(Blythe)娃娃为代表的另一类卡通风格的BJD同样不参照真人比例,这类人偶在时尚界和收藏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与写实风格的BJD相比,卡通风格的人偶体型较小,便于携带,售价也相对便宜,适合大众市场。卡通风格的人偶的面部设计更加抽象,身体设计更加夸张。抽象和符号化的设计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接受和记住,因而也更适合展现各种时尚潮流。

写实风格和卡通风格是将BJD按照表现手法来进行分类,在具体的风格属性方面,BJD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可爱风格、暗黑风格风格、洛可可风格、中国古风等等。不同的娃社和人形师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倾向,BJD能够拆分、组装、自由设计的特点也让玩家们可以探索和追求自己喜爱的风格属性。

文化内涵

消费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BJD 娃娃消费也可以算作是颜值经济的一种。很多 BJD 玩家“入坑”就是因为可以满足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娃社的赋值及玩家们的交流,围绕 BJD 娃娃生成了一个名为“娃圈”的爱好者聚集地,在“娃圈”中,有关BJD娃娃的消费文化也继续得到持续的发展。

工艺之美

球型关节人偶的外在形式美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而这种形式美的实现则对工艺和材料有着较高的要求。艺术家对于材料的敏锐感受和理解,实践上的探索和追求,都是最后达到其艺术效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收藏者对特定人偶的美学感受,也是导向他们消费、收藏、展示等一系列行为的直接动因。

情感寄托

BJD 娃娃在某种意义上是玩家对理想自我的投射,“养娃族”在 BJD 身上倾注大量心血的过程,是塑造潜意识中理想自我的过程。BJD虽然不能言语,但其拟人的形象可以让人有陪伴感;对BJD的组装、打扮也让人得到控制感和成就感;参与“娃圈”的活动,在“娃圈”中进行分享交流,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还能够让人有独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关作品

《蔷薇少女》

《蔷薇少女》(日语:ローゼンメイデン;英语:Rozen Maiden)是由双人漫画家组合PEACH-PIT创作的一部漫画,并有动画等衍生作品。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樱田纯与名为“蔷薇少女”的人偶之间的故事,作品中的人偶在类型上属于陶瓷BJD,有许多人受这部作品的影响而进入“娃圈”,因而也常被称为“入坑之作”。

《人形师》

《人形师》又名《玩偶师》,是由郑勇基执导和担任编剧,由金有美林恩京等联合主演的恐怖片,影片于2004年8月6日在韩国上映。电影中使用的球体关节人形是由韩国公司Custom House制作的,该公司也随着《人形师》的上映,推出了被取名为“Mina”与“Demian”的两款BJD。

《攻壳机动队2:无罪》

《攻壳机动队2:无罪》是由日本东宝映画发行的科幻动画片。该片由押井守执导,于2004年3月6日在日本上映。电影以未来为舞台,剧情从发生多起机器人偶杀害主人继而自杀的事件开始。其中的人偶造型正是BJD,即球形关节人偶。与现实相比,电影中的BJD是更富有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机器人偶。导演押井守亦为纪念动画电影的上映,还在东京举办了BJD展览。

参考资料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3

..2023-09-13

..2023-09-13

..2023-09-12

..2023-09-13

「蔷薇少女」真红.dolk.jp.2023-09-13

蔷薇少女.哔哩哔哩.2023-09-06

人形师 인형사 (2004).豆瓣电影.2023-09-13

动画大片《攻壳机动队2:无罪》碟评.新浪.2023-09-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