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3-09-25 12:58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200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合并组建成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船建学院历史悠久,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立于1943年,是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教育和科研的策源地,力学学科创建于1958年,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07年,均是中国高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百余年来,船建学院名人辈出,培养了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水利泰斗”、两院资深院士张光斗,中国导弹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远望号”综合测量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彦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办学条件

学科体系

学院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土木工程系、国际航运系,涵盖了4个一级学科。目前有5个本科专业、4个学术硕士授权点和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2个“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及流体力学、岩土工程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

学院精英荟萃、名师云集。全院现有教职工300余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组部入选者6名、中组部“外专”入选者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1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中组部“青年”入选者6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东方学者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3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3名、上海市入选者5名、上海市“曙光计划”入选者3名、上海市“晨光股份计划”入选者3名、上海市“黄浦江计划”入选者13名。

人才培养

2014年起,学院本科生除工科平台以外,均以“海洋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年平均需求比为4:1(需求职位数/毕业生总人数),平均就业率为99%。他们分别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建研院中兴通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绩。学院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择业指导和咨询,不断拓展新的就业渠道。  

院长简介

杨建民,1978年至1988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至1994年于日本株西日本流体技研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TexasA\u0026MUniversity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研究。现担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二级教授、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海油上海交通大学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近海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造船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海油工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海洋工程》杂志副主编。

杨建民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推进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承担并完成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工程应用项目,在浮式生产储卸油系统(FPSO)、深水半潜式平台、立柱式平台(Spar)、深海工程试验技术、甲板上浪、超大型浮体(VLFS)等研究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的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持承担并完成国际竞标获得的海洋工程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际海洋工程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06年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2010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1979年至今,学院教师共获得各类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1项。所得研究成果覆盖了船海工程、力学、土木和国际航运等相关领域关键性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突破了3000米深水装备的关键技术;发展了以海洋油气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包括船舶、平台、潜水器等;开展了全生命周期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概念研究,其范围涵盖从海面到海底的整个海洋空间;解决了跨介质过程通气减载关键技术,为国防重大装备项目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发展了不同尺度近岸波浪传播数学模型,为近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海啸预警提供了基础水动力学分析手段;开展了大变形柔性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研究和接触碰撞动力学研究,解决了航天器开展和碰撞动力学关键问题;针对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及其科学问题,形成了软土深圳大学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新技术,并成功应用与重大工程建设;建立了饱和土中桩基动力响应的解析解体系和高效算法模型,为饱和软土地区桩基设计施工和地铁高铁的环境振动控制提供理论方法,并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上海国金中心等重大项目的桩基设计施工中得到成功应用;在交通规划的实际应用中,我院交通研究中心“交通系统工程”课题组对现有的基于起点的交通分配算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析,在研发设计更加高效的新型算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科研平台

研究所

实验室及实验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筹)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多功能船舶拖曳水池船舶操纵实验室

船舶先进制造实验室水下工程实验室水声工程实验室

轮机工程实验室

结构力学实验室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学术交流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积极落实学校国际化战略,将国际合作办学、合作科研落实在学院的整体工作中,积极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通过不懈努力,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化办学、引进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开展实质性的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国际评估:顺利完成学校组织的学院中长期综合评估工作。国际评估专家组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密西根大学以及纽卡斯尔大学(英国纽卡斯尔)等世界著名大学的8名专家组成,专家组一致认为,船建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与办学传统,在过去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各研究团队有较活跃的学术表现,与工业界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部分学术方向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学术交流:近年来主办第七届国际船舶水动力学研讨会(The7thInternationalWorkshoponShipHydrodynamics,IWSH’2011)、第五届世界港口城市高校联盟会议(PUL2011)、第二届计算物流国际会议(ICCL2011)、第十一届亚太近海力学系列国际会议、第二届海外项目风险管理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法国海洋开发技术研究院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力学研讨会、第五届海洋结构物安全设计国际会议、第七届世界华人规划师大会、第六届南中国海海啸国际会议,2013交通发展战略(上海)论坛、重大基建工程可持续发展会议。建立了劳氏教育基金UCL-SJTU-HEU深水工程及水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千叶大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欧基金现代木结构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学院与EquinorSTATOIL、挪威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可持续的科研合作关系,在海洋新能源利用等前沿方向开展深入的合作研究。

国际化办学:启动实施与纽卡斯尔大学(英国纽卡斯尔)本科生2+2联合培养计划、与法国巴黎高科研究生双学士联合培养计划;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签署本科生与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韩国科学技术学院签署协议备忘录;与法国船级社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等。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大阪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黎高科等重点伙伴的合作得到加强。每年选派学生到日本千叶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慕尼黑大学进行短期交流访学,并组织学生与日本横浜国立大学进行学术互访活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