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滩乡 :甘肃武威市天祝县下辖乡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2

东大滩乡,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北部,南靠松山镇,西连西大滩乡,东、北与古浪县干城乡大靖镇接壤。区域面积152.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东大滩乡户籍人口为2760人。东大滩乡因地处天祝藏族自治县东面的平滩而得名。明正统三年(1438年),为古浪守御千户所辖。1983年5月,撤销公社,设东大滩乡,属夏玛区。1985年10月,撤区并乡,为东大滩乡。截至2020年6月,东大滩乡辖8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东大滩村。

2018年,东大滩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乡镇简介

东大滩乡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东部毛毛山北麓。东南靠松山镇,西邻西大滩乡,东北与古浪县接壤,面积152.9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东大滩村,距县城67千米。辖酸茨沟、圈湾、边坡沟、东大滩、华郎、上圈湾、下四、水泉沟8个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96户、3419人。其中有藏、土等少数民族1675人,占总人口的48.9%。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多为毛毛山缓坡地带,南北向呈条块状,海拔在2643~3350米。年均气温-0.5℃,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主要大山有峨山,河流有酸茨沟河。耕地面积0.63万亩,主要种植稞麦、小麦、油菜籽等。2005年粮食总产量63万千克。草原面积7700多亩,主要养殖高山细毛羊白牦牛黄牛。2005年大小畜存栏1.04万头(只)。森林面积14.75万亩,树种有云杉、杨、柏等。野生动物有雪鸡、雉、蓝马鸡、麝等。野生中药材有白秦艽羌活波叶大黄升麻(原变种)、黄芪、窄叶芍药高乌头冬虫夏草等近百种。矿产有煤、铜、银等,煤炭储量较为丰富。

乡镇情况

东大滩乡解放初称代阳乡,因以西大滩西沟为中心,东有一大滩称东大滩。境内多为毛毛山缓坡地带,南北向呈条块状,南高北低。海拔在2643-3350米之间。境内气候复杂,属寒冷高原性气候,年均气温-0.5℃,年径降水量400毫米。全乡总耕地面积6346亩,大部分为干旱山地,产小麦、豌豆、油籽、稞麦阳芋等,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65.6万公斤。全乡有林地面积14.75万亩,其中乔木林41584.5亩,活立木总蓄量918409立方米。2004年末大小畜存栏11535头(只),其中大畜1636头、小畜9899只,品种主要以天祝白牦牛、高山细毛羊绒山羊为主。东大滩乡属典型的半农半牧乡。境内河流主要为酸茨沟河,年经流量为0.18亿立方米,属石山河水系。矿产资源主要以煤居多,另外有少量的沙金、铜、铁、萤石等;野生动物比较珍贵的有雪鸡蓝马鸡、麝等;药材有羌活秦艽等100多种。境内主要大山有峨博山,海拔3200米。林区自然风光十分优美,酸茨沟的小型瀑布--跌水,县内外知名度较高。全乡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年夏季有大量的游客前来酸茨沟村旅游和观光。

全乡辖8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藏、汉、土、蒙古等民族796户3426人,其中少数民族1678人,占总人口的48.9%。

全乡设8所学校,其中九年制寄宿学校1所,完全小学4所,村小3所。其中加授藏语的有4所学校。全乡有教职工61名,其中公职人员57名,代课教师4名,有教学班39个,在校学生542名。2004年"两基"验收工作顺利达标通过。

全乡有卫生院1家,村卫生室4家,医务人员15人,承担着全乡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乡镇发展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天祝区辖8保甲,东大滩乡属南冲保。建国后,天祝区辖9乡,东大滩属二乡(祝贡及南冲)。1950年天祝自治区辖10乡,将东大滩分为东山八族和红番五族2乡。1952年,自治区6区30乡,东大滩乡分为阿罗、代阳2乡,属三区。1958年改为八一公社,1958年12月改为东大滩公社,1966年改为东升公社,1983年改为东大滩乡。

境内有佛教寺院一座--祝贡寺藏语称"噶丹勒谢琅",意为具喜善言洲。寺址在西岔口垴。天祝藏族自治县名中的"祝"一字即取于"祝贡寺"中的"祝"字。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明末,西藏自治区噶举派直贡僧人桑布坚赞成为巨富,住在郭隆寺附近,并成为该地方的囊索(行政长官)。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省发生蒙古和硕特汗国部首领罗布藏丹津反清事件,清廷派兵镇压,桑布坚赞亦受牵连被杀害。其信徒桑布仁钦逃至下吉让(毛毛山北麓),约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他在西岔口建参康(静修处)一座,后在东大滩旧寺沟建寺,取名祝贡寺。(因建寺僧人为噶举派直贡系而得名,祝贡即直贡)。寺院信奉阿息玛(祖婆)的护法。盛时有僧人80余人,辖5个部落。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和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寺院两次毁于兵,后重建,成为格鲁派寺院。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旗上有附寺,称准格尔西昭、东昭。

1949年,寺院辖上阿罗和下阿罗两个部落。建筑有措钦堆康、久康、囊谦县、僧舍等,有僧人30多人。寺院有土地200多石(合4000亩),牦牛300头,羊1000多只,马70匹,尚有森林、草原、煤矿等。1958年,祝贡寺被毁。1982年重新开放,现有僧人和寺院管理人员3人。

祝贡寺现存的主要经典和法器有:在大经堂顶层,中间是宗喀巴师徒三位的塑像,靠右是护法殿,上下七个间堂内绘有胜道聚会、皈依聚会、五王身像、五依、药师佛、十六尊者(罗汉)有智者。在大经堂底层,中间有莲花神圣塑像,宗喀巴一千塑像等。经典有《宗喀巴师徒全集》、四川德格版的大藏经《甘珠尔》、《杰桑布》等40多本。还有法鼓、、铜灯等法器。

寺院1982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恢复开放,1983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初八),祝千佛及其他僧人,在原寺院大经堂遗址处举行了颂经祈祷活动,祭奠寺院照山的"峨博"。后有信教群众筹资,于1983年、1985年、1988年几经修建、翻修、扩修为"三转五"的两层大经堂,1989年7月5日(农历六月初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

民族风情

东大滩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民俗活动即同天祝藏族自治县其它地方的民族风俗基本相同,但不同中也有各异,自成一派。

藏族服饰

衣领有三四层,每层用不同颜色的缎料做成,其上边也缀缝着一指宽的水皮或锦边。东大滩藏族特别宠爱"鸽子青"礼帽,男女老少都有戴用习俗。尤其在头饰上有别于其他地区民族,女性婚前将头发辫成二股吊在后面,不梳小辫,头上也不戴其他饰品,婚后将头发从中间分为两半,然后根据头发的多少梳成若干条小辫,中间留一股头发梳成一条大辫,其根处系有银制的圆形"热坚",再把发辫分别装在发套内,穿入腰带吊于胸前。

藏族待客

客人上门,全家人都要迎上。如是尊贵客人,一定要上酥油灯。第一道饮食是吃馍。第二道是酒,主人要给客人敬三杯,藏语为"旦哲森巴"。意思为祝愿客人在全年全月全日吉祥如意。第三道是手抓羊肉。此后继续喝酒,最后一道是包子或长面

藏族婚俗

东大滩的婚俗分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但都受到了藏族习惯的影响,所拿的礼物和程序大体相同,都要经过提单瓶、提双瓶、讲礼、娶新、婚礼等仪式。

藏族民歌

东大滩藏族传唱的民歌主要有六类,酒歌、情歌、长歌、则柔、生活歌、说唱文学。

藏族礼仪

藏族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会尊长、觐见佛像、往来、送别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

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自治区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孛儿只斤·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西藏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2、磕头:磕头也是藏族常见的礼,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

3、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

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以上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其他还有称呼上的礼节。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其次,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西歪,不能随便伸腿等等,这是一般长辈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须注意的礼仪。

藏族饮茶习俗

东大滩乡藏族一般饮用砖茶,煮茶时首先在壶或锅中加入冷水,投入已揉碎的适量茶叶,加盖烧开,然后揭盖慢熬,茶汁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最佳。"茶无盐,水一般"所以,煮茶时要加适量的食盐。用这种方法熬出的茶名为"清茶",另外将鲜牛奶加入茶汁中,俗称"奶茶"。

经济发展

东大滩乡自1997年遭受了特大雹灾,农作物全部绝收以来,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经济学增长缓慢。但乡党委、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抗击自然灾害,尽力减少因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尤其是舍饲养殖业。同时积极引导、支持农牧民走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之路,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畜牧业收入和劳务经济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92元,2003年为1016元,2004年为1035元。

农业

在农业经济发展上,乡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生产投入,大量调进新优品种,进行品种改良;二是建立了一大批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等良种生产基地;三是引进了防风、柴胡、百合等特种作物;四是压缩了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了饲草料种植面积。通过以上措施,该乡农作物虽然屡遭自然灾害的侵袭,但粮食产量和农业经济学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54万公斤,2004年为65.6万公斤。

畜牧业

在牧业生产上,乡上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一是围栏草场1.2万亩,畜均达到了0.7亩,解决了牲畜越冬过春饲草料短缺的问题;二是不断引进优质种道奇公羊进行品质改良。经过五年的努力,该乡羊群良种化程度达到了78%,提高了产肉量和产毛量,增加了单只羊价值;三是大力兴建舍饲养殖暖棚,先后共搭建标准暖棚180多座,走舍饲或半舍饲化牛羊育肥、养殖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发展,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占到60%以上,成为全乡群众整体脱贫,逐步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2003年全乡牧业收入为90.6万元,2004年为103万元。

乡镇企业

东大滩乡乡镇企业都为联办企业,主要有异地创办的华藏钢门窗厂、县电力宾馆、石门沟旅游景点等,都因资金有限,生产规模较小,产值增幅缓慢。

非公经济与三产

全乡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前已达到62户,其中异地经商的有31户,规模较大的有华藏华东批发部、蓝狐北极狐养殖中心等,在带动全乡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和引导作用。2004年全乡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产值达到了404万元。

建置沿革

元代时期,东大滩乡境域为西凉府所辖。

明正统三年(1438年),为古浪县守御千户所辖。

清代时期,由凉州卫管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永登县天祝区南冲保。

1949年10月,设天祝区第二乡。

1952年2月,为天祝自治区阿罗乡、代阳乡,属第三区。

1958年12月,古浪县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时,设为新堡子公社阿罗大队。

1961年12月,恢复古浪县后,为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大滩公社。

1983年5月,撤销公社,设东大滩乡,属夏玛区。

1985年10月,撤区并乡,为东大滩乡。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东大滩乡辖8个行政村:酸茨沟、圈湾、边坡沟、东大滩、华郎、上圈湾、下四村、水泉沟;下设2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东大滩乡辖8个行政村:酸茨沟村、圈湾村、边坡沟村、东大滩村、华郎村、上圈湾村、下四村、水泉沟村。乡人民政府驻东大滩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大滩乡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北部,南靠松山镇,西连西大滩乡,东、北与古浪县干城乡大靖镇接壤。区域面积152.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东大滩乡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为丘陵半山区,呈山壑相间条状。主要大山是毛毛山。境内最高点毛毛山东顶,位于乡西南角,海拔3350米;最低点大滩口,位于境域北面与古浪县交界处,海拔2643米。

气候

东大滩乡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零下0.5℃,相对无霜期12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4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

水文

东大滩乡境内主要河流是酸茨沟河,属石羊河水系,由南向北流入古浪县境内,呈季节性河流,河道长约6千米。

自然灾害

东大滩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干旱、冰雹、低温霜冻等。最严重的一次雹灾发生在1997年7月19日,冰雹颗粒直径达5厘米,且伴有冰块,全乡6300多亩农田绝收,经济损失达1400多万元。1990年10月20日发生的一次地震灾害,地震烈度为6.2级,致使东大滩乡的8个村不同程度受灾,造成经济损失749.9万元。

自然资源

东大滩乡境内矿藏主要有煤、铜、铁。其他自然资源中,野生动物有旱獭、狐、兔、蓝马鸡等;野生中药材有秦艽羌活、黄芪、香草、冬虫夏草、大黄等。

人口数据

2011年末,东大滩乡辖区总人口3089人,其中城镇人口27人,城镇化率为0.9%。总人口中,男性1611人,占52.1%;女性1478人,占47.9%;14岁以下406人,占13.1%;15—64岁2422人,占78.4%;65岁以上261人,占8.4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577人,占50.1%;少数民族1512人,占48.94%;其中藏族1510人,占总人口的48.9%。2011年,东大滩乡人口出生率6.24‰,人口死亡率7.46‰,人口自然增长率-1.22‰。

截至2018年末,东大滩乡户籍人口为2760人。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东大滩乡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8个,各类图书室8个,藏书1.6万册。

2011年末,东大滩乡有广播站1个。8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目标,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有中国中央电视台1—8套及各省电视台节目在本地落户。

2011年末,东大滩乡有学校体育操场2个。1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东大滩乡有小学2所,在校生132人,专任教师4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即东大滩初级中学,在校生87人,专任教师1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PERCENT

科技事业

2011年末,东大滩乡有农业技术人员6人,畜牧技术人员5人,农民技术员8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东大滩乡有村医疗卫生机构5个,医务人员7人。乡卫生院1个,专业医护人员9人,其中有执业医师1名,医士4名,藏医士1名,注册护士3名,病床12张。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70人,参合率95.4%。

社会保障

2011年,东大滩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户,人数7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3户,人数1226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7人。民政部门医疗救助184人次,支出19万元,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24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人。

交通介绍

2011年,东大滩乡有县乡公路华东(华藏寺至东大滩)公路1条,长12千米。

历史文化

东大滩乡因地处天祝藏族自治县东面的平滩而得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