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 :1938年成立的革命武装队伍

更新时间:2024-09-20 19:59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1938年10月15日在县城中山公园成立的革命武装队伍。

模范队是东江纵队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江纵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成为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抗日劲旅,被中共中央赞誉为“广东省人民解放的旗帜”。

举旗抗日

1938年10月12日,日本南支派遣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开始全面入侵华南。在日军登陆当天,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组建一支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日军入侵。

中心县委通过统战工作,以东莞市社会壮丁训练总队(全县的地方武装)名义,组建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简称模范队)。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大会在县城中山公园举行。模范队队长由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担任,指导员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鉴文担任,队员基本上是党员及爱国青年、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全队100多人,编为三个小队和一个留城分队。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在日军入侵广东省陆地后,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华南地区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它的诞生,鼓舞了广大群众抗战的信心和斗志,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建立人民武装,举旗抗日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英勇杀敌

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镇东莞市县城告急。中心县委指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以及另一支已经掌握的抗日武装——东莞常备壮丁队(简称常备队),开往石龙附近东江南岸的榴花塔、峡口、西湖、京山市一线布防,历时一个月,击退了日军多次渡河进犯。

日军占领石龙后,经常在东江北岸石碣镇一带村庄烧杀抢掠。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中心县委在模范队和常备队中挑选40多人,于11月13日在榴花塔下渡河到达东江北岸的刘屋村,与该村自卫队汇合,伺机伏击日军。他们与日本骑兵发生遭遇战,牺牲22人。其中模范队和常备队牺牲11人,刘屋村自卫队牺牲11人。次日,中心县委在莞城中山公园举行追悼大会。群众给烈士送上挽联:“老模首战东江畔,榴花塔下显忠魂”。

榴花塔阻击战,是中共广东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的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经过这场战斗,东莞市广大群众知道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作为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人心逐渐稳定;甚至连逃散的中国国民党驻军官兵也重新集结整队。由此可见,模范队的坚决抗敌,在当时东莞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坚定了东莞各界抗日的信心和决心。

开辟基地

模范队成立第二天,向大岭山镇区进发,开辟大岭山游击基地。

模范队把队部设在飞鹅村,以飞鹅村为中心,活动于连平县、上下山门、大雁塘、杨梅圩、莞太公路沿线白沙、龙眼一带,在那里进行军事训练,宣传发动群众,打击零散日军。模范队在大岭山区发展到200多人,站稳了脚跟。1938年11月下旬,日军从莞城街道石龙镇等地向南扫荡,模范队摆脱日军追击,以大岭山区为基地,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模范队先期在大岭山开辟的游击基地,为后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纵前身

1939年元旦,模范队与其他抗日武装整编为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日军扫荡时撤到深圳市的部分模范队员,编入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0年9月中旬,这两支部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基础,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模范队为东江纵队培育和输送了一批领导干部和战斗骨干,王作尧担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鉴文等人分别担任东江纵队支队、大队级领导,不少人成为东江纵队的战斗英雄。还有一些队员转到地方成为中共东江地区各级组织的领导和骨干,发动群众配合东江纵队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

精神长存

模范队队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永远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

模范队成立后,为了保家卫国,奋不顾身,英勇顽强抗击日军,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模范队员作了无私的奉献,甚至毁家难,洒热血、抛头颅都在所不惜。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模范队员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表现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